四川大学医学免疫学课件13超敏反应_第1页
四川大学医学免疫学课件13超敏反应_第2页
四川大学医学免疫学课件13超敏反应_第3页
四川大学医学免疫学课件13超敏反应_第4页
四川大学医学免疫学课件13超敏反应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超 敏 反 应,第十二讲,2,主要内容,I 型 超 敏 反 应 II 型 超 敏 反 应 III 型 超 敏 反 应 IV 型 超 敏 反 应,3,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指机体对某些抗原进行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其本质是异常的或病理性的免疫应答,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4,分 类, 型超敏反应 (抗体介导), 型超敏反应 (抗体介导), 型超敏反应 (细胞介导), 型超敏反应 (抗体介导),5,I 型超敏反应(速发型) immediate hypersensitivity,概 念: 相同抗原再次入侵后,与肥大细胞和噬碱性粒细胞上的IgE发生交联,导致脱颗粒和活性介质的释放,数分钟内出现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等反应。 特 点: 由IgE抗体介导,无补体参与; 反应发生快、消退快,以生理功能紊乱为主; 具有明显的遗传背景和个体差异。 可经血清被动转移。,6,一参与成分和细胞 (一)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抗原,变应原(allergen): 能选择性激活CD4Th2细胞与细胞,诱导产生高浓度特异性IgE抗体应答的物质。,7,特点与分类:,1)吸入性变应原:植物花粉、真菌、螨等;,2)食物变应原:牛奶、鸡蛋、鱼、虾等;,3)药物及生物制品:青霉素、异种动物血清;,4)其它:某些酶类物质、动物皮屑等,8,* IgE为亲细胞性抗体,通过其Fc段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FcR结合,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1.变应素(allergin):引起I型超敏反应的特异性IgE.,(二)参与的效应分子与细胞,产生部位:呼吸道和消化道粘膜 固有层中,9,2. IgE Fc受体,FceRI:与IgE有极高的亲和力,存在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上。,FceRII/CD23: 低亲和力受体,存在于APC、嗜酸性粒细胞、活化T细胞及NK细胞上;可调节IgE, 血清IgE高,有负调作用;IgE低,则发挥正调作用。,10,3.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分布: 肥大细胞主要分布于结缔组织中的微血 管和淋巴管周围; 嗜碱性粒细胞分布于外周血。,细胞生物学特征: 1)表面均表达高亲和力FcR; 2)胞质内含大量颗粒; 3)FcR与IgE特异性结合,可介导 脱颗粒反应,释放活性介质。,11,二发生过程和发生机制,致敏阶段,发敏阶段,效应阶段,12,1致敏阶段,变应原初次进入机体,细胞产生特异性IgE,IgE F段与肥大细胞、 嗜碱粒细胞表面FR结合,机体处于致敏状态,13,2发敏阶段,释放生物活性介质,相同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与致敏细胞表面两个以上相邻的IgE结合,使FceRI桥联,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活化脱颗粒,14,15,16,效应阶段 速发相反应:数分钟内出现,持续3060min,释放的活性介质: * 预先储备的介质:组胺、激肽原酶等; * 新合成的介质:白三烯、前列腺素、 PAF、细胞因子(IL-4、IL-13)等。,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于效应组织和器官: - 气管、支气管、胃肠道平滑肌收缩 - 小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 - 促进腺体分泌增加,17,组胺 PAF PGD2 LTC4,TNF、PGD2、 PAF、 LTC4,酶,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支气管 收 缩,肠能动 性增强,炎 症,组 织 重 构,18,迟发相反应:刺激2h后发生,24h达到高峰,维持12天,新合成的颗粒介质:细胞因子、肝素、糜蛋白酶/胰蛋白酶及过敏性炎症因子等 白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红肿热痛 长期反复发作可导致增生性炎症,导致不可逆组织损伤。,19,20,3.消化道过敏反应,三、常见的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1. 过敏性休克 (1)药物过敏性休克; (2)血清过敏性休克;,2.呼吸道过敏反应: 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4. 皮肤过敏反应,21,鼻炎,22,鼻息肉,23,扁桃体炎,24,荨麻疹,25,湿疹,26,结膜炎,27,哮喘,28,29,四、型超敏反应防治原则,检出变应原,避免接触:变应原皮试,脱敏治疗:小剂量、短间隔( 2030分钟)、 反复多次注射,药物治疗:抑制介质释放 拮抗介质作用 对症,改善器官功能,30,皮肤试验,31,Hygiene hypothesis,2002年 Yazdanbakhsh M 提出。Helminths were considered to prevent allergy and asthma by stimulating the anti-inflammatory network and the allergy epidemic was attributed to the sharp decline of helminthic infections.,32,Six question about the hygiene hypothesis,一. The nature of protective infection Evidence: 1. The incidence of autoimmune and allergic disease is directly correlated with the level of sanitary conditions. 2.Prevention or cure of some specific infections increases the risk of allergic diseases. 3.Animal models,33,二. What are the components of hygiene improvement ? 三. The mechanisms of protective effect,34,四. The spectrum of diseases concerned by hypothesis : Type I diabetes,MS, Crohns disease, atopic diseases 五.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riggering and protective infections 六.The strategies which could be devised to mimic the effect of infection.,35,第二节 II型超敏反应 (细胞毒型),II型超敏反应是由IgG或IgM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后,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作用下,引起的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36,1. 靶细胞及其表面的抗原,靶细胞:正常组织细胞、改变的自身组织细胞 和被抗原或抗原表位结合修饰的自身组织细胞,靶细胞表面抗原:血细胞表面的同种异型抗原、 外源性抗原与正常组织间具有的共同抗原、改变 的自身抗原、结合在细胞表面的抗原表位或抗原 抗体复合物,发 生 机 制,37,2. 抗体、补体和效应细胞的作用,38,39,二、临床常见的I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症,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甲状腺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40,41,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42,甲状腺功能亢进,43,第三节 III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是由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局部或全身毛细血管基底膜后,通过激活补体和血小板、嗜碱性、嗜中性粒细胞参与作用下,引起的以血管周围为主的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44,(一)中等大小免疫复合物的形成,抗原,+,抗体,抗原抗体复合物,大分子的免疫复合物,易被吞噬细胞清除,小分子的免疫复合物,不沉淀、易被免疫黏附清除,中等大小免疫复合物,存在于循环,可能沉淀,可溶性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沉积,45,(二)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的沉积,1.血管活性胺类物质的作用,免疫 复合物,结合,血小板FcR,组胺类炎性介质,激活补体,C3a/C5a,C3b,使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活化,血小板活化,血管内皮间隙增大有助于免疫复合物沉积和嵌入,46,2.局部解剖和血液动力学因素的作用,免疫复合物,易于沉积血压较高的 毛细血管迂回处,肾小球基底膜和关节滑膜,47,(三)免疫复合物沉积后引起的组织损伤,1.补体的作用,2.中性粒细胞,3.血小板的作用,产生过敏毒素,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介质,吸引中性粒细胞,局部中性粒细胞聚集,释放蛋白水解酶等物质,使血管基底膜及周围组织损伤,血小板活化,产生5-羟色胺等 物质导致局部充血水肿等改变,48,49,二、临床常见的II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一)局部免疫复合物病,Arthus反应,类Arthus反应,(二)全身免疫复合物病,血清病,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类风湿性 关节炎,50,(一)局部免疫复合物病,Arthus反应,51,血清病,(二)全身免疫复合物病,52,系统性红斑狼疮,53,第四节 型超敏反应,型超敏反应是由效应T细胞与相应抗原作用后,引起的以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细胞变性坏死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 反应发生较迟缓,也称为迟发型超敏反应( DTH ) 结核菌素实验是最经典的例子 发生机制与细胞免疫完全相同,只是前者产生明显组织损伤,而后者给机体带来有利的结果。,54,反应特点:,由致敏T细胞介导 反应进行迟缓,迟发型超敏反应DTH 主要病变为慢性炎症反应,以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细胞变性坏死为主要特征。 可经细胞被动转移。,55,56,临床常见的型超敏反应性疾病,接触型超敏反应 结核菌素型超敏反应 肉芽肿型超敏反应,57,接触性皮炎及结核菌素反应,58,接触性皮炎,半抗原分子,59,接触性皮炎,60,各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的关系,多种类型超敏反应混合发生,但以某一型损伤为主。 II型超敏反应损伤与IV型超敏反应损伤可同时存在。 同种抗原可导致多种类型超敏反应 同一疾病也可有几种类型免疫损伤共同参与,61,青霉素所致超敏反应,类型 抗体或淋巴细胞诱导 临床表现 I IgE 过敏性休克、荨麻疹、哮喘 II IgM、 IgG 溶血性贫血 III IgM、 IgG 血清病、血管性肾炎 IV CTL、TDTH 接触性皮炎,62,病例讨论,有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