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植物病理学_玉米病害.ppt_第1页
农业植物病理学_玉米病害.ppt_第2页
农业植物病理学_玉米病害.ppt_第3页
农业植物病理学_玉米病害.ppt_第4页
农业植物病理学_玉米病害.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植物病理学,玉米病害,玉米大斑病,玉米大斑病是分布较广,为害较重的病害。我国主要发生在东北、华北春玉米和南方海拔较高、气温较低的山区。 发生严重的年份,感病品种减产50左右。,症状 该病又称条斑病、煤纹病、枯叶病、叶斑病等。主要为害玉米的叶片、叶鞘和苞叶。叶片染病先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斑点,然后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青灰色的大斑。后期病斑常纵裂。,症状 该病又称条斑病、煤纹病、枯叶病、叶斑病等。主要为害玉米的叶片、叶鞘和苞叶。 叶片染病先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斑点,然后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青灰色的大斑。宽0.5-1厘米,长1-15厘米;后期病斑常纵裂。,严重时病斑融合,叶片变黄枯死。潮湿时病斑上有大量灰黑色霉层。下部叶片先发病。 在单基因的抗病品种上表现为褪绿病斑,病斑较小,与叶脉平行,色泽黄绿或淡褐色,周围暗褐色。有些表现为坏死斑。,病原 Exserohilum turcicum (Pass) Leonard et Suggs称突脐蠕孢属玉米大斑突脐蠕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异名Helminthosporium turcicum PassDrechslera turcica (Pass) Subram& Jain。,玉米大斑病菌的分生孢子梗自气孔伸出,单生或23根束生,褐色不分枝,正直或膝曲,基细胞较大,顶端色淡,具28个隔膜,大小35160611微米。(P68),分生孢子梭形或长梭形,榄褐色,顶细胞钝圆或长椭圆形,基细胞尖锥形,有27个隔膜,大小451261524微米,脐点明显,突出于基细胞外部。,有性态 Setosphaeria turcica (Luttr) Leonard & Suggs称玉米毛球腔菌。 异名有Trichometasphaeria turcica LuttrKeissleriella turcica (Luttr) vArx。,自然条件下一般不产生有性世代。成熟的子囊果黑色,椭圆形至球形,大小359721345497微米,外层由黑褐色拟薄壁组织组成。子囊果壳口表皮细胞产生较多短而刚直、褐色的毛状物。内层膜由较小透明细胞组成。,子囊从子囊腔基部长出,夹在拟侧丝中间,圆柱形或棍棒形,具短柄,大小1762492431微米。子囊孢子无色透明,老熟呈褐色,纺经形,多为3个隔膜,隔膜处缢缩,大小42781317微米。,大斑病菌分玉米专化型S.turcica f. spzeae表现对玉米的专化致病性和对高粱有专化致病性的高粱专化型Sturcica f.spsorghi。 玉米大斑病菌美国报道有4个生理小种。,我国已发现1号、2号和3号小种。 1号小种侵害水平抗性的多基因材料,产生萎蔫斑,在Ht1单基因材料上产生褪绿斑; 2号小种在这些材料上都产生萎蔫斑。 2号、3号小种虽不是优势小种但呈上升趋势。,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原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附着在病残组织内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种子也能带少量病菌。田间侵入玉米植株,经1014天在病斑上可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玉米大斑病的流行除与玉米品种感病程度有关外,还与当时的环境条件关系密切。 温度2025、相对湿度90以上利于病害发展。气温高于25或低于15,相对湿度小于60,持续几天,病害的发展就受到抑制。,玉米从拔节到出穗期间,气温适宜,又遇连续阴雨天,病害发展迅速,易大流行。玉米孕穗、出穗期间氮肥不足发病较重。低洼地、密度过大、连作地易发病。,防治方法 该病的防治应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加强农业防治,辅以必要的药剂防治。 (1)选种抗病品种 根据当地优势小种选择抗病品种,注意防止其它小种的变化和扩散。选用不同抗性品种及兼抗品种。,如:京早1号、北大1236、中玉5号、津夏7号、冀单29、冀单30、冀单31、冀单33、长早7号、西单2号、本玉11号、本玉12号、辽单22号、绥玉6号、龙源101、海玉89、海玉9号、鲁玉16号、鄂甜玉l号、滇玉19号、滇引玉米8号、农大3138、农单5号、陕五9ll、西农ll号、中单2号、陕玉9号等。,(2)加强农业防治 适期早播,避开病害发生高峰。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做好中耕除草培土工作,摘除底部23片叶,降低田间相对湿度,使植株健壮,提高抗病力。玉米收获后,清洁田园,将秸秆集中处理,经高温发酵用作堆肥。实行轮作,(3)药剂防治 对于价值较高的育种材料及丰产田玉米,可在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或发病初期喷洒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5苯菌灵乳油800倍液、40克瘟散乳油8001000倍液、农抗120水剂200倍液,隔10天防一次,连续防治23次。,玉米小斑病,症状 玉米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但以抽雄、灌浆期发生较多。主要为害叶片,有时也可为害叶鞘、苞叶和果穗。苗期染病初在叶面上产生小病斑,周围或两端具褐色水浸状区域,病斑多时融合在一起,叶片迅速死亡。,在感病品种上,病斑为椭圆形或纺锤形,较大,不受叶脉限制,灰色至黄褐色,病斑边缘褐色或边缘不明显,后期略有轮纹。在抗病品种上,出现黄褐色坏死小斑点,有黄色晕圈,表面霉层很少;,在一般品种上,多在叶脉间产生椭圆形或近长方形斑,黄褐色,边缘有紫色或红色晕纹圈。有时病斑上有23个同心轮纹。多数病斑连片,病叶变黄枯死。,叶鞘和苞叶染病病斑较大,纺锤形,黄褐色,边缘紫色不明显,病部长有灰黑色霉层,即病原菌分生抱子梗和分生孢子。 果穗染病病部生不规则的灰黑色霉区,严重的果穗腐烂,种子发黑霉变。,病原 Bipolaris maydis (Nisikado et Miyake) Shoeml称离蠕孢属玉米小斑离蠕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P72) 异名有:Helminthosporium maydis Nisikadoet Miyake、Drechslera maydis(Nisikado et Miyake) Subram& Jain。 有性态Cochliobolus heterostrophus (Drechsler)Drechsler称异旋孢腔菌,异名:Ophiobolus heterostrophus Drechsler,子囊座黑色,近球形,大小357642276443微米,子囊顶端钝圆,基部具短柄,大小12461833229285微米。每个子囊内有4个或3个或2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长线形,彼此在子囊里缠绕成螺旋状,有隔膜,大小146632736388微米,萌发时1.子囊壳及分生孢子2分生孢子梗及分生每个细胞均长出芽管。,无性态的分生孢子梗散生在病叶孢子病斑两面,从叶上气孔或表皮细胞间隙伸出,23根束生或单生,榄褐色至褐色,伸直或呈膝状曲折,基部细胞大,顶端略细色较浅,下部色深较粗,抱痕明显,生在顶点或折点上,具隔膜318个,一般68个,大小80156510微米。,分生孢子从分生孢子梗的顶端或侧方长出,长椭圆形,多弯向一方,褐色或深褐色,具隔膜115个,一般68个,大小14129517微米,脐点明显。 该菌在玉米上已发现O、T两个生理小种。T小种对有T型细胞质的雄性不育系有专化型,O小种无这种专化性。,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主要以休眠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发病初侵染源。分生孢子借风雨、气流传播,侵染玉米,在病株上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发病适宜温度2629。,产生孢子最适温度2325。孢子在24下,1小时即能萌发。遇充足水分或高温条件,病情迅速扩展。 玉米孕穗、抽穗期降水多、湿度高,容易造成小斑病的流行。 低洼地、过于密植荫蔽地;连作田发病较重。,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选种抗病杂交种或品种 如掖单4号、掖单2号和3号、沈单7号、丹玉16号、农大60、农大3138、农单5号、华玉2号、冀单17号、成单9号和l0号、北大1236、中玉5号、津夏7号、滇玉19号、滇引玉米8号、陕玉911、西农11号等。,(2)加强农业防治 清洁田园,深翻土地,控制菌源;摘除下部老叶、病叶,减少再侵染菌源;降低田间湿度;增施磷、钾肥,加强田间管理,增强植株抗病力。,(3)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25苯菌灵乳油8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间隔710天一次,连防23次。,玉米锈病,症状 玉米锈病是我国华南、西南一带重要病害。主要侵染叶片,严重时也可侵染果穗、苞叶乃至雄花。初期仅在叶片两面散生浅黄色长形至卵形褐色小脓疤,后小疱破裂,散出铁锈色粉状物,即病菌夏孢子;后期病斑上生出黑色近圆形或长圆形突起,开裂后露出黑褐色冬抱子。,病原 Puccinia sorghi Schw. 称玉米柄锈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 夏孢子堆黄褐色。夏孢子浅褐色,椭圆形至亚球状,具细刺。大小24322028微米,壁厚152微米,有4个芽孔。 冬孢子裸露时黑褐色,椭圆形至棍棒形,大小28531325微米,端圆,分隔处稍缢缩,柄浅褐色,与孢子等长或略长。,性子器生在叶两面。锈孢子器生在叶背,杯形。锈孢子椭圆形至亚球形,大小18261319微米,具细瘤,寄生在酢浆草上。据报道PPolysora Unedrw.称多堆柄锈菌,引起南方锈病,主要在台湾和海南岛发生。,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我国目前发生的普通型、南方型玉米锈病在南方以夏孢子辗转传播、蔓延,不存在越冬问题。北方则较复杂,菌源来自病残体或来自南方的夏孢子及转主寄主一酐浆草,成为该病初侵染源。,田间叶片染病后,病部产生的夏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蔓延扩展。生产上早熟品种易发病。 高温多湿或连阴雨、偏施氮肥发病重。烟台14号、农大60号、黄早四、5003不抗病。,防治方法 (1)选育抗病品种。 (2)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过施氮肥,提高寄主抗病力。(3)加强田间管理,清除酢浆草和病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以减少侵染源,4)在发病初期开始喷洒 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 50硫磺悬浮剂300倍液、30固体石硫合剂150倍液 25敌力脱乳油3000倍液 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400050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23次。,玉米纹枯病,80年代以来,该病在一些地区为害日趋严重。据辽宁、河北、四川、浙江等省部分地区调查,玉米纹枯病在春、夏、秋玉米上均有发生,发病率2227081,为害高度已经超过穗部。个别地块或品种达100,损失率59165。,病状 主要为害叶鞘,也可为害茎秆,严重时引起果穗受害。发病初期多在基部12茎节叶鞘上产生暗绿色水渍状病斑,后扩展融合成不规则形或云纹状大病斑。病斑中部灰褐色,边缘深褐色,由下向上蔓延扩展。,穗苞叶染病也产生同样的云纹状斑。果穗染病后秃顶,籽粒细扁或变褐腐烂。严重时根茎基部组织变为灰白色,次生根黄褐色或腐烂。多雨、高温持续时间长时,病部长出稠密的白色菌丝体,菌丝进一步聚集成多个菌丝团,形成小菌核。,病原 Rhizoctonia solani Kuhn 称立枯丝核茵,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有性态为Thanatephorus cucumeris (Frank) Donk称瓜亡革菌。此外R. cerealis Vander HoeVen称禾谷丝核菌中的CAG-3、CAG-6、CAG-8、CAG-9、CAG-10等菌丝融合群也是该病重要的病原菌,其中CAG-l0对玉米致病力强。,我国不同玉米种植区玉米纹枯病的立枯丝核菌的菌丝融合群及致病性不同。引发典型症状的主要是立枯丝核菌Rsolani AG-lIA菌丝融合群。,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和菌核在病残体或在土壤中越冬。翌春条件适宜,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侵入寄主,后病部产生气生菌丝,在病组织附近不断扩展。菌丝体侵入玉米表皮组织时产生侵入结构。,接种6天后,菌丝体沿表皮细胞连接处纵向扩展,随即纵、横、斜向分枝,菌丝顶端变粗,生出侧枝缠绕成团,紧贴寄主组织表面形成侵染垫和附着胞。,电镜观察发现,附着胞以菌丝直接穿透寄主的表皮或从气孔侵入,后在玉米组织中扩展。接种后12天,在下位叶鞘细胞中发现菌丝,有的充满细胞,有的穿透胞壁,进入相邻细胞,使原生质颗粒化,最后细胞崩解;接种后16天,AG-1IA从玉米气孔中伸出菌丝丛,叶片出现水浸斑;24天后,AG-4在苞叶和下位叶鞘上出现病症。再侵染是通过与邻株接触进行的,所以该病是短距离传染病害。,播种过密、施氮过多、湿度大、连阴雨多易发病。主要发病期在玉米性器官形成至灌浆充实期。苗期和生长后期发病较轻。,防治方法 (1)清除病原及时深翻消除病残体及菌核。发病初期摘除病叶,并用药剂涂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