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什么叫运动?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如何? 3.什么叫静止? 4.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如何? 5.规律的含义、特征? 6.人应怎样正确对待规律?,阅读思考:,4、2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政治组,自然界是运动变化的 人类社会是运动变化的 人的思维也是运动变化的,结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归纳:,(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2、运动的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表现为位置的移动、数量的增减、事物的性质的变化等。,运动是( )的运动,( )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3.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1)物质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注意,物质的唯一特性:,物质的固有(根本)属性:,客观实在性,运动,本身就有的而不是外部强加于它的,想一想 到底什么在运动呢?,离开物质谈运动:唯心主义观点,机械运动的载体 化学运动的载体 生物运动的载体 社会运动的载体 思维运动的载体,各是什么 ?,宏观物体 原子、离子 生命有机体 生产方式 人脑,任何运动都必须有自己的承担者,结论: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2)运动的主体:物质,而不是意识。,w,运动,物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可以归结为:,主 体 承担者,固有属性,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载体)。,刻舟求剑者在物质和运动关系上犯了什么样的错误?,离开了运动谈物质形而上学,慧能在物质和运动关系上犯了什么样的错误?,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离开物质谈运动,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观点。,在把握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时要反对两种错误的倾向:,1.离开运动谈物质,犯了 错误; 2.离开物质谈运动,犯了 错误。,形而上学,唯心主义,有人说,世界 上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 例如,某些物体从出现的 第一天起就没动过,大雁 塔在西安,故宫在北京就 是如此。请你分析一下, 此话错在哪里?,它只看到了相对 静止,而没有看 到事物的运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1) 静止的含义,a、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性质的相对稳定),b、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体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位置的相对稳定/运动状态的相对稳定),相对于行驶的火车来说男孩是 静止的,这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了静止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刘德华的运动、静止图,w,刘德华几十年,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运动变化的过程。,几十年内,他是刘德华、不是黎明、张学友,绝对运动,相对静止,相对静止,绝对运动,刘德华,年龄、容颜,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1)静止的含义,(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看课本P32欧布里德的故事,并思考欧布里德为什么会犯如此荒唐的错误?,只看到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 属于相对主义、诡辩论,思考:,P32专家点评“飞矢不动”在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上 又犯了什么样的错误?,只承认相对静止而否认运动属于形而上学的不变论。,把握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时,要反对两个错误倾向!,注意:,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犯了 错误 只承认相对静止而否认运动,犯了 错误,相对主义、诡辩论,形而上学的不变论,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克拉迪鲁:“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看到物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看到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诡辩论。,如何理解以下这些观点?,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物质,运动,固有属性存在方式,主体 承担者,静止,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根本性质不变,空间位置不变,二、运动是有规律的,自学引导(二),请阅读P33-34,思考: 1.什么是规律? 2.规律的特点? 3.我们如何对待规律?,1、定义,固有的客观的、不是主观(本来就有的。非人主观创造,更不是上帝创造),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理解,本质的不同于现象(苹果落地、四季更替、水往低处流),必然的不是偶然的(守株待兔),区别于规则(人们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红灯停,绿灯行 。,稳定的不是多变易逝的,判断下列哪些是规律:,1、喜鹊叫喜,乌鸦叫丧 2、新陈代谢,3、种瓜得瓜、种豆得豆,4、万有引力规律,5、守株待兔,2、规律的特征:,(1)规律具有客观性,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a.存在: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它、喜欢它,它都客观地存在着; b.规律起不起作用,关键在于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否存在着,而不在于人的喜恶。,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荀子,荀子的话说明了什么?,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有人说:“牛顿创造了万有引力规律,对吗?”,有人说:“人们能够引水上山,使水往高处流,说明万有引力规律是可以消灭的。”,2、规律的特征:,(1)规律具有客观性,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a.存在: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它、喜欢它,它都客观地存在着; b.规律起不起作用,关键在于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否存在着,而不在于人的喜恶。 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1、人可以利用规律,不能改变规律,只能改变规律发生的条件。 2、规律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在规律上不能用发明、改变、修改、消灭、创造等词语,在规律上可以用发现、认识、利用等词语,注意:,太阳系模式图,大雁南飞北返,青蛙冬眠,自然界的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低,高,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规律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发现了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识记材料后的20分钟内遗忘42%,1小时后遗忘56%,9小时后遗忘64%,1天后遗忘66%,2天后遗忘71%,6天后遗忘75%,31天后遗忘79%,可用坐标曲线表示:,思维领域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这一遗忘规律告诉我们,要想保持和巩固所学知识,必须趁热打铁,赶在遗忘之前及早复习,及时巩固。例如,每堂课上对所学内容尽量当堂消化巩固一次,晚自习或做作业时再巩固消化一次,做到“今日事,今日毕”。下次上课之前再挤时间回忆印证一次,单元小结再巩固一次,期中期末再纳入知识体系系统复习,这样多次重复,看似烦琐,实则高效,对熟练掌握大有益处。,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普遍性。,自然界的 运动都是 有规律的,人类社会的 运动也都是 有规律的,人的认识 运动也是 有规律的,2、规律的特征:,(2)规律具有普遍性,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1)原理内容(世界观) 规律是事物_过程中_的_的、_的、_的联系。(含义)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_为转移的,它既不能_,也不能_。 规律是普遍的:_、_和_,在其_和_的过程中,都遵循其_。 (2)方法论要求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_规律,而不能_规律。按_办事,一旦_规律,人们就会受到_。,漫天浮尘扬沙笼罩下的北京城,滚滚风沙给出行带来极大不便,草原沙化、沙尘暴:,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工降雨,3、人与规律的关系: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反季节水果是指在温室里利用高科技手段栽培出来的品种。反季节水果主要是通过大棚设施、提高室温等手段改变生长环境,从而让植物的成熟季节提前。,认识了水的流动规律,变害为利(如:三峡大坝),掌握了化学规律,能制造各种化工产品(如:晶体胰岛素),认识了引力规律,克服地球引力,发射火箭、卫星、飞船为人类服务(如:卫星上天),人与规律的关系: (规律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原理) 内容:(1)规律是_,也是_,是不以_的,既不能_,也不能_。 (2)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_的。人可以在_和_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_的_和_利用规律,改造_世界,造福于人类。,【方法论】 我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应用:分析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受到的惩罚或利用规律改造世界的成功例子。涉及生态问题和环境问题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是客观的,但可以被认识和利用 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小结:,1、坛经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慧能的观点 是唯物主义观点 是唯心主义观点 割裂了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 是离开物质谈运动的观点( ) A、 B、 C、 D、,B,2、“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同样不可想象的”。这句话蕴涵的哲理是( ) A、物质是运动的 B、运动是物质的 C、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D、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D,3、“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体现的哲学道理主要是( )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B.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和本质特征 D.运动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B,4、“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 ) A:前者是唯物主义观点 B:前者承认物质运动是绝对的,后者否认了相对静止,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 C:两者都正确说明了物质和意识关系 D:两者都割裂了物质和运动关系,B,5、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他拒绝给事物以名字,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也不能说”。其错误在于( )(2002年广东高考题)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C,6、“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其中的“静”是指 ( ) 事物的相对静止状态 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 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是事物的绝对不动,完全静止 A、 B、 C、 D、,C,7、 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个观点 否认了事物的相对稳定 否认了物质是客观的 夸大了事物的运动 割裂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 A、 B、 C、 D、,B,8、下列符合唯物辩证法运动观的( )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一切皆变,瞬息万变,不可捉摸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A、 B、 C、 D、,A,9、“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与“人不能听从规律的摆布”对比,正确的认识是( ) A、两种说法自相矛盾 B、两种说法辩证统一 C、两种说法互不相关 D、前一种说法是唯物主义,后一种说法是唯心主义,B,“揠苗助长”事与愿违,“庖丁解牛”事半功倍,据此回答1-2题:,10.“揠苗助长”的错误主要在于: A.夸大的规律的客观性 B.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C.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规律的客观性 D.夸大了客观条件对主观能动性的制约,C,11、“庖丁解牛”之所以事半功倍,从哲学角度看,是因为:,A.他尊重规律,能在事物的运动中把握规律 B.他具有创造思维,认识了一切规律 C.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徐州市人民医院ABO血型鉴定专项考核
- 湖州市人民医院消防基础知识与应急疏散预案笔试
- 淮安市人民医院脊柱化脓性感染治疗考核
- 萍乡市人民医院糖尿病自我管理支持与指导技能考核
- 合肥市人民医院呼吸科质控医师岗位竞聘医疗质量改进案例集
- 新余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医师晋升主治医师病种题库
- 龙岩市中医院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高级应用考核
- 2025年综合类-肿瘤放射治疗学主治医师-肿瘤的治疗历年真题摘选带答案
- 2025年房屋买卖担保合同协议
- 2025年旅游定制服务合同样本
- 第四届全国智能制造应用技术技能大赛决赛-仪器仪表制造工(仪器仪表与智能传感应用技术)赛项竞赛平台主要设备技术标准
- 安全注射课件
- 浙江省台州市山海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物理试题(含答案)
- 出租车驾驶员从业资格证考试题库500道题
- LYT 1464-2013 单面推台裁板锯
-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全册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复习必背)
- 《油气储运安全技术》课件第九章 液化石油气储运安全与管理
- 家庭教育中的孩子品格养成
- 第2讲科研不端不当行为及其桅
- 油漆买卖合同范本
- (完整文本版)新概念英语第一册单词表默写版1-144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