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ppt_第1页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ppt_第2页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ppt_第3页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ppt_第4页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课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了解历史发展的脉搏,1、新石器前期:姜寨遗址(母系氏族社会) 2、新石器后期:满天星斗般的遗址(父系氏族社会) 传说人物(炎帝、黄帝、尧、舜、禹),夏王朝的建立被看作是华夏民族告别史前孩提时代的成人礼,是中国文明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却因时光的流逝而变得黯淡模糊,人们甚至怀疑夏王朝是否真的曾经拥有。,第一个王朝为商朝(公元前1523-前1028年),兴起于黄河流域北部。那时,中国人已经学会织造丝帛,发明了他们独特的文字系统,掌握了制造美观的陶器和青铜器的技术 继商之后是周朝 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你是如何知道夏的历史?,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是如何知道的?,夏王朝你在哪里?如果有,我们能否,以及如何证明它的存在? 人们不禁要问。,本课概要 一、文献与传说中的夏文化 1、“大同之世”转为“小康之世” 2、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3、 具备国家的特征 二、考古发现中的夏文化 1、二里头文化遗存的主要内容 2、二里头文化遗存发掘的意义,一、文献与传说中的夏文化,有关夏朝的文献: 国语、“四书五经”、竹书纪年、礼记、 史记夏本纪等 通过“追述”的方式记载,想想这些文献有什么特点,是否真实可信?,1、“大同之世”转为“小康之世”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礼记礼运,讲“公”,重视贤能信睦,尊老爱幼,无私欲诈谋大同。 讲“家”(私),有私利诈谋,以礼仪制度规范人小康。,“大同”的典型姜寨遗址(原始社会) “小康”的典型西周“礼乐制度”;“分邦建国”。(国家产生之后),司马迁史记夏本纪,帝舜荐禹於天,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舜之子)而朝禹。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禅让制,2、世袭制转为禅让制 禹死后,启杀死公举的继承人伯益,夺取权位,禅让制遭到破坏,“天下为公”的禅让制逐渐为“大人世及以为礼”的世袭制取代。,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於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夏后帝启,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 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於甘。 遂灭有扈氏。天下咸朝。,司马迁史记夏本纪,世袭制,左传:“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礼记明堂位:“夏后氏百官”。 尚书甘誓:“大战于甘,乃召六卿,王曰:嗟!六事之人。” (夏朝已经在分官设职。),尚书甘誓 :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3、夏朝已经具备国家的特征 从文献记载看,夏朝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夏朝已设官分职,有一定数量的军队、设置了监狱,制定了刑法,随着中国考古学“黄金时代”的到来,整个学科充满自信,学者们进而积极地进行考古与文献材料的整合研究,力图解决仅凭文献史学不能确证的夏王朝及夏商王朝的分界问题。,二、考古发现中的夏文化,图: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掘现场,1、二里头文化遗存的主要内容 A、发掘两座类似宫殿的遗迹(宫殿式建筑的出现,说明了二里头社会的分化已很明显) B、石制和骨制的生产工具,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已饲养家畜 C、出土的青铜器和大多属于礼器和祭器,(说明夏朝礼制有一定的发展),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的鼎、爵、钺、玉器,图为1987年在二里头遗址出土的三足铜鼎。这是我国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青铜鼎器,被誉为“华夏第一鼎”。,镶嵌十字纹方钺,遗存特征:陶器,精美的陶器如盉、爵可能不是日用品而是礼器。,铜爵,兽面纹铜牌:镶嵌绿松石,可能是用于宫廷舞宴的饰物;又是百官身份的标志,() 夏朝的经济生活大体以农业为主,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比较原始和落后,食物比较丰富,粮食仍以粟和黍为主, 家畜家禽饲养普遍。 () 房屋建筑的差异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等级差别十分显著;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酒),社会分工进一步扩大(畜牧业和青铜手工业等);一些青铜和玉制礼器和祭器的出现,即可以看到生产力的进步,也可以窥视夏朝的等级意识和等级制度已经出现。这些发现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在与地域上与夏朝最吻合,为研究夏史开启了一扇大门。,二里头文化遗存的发现有什么意义? 二里头文化遗址与文献记载的夏朝在地域和年代上有一定程度上的吻合,发现的大量文化遗迹和遗物,为夏史探究提供了重要而丰富的资料。 但存在争议,需要进一步的学术研究和新史料的发现,二里头遗址还存在哪些缺憾,有学者认为,迄今发现的二里头文化遗存中,还没有找到能直接印证夏朝历史的文字证据,以二里头文化的考古资料来复原夏朝历史,带有推论性。,如果你是二里头文化考古发现者,你认为二里头文化很可能是文献中记载的夏文化遗址的条件是什么?,河南偃师 二里头遗址,二里头文化与夏史探究,夏文化,?,?,C14、核磁共振法等判断遗址存在的时间与夏朝基本吻合。,遗憾:缺少印证夏朝历史的文字。,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王国维:二重证据法,文献中的夏朝,考古中的夏文化,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公天下”到“家天下”,禹启相继:文献记载的相互矛盾,夏朝已进入国家,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存,目前发现最早的王国都城遗址,是否夏都尚存争议,夏:尚在探索之中,王国维:二重证据法,一曰,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 二曰,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 三曰,取外来之观念,以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 二重证据法被认为是20世纪中国考古学和考据学的重大革新。,文献和考古中的夏史探究,1、儒家典籍礼记礼运说夏朝建立之前是“大同之世”,以下不属于“大同之世”特征的是 A共同耕作 B平均分配 C原始平等 D天下为家 2、传说中尧接受四岳推荐,将帝位让给舜,舜年老再传给禹,这种制度称为 A推荐制 B禅让制 C世袭制 D集权制 3、开启王位世袭制的人是 A尧 B舜 C启 D汤,4、据文献记载,夏朝有一定数量的军队,设置了监狱,并制定刑法以镇压反抗者,这说明 A夏朝经常遭受外敌入侵 B夏朝的社会治安不好 C.夏朝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 D.夏朝时期反抗者众多 5、考古学家在河南西部发现二里头文化遗址,据科学测定,二里头文化时期距今约在4086-3690年前之间二里头文化的时间,应相当于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6、礼记 礼运 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导致后者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原始社会的解体 B.私有制的产生 C.国家的建立 D.人性的退化 7、三字经 载:“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材料中的“子”是指 A.黄帝 B.禹 C.启 D.孔子 8、目前已发现的二里头文化遗址在地域上属于 A.黄河上游地区 B.黄河中下游地区 C.长江上游地区 D.长江中下游地区 4、在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发掘出的工具主要有石制和骨制的铲、镰、斧等。其主要生产方式是 A.采集 B.狩猎 C.打渔 D.农业,C,C,B,D,依据所学知识,列举夏朝已经具备了哪些国家基本特征。,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天下为家”的社会代替“天下为公”的社会; 夏朝已设官分职;夏朝有一定数量的军队;夏朝设置了监狱,并制定刑法镇压反抗者。,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组二里头文化考古发掘成果的图片。,二里头“宫殿”复原图 以礼器、祭器为主的青铜器、玉器,材料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 礼记 礼运 (1)从材料一中你能汲取哪些隐性信息? (2)材料一对于认识材料二有何帮助? (3)通过分析,你如何认识以上两种类型史料之间的关系?,(1)宫殿建筑群的出现,说明可能社会分化明显;青铜器、玉器大多用做礼器、祭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社会等级森严及当时人们对神灵的敬畏。 (2)材料一中的考古发掘印证了材料二中的有关“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的记载。 (3)考古发掘出的遗址、遗物对文献记载具有印证或补充的功能。,(1)从材料一中你能汲取哪些隐性信息? (2)材料一对于认识材料二有何帮助? (3)通过分析,你如何认识以上两种类型史料之间的关系?,史料的分类,一、按照资料的表现形式,将历史史料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 1、文献史料:最早的文献资料并不是史书,应是甲骨文(甲骨文的文献价值与早期文字的意义相互混淆)。 2、实物史料:实物史料指各类遗物、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这类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它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其中有很大部分是由考古发掘的。 3、口传史料与口述史料 (1)口传史料(远古时期神话传说):在没有文字记载前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2)口述史料是人们对往事的口头回忆而写成或整理成文字的资料,二、按照资料价值的不同,分为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原始材料)和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 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 第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三、其他史料分类 1、有意史料与无意史料 (1)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