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试题.doc_第1页
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试题.doc_第2页
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试题.doc_第3页
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试题.doc_第4页
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试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修二20142015年阳江三中第二学期高一地理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60分) 下图表示某地区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过程。据此回答12题1、与“人口自然增长率迅速降低,高龄人口比例缓慢增加”对应的期间是( )A. I期 B. II期 C. III期 D. IV期2、 在I期( )A. 人口急剧膨胀 B. 人口老龄化C. 人口增长停滞 D. 人口平均寿命较低读下面的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示意图,回答3-4题3、下列国家中,人口再生产类型处于图中(2)阶段的是( )尼日利亚 韩国 古巴 澳大利亚4、图中表现有老龄化较严重趋向的阶段是( )(1) (2) (4) (5)5、干旱地区人口分布多呈点状、线状分布的原因是 ( ) A地形的影响 B水源的影响 C政策的影响 D文化背景的影响6、下列属于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有影响的是 ( ) 生产力发展水平 生产活动方式 交通运输条件 文化教育状况A B C D7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 )A由农村到农村的人口迁移 B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C由城市到城市的人口迁移 D由城市到农村的人口迁移8、不与环境人口容量呈正相关的因素是( ) A资源数量 B科技发展水平 C消费水平 D人口受教育水平9、环境人口容量的变化由小到大的排序正确的是 ( ) A原始社会农业时期现代社会工业时期 B农业时期原始社会工业时期现代社会C工业时期原始社会农业时期现代社会 D原始社会农业时期工业时期现代社会10对于人口迁移所造成的影响,错误的是( )A迁入地缓解当地人地矛盾 B迁出地有利加强与外界的各种联系C迁入地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 D迁入地经济发展,产生环境问题下图为“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对比图”,读图完成11-13题。 11四个国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A B C D12国目前的人口增长模式属于下列哪一模式A“高高低”模式 B过渡模式C“低低低 ”模式 D“高高高”模式13缓解国人口压力的主要途径是A开发劳务市场 B实行计划生育C鼓励生育和适当移民 D加大教育投入下表为我国某城市人口资料。读下表完成1415题1982年1990年2000年总人口(万人)35167701014岁()35.2714.638.51564岁()58.3683.1590.3965岁及以上()6.372.221.1114、该城市自1982年至2000年( )A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人口增长迅速B人口出生率增高,人口老龄化问题得到缓解C人口出生率大幅度降低,人口死亡率大幅度增高D人口增长率很高,有大量青壮年人口迁入15、该城市可能是( )A南京 B深圳 C西安 D沈阳 下图为20032011年我国东部某市人口增长率变动图,读图回答16-17题。 16该时段内,该市人口总量最大的年份是A2003年 B2006年C2010年 D2011年172007年后人口机械增长率开始明显下降的原因最可能是该市A城市居住用地紧张 B对迁入人口实行了严格控制手段C出现逆城市化 D产业转移和升级读某发达国家四城市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示意图(下图),完成18-19题。 18、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受人口迁移影响明显的一组城市是( )A. abc B. acdC. abd D. bcd19、据人口年龄、性别结构判断,文化教育在城市服务功能中占主要地位的是( )A. a B. b C. c D.d.2013年11月12日,第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下图是我国某省从建国初期至今后的人口自然增长轨迹示意图,其中阶段为预测段。读图回答20-21题。 20关于图中人口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AI阶段人口数量大于阶段B阶段会出现劳动力严重短缺C阶段不会出现人口老龄化问题D和拐点的出现主要是受政策因素影响21该省实施单独二胎政策以后,十年内不会对以下各项中,产生明显影响的是A人口老龄化速度 B劳动力的规模C医疗教育等公共资源 D婴幼儿用品消费市场及相关产业读“中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对我国各地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估算的部分数据”,完成2223题.具体地区年生产量(万吨)可载人口量最大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长江中下游88 60022 000395青海、西藏10 0001 000422、造成两地区土地生产潜力差异的原因是 ( ) 光照 地形 土壤 热量A.B.C.D.23、青藏地区环境人口承载力的特点是 ( ) 地域广大,资源丰富,环境人口承载力大 地处内陆,气候干旱,环境人口承载力小 地理环境“高、寒”,生态脆弱,环境人口承载力小 充分利用该地区丰富的太阳辐射能,可提高土地生产潜力和环境人口承载力A.B.C.D.读图回答24-2524、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共有12.95亿人,图中“*”,表示人口年龄构成状况,其中0-14岁人口的比重约是:( ) A. 93% B. 23% C. 13% D. 60%25、与10年前相比,我国人口中014岁人口比重下降了48, 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139,而总人口增加了近13亿,因此,新世纪人口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A控制人口盲目流动 B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C遏制人口老龄化加速势头 D适度提高少年儿童人口比重我国某校高三(2)班学生进行家族人数统计,结果是:我辈269人,父辈524人,祖辈106人。图3中的点表示不同阶段人口增长状况。据此回答2627题。图326、关于我辈、父辈和祖辈出生时期该地区人口再生产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辈出生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B祖辈出生时期人口出生率较低C我辈出生时期人口死亡率较高D父辈出生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27、关于该校所在地区人口增长或人口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目前该地区的人口增长状况处于阶段 B该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经历了的过程C目前该地区青壮年劳动力明显不足D目前该地区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2008年春节前后,电视剧闯关东在各省、地电视台滚动热播,讲述的是清代华北大旱,赤地千里,河北及山东的饥民大批出山海关移至东北。据统计,整个清代闯关东的山东移民占当时整个东北人口的近一半。闯关东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独特、影响巨大的文化现象,在世界历史上也是一次空前的移民壮举。据此完成2829题28、清代,华北饥民大批“闯关东”,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东北地区 ( )A.制造业高度发达B.有大量可开垦的土地 C.大量征兵抗战 D.畜牧业水平高29、华北人口大批移民东北,使东北人口金字塔最有可能接近于图中的 ( ) 30、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引起的移民( )A多为短期流动人口 B是国家有计划、有组织安排的C以人口自发迁移为主 D对迁入地的建设发展不利二、综合题(40分)31、 下图表示两类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人口年龄构成示意图,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18分)(1)图中E所反映的人口问题是:_(2分) 产生该问题的原因是: (6分) 针对该国问题应该采取的人口政策是: (2分)(2)B国的人口问题是 ,应采取的人口政策_(6分)(3)下列四国中,与E国人口问题一样突出的是:( )(2分)A印度 B埃塞俄比亚 C法国 D俄罗斯 33、根据材料回答问题。(22分)材料一:我国部分省区老年人口比重及人口承载状况(实际人口密度与理论承载密度之比)省(区)沪苏津粤辽鄂豫贵甘内蒙青老年人口比重12.88.587.56.86.56.95.1553人口承载状况0.20.80.310.510.20.70.71.30.9222222(1)上述哪些省区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并分析这些地区老龄化产生的原因(5分)(2)从表中看出哪两个省区的人口负担最轻,试分析其主要原因(7分)东部中部西部东部中部西部2000年1990年人/平方千米0100200300400500材料二:我国东、中、西部第四次和第五次人口普查有关人口密度的统计图。(3)椐图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十年间其发展的趋向是什么?并分析其原因。(10分)第一章 第一节 人口的变化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 单项选择题号12345678910答案CDADBDBCDA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CACDBDDCBD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BDBBBADBAB二、综合题 31、(1)人口老龄化;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的进步,平均寿命延长,同时出生率下降。 鼓励生育,接纳外来移民。(2)人口增长过快;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3)C33、 (1)沪、苏、津、粤 计划生育使人口的自然增长缓慢,年轻人比重下降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医疗条件好、生活质量改善等,使平均寿命延长。(2)沪、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