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热学2Cha》PPT课件.ppt_第1页
《传热学2Cha》PPT课件.ppt_第2页
《传热学2Cha》PPT课件.ppt_第3页
《传热学2Cha》PPT课件.ppt_第4页
《传热学2Cha》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大学动力工程学院 本科生专业基础课程,传 热 学 李 友 荣 E-mail: ; Tel:65112284,主要内容,概 述 沸腾传热 大容器饱和沸腾曲线 沸腾传热的计算 影响因素及其强化 流动沸腾传热特征 凝结传热 凝结方式 Nusselt膜状凝结理论 影响因素及其强化,第四章 相变对流传热分析与计算,概 述,日常生活中的相变传热过程 汽化 凝结,心急水不开;欲速则不达,发 汗 冷 却,工程实例 锅炉水冷壁 凝汽器,概 述,相变传热的定义 对流传热的同时伴随相的变化 特点 过程中流体温度不变,ts=const. 潜热大,相同条件下传热量大于单相介质对流传热量 传热温差小,传热系数大 计算方法,凝结换热:t=ts-tw 沸腾换热:t=tw-ts,概 述,4.1 沸 腾 传 热,1. 概 述,定义:当twts时,液体强烈汽化并形成汽泡的过程称为沸腾 此时,加热壁面与液体之间的传热称为沸腾传热,实例:,分类:,水在锅炉水冷壁中的沸腾汽化; 制冷剂在蒸发器内的蒸发;,拔山(Nukiyama)曲线, 1934年,2. 大容器饱和沸腾曲线,分区:,自然对流区 核态沸腾区 孤立汽泡区 汽块区 过渡沸腾 膜态沸腾,q与壁面过热度t关系曲线,大气压下水沸腾曲线,4.1 沸 腾 传 热,起始沸腾点:A点 临界点:D点qmax(CHF) 偏离核态沸腾点(DNB):C点 Leidenfrost点:E点qmin,几个特殊的点,临界热流密度的工程意义 热流密度可控 电加热、核反应堆 烧毁点 DNB:监视点 壁温可控 蒸发冷凝器,沸腾滞后,4.1 沸 腾 传 热,基本特征,(1)自然对流区 :无气泡产生,0t4,(2)核态沸腾区(4t30 ),孤立汽泡区:气泡独立地产生、长大、脱离,互不影响,4.1 沸 腾 传 热,汽块区:汽泡相互靠近融合,形成汽块或汽柱,在C点,汽泡融合非常剧烈,形成大的汽块附着于加热面而使传热性能下降,因此,CD曲线相对于BC来说较为平缓,核态沸腾传热规律发生变化。,4.1 沸 腾 传 热,(3)过渡沸腾区,30t120,壁面过热度增大,汽泡汇聚覆盖加热面增大,传热性能下降,4.1 沸 腾 传 热,(4)稳定膜态沸腾区(t120),通过汽膜的辐射传热占有重要的地位,稳定膜态沸腾与膜状凝结类似,不过因为热量必须穿过的是热阻较大的汽膜,而不是液膜,所以表面传热系数比凝结小得多。,4.1 沸 腾 传 热,3. 沸腾成核理论,汽化核心:能产生汽泡的特定地点 液体内部产生:均相成核 加热壁面上产生:非均相成核,凹缝、裂穴处:,残留有微量气体,成为汽泡核 接触液体的壁面温度最高,4.1 沸 腾 传 热,均相成核:过热液体中的汽化成核理论,成核过程 成核条件,力平衡条件,热平衡条件,pvpl 蒸汽饱和,液体必过热,汽泡最小半径,表面张力N/m,4.1 沸 腾 传 热,最大过热度(p=1atm),4.1 沸 腾 传 热,均相成核:过热液体中的汽化成核理论,非均相成核:加热壁面上的汽化成核理论,成核过程 成核条件,具有一定的过热度(tw-ts) 壁面凹腔处,且rRmin (tw-ts)越大,则Rmin越小,壁面会形成更多的汽化核心N(r),4.1 沸 腾 传 热,研究汽泡的产生、长大、脱离过程,4.1 沸 腾 传 热,4. 汽泡动力学简介,沸腾传热计算特点,牛顿冷却公式仍然适用,影响因素多,计算公式分歧较大,与沸腾液体及表面材料有关的系数,4.2 大容器沸腾传热计算,1. 大容器饱和核态沸腾,米海耶夫计算式,工质:水,p=11054106Pa;p: Pa, q: W/m2,罗森诺实验关联式,W.M. Rohsenow (1921-2011),经验指数,水:s=1;其它液体:s=1.7,物性参数按饱和温度确定,4.2 大容器沸腾传热计算,各种表面-液体组合情况的Cwl值,罗森诺实验关联式与实验数据比较,4.2 大容器沸腾传热计算,2. 大容器饱和沸腾临界热流密度(CHF),朱伯(N. Zuber)半经验公式,说 明: 对于一般液体,k可取0.16; 物性参数按饱和温度确定; 加热面的特征尺寸远大于汽泡平均直径; qmax主要受压力影响。,k=0.100.19,4.2 大容器沸腾传热计算,3. 大容器膜态沸腾,水平圆柱膜态沸腾,蒸汽物性按(tw+ts)/2确定,其他按ts确定,考虑辐射传热,或,我国学者清华大学彭晓峰教授做过非常出色的工作,4.2 大容器沸腾传热计算,4. 沸腾传热的影响因素及其强化,(1)影响沸腾传热的因素,研究最不彻底 实验结果与关联式之间偏差很大 仍为研究热点, 不凝结性气体,不凝结性气体,汽泡的胚芽,强化了传热,易于核化,4.2 大容器沸腾传热计算, 液位高度,常压下的水,其临界液位为5mm; 液位足够高,液位高度无影响; 液位降低,换热能力增强。, 加热面的状况,包括:壁面材料种类,壁面热物理性质,表面粗糙度,壁面氧化、老化和污垢沉积状况。,难以定量描述, 过冷度,核态沸腾起始段,过冷度会使该区域的换热有所增强,4.2 大容器沸腾传热计算,(2)沸腾换热的强化,沸腾传热强化基本原则 增加加热面上的汽化核心 延长液膜蒸发时间 扩展液膜蒸发面积,整体肋 GEWA-T管 内扩槽结构管,4.2 大容器沸腾传热计算,W-TX管(1) W-TX管(2) 多孔管,弯肋 日立E管 Tu-B管,4.2 大容器沸腾传热计算,1. 管内受迫对流沸腾(两相流)特征,流型演化 泡状流:汽泡小而分散,并逐渐增多 块状流(栓塞流、弹状流):小汽泡合形成大汽泡 环状流:大汽泡进一步合并,在管中形成汽芯,把液体排挤到壁面上。热量主要以对流方式通过液膜,汽化过程主要发生在液汽界面上 单相流: 液层全部蒸发,蒸汽单相流,传热机理,4.3 管内流动沸腾传热分析,流动沸腾的流型,4.3 管内流动沸腾传热分析,2. 水平管内的沸腾,当流速较高时,与竖直管基本类似 当流速较低时,由于重力的影响,在管内上部出现蒸汽的聚集,管内受迫对流沸腾传热影响因素多:管的放置方式、管长、管径、壁面状况、汽液比例、液体初参数、流量等。,4.3 管内流动沸腾传热分析,4.4 凝 结 传 热,1. 凝结方式,凝结传热:饱和蒸汽与较低温度的表面接触时,蒸汽在表面上凝结成液体并向表面释放出凝结潜热的现象。,特点:凝结液能很好地润湿固体表面,液体在表面形成一层连续的液膜覆盖住表面,(1)膜状凝结,条 件:接触角q小于90o,传热过程:汽液界面凝结 液膜导热 壁面,q,接触角,特点:凝结液不能润湿表面,液体在表面形成大大小小的液珠散布在表面上,(2)珠状凝结,条 件:接触角q大于90o,4.4 凝 结 传 热,传热过程:,通过液珠的导热 裸露表面蒸汽与壁面间的直接接触传热,传热特点:,传热系数高 难于长久稳定维持,液珠的表面积比其所占壁面面积大很多 裸露壁面上无液膜热阻,仅讨论蒸汽的膜状凝结,4.4 凝 结 传 热,2. 膜状凝结传热计算,(1)液膜流动状态及其对传热的影响,层流 紊流,紊流核心层 层流底层,影响表面传热系数的主要因素,液膜流态判定准则数:Re数,临界雷诺数Rec 1600(1800),若竖壁液膜已转变为紊流,则,4.4 凝 结 传 热,Re数的计算,凝液质量流量kg/s,任意位置x=l处,热流密度W/m2,4.4 凝 结 传 热,(2)层流膜状凝结传热分析计算,W. Nusselt (18821957),W. Nusselt 根据连续液膜层流运动及导热机理,建立了液膜运动微分方程和能量微分方程式,得到了层流膜状凝结传热的理论解,并与实验结果基本上吻合。,结果于1915年正式发表(The Fundamental Laws of Heat Transfer) 被公认为是运用理论分析求解相变传热问题的一个典范,4.4 凝 结 传 热,Nusselt膜状凝结理论,控制方程,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能量方程,边界条件,4.4 凝 结 传 热,基本假设 纯蒸汽,常物性 蒸汽静止,液膜表面无粘性力 液膜流速缓慢,忽略惯性力 汽液界面上无温差 液膜内部的热量传递只靠导热 忽略液膜的过冷度 液膜表面无波动 vl,4.4 凝 结 传 热,简化方程,任意x处凝液质量流量,能量平衡,4.4 凝 结 传 热,壁面平均表面传热系数,适用于竖圆管,水平管外,倾斜壁面,1.13,r按ts确定,其他物性按tm=(tw+ts)/2确定,4.4 凝 结 传 热,水平管和竖直管的比较,取d=0.02m,L=1m,则L/d=50,有,凝汽器都采用水平管布置方式,竖排管外膜状凝结,n25时,h与n值无关,稳定为一恒定值,故n25时,一律取n=25,竖排管束,4.4 凝 结 传 热,3. 膜状凝结传热的影响因素,(1)不凝结气体,水蒸汽凝结时的温度分布和热阻,水蒸汽中1%的不凝气体,使表面传热系数下降(6070)%,增加了蒸汽在不凝结气体中的扩散阻力 蒸汽分压力下降,相应的饱和温度ts下降,降低了凝结驱动力Dt,4.4 凝 结 传 热,(2)蒸汽速度,蒸汽向下流动,加速液膜运动,液膜变薄,传热增强 蒸汽向上流动,抑制液膜下落,液膜变厚,传热减弱,u,t,u,t,(3)蒸汽过热度,将潜热改为过热蒸汽和饱和液的焓差计算,(4)液膜过冷度及温度分布的非线性,用 代替计算公式中的r,4.4 凝 结 传 热,(5)管内凝结,两相流流型,凝结传热性能主要取决于流型,4.4 凝 结 传 热,两相流流型调控目的,“蒸汽靠管壁,液体在中心”流型,入口处,调控后,调控前,4.4 凝 结 传 热,凝结传热的强化,强化传热机理:(1) 增加排液速度;(2) 减薄液膜厚度。,改变表面几何特征,低肋管,4.4 凝 结 传 热,锯齿管示意图,加速凝结液的排除,4.4 凝 结 传 热,例题1 纯蒸汽竖管外凝结过程,ts=55,d=25.4mm,Dt=10,L=1.5m,N=50,试计算管束总热负荷。如改为水平放置,每排1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