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_2017版高中生物第5章生物的进化第2节第3节进化性变化是怎样发生的探索生物进化的历史学业分层测评浙科版必修.docx_第1页
2016_2017版高中生物第5章生物的进化第2节第3节进化性变化是怎样发生的探索生物进化的历史学业分层测评浙科版必修.docx_第2页
2016_2017版高中生物第5章生物的进化第2节第3节进化性变化是怎样发生的探索生物进化的历史学业分层测评浙科版必修.docx_第3页
2016_2017版高中生物第5章生物的进化第2节第3节进化性变化是怎样发生的探索生物进化的历史学业分层测评浙科版必修.docx_第4页
2016_2017版高中生物第5章生物的进化第2节第3节进化性变化是怎样发生的探索生物进化的历史学业分层测评浙科版必修.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章 生物的进化 第2节、第3节 进化性变化是怎样发生的、探索生物进化的历史学业分层测评(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1对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关系认识不正确的是()A人工选择同样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和机制B人工选择进化的过程可不受自然选择限制C自然选择进化的过程可不受人工选择限制D两种选择的前提均是生物存在可遗传变异【解析】人工选择或自然选择是在生物存在可遗传变异的前提下,保存有利变异,淘汰不利变异,加速生物进化的过程。二者都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和机制;自然选择以自然条件为选择标准,不受人的意愿限制;人工选择以人们的需要为选择标准,但被选择的生物也必须适应自然条件。【答案】B2在一个种群中随机抽出一定数量的个体,其中,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18%,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70%,那么基因B和b的基因频率分别是()A18%和82%B36%和64%C53%和47%D76%和24%【解析】B的基因频率为18%1/270%53%,b的基因频率为153%47%。【答案】C3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的因素不包括()A自然选择B遗传漂变C死亡率D迁移、随机交配【解析】C项的死亡率不会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只要在一个大的随机交配的种群里,无迁移、突变、选择等情况下,世代相传基因频率不发生变化,与出生率、死亡率无关。【答案】C4下列有关物种形成的叙述,错误的是()A加拉帕戈斯群岛上陆栖鸟新物种形成方式为渐进的物种形成方式B帕米尔高原上多倍体植物的形成是同地的物种形成方式C抗青霉素细菌的形成不需自然选择作用D自然选择使桦尺蠖蛾中灰色等位基因频率下降,但没有形成桦尺蠖蛾的新物种【解析】自然选择不仅保留有利变异,淘汰不利变异,而且能使有利变异积累起来,抗青霉素细菌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形成的。【答案】C5下列有关种群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描述错误的是()A达到遗传平衡的种群内,在没有迁移、突变、选择的情况下,基因频率可以世代相传B达到遗传平衡的种群内,在没有迁移、突变、选择的情况下,基因型频率可以世代相传C突变、自然选择等均会改变种群基因频率D随机交配会改变种群基因频率【解析】在一个大的随机交配的种群里,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世代相传不发生变化,并且基因型频率是由基因频率决定的。这就是遗传平衡定律。改变种群基因频率的因素有突变、基因迁移、遗传漂变、非随机交配和自然选择。随机交配不改变基因频率。【答案】D6下图中由于河道改变将种群隔离开来,使它们彼此之间不能往来接触,失去了交配的机会。长期的自然选择使它们形成了两个新物种甲和乙。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上述过程说明地理障碍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B甲、乙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存在较大的差异,不能进行基因交流C甲、乙两个种群存在地理障碍,但两种群的基因频率相同D甲、乙种群存在生殖隔离,两个种群基因库组成完全不同【解析】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而不是地理障碍;由于长期地理障碍,导致甲、乙两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基因库间的差异逐渐增大,以致于不能进行基因交流,产生生殖隔离,形成两个新物种,所以A、C、D错误,B正确。【答案】B7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导学号:35930045】A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B对所有物种来说,地理障碍必然导致生殖隔离C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D不同的物种间必然存在着生殖隔离【解析】种群之间因地理障碍导致种群间基因交流的减少,经过长时间的突变、重组和选择,有可能产生生殖隔离,形成不同物种,也有可能不产生生殖隔离。【答案】B8在豚鼠中,黑毛对白毛是显性,如果基因库中,90%是显性基因B,10%是隐性基因b,则种群中基因型BB、Bb、bb的频率分别是()A81%、18%、1%B45%、40%、15%C18%、81%、1%D45%、45%、10%【解析】BB个体是由两个B配子融合而成的,其步骤为90%90%81%;bb个体是由两个b配子融合而成的,其频率为10%10%1%;而Bb个体是由一个B配子(可以来自母方,也可来自父方,有两种情况)和一个b配子(当B来自母方时,b来自父方,当B来自父方时,b来自母方)融合而成的,其频率为290%10%18%。【答案】A9某人群中某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发病率为19%,一对夫妇中妻子患病,丈夫正常,他们所生的子女患该病的概率是()A10/19 B9/19C1/19D1/2【解析】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丈夫正常,为隐性纯合子,假设基因型为aa,妻子患病,基因型为AA或Aa,发病率为19%,可知正常概率为81%,a基因频率为9/10,A基因频率为1/10,可推出妻子为AA的概率为1/19,Aa的概率为18/19。与正常男性婚配,子女患病的概率为1/1918/191/210/19。【答案】A10某地区从1964年开始使用杀虫剂杀灭蚊子幼虫,至1967年中期停用。下图是五年间蚊子幼虫基因型频率变化曲线。R表示杀虫剂抗性基因,S表示野生敏感型基因。据图回答问题。(1)R基因的出现是 的结果。(2)在RR基因型频率达到峰值时,RS、SS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和1%,此时R基因的频率为 。(3)1969年中期RR基因型几近消失,表明在 的环境条件下,RR基因型幼虫比SS基因型幼虫的生存适应能力 。(4)该地区从此不再使用杀虫剂,预测未来种群中,最终频率最高的基因型是 ,原因是 。【解析】(1)在可遗传的变异中只有基因突变才能产生新的基因,所以R基因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2)基因频率是指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从题干可知R与S是一对等位基因,已知RS和SS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和1%,可算出RR的基因型频率为14%1%95%,则R的基因频率为95%4%297%。(3)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因此1967年中期停用杀虫剂后,RR基因型频率下降,SS基因型频率上升,说明在不使用杀虫剂的环境条件下,RR基因型幼虫比SS基因型幼虫的生存适应能力低。(4)由(3)分析可知,不再使用杀虫剂,SS基因型幼虫更能适应环境,RR基因型幼虫不适应环境,从而使S基因频率上升,R基因频率下降,这样的持续选择作用导致SS基因型频率最高。【答案】(1)基因突变(2)97%(3)不再使用杀虫剂低(4)SS在不使用杀虫剂的环境下,持续的选择作用使R基因频率越来越低能力提升11不同基因型的褐鼠对灭鼠灵药物的抗性及对维生素K的依赖性(即需要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维生素K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的表现型如下表。若对维生素K含量不足环境中的褐鼠种群长期连续使用灭鼠灵进行处理,则褐鼠种群()基因型rrRrRR对灭鼠灵的抗性敏感抗性抗性对维生素K的依赖性无中度高度A.基因r的频率最终下降至0B抗性个体RRRr11CRR个体数量增加,rr个体数量减少D绝大多数抗性个体的基因型为Rr【解析】由于环境是维生素K含量不足的环境,所以依赖度较高的RR个体数量减少,长期使用灭鼠灵rr个体数量大量减少,所以Rr个体的数量最多,所以两种基因频率都不为0。【答案】D12一个全部由基因型Aa的豌豆植株组成的种群,经过连续n代自交,获得的子代中Aa的频率为(1/2)n,AA和aa的频率分别为(1/2)1(1/2)n。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可以肯定该种群在这些年中()A发生了隔离B发生了自然选择C没有发生生物进化D没有发生基因型频率的改变【解析】一个全部由基因型为Aa的豌豆植株组成的种群,A、a的基因频率均为1/2,连续自交n代后,所获得的子代中A的基因频率为(1/2)n/2(1/2)1(1/2)n1/2,a的基因频率也是1/2,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改变,因此,该种群在这些年中没有进化,C正确、D错误。A、B两项可能没有发生。【答案】C13下列表格所示为某物种的遗传学测量数据。年份19431953196319731983199320032013基因B的频率0.990.810.640.490.360.250.160.10基因b的频率0.010.190.360.510.640.750.840.90(1)等位基因是指位于 上同一位置,控制 的基因。(2)求1943年和2013年时,杂合子的Bb基因型的频率各是多少?1943年 ,2013年 。(3)请说明19432013年的70年中显性基因B的频率逐渐下降的原因: 。(4)从表中数据的变化还可以看出,生物进化的过程中,由于自然选择,导致物种基因库中 发生变化。【解析】杂合子的Bb基因型的频率:1943年为10.990.990.010.011.98%,2013年为10.900.900.100.1018%。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特定的自然选择导致的。【答案】(1)同源染色体相对性状(2)1.98%18%(3)由于环境对生物的定向选择作用,等位基因B在选择的过程中频率逐步下降,说明B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对于b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来讲,不是适应环境的性状,而是在选择的过程中逐渐被淘汰(4)各基因的基因频率14如图1表示物种形成的一般途径,请据图回答:图1(1)结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析可知,a、c分别表示 。(2)的存在说明由于发生了 ,导致新性状出现,在 的作用下使生物朝着一定方向进化。(3)某小岛的蜥蜴原种由许多个体组成,这些个体的总和称为 ,它是生物进化的 。(4)小岛上蜥蜴原种的脚趾逐渐出现两种性状,W代表蜥蜴脚趾的分趾基因,w代表联趾(趾间有蹼)基因,这两种性状比例变化的过程如图2所示。图2图2所示群体中不同个体的存在反映了 多样性;由于蜥蜴过度繁殖,导致 加剧。小岛上食物短缺,联趾蜥蜴个体比例反而逐渐上升,其原因可能是 。【解析】(1)图中表示了物种形成的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其中a、c表示的分别是环境隔离和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