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生物质改性材料工程技术中心开放基金申请指南.doc_第1页
四川省生物质改性材料工程技术中心开放基金申请指南.doc_第2页
四川省生物质改性材料工程技术中心开放基金申请指南.doc_第3页
四川省生物质改性材料工程技术中心开放基金申请指南.doc_第4页
四川省生物质改性材料工程技术中心开放基金申请指南.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物质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西南科技大学)2010年度开放课题申请指南生物质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2009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组建的(教技函200991号),依托西南科技大学建设和运行管理。“中心”主要从事天然可再生生物质资源利用、生物质改性及生物质材料应用基础和产业化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和应用推广。拥有价值1000多万元的科研设备和中试生产线,建立了生物质分离、改性、材料合成、加工、性能表征及工程技术开发和产业化转化平台,能为生物质材料产业领域企业及科研机构提供科研及成果转化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工程化装备和必要的硬件保障。在环境友好的生物质基膜材料、热塑材料、发泡材料、吸附材料等方面具有良好的科技创新、工程技术开发和产业化推广基础和能力。为了推动本“中心”进一步开放与合作交流,在教育部和西南科技大学支持下,中心面向国内外生物质材料产业领域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设立开放基金,现发布2010年度开放基金资助课题(以下简称“开放课题”)申请指南。一、开放基金设立宗旨开放基金的设立旨在吸引、聚集国内外优秀科技人才,在生物质材料基础理论和工程化技术前沿领域开展高水平研究,解决生物质材料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问题,促进生物质材料产业持续发展;加强本中心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科技创新和应用合作与学术交流;加速创新性成果储备和转化,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促进技术带头人和骨干的成长,培养高层次创新性人才和团队;提高“中心”生物质资源利用、生物质改性及材料的整体科研能力、学术水平和工程技术集成创新能力。二、开放基金资助范围开放基金主要用于资助围绕“中心”的四个研究方向“生物质分离及纯化集成技术”、“生物质改性基础理论及工程技术”、“生物质改性材料开发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和“生物质改性材料环境降解及安全性研究与评价”,筛选创新性强、具良好产业化发展前景的工程技术开发与应用基础研究课题。重点资助的内容是:1生物质分离及纯化集成技术(1)具有产业化应用前景的生物质(如纤维素、木质素、淀粉、魔芋多糖、蛋白质及植物多酚等物质)分离、纯化及分级方法和集成技术研究,以及分离、纯化及分级技术、工艺条件对目标生物质结构、性质与应用的影响。(2)生物质分离、纯化、分级技术的环境友好性(能量分离剂和质量分离剂的循环利用率)、高效专一性,经济效益(得率、制备速度、成本分析)和推广应用价值分析评估。2生物质改性基础理论及工程化创新技术(1)极端条件下(如高过载、高温、辐射)生物质改性机理及改性材料性能(如缓冲吸能、隔热)和特殊功能研究;生物质材料的微积分加工、生物质热塑改性基础理论及挤塑、吹塑、注塑等工程化加工技术研究;生物质膨化技术及装备研究。(2)以增加生物质的反应活性点或活性官能团的含量,提高生物质基复合材料的功能特性为目的的生物质酯化、醚化、氧化、接枝共聚、复合偶联和环氧化等物理化学改性技术及机理研究;生物质溶解、熔融、表面界面特性、相容性以及改性材料流变性、抗水性、机械强度、抗腐蚀性、抗老化性等研究。3生物质材料及生物基产品开发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环境友好的生物质发泡材料、膜材料、生物质吸附分离材料及家用电器包装材料集成开发工程化技术研究;新型生物质功能材料及制品(如生物质基生物医学工程材料、纳米复合材料、微生物及酶的固定化材料、废物处理处置材料、生物合成及降解催化剂、生物质改性阻燃剂、橡胶及塑料改性剂等)的合成及加工产业化创新技术研究;生物质建筑材料(木塑复合生物质材料及高性能生物质发泡剂、减水剂等建筑材料外加剂)开发工程化技术及产业应用研究。4材料环境降解安全性评价及修复(1)材料环境降解(如光、温、水、气及生物综合降解)过程及评价方法研究,降解特性与机理研究。重点研究自然界中材料填埋方式、土壤种类及土壤微生物、作物种类、数量以及土壤微生物生存和繁殖条件(如:温度、湿度、好氧和厌氧条件)对材料降解特性和机理的影响。(2)材料降解产物环境安全性评价方法研究和标准化。研究材料降解产物(如不同分子量低聚物、改性剂、催化剂等)在环境中迁移和转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重点研究其对土壤结构及性质、水体质量、农作物及土壤中微生物群落分布及其生长、代谢的影响。三、开放课题资助额度和研究期限2010年度,本“中心”开放基金总金额40万元人民币,拟资助二类课题(项目):(1)创新性前沿基础研究项目,资助额度为每项5万元;(2)高技术重点项目,资助额度为每项10万元。资助经费分年度拨款。开放课题的研究期限一般为2年(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最多不超过3年(2011年1月-2013年12月)。四、开放课题申请与评审1开放课题申请者的条件:(1)申请者必须是开放课题的实际负责人,年龄在55周岁以下,一般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和已获得博士学位,并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所申请课题的研究。(2)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和获得博士学位的申请者,必须由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同行专家进行书面推荐。(3)因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流动性较大,不易管理,所以研究生不能作为负责人申请开放课题,但可以参加其它人申请的开放课题。(4)校外人员申请的开放课题必须有西南科技大学校内35岁以下青年科技人员参加。校外人员承担我校的开放课题(包括西南科技大学其它重点实验室或工程中心的开放课题)不得同时超过2项(包括主持和参加数)。(5)校内人员申请的开放课题必须有校外合作单位和人员,但校外合作单位不得超过2个。校内人员主持承担的校内项目(课题)不得同时超过2项(包括开放课题、校内其它基金资助项目和部门专项课题等)。2申请要求:为加强本“中心”的开放,推动生物质改性及材料工程技术合作研究,促进交流,因此,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申请人跨学科、跨行业领域联合申请。课题评审时,本“中心”优先考虑由校外单位主持、西南科技大学科技人员参加的、前期基础较好的课题。本“中心”对校外自带课题或部分经费来本中心进行合作研究的申请人将给予重点支持,并提供各种方便和优惠条件。3申请程序:申请人根据本指南要求,认真填写生物质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开放课题申请书(格式见附件1),经所在单位审核同意并盖章后,于2010年10月30日前将纸质材料(一式三份,其中一份为原件)和电子版文件(一份,与纸材料一致)报送本中心(联系人和联系方式见后)。自本指南公布之日起,开始接受课题申请,截止日期为2010年10月30日,逾期不予受理。4开放课题的评审:接收的课题申请先由本“中心”进行合格预审,通过后经“中心”技术委员会或聘请的同行专家组成的专家组进行会议评审,“中心”最后根据专家组的评审意见,并结合本“中心”的建设发展重点和申请课题的质量,择优资助。开放课题的评审结果和批准立项通知书将于2010年12月底前通知申请者本人及所在单位。五、开放课题管理本“中心”开放基金资助课题的过程管理、成果管理及经费管理参照西南科技大学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办法(西南科大发201042号)(见附件2)的有关规定执行。管理文件也可从西南科技大学科技处网页(/s/84/t/443/p/1/c/1905/d/1959/list.htm)下载。六、开放课题结题与验收1本“中心”开放基金资助的课题结题时,需有标注“生物质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开放基金资助课题(编号XXXX)”的三大检索收录论文和国内外申请或授权发明专利。创新性前沿基础研究项目结题指标是:SCI、EI收录论文3篇,申请或授权发明专利1项。高技术重点项目结题指标是:SCI、EI收录论文3篇,申请或授权发明专利3项。2开放课题结束,课题负责人必须向“中心”提交:(1)研究工作总结及研究报告;(2)发表学术论文复印件,著作;(3)专利与获奖成果证书复印件;(4)研究工作中的原始技术档案、数据记录、图纸、底片和其它资料,以及目录清单;(5)工作中用开放基金购置、加工和研制的仪器和装置等。由中心统一归档或管理。七、知识产权本“中心”开放基金资助课题所取得的成果,属本“中心”与申请人所在单位共有。外籍客座人员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成果鉴定和报奖由双方共同办理。成果转让的获利,由双方共享,比例另行协商,未经双方同意,不得向第三方转让。申请专利,按专利法及有关规定办理。本“中心”开放基金资助课题所发表的论文、论著、研究报告、资料、鉴定证书以及申报成果时,应署名“生物质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Biomass Materials,Ministry of Education”,并标注“生物质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开放基金资助课题(编号XXXX)”。自带课题和经费来本“中心”工作的研究者成果,归研究者所在单位,但须注明成果是在“生物质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完成的。八、联系方式联 系 人:张亚萍,林晓艳联系地址:四川省绵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