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渡荆门送别》同步练习1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渡荆门送别》同步练习1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渡荆门送别》同步练习1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渡荆门送别》同步练习1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渡荆门送别》同步练习1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1、本诗记下了作者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其中最能表现他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的一个字是 。 2、具体分析颈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3、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请简要分析随字好在哪里4、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5、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出了什么样的景象?6、选出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 )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写景名句,它好比电影摄像镜头摄下的一组图画,给人以流动感和空间感。随字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入则力透纸背,写出了大江的气势。 B、颈联描绘了 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C、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D、这首诗意境清雅,风格纤细,形象奇伟,想象瑰丽,描绘出长江中下游一带数千里的山势与水势,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渡荆门送别李 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出的画面。 _ 2诗歌第四联抒写了诗人_的情感。3.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其中第二联中的“随”“入”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随”字好在何处。 答: 4.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5.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写景名句。这好比电影摄像镜头摄下的一组画面,给人以流动感和空间感。“随”字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入”字力透纸背,写出了大江的气势。 B颈联以水中明月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彩云构成海市蜃楼衬托出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C“怜”故乡水的原是诗人,却说故乡之水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巧妙的构思越发显出自己的思乡深情,真所谓言有尽而情无穷。 D这首诗意境清雅,风格纤细,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且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描绘出长江中下游一带数千里的山势和水势,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6 下面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李白乘船出蜀至荆州时所作,随着眼前景物的变换,诗人自然地描绘出画卷般的景色,乡思旅情,尽在诗中。 B颔联炼字精妙。“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了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汇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C颈联描写了一幅空阔辽远的月夜飞天图,想象大胆奇特,有灵动之感,情韵悠长,表达出诗人豪迈的心情和新鲜的感受。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用拟人手法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之情,收束全诗,余音袅袅。 7这首诗非常讲究炼字。请自选一个字加以赏析。8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9本诗记下了作者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其中最能表达他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的一个字是“_”。 10下面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B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C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11诗中点明“送别”句子是:“_,_”。这两句表达了诗人_之情。12“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两句诗想像大胆、奇特,被人誉为“神来之笔”,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描绘这美妙的画面。游山西村1 请找出诗中赞赏村民热情好客的句子:2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名句为什么千百年来被人们广泛引用?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写景中蕴含哲理,耐人咀嚼。请简要分析。4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5古典诗词讲究炼字,首联中的“足”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6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 7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8“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你认为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引用?为什么? 渡荆门送别 同步练习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1、本诗记下了作者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其中最能表现他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的一个字是 。 答案:怜2、具体分析颈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答案:衬托手法,以水中明月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3、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请简要分析随字好在哪里答案: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4、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深情。5、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出了什么样的景象?答案:两岸的山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诗人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6、选出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D)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写景名句,它好比电影摄像镜头摄下的一组图画,给人以流动感和空间感。随字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入则力透纸背,写出了大江的气势。 B、颈联描绘了 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C、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D、这首诗意境清雅,风格纤细,形象奇伟,想象瑰丽,描绘出长江中下游一带数千里的山势与水势,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渡荆门送别李 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出的画面。 _ 2诗歌第四联抒写了诗人_的情感。 3.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其中第二联中的“随”“入”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随”字好在何处。 答: 4.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5.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写景名句。这好比电影摄像镜头摄下的一组画面,给人以流动感和空间感。“随”字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入”字力透纸背,写出了大江的气势。 B颈联以水中明月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彩云构成海市蜃楼衬托出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C“怜”故乡水的原是诗人,却说故乡之水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巧妙的构思越发显出自己的思乡深情,真所谓言有尽而情无穷。 D这首诗意境清雅,风格纤细,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且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描绘出长江中下游一带数千里的山势和水势,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6 下面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李白乘船出蜀至荆州时所作,随着眼前景物的变换,诗人自然地描绘出画卷般的景色,乡思旅情,尽在诗中。 B颔联炼字精妙。“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了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汇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C颈联描写了一幅空阔辽远的月夜飞天图,想象大胆奇特,有灵动之感,情韵悠长,表达出诗人豪迈的心情和新鲜的感受。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用拟人手法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之情,收束全诗,余音袅袅。 7这首诗非常讲究炼字。请自选一个字加以赏析。8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9本诗记下了作者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其中最能表达他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的一个字是“_”。 10下面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B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C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11诗中点明“送别”句子是:“_,_”。这两句表达了诗人_之情。12“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两句诗想像大胆、奇特,被人誉为“神来之笔”,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描绘这美妙的画面。答案:1 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2 对故乡无限依恋(对故乡思念)3.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4.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深情。 5D(这首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6C7“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下”是动词,月亮下来了,月影像一面镜子从天上飞下来了,想象奇特。 8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惜别之情。9怜10A11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12俯视江面,月亮照在江水里,就像天上飞下来一面镜子,明亮耀眼;仰视天空,云气簇拥而来,就像海面上结成了一座座楼阁,新奇美妙。游山西村1 请找出诗中赞赏村民热情好客的句子:2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名句为什么千百年来被人们广泛引用?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写景中蕴含哲理,耐人咀嚼。请简要分析。4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5古典诗词讲究炼字,首联中的“足”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6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 7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8“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你认为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引用?为什么? 答案:1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2 示例一:“这句诗表现作者正担心无路可行时忽然见到一村庄的惊喜,表达了人们应在困难中看到希望,前后句先抑后扬,更突出在困难中见到转机的希望,也教育后人不怕困难,勇于战胜困难。 示例二:诗句本意是诗人在山路上行走,当认为无路可走时却惊喜地在转角那柳暗花明处发现了一个村落。诗句蕴含哲理:告诉人们,当你认为前路渺茫时,往往在转角处充满希望。激励遭遇失败的人们,不要绝望,要对明天充满希望,因此这一名句千百年来被人们引用。 3 诗人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观新景的喜悦之情;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4 表达了作者对淳朴、闲适的田园生活(农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