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病毒性肝炎流行特点及对策共享精品课件_第1页
我国病毒性肝炎流行特点及对策共享精品课件_第2页
我国病毒性肝炎流行特点及对策共享精品课件_第3页
我国病毒性肝炎流行特点及对策共享精品课件_第4页
我国病毒性肝炎流行特点及对策共享精品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病毒性肝炎流行特点及对策,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王 宇 2010年5月19日,2,主要内容,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 国家控制甲肝、乙肝、丙肝策略 甲肝、乙肝、丙肝控制现状 存在问题分析 策略与建议,3,肝炎病毒的病原学特征,4,病毒性肝炎的流行及临床特征,5,甲型病毒性肝炎,病原学 RNA核糖核酸病毒 只有1个血清型 病毒在环境中可存活数月 临床特点 感染后出现显性病例和隐性病例 传染性最强的时期:症状(黄疸)出现前后2周 感染后产生的保护性抗体,可终生免疫,6,甲肝的流行病学,潜伏期:1550天,平均28天,传染源显性感染者和隐性感染者抗-HAV IgM阳性),病毒由粪便排出,水传播,食物传播,接触传播,血、垂直、MSM,7,我国甲肝年龄分布特征分析,Cui FQ, Hadler S, Zheng H,et al. Status of hepatitis A surveillance and vaccine use in China -19902007. J Epidemiol, 2009;19(4):189-195.,8,甲肝,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甲肝的防治策略,建立监测系统,提高实验室诊断率 病人隔离治疗和消毒,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饮食卫生、水源管理,预防接种,实施扩大免疫规划 应对突发甲肝疫情,9,预防控制措施常规免疫,10,乙型病毒性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B,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引起的,以肝脏为靶器官,并可引起多种器官损害的,主要经血传播的传染病 乙肝的传染源主要是急性和慢性乙肝病人及HBsAg携带者 主要传播途径有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和性传播 未免疫人群普遍易感,世界卫生组织疫苗和生物制品司,乙型肝炎免疫接种纳入儿童常规免疫服务。日内瓦,2001 年。,11,全世界慢性HBV感染地域分布,HBsAg 地方性流行,8%高(占全世界人口45%),2%8%中(占全世界人口43%),2%低(占全世界人口12%),12,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测及其意义,HBsAg:HBsAg阳性是HBV感染的标志之一,但并不能反映病毒复制、传染性及预后。 抗-HBs:HBV进入人体出现免疫反应,大约在感染612个月才会出现。疫苗也可产生此抗体。 抗-HBc:感染HBV后出现IgM型核心抗体(抗-HBc IgM ),抗-HBc IgG是既往受HBV感染的指标。 HBeAg:HBeAg持续阳性提示肝脏炎症可向慢性发展,也提示乙肝病毒在体内复制活跃。 抗-HBe:抗-HBe阳性表明传染性减弱或消失,但在部分慢性乙肝患者或携带者中,虽抗-HBe阳性,血循环中仍可检出HBV DNA。,13,慢性乙肝是严重的进行性疾病,14,我国乙肝的血清流行病学,我国1992年全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人群HBsAg携带率为9.75%(约1.2 亿),人群HBV总感染率为57.63%。 2002年血清HBsAg携带率检测结果为9.09。 2006年乙肝血清学流调结果:人群HBsAg携带率为7.18(9300万),较1992年显著降低,1992年以后出生儿童降低更为显著。,China CDC:国家乙肝防治规划,2006年血清学调查结果,15,1992年与2006年调查人群乙肝HBsAg携带率比较,Liang XF, Bi SL, Yang WZ, Wang LD, Cui G, Cui FQ, et al. Epidemiological Serosurvey of Hepatitis B in China - Declining HBV Prevalence due to Hepatitis B Vaccination. Vaccine, 2009, 27:65506557.,16,分年龄报告乙肝病例的分性,2008年传染病大疫情系统,年龄,17,乙肝预防控制工作历程,1979年和1992年开展了两次全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1992年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管理 2002年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 2005年6月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 2006年1月28日20062010年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 2006年9月开展了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世界上第一个预防 癌症的疫苗 乙肝疫苗,18,国家乙肝控制策略,(一)强化乙肝疫苗预防接种 新生儿、儿童 成人 (二)控制乙肝病毒传播 传染病防治法和献血法 加强对介入性医疗器械的管理 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具 (三)依法加强准入和监管,规范诊疗服务行为 (四)建立健全乙肝监测系统 (五)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民乙肝防治意识 (六)加强卫生监督执法,19,20062010年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 防治规划总体目标,采取免疫预防为主、防治兼顾的综合措施,优先保护新生儿和重点人群,有效遏制乙肝的高流行状态 至2010年使我国人群乙肝发病率和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有显著下降 降低由乙肝引发的肝硬化和肝癌的死亡,20,预防控制策略,强化乙肝疫苗预防接种 在做好新生儿计划免疫工作的基础上,有计划分步骤开展新生儿以外人群乙肝疫苗预防接种、乙肝疫苗查漏补种工作 控制乙肝病毒传播 依法加强准入和监管,规范诊疗服务行为 建立健全乙肝监测系统 开展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建立完善全国乙肝常规疫情监测系统 重点人群乙肝感染状况监测 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民乙肝防治意识 加强卫生监督执法,21,22,关于诊断乙肝诊断标准,急性乙肝: 近期出现无其它原因可解释的明显乏力和消化道症状 肝脏生化检查异常,主要是血清ALT升高,或/和血清胆红素升高 HBsAg阳性 有明确的证据表明6个月前HBsAg阴性 抗-HBc IgM阳性1:1000以上 诊断: + +或 慢性乙肝: 急性HBV感染超过6个月或发现HBsAg阳性超过6个月 慢性肝病的体征如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肝、脾肿大等 血清ALT反复或持续升高,可有血浆白蛋白降低或/和球蛋白升高,胆红素升高等 HBsAg阳性,或HBV DNA阳性 诊断: +或 +或+抗-HBc IgM 阴性,23,调查医疗机构开展乙肝相关检测项目情况,24,2008年报告病例医院就诊时实验室检测情况,25,以医院为基础的病毒性肝炎报告现状,报告所有病毒性肝炎 信息化为基础,要求所有医院报告,包括乡卫生院 强制性报告,完整性较好 包含急性、慢性病例 存在重复报告 监测试点对乙肝报告现状的准确性进行了探讨并积累了经验,26,全国乙肝疫苗调查接种率,Cui FQ, Wang XJ, Cao L, et al. Progress in Hepatitis B Prevention Through Universal Infant Immunization China, 19972006. MMWR, 2007; 56(18): 441-445.,27,1992年与2006年调查人群HBsAg携带率比较,成绩,Liang XF, Bi SL, Yang WZ, Wang LD, Cui G, Cui FQ, et al. Epidemiological Serosurvey of Hepatitis B in China - Declining HBV Prevalence due to Hepatitis B Vaccination. Vaccine, 2009, 27:65506557.,28,六省儿童乙肝疫苗免疫效果调查,张宁静, 等.2004年全国计划免疫审评不同免疫覆盖率县的儿童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及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的调查 , 中国计划免疫,2007,13(4):324-327 .,29,10696名大学生HBsAg和抗- HBs检测结果,李为群,长春大学20042006年新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现状调查,中国疫苗和免疫 ,2008,14(4):329-331.,30,乙肝控制今后的方向,充分发挥免疫预防为主的策略 针对重点人群 提高免疫覆盖率 新型疫苗的研发 健康教育,改变危险行为 规范临床抗病毒治疗 加强医源性感染的控制 做好疾病监测 对防治效果进行血清流行病学评价 安全性、效果 持久性,31,丙型病毒性肝炎,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病程在6个月以内,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病程超过6个月,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可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2007年不同地区吸毒人群HCV和HIV抗体阳性率(),吸用海洛因人群,33,急性丙肝的诊断,流行病学史 曾接受过血液制品或其它人体组织,或器官移植;有血液透析史、不洁注射史;职业供血者,特别是接受过成分血单采回输者。 HCV感染者有性接触史,或HCV感染者(母亲)所生的婴儿。 临床表现 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病程在6个月以内,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不适等。 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实验室检查 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有血清ALT、AST升高, 部分病例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 血清抗-HCV阳性或血清HCV RNA阳性。,34,慢性丙肝的诊断,流行病学史 曾接受过血液制品;有血液透析史、不洁注射史;职业供血者,特别是接受过成分血单采回输者。 HCV感染者有性接触史,或HCV感染者(母亲)所生的婴儿。 临床表现 病程超过6个月,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不适等。 部分患者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及轻度肝、脾肿大。 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实验室检查 血清ALT、AST升高, 部分病例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 血清抗-HCV阳性或血清HCV RNA阳性。,35,丙肝的转归,慢性丙肝患者易于发展为肝硬化、肝癌。 在感染10年和20年以上的病人中间,肝硬化的发病率达到了9.2%和15.29%。 丙肝导致的沉重的疾病负担通常要在感染20年后出现。,36,防控丙肝的难点,丙肝起病隐匿,人感染丙肝病毒后大都长时间无明显临床症状,但病毒对肝脏细胞的破坏却一直持续着 75%85%的急性丙肝会转为慢性,如果不及时治疗,有可能转为肝硬化和肝癌。 同时,目前没有疫苗可以有效预防。 丙肝传播主要通过输血、血液透析、静脉吸毒等方式。此外,文身、不洁的口腔科诊疗等操作,也有可能传播丙肝。,37,38,39,40,41,42,丙肝感染的高危人群,丙肝高危人群包括: 有偿献血者、特别是有献血浆历史者; 1995年前使用过血液制品者; 静脉吸毒者; HIV感染者,有不安全性行为者; 血液透析或介入性治疗患者; 接触丙肝病毒的医护人员、急救人员等。,43,丙肝的治疗,早发现,及时、正确、合理的治疗,近2/3的丙肝患者是可被治愈的。 由于症状不明显、丙肝检测检查项目常被忽视等原因,导致不少丙肝患者贻误了治疗时机。,44,国家丙肝控制政策,1993年开始对献血员进行丙肝抗体筛查 1998年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 自1985年以来,丙肝一直被列入国家重点攻关课题,研制成功丙肝诊断试剂盒 2004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订了“丙型肝炎防治指南”,45,丙肝的控制现状,目前尚无丙肝疫苗可供预防 我国人群中静脉内滥用毒品、不安全的性活动、器官移植和介入性检查及治疗等增多,传播丙肝病毒的危险性明显增加,丙肝发病呈上升趋势 20032008年我国丙肝报告的病例数逐年增加,在法定报告的27种传染病中,由2004年的第十位上升至2008年第七位。 发病率上升不等同于感染率增加,46,丁型病毒性肝炎,丁型病毒性肝炎:由丁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细胞炎症坏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传染性疾病。 同时感染 ( coinfection ):指HBV与HDV的同时感染。 重叠感染 ( superinfection ):指在HBV感染的基础上又感染HDV。 ALT伴/不伴总胆红素的双相升高:在疾病的急性期出现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总胆红素的升高,经过一定时间后,ALT和总胆红素逐渐下降至较低水平,这时无明确诱因再次出现ALT的升高或伴总胆红素的升高,使ALT和总胆红素呈现两次升高(双峰),此即为双相升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