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实录及点评.doc_第1页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实录及点评.doc_第2页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实录及点评.doc_第3页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实录及点评.doc_第4页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实录及点评.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实录及点评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这个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请大家齐读课题。生:(齐读)地震中的父与子。师:读得很清楚,声音还可以再响亮一点吗?生:(齐读)地震中的父与子。师:地震中的父与子,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在这场地震中,父亲和儿子之间又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请同学们把书翻开,自由地朗读课文,寻找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自读课文。)师:让我们来交流一下,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生: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师:你从哪儿知道的?生:(读)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师:30万人,不到四分钟,灾难的来临就是这样突如其来、伤害巨大。请你再读读这个句子。生再读。师:还从哪里读出了这是一次非常严重的大地震。生:(读)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师:昔日是一片欢声笑语,今日是一片废墟。这就是大地震带给我们的惨烈对比。请大家再读读这个句子。生齐读。点评:开场不多的几句师生对话,教师的反馈仍让人眼前一亮。一组数字,两个场景,巨大的反差,强烈的对比,教师的提示,既让学生了解了突如其来的地震的可怕,也让学生认识到作者遣词用句的功夫。尽管我们心里清楚,这短短的精彩的串场语应该不是即兴的有感而发,但它却说明了教师备课时既关注“写什么”,也关注“怎样写”,说明了教师对语言保持着足够的关注与敏感,这对一个语文老师来说是很重要的。师:周老师这里给同学们带来了一组图片,(播放洛杉矶大地震的图片)这是洛杉矶大地震后拍下的照片。高高的地交桥眨眼间变成了残垣断壁;漂亮的小轿车被倒塌的房屋硬生生拦腰砸断;这个消防队长望着豪华的商业街变成了一地瓦砾,束手无策;大地震后引发的大爆炸吞噬着人们最后的希望;昔日美丽的家园如今变成了这幅模样。灾难之后的洛杉矶遭到巨大的破坏,变得如此荒凉,这样的地方就叫做(课件出示“废墟”一词)生:“废墟”师:刚才我们还看到了火光冲天的(课件出示“爆炸”一词)生:爆炸师:看到一片又一片的(课件出示“瓦砾”一词)生:“瓦砾”师:这一课还有一个生字,我们要读准它的平舌音。(课件出示“砸”)生:砸师:生字学得真好,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课件中的生字词语。师:这就是大地震留在我们脑海中的几个词语,就在这样的一场大地震中,父与子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生: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然后就去一地废墟的儿子的学校救儿子。师:结果呢?生:结果他不仅救出了儿子,还救出了儿子的14个同学。师:说得清楚明白。周老师给你一个建议,如果能够再加上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就能完整地说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谁愿意来试一试。生:有一年,美国的洛杉矶发生了大地震,有个父亲安顿好自己受伤的妻子之后,就冲到了儿子的学校,从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他的14个同学。师:父子俩终于又生:父子俩终于又团聚了。师:的确,面对大地震这样的灾难,人类如同蚂蚁般渺小,生命在转瞬间灰飞烟灭,可就在这样的灾难中,这对父与子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请同学快速地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中怎么评价这一对父子?生:他们父子俩是一位了不起的父子。师:是一位吗?生:这是两位了不起的父与子。师:他们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再来一遍。生: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师: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师板书)。了不起的父亲,了不起的儿子。这节课,我们先走近这位了不起的父亲。请同学们静心默读课文112自然段,在这部分课文当中,有许多有关父亲的描写,请仔细看一看,从哪些语句中你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画下来,可以做上批注。开始吧。(学生默读课文,圈点批注,教师巡视。)师:咱们来交流交流。你从哪些语句中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生:(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师:说说你的理由。生:因为他坚持了很久,我觉得他非常了不起。生:我觉得这位父亲,他能为儿子付出一切,别人来劝说他,他的回答只是我一定要救出我的儿子。师:不听别人的劝阻。还有吗?生:我还从第3自然段看出这位父亲了不起,因为他想起对儿子的承诺,所以他就去兑现他的承诺。师:真好,同学们从这么多地方,从字里行间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咱们就一个一个地来交流。先来看看刚才这位同学说的,有很多人劝说父亲,可他就是不离开,也就是课文中的这部分内容(出示课文片段)。请同学们仔细地看一看,都有哪些人劝说父亲?生:有消防队长、警察,还有路过的人。师:路过的人、消防队长、还有警察,他们都劝了父亲,说说他们分别是怎么劝的?生:(读)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师:消防队长怎么劝?生:(读)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师:警察怎么劝?生:(读)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师:面对他们的劝阻,父亲的回应是这样的三句话。(课件出示)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三句话,你有什么发现?生:我发现父亲的三句话都是差不多的意思。师:而且最后两句话还生:一模一样。师:同学们的眼睛真厉害,父亲的回答就是简单而且有点重复的三句问话。可是,父亲说这三句话时的心情是一样的吗?你自己读一读,体会体会再说。生:第一次他说“谁愿意帮助我?”有点恳求的心情。师:从第一句话里,你读出了恳求。生:第二句是:“你是不是来帮助我?”我感觉这句话里有急切的感觉。师:你是怎么体会的?生:我是从他问消防队长的话中体会出再晚一点,儿子可能就有生命危险。师:还有谁给他补充补充。生:他很想救出他的儿子,心情非常急切。师:你们知道消防队员在大地震之后是负责什么工作的吗?生:是负责救援工作的。师:所以,见到消防队长生:他见到消防队长,以为是来帮助他救儿子的。师:他以为儿子有希望了,所以,像刚才那位同学说的那样,他的心情是非常的生:急切。师:还有谁愿意说?生:还有就是警察的话:“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可父亲的回答是:“你是不是来帮助我?”父亲的回答呀,有一点生气。师:有点生气?快给我们说说。生:父亲听到警察的话,肯定这样想:“我的儿子还在废墟里,你却让我回家?”“你不是来帮我救儿子的吗?”(学生的发言极富情感,引发热烈的掌声。)师:父亲有点儿想不通,为什么警察和消防队长都不帮我救儿子。我能理解,你能理解吗?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生:突如其来,伤害巨大的地震。师:所以那些人都劝父亲离开。这些人劝阻咱们都能理解,父亲的坚持你能理解吗?生:能。师:谁来说说?生:父亲的坚持表现了他对自己儿子的爱。师:同学们,从父亲这三句简简单单的问话中,我们读出了他的恳求,他的急切,他的崩溃,就让我们把体会送进这段话,咱们一块儿来读一读。周老师和大家合作,就请你们读父亲的三句问话。师:(引读)当有些人走上前来劝说父亲,父亲是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恳求地问生:(读)谁愿意帮助我?师:(引读)当消防队长出现在父亲面前,父亲觉得自己的儿子有获救的希望了,于是他急切地问生:(读)你是不是来帮助我?师:(引读)警察走上前来,要父亲马上回家。这个一心要救儿子的父亲简直要崩溃了,于是他问道生:(读)你是不是来帮助我?师:我想问问阿曼达的父亲,人们这样劝阻,震情这样厉害,你为什么不离开?生:因为每个父亲都爱自己的儿子,自己的儿子被压在废墟下面,很可能会有生命危险,每个父亲都会这样做。师:你也不会离开?生:不会。师:(走到另一生旁边问)你为什么不离开?生:因为每个父亲都爱自己的儿子,而且我还曾经答应过儿子,说不管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他在一起。师:那其实是父亲对儿子的一句生:承诺。师:原来是这样。我想问这位父亲(师又问另一学生),你为什么不对大家说清楚呢?生:因为我怕他们不理解我救儿子的急切的心情。师:大家的心都是相通的,他们能理解。你为什么不去跟大家说清楚?生:儿子还埋在废墟下,假如我去跟他们说清楚,就会耽误几分钟,儿子就会有生命危险。师:因为我没有时间,我要争取分分秒秒的时间去生:救儿子。师:让我们再来读一读父亲的这三句话。当有人劝他时,他是恳求地问生:谁愿意帮助我?师:消防队长劝他时,他急切地问生:你是不是来帮助我?师:警察来劝他时,他是崩溃地问生:你是不是来帮助我?师:就是透过父亲这三句简单重复的问话,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是一位生:了不起的父亲。点评:周明玉老师在这个时间段的教学,真的把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发挥到了极致,进入到教学的艺术境界。“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三句话,你有什么发现?”“父亲说这三句话时的心情是一样的吗?”“大家的心都是相通的,他们能理解,父亲为什么不去跟大家说清楚?”,通过老师步步为营的追问,通过老师排比式的导读,通过老师设身处地的模拟对话,学生进入到了这位父亲的生命状态中,学生终于体会到为什么在其他父亲的痛苦呐喊声中,在这么多并没有停止施救的专业人员的劝说下,在自己的行为可能引起更大灾难的情况下,这位父亲还要冲到废墟中去救自己的儿子,是不是丧失理智,是不是精神失常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他们看到了一位特殊状态下的父亲。不过,周老师最后为了呼应主干问题,强化告诉学生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我在想是不是一定要以道德的高度界定一位父亲的个体行为,就像我在想其他父亲选择无可奈何,是不是就可以认为“伟大的父爱”与他们无关。师:刚才同学们交流时还谈到第12自然段里,父亲挖了很长时间,也让他读到了父亲的了不起。那我们就按照他说的,一起来读一读这一句。(课件出示句子)请全班男同学来读读这句。男生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师:有哪些同学都画下了这个句子。生:因为这句话最能体现父亲了不起,父亲完全是用手来挖的,而且这“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让人感到他挖的时间很长,很漫长。师:你读懂了这个“挖”字,请你读。生读句子。师:还有谁对“挖”字特别有感受?生:父亲当时没有任何工具,而且当时也没有任何人来帮助他,这段描写,一是写出时间很漫长,二是写出父亲的辛苦劳累和坚持不懈。师:体会很深刻,请你读。生读句子。师:周老师有一个问题想请教大家。在父亲挖掘儿子的时候,可能会有哪些动作?生:他可能会掏,会搬。生:他可能还会挖,会刨。生:我认为他可能还会扔。师:可是,这么多动作,作者只写了一个“挖”字,你能读懂作者的心吗?为什么就只写一个“挖”字?生:这个“挖”字更能体现出父亲的辛苦劳累。师:一个“挖”字坚持了36个小时,你看出了他的劳累。生:透过“挖”字,我还看出了父亲是多么真心地想救出他自己的孩子。生:透过这个“挖”字,我看到这位父亲是用双手来挖的,两个白天,一个晚上,他一直在挖,他一边挖一边想,儿子不会有事,他永远跟儿子在一起。师:透过“挖”字,你看到了父亲的形象,也体会到了他的内心。是啊,一个“挖”字,包含了如此丰富的内容,一个“挖”字,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父亲的劳累和坚持。这就是作者的匠心,这也就是文字的魅力。让我们定格这个“挖”字,读好这个“挖”字。师:他挖了生: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师:作者这样罗列时间的进程,他为什么不直接写出挖了36小时呢?生:这样写,更能体现他挖了很久。师:体现出时间的漫长。生:这样写更能表现父亲的坚持。生:通过这样写,我们可以看出父亲的决心。师:带着各自的体会,自由练读,你会怎样读这时间的进程?一生读句子,很急促。师:你为什么读得这么急促?生:我要读出父亲心里的焦急。另一生读句子,语速缓慢。师:你为什么读得这么缓慢低沉?)生:因为时间过得那样漫长,父亲那样劳累。师:都读出了各自不同的理解,了不起。还有谁来?一生读句子,由慢到快,声调逐渐升高。师:为什么这样读?生:这样才能读出我对父亲的崇敬。师:是啊,那是怎样的36个小时呀?生:是地震中的36个小时。师:也许会发生生:大爆炸。师:也许会发生生:塌方、余震。师:可是这位父亲依然坚持挖了生:36小时。师:让我们读一读他艰难挖掘的时间的进程,他依然坚持挖了生: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师:时间就这样在推移,艰难的挖掘还在继续,父亲还是一无所获,也许他曾经挖出了其他遇难者的尸体,可是这位父亲依然坚持挖了生: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师:我来问问,是什么支撑着这位父亲这苦苦挖掘?生:是信念。生: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生:是父亲救出儿子的决心生:是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师:而这一切的一切,让我们不得不再一次感叹,这是一位生:了不起的父亲。师:36小时过后,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位父亲。女同学,读。(出示课文片断)全体女生读: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师:就让我们记住这位历尽艰辛,疲惫不堪,伤痕累累的父亲的形象。男同学,读。全体男生读上面的语段。师:就让这位了不起的父亲的形象永远定格在我们心中。全班,读。全班学生齐读。师:此情此景,让我想起5.12汶川大地震后始终萦绕在我脑海中的一个形象、一个动作、一段言语。请同学们来看。(课件音乐起,陆续出现汶川地震的一幅幅图片)师:男儿有泪不轻弹,此刻,这个痛失女儿的男人用孤独无助的泪水告诉我们,什么是一个父亲心中最深的伤痛;又是父亲,他背着从废墟中挖出的儿子的尸体,艰难地行进在山路上,原因只有一个,要带儿子回家;这个婴儿的妈妈,用血肉之躯顶住坍塌的天花板,护佑这个小生命甜甜的梦,却只是在临终前留下这样的一则手机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天下的父母千千万,爱子之情却一样深。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近父亲的心,此时此刻,挖掘已进行了36小时,可是儿子还生死还未卜。这个深爱儿子的父亲会对心爱的宝贝说点什么呢?请你将泪水凝聚在笔端,写在书页的空白处。学生在音乐中写话。师:让我们来听一听已经写完了的同学的话。请你动情地读给大家听。生:亲爱的阿曼达,你渴不渴?饿不饿?你害怕吗?我来了,我要救你出来,一起回家。生:亲爱的阿曼达,你在哪儿?如果你怕了,就想一想,我就在你身边,我向你承诺过,无论发生什么,我都会跟你在一起的。你一定要坚持住,爸爸马上就来。等着我,我亲爱的儿子。(掌声)师:你的心声一定会传到阿曼达的耳边。生:亲爱的宝贝,你在那黑暗的废墟中渴吗?饿吗?害怕吗?如果害怕就闭上眼,想想我和你在一起时那些快乐的回忆。你一定要坚持,你忘了我常对你说的那句话吗?爸爸来救你了,相信爸爸,爸爸永远爱你。(掌声)点评:一堂课,教学主线最好清晰一点,主要问题最好精简一点,否则学生的精力和智慧就会在不断的环节转换和问题切换中消耗掉。这堂课的教学主线很清晰:走进父亲。主干问题很明显:从哪些语句中你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并且在主干问题之下,周老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取舍,一节课选的点不宜过多,贵在以少胜多,教学点太多,就是“推土机”只有浅表层面的推进,教学点精要,就是“打桩机”抓住一点深入开掘,以点带面。在这节课中,周老师一共选了三个教学点:一句话、一个场景、一个形象,并且这三个点兼具人文内涵和语言因素两方面的教育价值。这节课的这些特点是我们不能忽视的。师:爸爸永远爱你!谢谢同学们深情的话语。你们的话,让我想起这样一首诗: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把我们环绕,这个人就是生:父亲。师:这种爱就是坚守承诺,坚持挖掘的,如山的生:父爱。师:下节课,再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这位深爱儿子的、了不起的父亲,又有着一位怎样了不起的儿子。下课。总评:这是一堂主线清晰,内容丰满的课。主干问题下,学生的阅读视线聚焦到三个点:首先是一句话:“谁愿意帮助我?”然后是一个场景: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最后是一个形象: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反复读这三句话,我们可以问:你听到了什么?我们可以问:你看到了什么?我们还可以问: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这样问的结果是:事实了解了,情境却没有走入;内容清楚了,情感却没有体会;意义抽象出来了,形象却没有感受;最重要的,语言没有品味。那我们看看周明玉老师是怎么提问的。周老师问:父亲的恳求简单而且有点重复,可是父亲重复说这三句话时的心情是一样的吗?周老师再问:这么多动作,作者只写了一个“挖”字,你能读懂作者的心吗?周老师还问:作者这样罗列时间的进程,他为什么不直接写出挖了36小时呢?问题的用意再清楚不过了,问题的指向再明白不过了。学语文,我们要学会将心比心,我们要学会入情入境,我们要学会感同身受,我们要学会通过语言深度进入他人情感和世界观内部,简单一点说,我们要学会体验。更重要的是,学语文,要学会像作家一样思考,如果是我,我怎样来写?主动去体会作者谴词造句、谋篇布局、选材用材的良苦用心。直接一点说,我们要学习表达。父亲的恳求,简单而且重复,但它却是作者有限篇幅内的素材首选,我们细读后也确实从中体验到父亲的焦急、痛苦以及近乎绝望却不愿放弃的疯狂,比痛哭比呐喊更震撼人心。时间的进程,一一罗列,一反常规,也是作者有意为之,联系上下文,联想当时情景,我们仿佛看到了,看到了父亲36小时不休不眠、不吃不喝的精疲力竭,看到了父亲36小时刮擦挤压后的遍体鳞伤,看到了36小时重压在父亲心上的痛苦:对妻子的牵挂,对儿子的担忧,对他人误解的承受。读进去,我们就从36小时不抛弃不放弃的坚忍中触摸到了一颗丰富的父亲的心。在周明玉老师的课堂上,体验与表达同步推进,精神与语言同筑共生。太多人说语文教学很复杂,但是我们可以凭借周明玉老师的这一课化繁为简地思考究竟怎样教学语文?教学语文,应该从抽象意义走向感受形象,从客观分析走向入情入境的体验和感悟,从内容理解走向语言品味。周明玉老师的这一课是对语文价值核心把握的经典示范:语文教学应该指向体验与表达。用王尚文教授的话说:语文实践要突出的两个环节:一个是感受的实践,一个是将所感受的语言对象转化为语感的实践。语文教学,指向体验与表达。别以为做到这一点很容易,以体验为例,语文教学中的体验是一种理想化、情感化、意象化、艺术化的立体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在语言中出生入死”,刚才我们欣赏了周老师的提问艺术,但光会提问是不够的,如果我们“细读”周明玉老师的课堂实录,就可以发现,在周老师的课堂里,继承和发展了许多传统的教学方法:假设入境,教师引读,感情朗读,以写促思,链接生活,音乐渲染运用自如,精彩纷呈,令人惊叹。当然,我们同时也会发现,学生的体验也因此一直都在教师小心翼翼的引领之下进行,因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和探索,是不是可以让学生掌握一些阅读策略,进行阅读实践,让学生在更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周明玉老师上的是第一课时,最后作为一个“旁观者”,我仍想跳出第一课时谈谈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教学设想。第一课时,周老师是自己提出问题,提的是认同性问题,认同性问题是那些给出答案然后要求为答案寻求解释的问题,例如“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这位父亲很了不起?”整堂课是在为“父亲的伟大”寻找依据然后解释说明。但我总在想,如果可以,在第二课时的时候,能不能让学生提问题,提真的问题,真的提问题。我是个一线的教师,一个一直在课堂上行走的教师,听过很多老师上地震中的父与子,自己也上过地震中的父与子,在课前课后的调查中,我发现如果允许学生提问的话,学生的疑惑还真是很多:这个故事是真的吗?其他的父亲为什么这么胆小?这个父亲是不是由于焦急和悲痛有些精神失常了?消防队员和警察为什么阻止父亲的拯救行动?一个人(尤其是孩子)埋在废墟中36小时,没事吗?再退一步,即使我们不让学生提问,仍是由我们老师提问,我们能不能提开放性的问题,例如“你是怎么看待这位父亲的做法的?”好像我扯远了,我是在描述一种课的理想状态:坦率、自由、具有探索性。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堂实录 上传: 杨水才 更新时间:2013-1-11 13:18:46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堂实录高家镇鲁家小学杨水才一、直面地震灾难,感受人们心灵。师板:地震,生读。师:地震,这是一个让人触目惊心的词,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可怕的地震,看后请谈谈你的感受。(播放视频录像)生1:我感受到地震很可怕,它夺去了人们的生命和财产。生2:地震中的人们很不幸,也很无奈,我很同情他们。师:是啊,地震这个来自地狱中的魔鬼,不仅吞噬了人们的生命财产,更可怕的是它还给人们的心灵带来巨大的创伤。现在请你再来读读这个词。(一生读出沉重)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次地震中的一对感人的父与子(师补充完题:17地震中的父与子)齐读课题。(生齐读课题。)师:假如有人问:什么情况中的父与子,哪个词要重读?(生:地震)读一读。假如有人问:地震中的什么人?又该怎么读?(生读,把父与子重读)二、梳理课文内容师引:地震中的父与子,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在地震中父与子之间又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就请同学们翻开书93页,自由地朗读课文,寻找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学生读书情况。)师:书读好了吗,问题想好了吗,那我们就来交流一下。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生:大地震)你从哪看出来的?生1: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师:30万人,不到四分钟,两个数字,这是大地震带给我们的第一点印象,请你再来读好这句话。(生读,把两个数字读重,师及时表扬。)师:灾难的来临就是这样的突如其来,你还可以从哪看出来这是场大地震?生2: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师:昔日欢声笑语,如今是一片废墟,这是大地震带给我们的惨烈的印象。老师这里有一组洛杉矶大地震留下的图片,请同学们来看(大屏幕呈现图片,师描述。)师:地震过后的洛杉矶遭受了巨大的破坏,变得如此荒凉,这样的地方叫做(生:废墟),在视频里我们还看到火光冲天的(生:爆炸),还看到一片又一片的(生:瓦砾)。请你再连起来读读这三个词。(生读)师:你读得很有感情,透过这三个词我们仿佛看到了地震的悲惨景象。这一课有一个生字,咱们要读准它的平舌音“砸”。(课件依次出示:废墟爆炸瓦砾砸)师:在这样一场大地震中,父亲和儿子发生一件怎样的事?生:在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儿子压在了学校倒塌的教学楼的废墟下,父亲想起了对儿子的承诺,坚持挖掘,把儿子和他的同学们救了出来。师:说得清楚明白,其实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如果把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和结果说清楚,就更好了。谁再来试试。(又一生说得更具体、清楚)三、提领关键句,品读父亲的“了不起”师:那么,在这样一场大灾难当中,其实人类就如同蚂蚁一般渺小,生命在转瞬间就灰飞烟灭,可是父亲和儿子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那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生快速浏览课文后回答: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师:这节课就让我们先走进这位了不起的父亲。请同学们静心默读1至12自然段,这部分课文当中许多有关这位父亲的描写,请你们仔细地来读一读,看看有什么地方,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画下来,也可以做上批注。(生默读课文,师巡视指导)师:读好的同学请举手,好,那我们就来交流:你从哪读出了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生:我从很多人都劝父亲离开,但是父亲没有听,而是一直坚持挖掘,感受到父亲了不起。师:你很会读书,你说的就是课文这部分内容(大屏幕呈现:“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师:快说说都有哪些人在劝他离开?生:有好心人、消防队长、警察。师:看看父亲的回答是这样三句话,(课件用不同颜色显示父亲的回答)你有什么发现?生:父亲都是在问谁愿意帮助我。师:意思怎么样?(生:一样)同样的一个意思,最后两句话完全一样。虽然是一样的意思,虽然有些重复,可是父亲的心情是一样的吗?生:我觉得不一样。第一次父亲的心情是恳求人们帮助他,第二次消防队长过来,父亲以为是来救儿子的,所以心情是焦急的,消防队长没有帮助他,警察又来要他马上离开,此时父亲就愤怒了,甚至有些发狂,发疯了。师:你真会读书,不仅体会到了父亲的心情,还读懂了父亲的所思所想。透过父亲这三句简简单单的重复问话,我们读懂了父亲这么多让人揪心的起伏变化,那就让我们带着体会走进课文。老师和大家合作,和你们一块来读。准备好,请大家看着大屏幕,请你们就读父亲的问话。师引读:当有些人上来拉着父亲,劝说他时,父亲是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恳求地问:(生:谁愿意帮助我?)消防队长过来,父亲觉得自己的儿子有获救的希望了,于是他焦急地问:(生:你是不是来帮助我?)消防队长没有帮助他,警察又走上前来,要他马上离开,父亲一心要救儿子,听了这样的话,他简直就崩溃了,他问道:(生:你是不是来帮助我?)师:我想问阿曼达的父亲,人们这样劝阻你,而震形又这样严重,你为什么不离开?生:因为儿子还没有救出来,我坚信儿子还没有死,我一定要把儿子救出来。师:如果你是阿曼达的父亲,人们这样劝你,你为什么不离开?生:因为我对儿子有承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师:你真会读书,能联系上下文去读书。大家都找到这一句了吗?齐读。师:亲爱的父亲啊,你有这么多想法,为什么不说呀?(生:时间紧迫)是啊,时间没有了,儿子还没救出来,父亲心里着急啊,这是因为他对儿子有一份(生:深深的爱)师:亲爱的同学们,就从这简简单单重复的三句话中,咱们读懂了他的乞求,他的焦急,甚至是有点崩溃,而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是一位(师指板书,生读:了不起的父亲)师;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让你读懂了父亲的“了不起”?生: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大屏幕呈现: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师:这个句子中哪个词语深深地感动了你?谈谈你的体会,然后带着你的体会读。生:我从“挖”字体会到父亲没有任何工具。师:没有任何工具,只靠一双手。你还有什么不同的体会?生:我体会到父亲挖得很艰苦。师: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可是老师不明白,在这个过程中,他也许做的不只是这一个动作吧,他可能要?(生1:搬)他可能要(生2:刨)可是作者就写了这一个挖字,从这一个挖字你体会到什么?生:我体会到了父亲的劳累与坚持。师:是啊,一个简简单单的“挖”字,包含着如此丰富的内容,让我们体会到父亲的劳累和坚持,这就是作者的匠心,这就是文字的魅力。就让我们定格这个“挖”字,读好这个“挖”字,他挖了(生接读: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师:父亲此时此刻已经挖了36小时,可是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而要这样来罗列时间的进程呢?不着急,先和同桌来讨论讨论,然后举手回答。生1:这样罗列时间的进程说明时间的慢长。生2:这样写让我体会到父亲挖的很辛苦,体力越来越弱。师:你们体会得很好,练习把自己的体会放进句子,读好时间的进程。(生自由练习)师:谁愿意来读一读。生1:(读得缓慢、低沉)师:我听出来了,你读得越来越慢,越来越弱,为什么呀?生1:这样读就显得时间过得很慢,父亲挖得越来越艰难,体力不支,所以越来越弱。师:还有不同的读法吗?生2:(读得越来越快,越来越急促)师:你为什么这样来读?生2:因为时间过去越长,父亲心里就越着急,所以我读得越来越急。师:了不起!虽然是简简单单的四个时间的词,我们的同学却读出了自己各自不同的理解,那我们看看,这是怎样的情形下的36小时呀!(师指板书,生齐答:地震中的36小时)也许会发生?(生1:余震)也许会发生?(生2:爆炸)也许还会发生(生3:坍塌)师:可是父亲依然挖了(生接读);时间不推了,艰难的挖掘还在继续,也许父亲始终一无所获,也许他会挖到其他遇难者的尸体,可他依然坚持挖了(生接读)师:是什么支撑着父亲36小时的苦苦挖掘呢?生:是父亲的承诺。师:读。(生读父亲的承诺)又是这简简单单的14个字,承诺支撑着他,还有什么支撑着父亲苦苦的挖掘?生:是父亲对儿子的爱。师:通过“挖”这个动作,咱们读懂了如山的父爱,而此时此刻这苦苦坚持的挖掘让我们又一次要感叹:这是一位(师指板书,生:了不起的父亲)师:36个小时过去了,让我们来看看这位父亲的模样。(大屏幕呈现: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师:让我们记住,记住这位疲惫不堪,伤痕累累,却始终在坚持的父亲的形象。(女同学读)就让这位了不起的父亲形象永远定格在我们心中。(全班读)四、拓展练笔,升华情感。师:此时此刻,我想起了汶川大地震后,始终定格在我脑海中的这样一个画面,这样一个动作,这样一段言语。(大屏幕呈现:汶川地震感人图片,播放感人背景音乐,师深情描述。)师:此时此刻,就让我们再次走进父亲的心。(大屏幕呈现:小练笔:已经坚持挖掘了36个小时,可儿子还生死未卜。这一刻,父亲会对儿子说些什么呢?请你写在书页的空白处。)师:请写完的同学站起来大声读读你写的。生1:父亲会对儿子说:“儿子,坚持住,记住父亲对你的承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相信父亲一定会把你救出来的。”生2:父亲会说:“儿子,一定要坚持,爸爸来救你来了,我一定要把你救出来!”师:谢谢同学们,你们动情的话语给我们描绘出这样一位深情的父亲,这让我想起这样一首小诗:总有一个人把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将我们环绕,这个人就是(生:父亲)这种爱就是坚守承诺,坚持挖掘的如山(生:父爱)下节课就让我们走进阿曼达,看看这位了不起的父亲又有一位怎样了不起的儿子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堂实录一、续写文章结局,建构对父亲的初步印象。【教学预想:让学生与文本、与老师、与学生进行对话,初步感受“这位父亲”的了不起,并让学生以续写结局的方式回答老师的问题“这位父亲了不起在哪儿?”】师:同学们,以前我们上语文课,老师都要提一些问题帮助你们学习,是吗?今天, 蒋老师也决不放弃这个权利,我也要提问题,但不多,就一个,想知道这是个什么问题吗?(想)但我不告诉你们,我让你们猜。(学生疑惑的样子)但猜不是胡猜,猜要有根据,要有所准备,怎么准备呢?请听清楚:生:(安静)师:第一,我请你们再次认真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蒋老师会抓住哪些词句来提问,会在哪里提问,如果在这里提问,我该怎么回答。第二,读书的方式你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选择,你可以放声朗读,你可以默读,你也可以一边划一边读,听明白了吗?(明白了)开始吧!生:(各自读课文)师:好了。谁先说说? 生:我认为老师一定会问,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师:嗬!这么肯定!也就是说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事?生:对!师:你能回答吗? 生:能! 师:请你说说。 生:本文主要写在一次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奋不顾身地挖了38个小时,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儿子和儿子的同学这件事。 师:我很欣赏你用的一个词,奋不顾身。你觉得你说的准确吗? 生:还可以吧!(笑声) 师:我也觉得“还可以”。(笑声)要是能把时间和地点加上就更好了。能重新说说吗? 生:能!1989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奋不顾身地挖了38个小时,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儿子和儿子的同学这件事。 生:我觉得老师会问,“父亲”为什么一直坚信他儿子还活着,拼命挖,而不像别的父亲一 样认为自己的孩子已经死了。 师:哦,提了这么个问题。那你能不能回答这个问题? 生:怕回答不全面。 师:知道多少说多少。 生:就是他一直不觉得没有希望了,因为前边说了,他给儿子说过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事,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也就是说,不管是死的是活的,他都要见到儿子。 师:看,你还怕自己回答不全面,你已经非常准确又很全面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而且还从父亲的内心世界出发,抓住了一句非常关键的话,这句话是父子心中不变的信念,恒久的承诺,那就是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事,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看来,问题提得很好,能够激发大家的思维。谁再来提?生:我想老师会问: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 师:这是一个涵盖量很大的问题,提得好,你考虑过这个问题吗? 生:父亲的了不起就在于他坚持自己的信念,救自己的儿子;儿子的了不起就在于想着自己的同学,想先救自己的同学。 师:回答的简明扼要!还有同学补充吗? 生:这位父亲了不起在别人都劝阻他放弃努力时,他还坚持不懈地挖,这是父爱的力量在支撑。生:这位父亲那种“活要见人,死要见尸”的态度很震撼人。 生:您可能会问,为什么其他的父母不去救,只哭两声、喊两声就走了? 师:他们只是哭喊两声“我的女孩!”“我的儿子!”就走了。是吧? 生:是。 师:那你说为什么? 生:因为他们不愿见到孩子的尸首,不愿承认这个事实。 师:他们不想看到孩子在地震中死去的惨相。你这是从父母的心理方面来考虑的。有这个因 素。还有其他的原因吗? 生:他们以为孩子已经死了,不用救了。 师:他们考虑得比较现实。看到学校的教室楼已经变成一片废墟,挖也没有用了。 生:对。 生:因为救火队长已经说了,地震中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挖会很危险。 师:把这几个同学的观点综合起来就可以回答刚才的问题了。 师:同学们,其实我的问题有的同学已经猜中了,我是根据课文最后一句来提问的,请读:“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生齐读地过程中,师在黑板上板书“父亲 了不起”师:刚才有同学问:这对父子了不起在哪儿?我把问题在缩小一点儿,就研究这位父亲了不起在哪儿?师:“了不起”是什么意思?生:非常伟大。生:超过一般人。生:超出常人。师:你们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吗?生:(异口同声)了不起。师:是的,大家都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哪些四周围的人们,那14个孩子的父亲就更加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了,我相信他们之间一定会谈论些什么?或者对这位父亲说些什么,是吗?下面就请你们续写这篇课文,把你们对这位父亲的敬佩之情融入其中。学生写56分钟。学生写的过程中,教师强调速度要快,允许字写得潦草一点,允许用拼音替代,同时轻轻地读出各个学生文中出现地关键词,经验分享,开发写作思路:信念、骄傲、感激、坚持、了不起师:谁愿意上来读?生1:其他孩子地父母感激地说:“如果不是你坚持自己的信念,我想我们的孩子肯定没有生还的希望了生2:曾经劝说他放弃努力的一位父亲紧紧握住他的手,激动地一时说不出话来,这位父亲心里在想,我还误会他精神失常了呢,其实是他对孩子爱得太深了生3:二、改变结局,“诗化”品读父亲解救儿子的过程。【教学预想:改变文章结局,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简单讨论这个结局出现的可能性,追问学生“你是否仍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为什么?”,引领学生反复品读父亲解救儿子的过程,在“过程”中深入解读“这位父亲”。】师:是啊,由于这位父亲的坚持不懈、矢志不渝及必定能成功的信念,这件事有了一个喜剧的结局,一个圆满的结局,一个在我看来简直事奇迹的结局,但是,蒋老师要改变这个结局。多媒体出示教师改变的结局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衣服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第二天清晨,人们再次来到学校,准备清理废墟。突然,他们看到了这位父亲,他无力地坐在一堆破碎的瓦砾边,手里抱着一个血肉模糊的孩子,嘴里不断地在喃喃自语:“阿曼达,我的儿子,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师:听了这个结局,你有什么感受?生:很难受。生:很伤心。生: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师:但是这样的结局有没有可能?生(齐):有可能。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生:课文第二段有一句话:那个昔日充满了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室楼,已变成一片废墟,“废墟”说明了学校被破坏得非常严重了,学生生还得希望很少了。生:我从“有的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这句话感觉到事情的确很糟糕,因为作为父亲,如果还有希望,一般都不会放弃。生:师:如果事情是这样的结局,你还认为他了不起吗?生:(沉默)了不起。师:他没有救活自己的儿子,他有什么了不起。生1:因为这位父亲兑现了他的诺言,永远和儿子在一起,不管任何情况,也不管死活。生2:我们不能只看事情的结果,而要看事情的过程,这位父亲坚持不懈救自己儿子的过程让我们敬佩。生3:我看到了父亲那种坚信自己儿子还活着的信念。师:我听明白了,你们认为这位这位父亲了不起不是从事情的结果中看出的,而是从父亲努力救儿子的过程中体会到的,是吗?”生:是。师:那课文中那一段话集中描写了父亲拯救儿子的过程。生:他挖了8小时到处是血迹。师:是啊。在我眼里,这不是普普通通的一段话,而是一首饱含父爱的诗,轻你们各自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衣服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生:(读)师:谁愿意为我们读一读?刚才你说我们像你父亲,我请你读,好吗?生:(声情并茂地读)师:我不情其它同学评价了,我想请你自己说一说,你读的时候,哪几个地方特别注意了,努力了?生:我在时间上特别强调,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一个数字比一个数字令人难以置信。师:是啊,再过两个小时,就是整整两天两夜啊!生:后面每一个短句我也很注意,因为这些句子写出了父亲解救儿子过程中的艰难。师:是的,有了理解,我们才能读好课文,请你们带着这样的理解读一读这首诗。生:尽情读。师:谁愿意来读一读,争取自己的朗读能引起大家的共鸣。生:读(有感情,但都是一种节奏,一个调子)师:你入情入境地读了,如果要讲一点朗读技巧的话,再富有一点变化就好了。生:读(读得很好)师:同学们,这就是入情入境的富有变化的读。师:蒋老师也想读一读,看看蒋老师的朗读能否让你联想到这位父亲在挖掘废墟时候的种种艰辛,联想师:你联想到了什么?生1:是因为他挖了很多地方,挖遍了角角落落。生2:我想到这位父亲连续38小时不休不眠、不吃不喝,整个人快要虚脱了生3:这位父亲在搬一块大石头时,不小心被石头压伤了。许许多多得碎石把这位父亲得衣服和皮肤划破了。生4:师:是啊,同学们,带着你们的联想,再把这首诗读一读。生:(声情并茂读)师:同学们,你们刚才联想到这位父亲身体上所受的种种痛苦,实际上,他精神上也承受了很大压力。请你联系上文,看看他承受了怎样的压力?生:(生默读,找,思。)生1:我觉得最大的压力是别人都觉得这位父亲精神失常了,所以没有人上来帮助他,甚至没有人再来阻挡他生2:课文中说,这位父亲放下受伤的需要照顾的妻子,匆匆赶来救自己的儿子,他的心既牵挂自己的妻子,又担心自己的儿子,心力憔悴生3:其实这么多人劝他,他也知道情况很危险,万一,他们有什么以外,那么这个世界上就只剩下他妻子一个人了师: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一份感悟,再次一起读读这首诗。三、再改结局,体会细节,全面辨证解读“所有父亲”。【教学预想:再次改变结局,追问学生“你是否仍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为什么?”,鼓励表达真实想法,允许适度辩论。辩论之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真诚发表观点,在适当的时机,建议学生找出容易被遗忘的描写其他父亲的段落,从细节中体会蕴涵在其中的爱。】 师:今天,蒋老师残酷地改变了事情地结局,但蒋老师还要残酷地改变第二次。(大屏幕出示)人们摇头叹息地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失去孩子,过于悲痛而精神失常了。刚走开不久,只听得“嘭”一声巨响,爆炸真的发生了,这位父亲真的永远和他的儿子在一起了。其他孩子也失去了生还的希望。师:这样的结局有可能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生1:有可能,一位救火队长曾经阻拦过过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生2:一位警察也跟他说过,如果坚持挖的话,不但不利于自己,对他人也有危险。师:如果事情是这样的结局,你们还坚持认为这位父亲是了不起的吗?不要急于说,先静静地思考1分钟。生:(静静地思考)师:有改变主意的同学吗?请站到台上来。生:(有6位同学陆续站到台上)师:现在你们的意见不一致,请你们各自结合课文辩论。学生与学生互动辩论生甲1:这位父亲我看有点失去理智了,如果他不坚持挖的话,就不会有这么多人丧命。生甲2:这位父亲应该让专业的救护人员来救孩子。生甲3:这位父亲已经精神失常了。生乙1:这位父亲是非常爱孩子的,这份爱足以说明这位父亲是了不起的。生乙2:当孩子们遇到危险时,有的父亲走开了,而这位父亲却坚持挖,所以我觉得这位父亲是了不起的。、生乙3:这位父亲得知自己得孩子有危险以后,心里觉得一定要兑现自己的诺言,活要见人,死要见尸,一定要和自己的儿子在一起,我觉得这是很了不起的。 师:同学们争论的很激烈,下面蒋老师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这位父亲因为失去了自己的孩子,过于悲痛,以致于精神和行为异于常人,这都是缘于他对孩子深沉的强烈的爱。我想,同学们都能理解这位父亲。但是其他的父亲,保持着一点点理智的父亲,我们也不能简单地认为他们是不爱自己的父亲的。下面我请同学们找出我觉得最不应该遗忘的描写其他父亲的段落,一边读一边体会蕴涵在其中的爱。生:(读)生:我从“急匆匆”看出生:我从“大喊”这个词看出生:我从“绝望”这个词看出师:同学们体会得很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读)师:这节课我们基本上到这儿,同学们可能有些感动,但不要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