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doc_第1页
梅州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doc_第2页
梅州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doc_第3页
梅州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doc_第4页
梅州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梅州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摘要)一、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规划规划目标:在近期实现生产基地的集中连片种植面积占总种植面积的50%、畜牧业产值占种养业总产值的45%、渔业产值占种养业总产值的10%、农产品商品率达到65%以上,建成双百万亩基地,基本实现产业化生产基地的规模化、良种化、订单化、品牌化和标准化;至2015年实现生产基地的集中连片种植面积占总种植面积的65%、畜牧业产值占种养业总产值的50%、渔业产值占种养业总产值的15%、农产品商品率达到80%以上,建成广东省最大的山区优质果品生产中心、广东省最大的有机农产品生产中心、华南最大的高山植物生产中心、全国最大的南药生产中心和广东省最大的油茶生产中心,实现产业化生产基地的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和特色化,建成结构合理、科学完善、安全生产、多元化的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体系。总体布局:围绕山区特色农产品和优势农产品(水果、南药、优质水稻、玉米、单丛茶、油茶、耐贮蔬菜、花卉)建设产业化生产基地,形成梅州市名特优农产品“点圈带区”的区域化总体布局格局二、农产品加工发展规划规划目标:围绕水果、茶叶、南药、优质粮食、高山油茶、蔬菜、烤烟、畜产品等八大农产品在六县一市一区形成一镇(或一村)一品种的资源特色型加工产品,争取部分客家名、优、新、特农产品加工品成为全省、全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品牌,到2010年,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到40%左右,到2015年,提高到50%左右,初步建立起园区化、品牌型、规模化、集群式、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和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综合开发利用产业体系。总体布局:围绕水果、茶叶、南药、优质粮食、高山油茶、蔬菜、烤烟、畜产品等八大农产品,通过扶持加工型龙头企业的发展,形成八大农产品加工产业带:在梅县、大埔、兴宁形成茶叶加工产业带,在兴宁、五华、梅县形成优质粮食加工产业带,在平远、丰顺、五华、蕉岭、梅县形成南药加工产业带,在梅县、平远、丰顺、五华、兴宁形成水果加工产业带,在梅江区、梅县、兴宁、丰顺形成畜产品加工产业带,在平远、丰顺形成油茶加工产业带,在五华、大埔、蕉岭、兴宁形成烤烟加工产业带,在六县一区一市发展蔬菜加工产业。三、农产品流通体系规划规划目标:近期(至2010年)培育建成由大型流通类龙头企业、大型综合批发市场、产地专业批发市场、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组成的市场网络农产品市场流通服务体系。梅州城区农产品入场经营率达到85%,各县城农产品入场经营率达到75%,进场销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达标率在90%以上,农产品的批发市场经由率达到60%。中长期(至2015年)基本构建起现代化的农产品流通体系的主要框架,建成农产品拍卖、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交易平台。梅州城区农产品入场经营率达到98%,各县城农产品入场经营率达到90%,进场销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达标率在95%以上,农产品的批发市场经由率达到80%。总体布局:以中心城镇为核心,以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交通干线为流通通道,形成空间布局合理、节点网络完善的市场网络体系。在梅州城区及各县城建设至少1个以上大型综合批发市场,其中,在平远、兴宁、丰顺、大埔建成大型区域性综合边贸批发市场。围绕梅州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立产地专业批发市场,包括梅江区生猪、水产专业批发市场、梅县金柚专业批发市场、大埔茶叶专业批发市场、兴宁龙眼专业批发市场、平远脐橙、油茶专业批发市场、丰顺南药、青榄专业批发市场、五华荔枝专业批发市场。四、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规划规划目标:近期实现规模扩展和优化调整。通过龙头企业的培育、规模扩张和优化调整,初步构建起与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相匹配的龙头企业行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体系,带动更多农户实现增收,至2010年,主营销售收入在1亿元以上能创省级以上名牌产品,带动农户较多的龙头企业发展到15家以上,主营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至1亿元以下的龙头企业达到50家,主营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下的龙头企业170家,带动农户35万户以上,户均增收2600元以上。中长期注重内涵发展与凸现企业核心竞争力。引导企业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型,注重品牌开发和延伸,培育核心竞争力。至2015年,全市主营销售收入在1亿元以上有省级以上名牌产品、带动农户数量较多的农业龙头企业达20家以上,主营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至1亿元以下的达到70家,主营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下的企业200家,带动农户60万户以上,户均增收3500元以上。五、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规划现状:梅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种类不断增多,专业性不断增强,综合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在能人牵头下,影响逐步扩大。但面临法律地位不明确、内部管理不规范、组织化程度低、资金紧缺、发展不平衡、自身发展能力不强等问题。规划目标:至2010年全市农民专业协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50个,带动农户30万户,农户覆盖率达30%;至2015年全市农民专业协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350个以上,农户覆盖率达60%。总体布局:梅江区组建农民专业协会和合作社22个以上,梅县组建农民专业协会和合作社51个以上,大埔县组建农民专业协会和合作社43个以上,丰顺县组建农民专业协会和合作社45个以上,五华县组建农民专业协会和合作社50个以上,兴宁市组建农民专业协会和合作社54个以上,平远县组建农民专业协会和合作社30个以上,蕉岭县组建农民专业协会和合作社38个以上。广西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2003-2007年)农业产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为中心,以加工流通企业为龙头,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形式,优化组合生产要素,把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的经营方式。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环节,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有力措施,是农业基本经营体制的重大创新,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我区是全国重要的农业省份,资源丰富,区位优越,农业产业化发展前景广阔。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届全国人大精神,推进我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全面提高农业竞争力,持续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全面建设小康步伐,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通知(桂政发200214号)精神,结合我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实际,编制本规划。一、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差距(一)广西的优势农产品具有市场竞争优势1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广西是我国热带、亚热带农业发展最有潜力的省区。热带农产品在WTO农业协议中确定是关系到众多发展中国家特殊利益的产品,是首先实现全面自由贸易的产品,发达国家在执行市场准入承诺时,给予热带农产品贸易全面自由化提供更好的市场准入机会和条件。中国与东盟十国建立自由贸易区,更为广西农产品发展提供了机遇,带来了更大的市场空间。临近广东和港澳,为农业产业及其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国内市场和便利。2在全国甚至国际市场已经占有重要的地位。罗汉果、八角、茴油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0%,蔗糖、木薯、淀粉、桂皮、桂油产量占全国的60%以上,龙眼、荔枝、菠萝产量占全国的40%以上,是全国最大的松脂、茉莉花、灵香草种植和加工基地。(二)广西农业具有较大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优势1是全国农业资源大省。广西土地面积236万平方公里,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台湾省)中列第9位。已发现的植物有280多科、1700多属、8000多种,仅次于云南省、四川省,居全国第3位,有“植物王国”、“香料之乡”、“天然花园”、“药物宝库”等美称。广西地处低纬,北回归线横贯其中,光照充足,温度高,降水多,热量丰富,发展热带、亚热带农业得天独厚。2是全国重要的农业发展大省。2002年广西农业总产值916亿元,列全国第13位;畜牧业产值306亿元,列全国第10位,大牲畜年底存栏807万头,列全国第5位,猪牛羊肉产量205万吨,列全国第10位;渔业产值104亿元,列全国第10位,水产品产量255万吨,列全国第7位,水果产量456万吨,列全国第5位;糖料产量4593万吨,列全国第1位。(三)广西农业产业化有了较快发展1建成了一批与产业化经营相适应的生产基地。基地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生产基础,几年来,按照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的思路,培育和发展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名特优农产品生产基地,甘蔗、热带水果、蔬菜、木薯、禽畜、淡海水产、桑茶、速生丰产林、松香、中药材、香料、油料、剑麻、烟草等农产品已成为全国的优势产区和重要的生产基地。2.龙头企业逐步发展壮大,产业链不断延伸。目前,广西已形成辐射带动能力较强、与农户联结关系较紧密的农业产业组织有3000多个,覆盖了全区近1/3农村。其中规模经营以上组织1810多家(含糖业企业),产值超亿元的37家,有6家企业被确定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3.农产品市场体系不断发育,社会化服务体系正在逐步建立健全。全区已建立城乡农产品市场289个,年交易额100亿元以上,特别是建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批发市场如广西食糖批发市场、玉林中医药材市场、北海水产品批发市场、南宁五里亭蔬菜批发市场、田阳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在搞活农产品流通、推动产业化经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产品信息、科技等社会化服务也已逐步建立和完善,网上销售逐步成型。4.政策环境和组织保障系统已经初步形成。2002年,我区各市县已出台的以发展农业产业化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性文件如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通知(桂政发200214号)、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的自治区农业厅关于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实施方案的通知(桂政办发200244号)等142个,为农业化产业化经营组织不断发展壮大与发挥龙头带动效应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撑。自治区人民政府还批准成立了由自治区农业厅牵头,自治区计委、经委、财政厅等16家区直单位组成的自治区农业产业化联席会议。市县两级也相应成立了农业产业化专门机构63个,为我区农业产业化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5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2002年,国家安排了1.8亿元国债资金支持2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贵糖(集团)股份公司和黑五类集团有限公司农产品加工技改项目;国家科委安排440万元支持自治区重点龙头企业广西明阳生化股份公司和广西建邦经贸有限公司技术研究、应用项目;国家农业部安排40万元支持自治区重点龙头企业-桂林莱茵有限公司产业化经营项目;自治区财政安排1000万元专项扶持12家自治区重点龙头企业;自治区农业厅安排300万元专项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农业银行广西分行专文转发农业银行总行关于信贷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对龙头企业发放贷款72592万元;税务部门全年给予减免各种税收1558万元。但是,广西农业产业化发展同其它省份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如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不大,实力不强;农产品精深加工程度低,产品质量和档次不高,名牌产品和拳头产品少,市场拓展能力弱;专业协会、专业批发市场等中介组织发育程度不高,龙头企业与农户联结缺乏有效载体;农业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够完善,地区发展不平衡等等。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产业发展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主导产业和骨干产品为支撑,以农产品基地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纽带,以项目为载体,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一主线,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发挥优势,整合力量,逐步建立起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完善和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产业升级换代,增强农产品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能力,提高农村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为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步伐、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二)遵循原则1.市场导向原则。要根据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需要,培育发展主导产业、优势产品和龙头企业,在提高效益的前提下加快发展速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走外延扩展与内涵提高相结合的路子,通过市场营销、资产重组和产品研发拓展发展空间和开发领域。2.重点突破原则。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核心,重点扶持优势企业,壮大带动力强的产业化经营组织。3.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原则。坚定不移地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积极探索组织千家万户农民联结社会化大市场的有效形式,稳妥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提高规模效益。4.科技创新原则。提高企业和农民的科技素质,用先进实用技术武装农业产业化经营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不断提高整个产业链条的科技含量和最终产品档次。要把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现代化建设、农科教等工作结合起来,实现农业在较高水平上跨越式发展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5.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把保护资源和环境作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条基本方针,贯穿到产业化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使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田基本建设、耕地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6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原则。进一步完善农业与其它产业的链接关系,从全局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来统筹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区域性的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行业,把农业融入二、三产业,以此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三)发展目标我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总体目标是:规划期内达到主导产业和骨干产品突出,建成一批较大规模的具有区域特色和优势的农产品基地;培育一批龙头企业群;创立一批名牌农产品;建立完善农产品市场网络体系,引导农户兴办一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中介组织,带动农户进入市场,基本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经营的新格局。1大幅度提高重点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畜牧、蔬菜、糖蔗、水果、粮油、水产、中草药、林业等传统产业基本形成一体化经营格局,各产业产品的优质品率、商品率和加工转化率大幅度提高,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草食畜禽、花卉、桑蚕、木薯、林纸等特色产业成为我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2壮大龙头企业。到2007年形成年销售收入10亿元、税利1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10家;年销售收入1亿元、税利1000万元以上的150家;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税利100万元以上的500家。重点龙头企业(项目)直接带动的农户每年人均增收300元以上。3完善农产品交易市场体系。到2007年,建立10家年交易额10亿元以上的全国乃至国际性区域性农产品专业市场。4建立健全中介组织。到2007年,发展注册会员500个以上运作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00个。培育交易额百万元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00个以上;建立甘蔗、蔬菜、水果、畜禽、水产等主要农产品全区性的行业协会10个以上。5增加品牌农产品市场份额。到2007年,产业化经营组织创国家和自治区级著名品牌产品50项,并在国内外市场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6不断增加对农民增收的贡献份额。到2007年,全区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农户占全区农户的40%以上;大多数产业化经营组织与农户建立密切而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直接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农户收入持续稳定增加。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农户实现主要农产品实行标准化生产达到总产量的80以上。三、培育和发展农业产业化重点产业和骨干产品规划期内着重培育畜牧、蔬菜、水果、蔗糖、粮油、水产、桑茶、中药材、林产、花卉等10大主导产业,初步培育出一批与10大主导产业相适应的具有地方性、全国性和世界性三个不同层次的品牌农产品,满足广大消费者对广西绿色、生态、环保农产品的需要。(一)畜牧产业及产品开发稳步发展猪、鸡、鸭等大宗畜禽生产;大力发展牛、羊、鹅、兔等草食畜禽;加快奶业发展;促进畜牧业由粗放、耗粮型向集约、节粮型转变,结合种植业结构调整和生态建设,培育壮大饲草产业,建立猪、牛、羊、鸡、鸭、鹅、奶水牛等养殖基地,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培育畜禽专业交易市场。大力提高畜禽产品加工能力,发展肉类加工、乳制品及皮革羽绒综合利用等配套产业。到2007年,全区肉类总产量达450万吨,其中猪肉和禽肉产量分别达到300万吨和100万吨,奶牛存栏8万头,年产牛奶12万吨;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42%,农民畜牧业人均收入占农业人均总收入40%。(二)蔬菜产业及产品开发稳定发展蔬菜生产面积,到2007年蔬菜种植面积发展到1500千公顷;面向市场进一步调整优化蔬菜种植结构,大力推进无公害蔬菜、绿色蔬菜和有机蔬菜生产,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名特优新蔬菜品种比重,改善产品结构和质量,突出秋冬菜和反季节蔬菜两大特色,提高市场占有率;巩固提高生姜、大蒜、荷兰豆、辣椒、莲藕、法国豆和食用菌等传统出口产品的生产水平,扩大蕨菜、甜竹笋等特色蔬菜生产,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扩大蔬菜出口。重点抓好产地蔬菜分级、包装、保鲜、储藏、速冻、脱水、萃取、罐头制作等深加工和蔬菜批发交易市场建设,逐步实现蔬菜产加销一体化。(三)果品产业及产品开发发展区域优势明显、地方特色突出的荔枝、龙眼、芒果、香蕉、菠萝等南亚热带水果;搞好柑桔、柚子类水果优势产业建设;以品种改良为中心,抓好中低产果园改造,力争到2007年良种覆盖率达到80%以上,水果品种结构优化,名特优新稀和加工型果生产比重增加;适当发展黄皮、油梨、杨桃、橄榄、澳洲坚果、桃、李、沙梨、枇杷、葡萄等水果生产,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时令水果产业带。大力发展水果贮藏保鲜与加工,开发水果生物保鲜技术,提高水果采后清洗、分级、预冷、杀菌、打蜡、包装等商品化处理水平,加大冷藏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招商引资积极发展果汁、果酱、果酒、果粉等果品深加工企业,提高水果加工率,带动水果产业化经营。(四)蔗糖产业及产品开发提高蔗糖业生产水平,巩固蔗糖业在全国的生产地位,进一步优化生产布局,坡度25度以上蔗地退耕还林还草,非优势蔗区逐步退出甘蔗生产。全区甘蔗种植面积控制在450千公顷左右;大力发展高产高糖良种蔗生产,良种率达到90%以上;加大对蔗区扶持力度,抓好蔗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糖料蔗生产效益。完善糖厂改组、改制、技术改造工作,加强管理,培育一批大型糖业龙头企业,进一步提高广西蔗糖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抓好蔗渣、糖蜜的综合利用和糖的深加工,发展精制糖、一次性小包装糖、淀粉糖、营养型甜味剂和饮料用淀粉糖,促进糖业向生物化工领域和相关产业延伸,发展蔗渣制浆及造纸、中密度纤维板、低聚糖、无水酒精和有机复合肥。(五)粮油产业及产品开发在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通过提高单产和平衡生产,调减25-30%的粮食播种面积,扩大具有出口潜力的高产优质稻面积,2007年优质稻面积比“九五”期末提高35%,发展木薯等工业用粮,优化粮食种植结构和区域布局,努力建设好专用商品粮基地。大力发展深加工,推行有利于大米整精米率提高的稻谷收获、干燥、储存技术和大米、油脂精深加工技术,重视优质谷加工过程的精碾、糙米调质、抛光、分级、色选、配米及营养添加、包装技术和米糠油深加工、米糠健康食品生产技术研发应用,提高粮油加工的综合利用能力。大力发展绿色食用油,重点将茶油开发作为我区特色产业,抓好茶籽综合利用和系列新产品的开发,抓好“金茶王”、“增年”、“莫老爷”等茶籽油的品牌打造,增加山茶油的花色品种。(六)水产产业及产品开发坚持“以养为主,养殖与捕捞并重,因地制宜,各有侧重”的方针,重点发展名特优新水产品养殖,积极稳步拓展远洋渔业。水产养殖以对虾、海水珍珠、贝类、青蟹、鲩、中华鳖、罗氏沼虾、鲤、银鱼、优质罗非鱼等为主导品种,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实现标准化、规模化健康养殖,形成具有资源优势的生产基地,实现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水产捕捞业实行限额制度,继续实行海洋和内陆捕捞产量“零增长”,合理开发北部湾内渔业资源,加大南沙渔场开发力度,加强对赴海南、广东渔场生产渔船的组织协调,稳妥发展赴印尼和南太平洋的远洋渔业。(七)桑茶产业及产品开发利用我国桑蚕向西部转移的机遇,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努力提高我区桑蚕产业化程度。2007年全区桑园面积发展到60千公顷左右。通过对广西缫丝工业整顿、重组,以技术设备好,经营管理水平高,产品竞争力强的企业为龙头组建一体化的区域性蚕丝集团,加速产品研发,按照ISO9000组织生产,扩大桑蚕加工品在国内外市场的份额,带动种桑养蚕和相关产业发展。积极引进一批国内知名丝绸加工企业来我区办厂,提高丝绸加工规模和品质。积极发展无公害有机茶叶,发挥区位特色优势,全面提高茶叶生产和质量水平,树立名牌,加强昭平将军峰茶、桂平西山茶、凌云毛尖茶、大新苦丁茶、横县茉莉花茶等品牌建设,提高产品竞争力。抓好茶业产业品种改良,实施标准化、规模化种植,发展无性系良种,开发有机茶产品;积极引进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改造传统制茶业,提高茶叶采收、加工水平,加快开发高档有机茶、花茶等配置茶、方便茶饮料以及茶生化制品。(八)中药材产业及产品开发重点抓好中药材和壮药生产源头,建立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示范种植基地;继续建设罗汉果、肉桂、八角、苦丁茶、金银花、参、葛根、扶芳藤等八大中药材GAP种植基地;建立罗汉果、桂郁金、肉桂、八角、田七、鸡骨草、广根豆、壮药、南药等基地,并建立规范的GSP流通渠道;组建中药企业集团,提升我区中药工业的技术水平,创新配方,实施名牌战略,形成具有广西特色的名牌系列产品,全区中药工业产值从2002年30亿元发展到2007年100亿元。(九)林产产业及产品开发着重发展工业原料林、经济林等商品林生产,推进林产品产加销一体化,建立广西现代化林业产业体系。抓好林浆纸、木板、植物编织和林化等主导产品加工。木板加工重点发展高质刨花板、中高密度纤维板、竹木胶合板、建筑胶合板、贴面板和变中小径材为重组木等。林浆纸加工重点抓好短期纸浆原料林生产,建设造林、制浆、造纸和加工一体化产业体系。植物编织加工要通过传统加工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办法,进一步提高竹、藤、棕、草等植物编织品科技含量,扩大出口增强创汇能力。林化产品加工重点通过引进先进工艺、技术和设备,提高松脂、松节油、茴油、桂油等产品的深加工增值能力,巩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垄断地位。(十)花卉苗木产业及产品开发继续发展我区传统优势花卉苗木生产的同时,抓好花卉苗木品种结构调整,积极引种培育名优特花卉品种。以金花茶、兰花产业化为龙头,近期以花卉种苗为主,成品花卉为辅;中期以绿化苗木、草坪、室内观叶植物、盆景为主,鲜花为辅;后期以发展反季节花卉和高档花卉(金花茶、变色杜鹃等)为主,侧重鲜切花和特色盆景,兼顾发展观赏与食用、药用、工业相结合的花卉。四、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基地建设农产品商品基地,是发展产业化的基础,是龙头企业发展的依托,也是提高整体经济素质的重要一环。要按照横抓区域、纵抓产业、市场牵引、龙头带动、整体推动的思路,重点抓好能够发挥我区资源优势的十大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和骨干产品的商品基地的建设。(一)畜牧产业基地建设在桂中、桂南高速公路沿线建立奶业产业带;在桂东南、桂北建立家禽产业带;在桂东南建立生猪产业带;在桂西、桂北、桂中建立肉牛产业带。生猪商品生产基地主要布局在桂东经济区博白、陆川等,桂西经济区田东、田阳等,桂北经济区全州、兴安等,桂南经济区邕宁、合浦等,桂中经济区来宾、柳江等,共58个县(市、区)。牛商品基地重点布局在桂西经济区隆林、西林等,桂中经济区武宣、柳江等,桂北经济区全州、兴安等,桂东经济区苍梧、富川等,桂南经济区合浦、灵山等,共43个县(市、区)。羊商品生基地主要布局在桂西经济区隆林、都安等,桂北经济区龙胜、兴安等,桂中经济区柳江、忻城等,桂东经济区贺州、钟山等,共34个县(市、区)。鸡商品基地重点布局在桂东经济区北流、州等,桂南经济区武鸣、邕宁等,桂西经济区百色、平果等,桂北经济区临桂、灵川等,桂中经济区柳城、柳江等,共55个县(市、区)。鸭商品基地主要布局在桂南南宁市郊、武鸣、邕宁、桂东玉州、福绵及其他经济区的部分县,共36个县(市、区)。鹅商品基地主要布局在桂东、桂南两个经济区博白、陆川、合浦、浦北等多数县及其他经济区个别县,共26个县(市、区)。商品兔生产基地主要布局在玉林、梧州、桂林、柳州和来宾市等县(市、区)。(二)蔬菜产业基地建设加强右江河谷、桂东南菜区以及桂中、桂海高速公路沿线商品冬菜生产基地建设,在桂林、柳州、贺州、百色、河池市的高山冷凉地区建立夏秋反季节商品蔬菜生产基地,在南宁市的邕宁县,柳州市的柳江县,桂林市的临桂县,梧州市的苍梧县,北海市的合浦县,玉林市的玉州区,防城港市的防城区和百色市的田阳县等中心城市城郊菜区建立速生叶菜、高档特需蔬菜、野生蔬菜生产基地,在沿海地区发展创汇蔬菜基地,在南宁、钦州、北海、梧州市等发展优质西甜瓜生产基地,在森林资源比较丰富的百色、河池、柳州、来宾等市以及沿海地区的山区县发展香菇、木耳等水生食用菌生产基地,在南宁、玉林、贺州、桂林市郊区和沿江、沿海平原地区建立磨菇等双胞菇和高档食用菌生产基地;全面推进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蔬菜生产基地建设。(三)水果产业基地建设以钦州、防城港、玉林、贵港、梧州、南宁等市为重点,建设桂南、桂东南香蕉、荔枝、龙眼、菠萝生产基地;以右江河谷和左江流域及钦州、南宁、玉林、防城港、北海为重点,建立桂南、桂西、桂东南香蕉生产基地;在右江河谷发展芒果基地;在桂林市南部、柳州市北部建立早熟温州柑和碰柑生产基地,以桂北和桂东北为主建立脐橙生产基地,以桂林南部、柳州、玉林、梧州市及河池市部分地区建立优质柚生产基地;以桂林、柳州、来宾市为主建立优质桃、李、枇杷、早熟梨等春夏熟水果基地,以南宁、崇左、防城港、北海和钦州市为主建立甜杨桃、大青枣、火龙果、油梨、木瓜、澳洲坚果等冬熟和早春熟水果基地,以河池、百色、桂林市为主建立板栗、白果和核桃等干果生产基地;以左江流域和南宁市为中心建立加工用菠萝生产基地,以防城港、钦州、北海为中心建立橄榄生产基地,以桂林市为中心建立加工用柿子、白果生产基地,以河池、百色市为中心建立山葡萄、山楂生产基地;全面推进无公害、绿色和有机果及其加工品生产基地建设。(四)蔗糖产业基地建设在桂西、桂南、桂中建立高产高糖甘蔗产业带,着重抓好崇左、扶绥、横县、宁明、宾阳、大新、龙州、隆安,兴宾,邕宁、武鸣、南宁辖区,柳城、柳江、鹿寨,武宣、象州,上思,灵山、钦州辖区,合浦,右江、田阳、田东,宜州,贵港辖区等26个稳定年产原料蔗50万吨以上的优质糖料基地建设;调整巩固沿海及浔江两岸的老蔗区,适度保留百色、河池市贫困地区的甘蔗种植规模;在兴宾、柳城、田阳等县(区)建立67千公顷的良种基地;在崇左市江州区建设67千公顷的糖料蔗喷灌样板工程;在桂中建设甘蔗加工示范园区。(五)粮油产业基地建设选择桂北经济区的全州、临桂、永福、荔蒲、灵川、兴安,桂东经济区的贺州、钟山、博白、港北、北流、玉州、桂平、岑溪、平南、藤县、苍梧、陆川,桂中经济区的柳城、象州、鹿寨,桂西经济区的罗城、宜州、田东、田阳等县(市、区)发展建立连片商品粮基地;加快无公害、绿色、有机生产基地建设,建立一批标准化优质稻生产基地,在桂北湘桂走廊、桂中、桂东、桂南建立优质稻、加工专用稻生产基地;在桂中、桂西、桂南建立木薯生产基地,抓好武鸣、邕宁,横县、宾阳、扶绥、马山,岑溪、藤县、苍梧,鹿寨,兴宾,桂平、贵港辖区,灵山、钦州辖区,合浦、北海辖区,防城,平果、田东等县(市、区)建设20个共10万公顷的高产木薯示范区;在桂西、桂中、桂北建立茶油生产加工基地。(六)水产产业基地建设海水养殖基地主要布局在桂南经济区沿海各县(市、区),在桂南的北海、钦州、防城港建立珍珠、对虾、青蟹和优质海水鱼等海水养殖加工基地;淡水养殖基地重点布局在桂西经济区宜州、百色等,桂东经济区桂平、藤县等,桂南经济区邕宁、宾阳等,桂北经济区荔浦、恭城等,桂中经济区象州、柳江等共60个县(市、区),在桂北、桂中建立乌鲤、禾花鱼等淡水鱼类养殖基地;在桂南建立罗非鱼养殖基地;在桂东建立鲶鱼、黄沙鳖等养殖基地;在桂西、桂东建立银鱼养殖加工基地;在红水河、左右江等主要河流以及库区建立网箱养鱼基地。组建广西远洋渔业集团,建立世界公海作业渔场。(七)桑茶产业基地建设将宜州、环江、横县、宾阳、上林、忻城、象州,融安、鹿寨、柳城、平南、港北、藤县、蒙山、邕宁、福绵、博白、灵山、钦北、合浦等20个县(市、区)建成万担优质茧生产基地。在南宁、柳州、桂林北海四市建立丝绸生产基地。在右江、凌云、西林、靖西、灵山、柳城、昭平、桂平、平南、博白、三江、金秀、横县、罗城等县(市、区)建立优质、标准化茶叶种植基地,推广有机茶种植;在桂林等地建立以茶植物提纯为主,以银杏、罗汉果等为辅的机制茶品和饮料生产基地。(八)中药材产业基地建设在桂东南山区建立玉桂生产加工基地;在桂北建立杜仲、厚朴、黄柏等木本药材产业带;在桂西南、桂东南建立桂圆生产加工基地;在桂西百色山区建立三七生产基地;在桂北建立罗汉果、银杏基地;在桂南沿海防城港、钦州、北海建立海洋生物制药基地。在桂北、桂中、桂南、桂东建立中药材加工基地。(九)林产产业基地建设在梧州、玉林、桂林三地建立林化产品加工基地;在桂南、桂西、桂中、桂东建立速生林产业带,桉树商品基地重点布局桂南经济区防城港市、钦州市,桂中经济区南部,桂东经济区南部,百色地区;在桂北、桂中、桂东建立竹子产业带,基地重点布局在桂东经济区贺州、玉林、梧州等市,桂北经济区,桂中经济区,桂西经济区的百色和河池地区;在桂西、桂东南建立竹藤等编产业带;在桂南、桂中、桂东建立工业原料林基地;玉桂商品基地重点布局在桂东经济区及桂南经济区防城港市。(十)花卉苗木产业基地建设以南宁、柳州、桂林等中心城市为依托,重点发展鲜切花生产出口基地、荫生观叶植物基地、棕榈基地、榕树基地、盆花基地、绿化草坪基地,在防城港、北海、崇左市建设金花茶基地,在南宁、柳州、桂林、梧州、北海、玉林建立观赏花卉基地、绿化苗木基地、绿化草坪,在河池、百色建立盆景基地,在横县建立食用花卉基地和茉莉花生产加工基地。五、培育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核心,各地要把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放在突出位置,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在全区打造出一批产业主导性明显、实力雄厚、市场开拓能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促进我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到2007年,每个行业建立起若干个覆盖面广、起到行业支撑作用的大型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到800亿元。(一)畜牧产业龙头企业肉猪加工重点在桂林、玉林、贵港、梧州、贺州、南宁各布局能力为100万头的综合加工基地,重点发展桂林福润、博白正宇、贵港扬翔和农垦等企业形成400万头的肉猪综合加工能力;肉牛加工重点建设宜州市高档分割牛肉基地、梧州以蛋白肠衣生产为龙头的肉牛综合加工项目;山羊加工重点建设马山肉羊综合加工项目;皮革加工扶持宾阳、玉林2-3家企业做大做强;奶加工重点发展南宁皇氏乳业、南宁农垦完达山奶业、武宣水牛奶业、龙胜南山奶业等企业。到2007年,培育发展产值超5亿元的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0家。(二)果蔬产业龙头企业重点发展桂林汇源恭城果汁加工项目,百色右江河谷芒果果汁加工项目,农垦源头10万吨柑桔采后处理加工项目,广西水果罐头集团公司,北海中澳合资大型综合性果蔬深加工项目,南宁、桂林、百色、贺州、玉林、钦州、梧州等七座大型果蔬保鲜加工配送加工中心,在北流市、桂平市、灵山县和大新县的龙眼、荔枝生产地,新建或更新改造4个技术先进、年加工能力达500010000吨的骨干企业,使加工量达到鲜果总产量的25%以上。到2007年,建成年产值超10亿元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23个,果蔬产品的加工率达到25%以上。(三)蔗糖产业龙头企业支持南糖、贵糖、凤糖、迁糖、农垦糖业等重点企业集团以“二步”制糖法为重点的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建设农垦集团柳州新兴糖厂30万吨精制糖项目、凤山糖业集团20万吨精制糖项目;支持贵糖、南糖和迁糖的纸浆、纸在原有的15万吨基础上扩建至30万吨,在桂中、桂西南新建2-3个10万吨以上规模的蔗渣制纸浆厂;在崇左市建设异麦酮糖项目。(四)粮油产业龙头企业1.粮食产业龙头企业在南宁、桂林、柳州、贵港、玉林等主要城市建立一批优质谷精深加工企业,依托防城港及钦州港建立“两头在外”的大型粮油加工企业。重点发展农乐米业有限责任公司、桂林力源米业有限责任公司、桂平市粮油贸易总公司、贵港市东禾米业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加工企业,在钦州港新建12万吨粮油深加工项目;以南方黑五类集团公司为龙头,通过租赁、兼并、实行股份制等方式,组建企业集团,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形成年产值达1015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以巴马长寿食品品牌为龙头,创建广西巴马长寿食品集团;以桂林米粉品牌为龙头,创建桂林食品加工企业集团;在桂林、河池和百色市各建1个利用当地资源(魔芋、薏米、黑米等为原料)的特种食品加工骨干企业。到2007年粮食精加工率达到25%以上。2.茶油产业龙头企业采取分散粗炼、集中精炼的模式,在桂中、桂北的三江、龙胜、融安、融水、贺州、钟山、富川、以及在桂西的凤山、东兰、巴马、凌云、田东、田阳、隆林、西林等县加强整合现有资源,建立油茶种植和初加工基地;在柳州、南宁、贺州等主要城市加快老企业的技术改造、重组整合,建立山茶油精深加工企业,提高山茶油的深加工和市场竞争能力。建成一批有广西特色的有机食品龙头企业。此外,扩大大海粮油公司的加工能力,将大海粮油公司建成全国最大的民营加工企业之一。3.淀粉产业龙头企业重点发展明阳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钦州新天德能源公司,通过技术改造,开发精深产品,使之成为木薯产业的大型龙头企业;适当发展武鸣、横县、扶绥、蒙山、崇左、马山、贺州等地的木薯淀粉加工业;扶持东兰、永福、隆安等地新建板栗深加工业,发展地方特色经济。到2007年形成年产30万吨变性淀粉的生产规模,木薯产业产值达到60亿元以上。(五)水产业龙头企业到2007年,培植产值超亿元的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3-5家,水产品加工率由14%提高到25%,形成以加工海产品和罗非鱼产品为重点,以冰鲜冷冻加工为主,冰鲜冷冻与低质鱼类综合加工相结合的广西水产品加工体系。海水产品加工以北海、钦州、防城港三市现有的企业为基础,重点发展北海洪恩公司、北海钦国冷冻食品有限公司、北海天鲜海洋食品有限公司、防城德城公司、北海海洋渔业总公司、北海市珍珠总公司、广西南珠集团总公司、钦州港海产品综合加工园区、农垦东兴京岛海洋公司等企业发展海水产品加工,建设北海、钦州保鲜保活储运基地。淡水产品加工重点抓好南宁、北海罗非鱼加工出口基地,重点发展河池市、百色市、桂林市和贺州市等地的银鱼、禾花鱼的加工。(六)桑茶产业龙头企业桑蚕加工龙头企业重点发展柳城、横县、宜州、蒙山、鹿寨、合浦、宾阳等县市发展蚕丝加工;利用南宁、柳州、桂林市现有纺织力量和基础,引进技术和资本,改组改造,发展丝绸纺织工业。重点建设合浦常乐茧丝绸一体化技改项目、蒙山县缫丝厂生丝及丝绸加工项目、鹿寨县洛江制丝厂丝织加工项目,到2007年培育年产值超亿元的龙头企业3-5家,初步形成“种桑养蚕线丝丝织品加工”产业链,做大蚕丝产业。茶叶加工龙头企业。支持凌云茶业公司、昭平将军山公司、农垦茶叶集团公司、天等桂仙苦丁茶有限公司、广西石乳茶业有限公司扩建和技改项目,通过资产重组,打造2-3家大型茶业龙头企业。(七)中药材产业龙头企业重点培育扶持一批中医药企业集团,发展以广西中医学院百年乐制药、桂西制药、桂林集琦、桂林三金、桂林天河、桂林南方、柳州花红药业、柳州日田、北海北生药业、河丰药业、玉林制药、梧州制药、贺州灵峰、广西半宙等为重点的中成药加工支柱企业,继续扶持玉林市中药材批发市场建设,建成我区现代中药配送中心;建设好一批中草药GAP种植基地。到2007年,中药工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单一产品销售收入超亿元5个。(八)林产业龙头企业1.林浆纸龙头企业重点布局:引进国内外大型制浆造纸企业,重点建设沿海大型林浆纸一体化项目,改造扩建柳江中竹纸业,整合现有的浆纸加工企业,逐步建立大型现代林浆纸一体化产业。2.林板龙头企业以广西梧州三威、广西高峰、柳州木材现有的生产能力为基础,在工业原料林主产区重点发展梧州、容县、博白、藤县、南宁、崇左等地的高(中)密度纤维板加工,在百色和河池新建1-2家年产10万立方米以上的高(中)密度纤维板厂。3.松脂龙头企业围绕梧州、玉林、桂林林化加工“三大基地”,在梧州、贺州重点发展以松脂为原料的松油醇、松节油合成系列香料产品加工;继续建设以梧州松脂股份有限公司为主的松节油深加工和橡胶助剂生产出口基地,以玉林松脂厂为主的造纸施胶剂生产基地,以桂林化工厂为主的高档油墨地和胶粘剂树脂生产基地。(九)花卉产业龙头企业支持中国林业科学院热带林业实中心、广西林科院、广西热作所、广西植物研究所、广西药用植物圆等科研单位搞好花卉品种选育,重点建设壮大广西林木花卉中心、广西金花茶有限公司、广西长源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依托现有的花卉基地扩大生产规模,在南宁、桂林、柳州、北海、梧州、玉林发展一批花卉加工企业。(十)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各地可根据各自优势,从培育区域支柱产业考虑,选择发展。支持广西剑麻集团公司、桂林莱茵、桂林实力天然、桂林富民达、东兴东成、上林蓝山等公司发展成为集特色产品研发、收购、加工为一体的大型龙头企业。1.饮料及酿酒龙头企业。巩固和扩大都安、罗城、永福3个山野葡萄酒加工骨干企业,并以此为基础,组建广西山野葡萄酒集团公司,扩建德保蛤蚧酒厂,扩建神蜉酒厂。充分发挥广西水果和野生果类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有地方特色的天然饮料,建立一批骨干企业。2.桂北罗汉果、银杏龙头企业。重点培育桂林莱茵、桂林实力等骨干企业,开发罗汉果、银杏等药用及保健系列产品。3.桂南剑麻龙头企业。重点支持广西剑麻集团、扶绥剑麻工业园扩大生产能力,发展高档精细剑麻制品,培植著名品牌。4.桂西北山野蔬菜深龙头企业。充分利用丰富的八渡笋、食用菌、野生蔬菜资源,采用保鲜、冻干等新技术,提高干制品的品质,创建自有知名品牌。5.桂东南竹藤棕草编龙头企业。重点对博白、浦北等县的竹藤棕草编加工企业进行整合,提高实力,提高质量,扩大规模,增加花色品种,提高行业专业协会在共同对外、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巩固和开拓国外市场,发展国内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6.油桐龙头企业。支持桂西和桂北等山区扩大油桐种植,加强对低产油桐林的改造;支持百色、天峨、融安等桐油加工企业,引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开展深加工。7.香料龙头企业在防城、藤县、凤山、岑漠、德保、那坡、容县等地建设一批八角、玉桂、茴油、茴香醇、茴香腈等食用、烟用、医用和化妆品用香料香精加工企业,重点抓好防城港市、藤县、凤山等三个香料精深加工项目的建设;在桂林市重点发展以桂花、黄樟、玫瑰花、山苍子等为主的香料化妆品加工;在柳州市重点发展以山苍子、香根油、灵香草等为原料的香料香精加工。到2007年,培育出特大型香科香精深加工企业23家,加工产品产值达到20亿元、深加工率提高到30%。六、完善农业产业化市场体系市场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依托。为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需要,必须完善市场流通服务体系。在大宗农产品主要产区和重要集散地,重点扶持发展一批全国性或区域性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开辟农产品“绿色通道”,争取经过五年左右的努力,在全区尽快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经营方式并存,布局合理、设施完备的农产品商品市场网络。同时,建立健全市场法规,规范市场交易行为和管理行为,确保市场竞争的公开、公平、有序。重点抓好市场基础设施、市场信息体系、市场主体培育和市场秩序规范。(一)加强农产品市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自治区、市、县所在地农产品贸易、综合批发市场、冷库、仓储设施建设;在畜牧、蔬菜、水果、蔗糖、粮油、水产、桑蚕、林产、中药材、花卉等10大产业主产区培育和建设一批辐射区内外的区域性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主要包括南宁市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建设、桂林柑桔水果市场、钦州灵山水果市场、田阳县芒果专业批发市场、北海水产品市场、贺州生猪市场、玉林家禽市场、河池的草食禽畜市场、宾阳县牛皮专业批发市场、梧州林化产品市场、百色林纸市场、南宁花卉市场、桂林市花卉批发市场、横县食用花卉加工贸易市场、柳州竹木市场、防城港香料市场等一批专业性批发市场;巩固办好南宁五里亭批发市场、田阳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玉林药材市场等;在玉林市十大专业市场基础上,构建多功能的大型综合市场和水果、蔬菜批发市场。发展大宗农产品期货市场,花卉拍卖市场、租赁市场,网上营销,建立广西农产品网上虚拟市场。到2007年初步形成包括有形无形市场在内的广西农产品市场体系,为区内外多种所有制流通主体进入广西农产品市场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条件。(二)完善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构筑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与市场的有机联系平台,帮助生产经营者成功进入市场。建设好广西农业信息网,支持中国食糖中心批发市场的中国食糖网新增年100万配送能力技改项目,创办农产品交易的综合网上交易市场、农产品销售的综合性网上超市、农产品电子交易所、开辟专门的农产品网上商店等方式促进农产品流通,抓好广西农产品市场预测预报体系建设,联网各市、县、乡龙头企业、批发市场、专业大户及自治区直属计划、内贸、外贸、供销、工商、气象、统计、电视、广播、报社等部门,以满足广大生产经营者对市场供求、气候、自然突变对农产品市场的影响,为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有效服务。建设桂农网,建成广西国际农产品信息中心,为广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适应入世后参与国际农业区域分工、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有效支持。(三)培育市场主体重点建立健全区、市、县、乡四级农产品市场流通协会。农产品市场流通协会要依法进行注册、登记、落实法人代表;农业科研院校要加强对农林农产品营销人员培育,争取在2007年建立一支300万人的营销队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