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的说.ppt_第1页
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的说.ppt_第2页
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的说.ppt_第3页
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的说.ppt_第4页
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的说.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的说课,漳州三中,陈燕玉,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说课,学情分析,教材分析,学法教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板书设计,一、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在人教版初三第十一章生活中常见的盐中学过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还有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等。本学期,也学习了研究物质的方法,并在实验室做了相应实验,具备一定的实验能力,学习了典型非金属元素 氯、溴、碘及其化合物和典型金属元素 钠的性质和用途。因此总体来说,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学习能力。,二、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选自苏教版的化学必修1第二专题的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的第二单元,用一课时完成。 这是一节典型的物质性质的课,也是学生第一次完整地学习一种盐,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碳酸钠是典型碳酸盐,虽然碳酸钠不是直接从海水中获得的,但工业制碳酸钠是以氯化钠为原料,表明了碳酸钠主要也是从海水中转化来的,与专题一脉相承;前面关于氯、溴、碘及其化合物和钠,碳酸钠相关的反应也大部分在溶液中进行,这些都是为了下一课时离子反应做准备,离子反应一直是高中化学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把碳酸钠的教学安排在此能为离子反应做铺垫,分散难点。,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结合学生部分知识基础和根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对本单元的要求,: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确定了如下的几个方面的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1、知识 掌握Na2CO3和NaHCO3的性质,转化 目标: 及鉴别。通过对侯氏制碱法的学习, 知道其原理,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的用途。 2、能力 通过实验探究Na2CO3的性质,培养学生 目标: 观察实验的能力和实验技能。通过 Na2CO3和NaHCO3 鉴别并培养学生 的交流思考与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 通过课外对侯氏制碱法学习,培养 目标: 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爱国精神神和 勇于创新探索的精神。,3、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 及其差异。 难点:1、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转化 2、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实验 鉴别。,1、教法分析 本节是一节物质性质的新课;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而且根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要注意培养学生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掌握物质的性质,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三、教法与学法分析,因此,在确定教学方法时,我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采取以下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启发式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学生动手实验,启发引导学生从观察到的现象,去探索隐藏在实验表象背后的实质,归纳出Na2CO3和NaHCO3的化学性质,及其差异。从而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学法分析,现代教育理论的观点是:现代的教学,应以发现为重点,指导学生应用“发现学习法”开展他们的学习活动。因此学生在本节课中主要用实验、观察、对比、归纳等方法,在亲自实践中,通过有目的的观察和教师的启发诱导,运用贮存在自己头脑里的知识,来认识对它们来说是未知的知识,解决新问题,产生新见解。 。,一、创设学习情境,引生入境 【引题】许多工业部门,尤其是纺织、肥皂、 造纸。玻 璃、火药等行业都需要大量用碱。 碱是 重要的化工原料。后来发明了索尔维 法进行工业生产,但是技术被少数国家封锁,谋取暴利。但却被一个中国人摸索出一套更合理的方法侯氏制碱法。这人就是侯德榜-我国也是世界著名的化学家和制碱专家。那这“碱”是什么?有什么性质?所以才那么重要。 【设计意图】以介绍侯德榜引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精神。而且也引起学生对于这个“碱”的好奇心和重视。,四、说教学过程,二、活动与探究,掌握新知识 。 1、观察药品,归纳物理性质 【实验1】学生观察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固体,描述相 关的物理性质。 【学生小结,老师补充】填表格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会描述物质的物理性质。而且通过图表的对比,更容易清晰地掌握。,CaCl2溶液,Ca(OH)2溶液,Na2CO3溶液,Na2CO3溶液,NaHCO3溶液,HCl溶液,2、动手实验,探究 Na2CO3 和 NaHCO3 的化学性质极及其差异性,两支试管都生成了白色沉淀,Na2CO3+Ca(OH)2=CaCO3+2NaOH Na2CO3+CaCl2=CaCO3 +2NaCl,Na2CO3+2HCl=2NaCl+H2O+CO2 NaHCO3+HCl=NaCl+H2O+CO2 ,Na2CO3有气泡产生 NaHCO3马上有气泡产生,反应更剧烈,pH都大于7,但 NaHCO3的pH更大,溶液都显碱性,但Na2CO3的碱性 大于同浓度的NaHCO3,铜片上的油污褪去,碳酸钠具有去污的作用,1、 Na2CO3+Ca(OH)2=CaCO3 +2NaOH 2、 Na2CO3+CaCl2=CaCO3 +2NaCl 3、 Na2CO3+2HCl=2NaCl+H2O+CO2 4、Na2CO3溶液显碱性,能除油污。,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刚才的“解释与分析”从复分解反应的条件进行归纳 归纳:二、碳酸钠的化学性质,与碱(与Ca(OH)2,Ba(OH)2)反应生成新盐和新碱:,与盐(含Ca2+,Ba2+的盐)反应生成2种新盐:,与酸(盐酸,硫酸,硝酸等)反应生成新盐和新酸:,三、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 1、跟Na2CO3相似,与碱(先不要求)、酸反应,一 般不与盐复分解反应。 NaHCO3+HCl=NaCl+ H2O + CO2 NaHCO3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大于碳酸钠 2、溶液呈碱性,比同浓度的Na2CO3的碱性弱。,【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实验得出的结论,学生体验的获取知识的成就感,而且掌握更为牢固,并且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对比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更清楚地掌握二者性质的差异。思考题让学生了解俗称“纯碱”的原因。,【引入】由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组成的一些相似性, 导致了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互相转化。 【视频演示】演示碳酸氢钠受热 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试管内壁有水珠. 2NaHCO3= Na2CO3+H2O+CO2 说明:说明:NaHCO3受热可转化为Na2CO3 ,也说明了Na2CO3的热稳定性大于NaHCO3 。,3、探究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转化,(引导学生从产物来理解碳酸钠的稳定性 大于碳酸氢钠),同时碳酸钠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化成碳酸氢钠 Na2CO3+H2O+CO2= 2NaHCO3 【设计意图】由于时间关系,用视频演示,效果清楚,全部学生都可以观察得到。引导学生分析化学方程式,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在酒精灯加热的条件下的二者的稳定情况,然后强调学生注意转化时各自的状态和条件。学生由此得到的知识掌握牢固,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玻璃纤维,纳米自净玻璃,(1)制造玻璃制品,、学习碳酸钠,碳酸氢钠的用途,(2)制肥皂,(3)造纸,(4 )发酵剂,五、碳酸钠的性质,灭火剂, 发酵粉, 治疗胃酸过多等。,碳酸氢钠的用途,根据所学知识和所提供药品仪器设计实验鉴别碳酸钠与碳酸氢钠。 试剂:澄清石灰水,1mol/L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 液(无标签),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固体(无 标签)1mol/L的盐酸溶液 仪器:大试管,小试管,胶头滴管,导管,酒精 灯,玻璃棒,pH试纸,5、交流与思考:设计实验,实验方案主要有: 1、分别加热固体,并把气体通入 澄清 石灰水 2、分别把盐酸滴加到两种溶液中,看反 应现象 3、测同浓度时的2种溶液的pH 4、分别与氯化钙溶液反 【设计意图】此题的方案多种多样,有利于学生发 散性思维的训练和 知识的综 合运用能力,评价学生的实验方法,以鼓励为主。,6、小结、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比较,Na2CO3 NaHCO3,纯碱、苏打 小苏打,白色粉末 细小白色晶体,Na2CO3+2HCl=2NaCl+H2O+CO2 NaHCO3+HCl=NaCl+H2O+CO2 ,制玻璃、肥皂等 发酵粉、胃药等,【设计意图】及时小结,强调重,难点。,7、作业 (1)思考题:碳酸钠溶液相关的反应都在水 中反应,如碳酸钠与盐酸,与氯化钙溶液的 反应实质上是哪些离子参加了反应? ()课后阅读碳酸钠的制备,查阅相关的资 料,下节课交流。 ()作业:课本P57,8 () 课课练课时19,【设计意图】作业(1)作为下节课引课之用,(3)(4)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知识(2)让学生了解侯氏制碱法,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豪感。,本节课采用探究式和启发式教学,由于准备充分,学生课前预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