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极品课件必修1第1单元.ppt_第1页
高考历史极品课件必修1第1单元.ppt_第2页
高考历史极品课件必修1第1单元.ppt_第3页
高考历史极品课件必修1第1单元.ppt_第4页
高考历史极品课件必修1第1单元.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修 1 政治文明历程,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2课时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及专制 集权的不断加强,基础再现,1.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 隋唐确立 职责:三省是_、_、_的合称,三省长官都是_。尚书省下设六部。 特点:_,互为补充,分工明确。 作用:提高了_,分割_,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_。 (2) 宋代发展:设立“_”作为宰相办公机构,设_掌管军政;设_使总管财政。 (3) 元代废除:实行一省制,只设_,六部归入中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宰相,相互牵制,办事效率,相权,皇权,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中书省,2选官制度 (1) _制度:_时期开始用立军功便授官爵的 制度替代西周以来贵族世袭的“_”制,秦和汉初 基本沿袭。 (2) 察举制和征辟制 创立:西汉_帝时期。 含义:_是让各郡国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_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 评价:一定程度上满足了_的需要,但容易 _。 (3) 科举制 创立:_时创立,隋炀帝设_科,以试策取士。,军功爵,战国,世卿世禄,察举制,汉武,征辟制,官僚队伍,任人唯亲,隋文帝,进士, 完善:唐代日臻完善,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 _制度。 作用:科举制的创立为士人提供了_的机会,扩大了统治的_,促进了_的进一步成熟。 3. 监察制度监察与谏议 (1) 监察制度 秦朝的_负责监察百官。 汉代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和弹劾百官;_监察地方。 北宋在各州设 ,负责监察知州,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情况。 明清在中央既设有_,设立_,分道对地方官员实行监督,又设有_,与六部相对应,进行业务监督,合称“_”。地方省级机构还有专门负责司法、监察的_。,考试选官,社会基础,官僚体制,御史大夫,都察院,刺史,监察御史,六科给事中,科道,按察使司,参政,通判,(2) 谏议制度 含义:谏议制度是对_的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的制度。 演变:隋唐时期_负责谏议和封驳。到宋代还出现了独立的谏官机构_。,特别说明: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皇帝,门下省,谏院,难点一:全面把握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1、演变趋势: (1)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 (2)人才选拔逐渐趋向制度化,体现出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2、积极影响: (1)有利于选拔有才能的人为官,维护了封建国家的大一统局面,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选官制度的变化,尤其是科举制的实行,使国家掌握了人事任命权,既树立起中央权威,又保证了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国家政令的推行,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 (3)制度化的选官标准,提供了高素质的地方官队伍,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3、消极影响: 科举考试的内容大多与治国治民的实际要求相差甚远,也就造成考生钻研诗赋、醉心八股的消极倾向。尤其是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扼杀了知识分子的创造力,培养了官吏的顺从性。总之,科举制是封建统治者选拔奴仆的考试。,难点二:如何认识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监察制度同中央集权的关系,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既是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保证了中央集权制度的正常运转。 地方官的选任,不仅是一项文官管理制度,还关系到封建王朝的兴亡存废。自秦始皇废分封、行县制后,中国的政治问题,从结构上说,就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其中地方官的选任事关政治结构的稳定。 古代监察官打击贪官污吏、澄清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了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维护了政令的准确性。 警示:古代的监察机构是服务于专制君主的机构,专制主义的本质决定共监察效能是极其有限的。,(2009年江苏卷)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 精细分工体现了 ( )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解析: 此题考查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唐朝时期的中书省负责定 旨出命,门下省掌封驳审议,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 定交尚书省贯彻执行,三省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 督,故C正确。 答案: C,1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1)背景:西汉初年,_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_驻守各地。以巩固皇权,但中央和封国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公元前154年,爆发了“_”。 (2)措施:实行“_”,强干弱枝,监察地方。 2宋朝:中央集权的强化 (1)背景 唐“_”后,出现了藩镇林立的局面。 藩镇割据进一步发展,形成_的大分裂局面。,刘邦,同姓诸侯王,七国之乱,推恩令,安史之乱,五代十国,(2) 措施 _:编练_,并实现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 削实权:削弱或剥夺地方_、州郡长官和_的 权力。派_出任州郡长官。 _:州郡财赋大部分由_掌握,消除地方割据 势力的_。 (3) 影响 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_的分裂局面。 消极:造成了“_”、“_”、“_”的财政危机。,收精兵,禁军,节度使,武将,文臣,制钱谷,中央,物质基础,藩镇割据,冗官,冗兵,冗费,注意:“位高权轻”和“位卑权重”的官吏设置原则是中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内容。“位高”则不易控制,“权轻”则削弱了其对中央集权的威胁;“位卑”则易控制,不易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但权力非常大。,2.(2009年浙江卷)右图是一副残缺的中 国古代“地方结构示意图”。请根据留存信 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 ) 唐代 宋代 元代 明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从图片材料中获取信息解答历史问题 的能力。宋代的地方行政机构设置为路、州、县三级,与题 干图片相符合。另外,由图片中的“知州”、“通判”也可得出正 确答案。 答案: B,1明朝专制皇权的强化 (1)丞相的废除 废除: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丞相,亲掌六部。 意义: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2)内阁的设立 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并逐渐拥 有“票拟”权。 2清代军机处的设立 (1)设立:清 雍正 年间为处理 西北军务 而设立。 (2)职责:参与处理机要政务,但只能 跪奏笔录 。 (3)影响:军机处的设立,是 专制皇权 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方法点拨:列表巧记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演变,3.(2009年广东卷)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 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 ) A.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 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 D.明初废除宰相,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解析: A、B、C三个选项都有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D 选项的前半部分“明初废除丞相”也有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后半部分“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不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例外。 答案: D,高分跨栏,一、古代三大地方行政制度:分封制郡县制 行省制比较,1. 汉武帝设刺史,宋太祖设置通判,这些举措反映了古代统 治者在加强对地方管理的过程中重视 ( ) A对地方官的监察 B分割地方权力 C发挥文官作用 D利用地方矛盾相互制衡 解析: 汉武帝为郡国长官而专门设立刺史,成为地方的专职 监察官员;宋太祖在州郡长官下设通判,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 故A正确。 答案: A,二、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和评价 三要素:皇帝制度的确立,地方上推行郡县制,从中央到地 方形成一整套的官僚体系。 1.突出特征 皇权至高无上,主要表现在皇位世袭和皇帝总揽国家的政治、 经济、司法和军事等一切大权,中央和地方的官员必须绝对服从 皇帝的命令。 2.内部矛盾 一是中央内部矛盾,即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二是中央和地 方的矛盾。,3.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趋势 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分散削弱,地方权力不断消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同时,为了强化专制统治,历代不断调整变革监察体制,选官制度。 4.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和融合,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2)消极作用: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 史发展的因素。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 这种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管理。,2. (2009年广东卷)中国古代专制皇权不断加强,中枢权力体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 A汉武帝时建立“中朝”决策机构,废除了秦以来的“三公九卿”制 B唐朝由中书省起草诏令,直接传递给尚书省具体执行 C宋朝时设枢密院和三司,分割宰相的军权和财政权 D明太祖时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 解析: 汉武帝时建立中朝决策机构,原来的“三公九卿”退居外朝,而不是被废除;宋朝时设立枢密院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事权和财权;元朝时设枢密院和宣政院,分别管理军事和宗教事务;明太祖时废除丞相,设立“殿阁大学士”为顾问,没有决策权。 答案: C,热点聚焦,热门依据:政治制度的变革是历年高考的重点。本专题近年来曾经考过的重要知识点有: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建立,两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唐朝的政治制度,北宋中央集权的强化,元朝的政治制度,明清专制主义的强化。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从文明史的角度对一些重要政治制度的利弊得失进行总结和概括。对于政治制度的创新和建设,要从构建和谐社会角度去考虑。热点联系:我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从古代政治制度的创新中认识改革的艰辛,吸取经验和教训。,(2009年泰安一模)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出 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反映 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 ) A专制皇权 B中央集权 C监察权力 D对农民的控制 解析: 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理解历史问题 的能力,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这些中央机构的 变革主要是解决皇帝和大臣之间的权力分配,在此过程中,丞相 制度消亡,皇帝大权独揽。因此答案为A项。 答案: A,名师点睛: 从高考命题来看,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 阁、军机处等都是高考常考的历史概念,要结合历史背景对其分析理解,分析其形成原因、特点和影响,并总结不同阶段的政治特征,从中掌握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演变的规律及总体趋势。,1.(2009年泰安一模)资治通鉴载:“国家本置中书、门 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材料涉 及的政治制度 ( ) A确立于秦朝,汉武帝时期完善 B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C极大地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 D削弱了君权,突出了臣下的作用 解析: 由所给材料来看,材料涉及的政治制度是隋唐实行的 三省六部制,以此可排除A,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的 是军机处的设立,排除B,三省六部制的实行,完整的相权被 分割,中央机构之间的牵制和监督,从而有利于皇帝掌握大权, 排除D。 答案: C,时事背景:从“市管县”到“省管县”:地方政府改革展现新 图景 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 财政体制改革,依法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的体制。中央近 年来在不同文件中对“省直管县”改革问题已数度涉及,但一号 文件中的这段话无疑是最新的表述。 随着国务院机构改革阶段性任务的完成,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正 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专家指出,这轮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一大 特点就是,在管理层面上,推进和完善“省管县”的改革。从“市 管县”到 “省管县”,这张管理体制改革的“路线图”,将中央关于,减少管理层级、提高效能、壮大县域经济的意图凸现出来。 新华网 2009年02月02日 知识链接:中国古代的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制度:(秦朝)郡县制;(西汉)郡国并行制、刺史制;(唐后期)大量设节度使;(宋朝)设州郡、置通判、转运使;(元朝)行省制。,2. 我国历代王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先后推行了 各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按照时序排列,以下选项正确的 是 ( ) 行省制 州郡县制 郡县制 道州县制 A B C D 解析: 考查学生对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掌握情况。本题 属于基本史实的再现,难度不大。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管辖, 推行行省制;东汉末年,州郡县三级制取代了郡县制;秦朝完 成全国统一后,实行郡县制;唐肃宗时期的地方区划为道州县 制。因此答案为B。 答案: B,2 年经典,1(2009年名校联考)著名学者钱穆认为,唐代“在三省体 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 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钱穆先生的观点是 ( ) A唐朝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 B唐朝三省相互牵制 C唐朝皇帝还未拥有足够的专制权力 D唐朝实行集体决策机制 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在三省六部制下,皇权受到一定的 限制,皇帝还未拥有足够的专制权力。A、B与材料信息不符, D说法不符合史实。 答案: C,2.(2009年上海卷) 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 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 ( )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解析: 军功爵制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时期实行的,察举制实 行于汉朝,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隋朝创 立的科举制在宋朝日臻完善。 答案: D,课时作业,一、选择题 1.(2009年龙岩质检)有的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 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它可分成两个子问题,一是官僚的 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 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 ) A.废分封,置郡县 B.组成决策机构“中朝” C.废丞相,设内阁 D.确立三省六部制 解析: 本题容易回答,从隋唐时期官僚机构中可得知D正确。 A是秦朝、B是汉武帝、C是明朝。 答案: D,2(2009年浙江联考)假设你是唐太宗时的一名中书令(中书 省的官员),为挫败北方游牧民族对内地的侵扰,起草了一份 关于如何出兵防御的诏令,接下来你会怎么做 ( ) A交唐太宗裁定 B交兵部出兵 C交门下省封驳审议 D交尚书省处理 解析: 唐太宗时,进一步明确划分了三省的职权,中书省负责 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有不可行的应驳回, 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法令。 答案: C,3(2009海南高考)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专制一贯做法,宋代行使宰相权力的“中书门下”,主要行使的是 A决策权 B 行政权 C 军政权 D财政权 解析: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掌握,宋代的中书门下是最高的行政机构,其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答案:B,4. (2009江苏南通二调)剑桥中国史中写道:“在唐代,科举考试不过产生一批官僚精英分子而已。其数量可能略多于全部官僚集团的。总之,其中大部分人出身于名门望族,都来自书香门第。在唐朝灭亡以前,这种情况没有改变。”材料反映了 A九品中正制依然存在 B科举制度在唐代没有执行 C唐代官员都是科举出身 D科举考试有利于人才选拔 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阅读材料,理解材料的能力,并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准确把握唐朝时期科举制的特点和作用。九品中正制在唐朝已被取消。 答案:D,5(2009江苏徐州三调)下表所示为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从中可以看出进士科与明经科相比 (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 A更为重视对考生经义记忆和解读能力的考查 B弱化考生对儒家经书学习的倾向较为明显 C对考生文学素养和处理时务能力的要求较高 D成为当时录取考生数量最多的一种考试科目 解析:对考生经义记忆和解读能力的考查是明经科,A不正确。进士科与明经科都重视对儒家经书学习,所以B不正确。从进士科与明经科中二试、三试内容可判断C正确。D项材料无从反映。 答案:C,6(2009广东湛江高考测试题)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中的“州官”,其最早的职能是 A.管理地方行政 B代表中央巡察地方 C管理地方军事 D管理地方财政 解析: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刺史,具有监察职能,代表中央巡察地方。后来到东汉后州改为地方行政机构。 答案:B,7(2009广东梅州第一次质检)汉朝礼制规定,唯有皇帝才能用金缕玉衣。右图是1973年在河北省定县八角廊村40号汉墓出土的中山怀王刘修的殓服金缕玉衣。根据已学知识推断,此人所处的历史时期是 A秦朝末期 B西汉初期 C西汉末期 D东汉时期 解析: 汉初郡国并行,出现尾大不掉之势。 答案:B,8(2009广东汕头一模)百家姓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排序。宋代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明代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这种排列主要体现了 A皇权的独尊 B中央集权的强化 C等级制度的森严 D文化专制的扩展 【解析】宋代的开国皇帝是赵匡胤,明朝的开国皇帝是朱元璋。如此排列百家姓的顺序体现的是皇权的至高无上,地位的独尊。 答案:A,9.(2009广东高考历史)下列王朝,不曾设置丞相的是 A清 B明 C汉 D秦 解析:洪武十三年,明太祖废宰相。秦、汉以来实行一千六百余年的丞相制度自此废除,清朝以后不曾设置丞相。 答案:A,10(2009江苏盐城二调)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曾这样评价当时中国的君主专制:“中国政府只有在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下列措施最能体现这一论断的是 A实施行省制度 B废丞相,权分六部 C设立内阁制 D增设军机处 解析: 军机处是皇帝的秘书班子,没有任何的决策权,通过设立军机处,大大加强了皇帝的权力,是君权空前加强的表现,军机处管理的是皇帝家的事务。 答案:D,11(2009广东茂名二模)中国古代专制皇权不断加强,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汉武帝时设“中朝”削弱相权 B唐朝由门下省起草诏令,直接交中书省执行 C宋朝设枢密院以削弱宰相的权力 D明太祖废丞相改设大学士 解析: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 答案:B,12(2009广东高考预测)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立都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造成统治机构的臃肿 C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 D防止了地方割据势力 解析:两者都提高了行政效率,没有造成机构臃肿问题,故A正确,B不正确;明代已经废除了丞相制度,宋代地方割据势力问题已经基本解决,故C、D错误。 答案:A,二、非选择题 1.(2009年江苏三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 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血缘、门第、等级。(任答两点),材料二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 材料三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 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3)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