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申请书-吴彩丽4.doc_第1页
合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申请书-吴彩丽4.doc_第2页
合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申请书-吴彩丽4.doc_第3页
合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申请书-吴彩丽4.doc_第4页
合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申请书-吴彩丽4.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科类型: 科技哲学 项目编号: 合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申 请 书 重大项目 重点项目 后期资助项目项目名称: 知识协同创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 聚的核心竞争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申 请 人: 吴彩丽 联系电话: 62158103 所在单位:合肥学院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申请日期: 2016.01.15 合 肥 学 院二一六年元月填 报 说 明一、填写申请书前,请先查阅院科研基金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申请书各项内容,要实事求是,逐条认真填写。表达要明确、严谨,字迹要清晰易辨。外来语要同时用原文和中文表达。第一次出现的缩写词,须注出全称。二、申请书为A4复印纸打印,于左侧装订成册。报送一式2份,其中原件一份。三、封面右上角学科类型由申请者选择填写,项目编号由学校统一填写。四、部分栏目填写要求项目名称应准确反映研究内容和范围,最多不超过40个汉字(含标点符号)。主要参加者指在项目组内对学术思想、技术路线的制订与理论分析等对项目完成起重要作用的人员,本人应在申请书上亲自签名。申请者承诺:我保证本申请书填报内容的真实性。如果获得立项,我与本项目组成员将严格遵守合肥学院科研项目管理有关规定,切实保证研究工作时间,按计划认真开展研究工作,按时报送有关材料。 负责人(签章) 年 月 日一、申请者及参加人员情况项目负责人吴彩丽性别女出生日期1976.12学历(学位)博士专业职务副研究馆员研究专长科技创新管理项目名称知识协同创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的核心竞争力影响的实证研究研究起止年月2016年 1 月 1 日 至 2017 年 12月 31 日 工作单位合肥学院 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个人电要参加者姓 名性别学 历研究专长职 称工作单位签 名肖新国男本科产学研管理中级合肥学院 科技处丁增云男硕士企业管理中级合肥学院 管理系饶睿女硕士科技哲学高级合肥学院 生物系毛小芳女硕士企业管理中级合肥学院 管理系张凌云男博士在读产学研管理高级合肥学院 科技处申请经费(单位:元)20000二、研究预期成果及应用范围预期研究成果:成功申报省部级以上有经费资助的科研项目。应用范围:、国家和区域层面:促进国家和区域的科技创新驱动战略发展。、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层面: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提升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人才培养及服务地方科技经济社会的能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层面: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的核心竞争力,深入挖掘和充分释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对区域和国家的科技创新驱动能力。、政府层面:为政府完善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激励、支撑和服务体系科研管理政策提供定量参考依据。三、申请者及主要成员科研情况申请者和项目组主要成员近三年与本项目有关的主要成果(注明刊物名称、出版日期及出版社等)。、吴彩丽.中国基础科学原创水平的科学计量学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04):51-54.、吴彩丽.中国基础科学投入产出的科学计量学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7(11):67-71.、吴彩丽.国内外数字图书馆研究演进的可视化分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06):5-8.、吴彩丽.国内外图书馆学高质量文章对比研究J.现代情报,2008(12):147-149. 、吴彩丽.大学和研究所科研水平内在制约要素的科学计量学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09):31-34,96.、吴彩丽.科学参考和科学产出关系的定量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11):428-431. 、吴彩丽.高校高创新性科研团队的行为模式J.中国科技论坛,2013(12):104-108.、吴彩丽.引证分析法作为科学评价的局限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7(3):56-60.、吴彩丽.参考文献之预测功能的定量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21):147-148.、丁增云.实施合肥市科学技术进步条例效果的调查分析J.合肥学院学报,2012,29(4):103-106.、饶睿.技术创新扩散对高科技企业布局影响分析以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例J.合肥学院学报,2011,28(2):23-25.、饶睿.技术创新扩散对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布局的影响以安徽省合芜蚌试验区为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1,34(1):80-84.、张凌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产学研协同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合肥学院为例J.合肥学院学报,2014,24(4):70-73.、毛小芳.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企业绩效考核技术解析J.合肥学院学报,2005,22(2):78-8.、毛小芳.制度创新与我国转型期的经济增长J.价值工程,2006(9):28-30.四、项目立项依据1、本项目研究现状及趋势,研究本课题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本项目研究现状和趋势:国内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概念界定不尽统一,但通常包括地位战略性、影响全局性、技术前瞻性、市场风险性、产业生态性和区域竞争性等突出特征(孙国民,2014)。我国确定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七个产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学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发展、知识协同创新及核心竞争力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的理论和实践内涵:学者认为,技术集聚能使各主体在知识协同创新方面彼此获得更多利益,同时集聚由于地理距离的缩短而节约了技术扩散成本,技术集聚的同时促进了产业集聚,产业集聚又进一步推动技术集聚创新(涂文明,2015),美国“硅谷”和瑞士钟表产业的成功经验也证明,集聚更容易产生技术创新(Helene K,2000),集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必然趋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协同创新相关研究:1965年Ansoff首次提出协同(synergy) 概念,1983年Haken系统提出协同理论,协同创新理论已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技术经济”范式(易高峰,2013),协同创新是指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政府各主体间共同进行技术开发的协同创新活动,基于关键共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突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更需要高水平的协同创新(石明虹,2013)。、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协同创新的相关研究:协同创新是以知识增值为核心,以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政府各主体协同的价值创造过程。目前学者对知识协同创新的过程、源动力、影响因素和绩效评价等研究较为关注。、知识协同创新的过程:知识协同创新过程包括知识探索、寻找、检索、获取、开发利用和平衡、分享、集成、转移扩散、消化、创造应用等(陈劲,2012;孙智妍,2013;刘春艳,2014),知识协同创新是知识供需方之间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非线性复杂互动过程(王艳,2009),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核心(Koschatzky K,2002)。、知识协同创新的源动力:协同创新的源动力是协同创新各主体间的知识分布不对称,存在着知识势差,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各主体由于各自知识优势的差异性,急需对方的关键性技术和知识推动自身创新发展(刘晓英,2008;吴悦,2012)。、知识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产学研协同创新包括政府、市场竞争环境、经济发展、文化环境、产学研合作模式、知识势差等内外影响因素(吴绍波,2014)。知识协同创新主要受到契约、利益分配、沟通和信任等的影响,社会联系度、信任是产学合作知识转移的重要推动因素(Santord M D,2006)。联盟合作伙伴间的信任程度可以有效促进知识创新成果在联盟各方流动。同时,产学研合作网络对知识协同创新的影响也受到关注。学者认为产学研合作网络能力、结构、中心度、规模、网络创新伙伴间的互利互惠等对知识转移效果的影响存在差异(Duanmu J L,2007;徐国东,2011;王文亮,2012),并研究了企业创新网络知识治理与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向阳,2015)。、知识协同创新的绩效评价研究:知识协同创新的绩效评价指标包括财务、非财务、知识转移过程和结果等指标(Rhodes J,2008;原长弘,2012;郭朝晖,2013),而协同创新绩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知识增值的效率与运行模式(陈劲,2012)。评价方法包括数据包络分析法(DEA)、随机前沿估计法(SFE)、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格栅获取法和模糊Borda数分析法、多层线性模型法(HLM)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力研究:国内外对于产业竞争力大小的评价及评价方法的选择等方面都有深入研究,但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的相关问题研究较少。、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和模型:学者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指数包括科技、市场、空间和制度因素(张国强,2012),构建基于复合型二元关系的自主型群链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理论框架(严北战,2015);有学者利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选择评价指标,选择产业评价模型(贺正楚,2011)构建特定产业的评价指标体系模型(张良桥等,2011);也有从产业可持续发展维度建立战略新兴产业结构方程模型进行研究(宋冬梅,2014);还有学者借鉴IMD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基于竞争力实力、成长竞争力、市场竞争力、成本竞争力、创新竞争力、投资竞争力和管理竞争力7个主要指标的竞争力评价模型(张汝飞,2014;谢黎,2015)。、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的实证研究:学者分别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武汉、上海、广东、浙江、湖南等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对旅游、餐饮、生物医药、新能源、太阳能光伏等产业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计量、理论演绎、主成分分析、模糊聚类等。、知识协同创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的影响研究:学者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各主体的知识位势影响产业的技术跨越能力和竞争力(卢涛,2015),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的核心指标,知识协同创新能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郑刚,2015),并研究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链与产业链协同发展问题(岳中刚,2014)。以上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基础。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力研究主要集中在竞争力指标的评价,而如何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力,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的核心竞争力,缺乏严谨的理论体系和实证研究结论。课题拟综合利用知识协同创新理论、技术创新扩散理论、产业竞争力理论等,基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视角,实证研究知识协同创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的核心竞争力的影响,以期提升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的核心竞争力,深入挖掘和充分释放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区域和国家的科技创新驱动能力。主要参考文献:、孙国民.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界定:一个文献综述J.科学管理研究,2014,32(2):43-46.、涂文明,刘敦虎.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的范式演进与实现机理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2(2):73-78.、石明虹,王前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作用机理、特征、关键控制点分析J.理论探讨,2013(4):171-173.、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2012,30(2):161-164.、孙智妍,王丽丽校企合作知识转移的过程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3(9):165-170.、刘春艳,王伟.面向协同创新的产学研知识转移研究现状及展望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1(17):156-160.、吴悦,顾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协同过程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2(10):17-23.、Lucia,Burdio J M,Aceroo J,et al.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based on the University-industry synergies in an open innovation frame workJEuropean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2012,37(03):15-28.、岳中刚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链与产业链协同发展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35(2):154161、杨洪涛,吴想产学协同创新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14):117121、吴绍波,顾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协同创新的治理模式选择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4,26(1):13-21.、卢涛,乔晗,汪寿阳.企业创新网络知识治理与知识转移: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证研究J管理评论,2015,27(9):48-58.、徐国东,郭鹏,于明洁产学研合作中的网络能力对知识转移影响的实证研究J情报杂志,2011,30(7):99103 、王文亮,黄淑华校企合作创新网络特征对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机制J技术经济,2012,31(5):2428 、郭朝晖,李永周产学合作中的知识转移机理与绩效评价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6):3943、原长弘,赵文红,周林海政府支持、市场不确定性对校企知识转移效率的影响J科研管理,2012,33(10):106113、郑刚,夏文莉.基础研究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何协同发展浙江省的实践探索与若干建议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2(20):57-61.本课题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实际意义:、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以深入挖掘和充分释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的科技创新驱动能力,促进区域和国家的科技创新驱动战略发展。、为政府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激励、支撑和服务体系等科研管理相关政策提供定量参考依据。、理论意义:、课题构建了知识协同创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的核心竞争力影响的理论模型,丰富了知识协同创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关系理论。、课题基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视角,实证研究知识协同创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的核心竞争力的影响,拓展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的知识协同创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关系理论。2、项目的基本内容,预计在哪些方面有突破:研究内容:、知识协同创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的核心竞争力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体系。在系统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研究文献基础上,提出知识协同创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的核心竞争力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体系,并对代表性的观点进行分析、述评和补充。、知识协同创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的核心竞争力影响的内在演化机理。基于知识协同管理、技术创新和演化经济学等,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视角,研究知识协同创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的核心竞争力影响的内在演化机理。、构建知识协同创新对战略型新兴产业集聚的核心竞争力影响的理论模型。应用知识创新战略协同、产业竞争力评价等理论,构建知识协同创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的核心竞争力影响的理论模型。、知识协同创新对战略型新兴产业集聚的核心竞争力影响的实证研究。根据以上影响因素理论模型,抽样调研获取具有代表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的相关数据,实证检验理论模型。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对策研究。在以上4个专题研究基础上,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对策建议,以深入挖掘和充分释放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区域和国家的科技创新驱动能力。预计在以下方面取得突破:、研究知识协同创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的核心竞争力影响的内在演化机理。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视角,研究知识协同创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的核心竞争力影响的内在演化机理。、理论模型构建和实证检验:应用知识创新战略协同、产业竞争力评价等理论,构建知识协同创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的核心竞争力影响的理论模型,并进行实证研究。丰富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实证研究结论。3、项目研究思路、工作方案、进度计划:研究思路和工作方案:知识协同创新核心竞争力提升影响力理论模型构建,并实证检验市场、产业政策、经济文化环境等外部影响因素知识势差、利益机制、沟通、信任等内部影响因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显性和隐性知识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产业破解关键核心技术、前沿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对策建议促进进度计划:、201601-2016.06:知识协同创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的核心竞争力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体系。在系统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研究文献基础上,提出知识协同创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的核心竞争力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体系,并对代表性的观点进行分析、述评和补充。、201607-2016.12:知识协同创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的核心竞争力影响的内在演化机理。基于知识协同管理、技术创新和演化经济学等,从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视角,研究知识协同创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的核心竞争力影响的内在演化机理。准备申报省部级以上有经费资助的科研项目。、201701-2017.06:构建知识协同创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的核心竞争力影响的理论模型。应用知识创新战略协同、产业竞争力评价等理论,构建知识协同创新对战略型新兴产业集聚的核心竞争力影响的理论模型。并抽样调研获取具有代表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的相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