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历史单元质量检测(五)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docx_第1页
2019高中历史单元质量检测(五)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docx_第2页
2019高中历史单元质量检测(五)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docx_第3页
2019高中历史单元质量检测(五)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docx_第4页
2019高中历史单元质量检测(五)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元质量检测(五)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1897年,上海举办了中国国内的首次大型舞会。对此,上海各家报纸评论说:“西人光明磊落,脱略为怀,虽男女聚会跳舞,乐而不淫,与中国之烧香赛会,男女混杂,大有天壤之别。”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A人们基本上接受了西方的生活方式B政府公开赞成西方生活方式的推广C西方舞会娱乐与传统习俗无法融合D开明人士已经能认同西方生活方式2康有为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在这里康有为提出( )A剪辫易服 B实行君主立宪C发展近代交通 D采用机器生产31912年在山东潍县的某市面店铺出现了一副对联:“职赞共和,学佛门祝发;名为待诏,代文士修容。”下列对出现此联背景的表述,最接近历史的是( )A民国政府提倡个人卫生B山东潍县的商人支持共和C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法令D清朝提倡佛儒道三教融合4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假如你生活在1913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以下哪一情形( )A唐胥铁路开通B街上路人互行脱帽鞠躬礼C申报上刊登北伐的消息D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的演说5“妇女装束益趣新奇。先是旗袍短才及膝,袖达肘际,赤露两臂;裤长仅尺余,下服高腰洋袜,两腿皆外露;首挽圆髻,不钗不冠,近则截发烙之(指烫发),使曲散垂耳际足着高跟鞋,头戴斜顶小帽,除戒指、臂铡外,簪环皆废矣。”这是对1934年社会生活片段的记载,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旗袍结合中西样式成为时尚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社会审美观念追随西方潮流 妇女追求个性解放为普遍现象ABCD6袁昶乱中日记残稿:“顺(天府)属州县中穷民,失车船店脚之利,而受铁路之害者,约四万余人。”材料反映铁路的修筑( )A阻碍当地经济发展B利于反抗外国侵略C促进社会经济转型D改变传统就业结构7清末有人说:“吾之乘电车也,非节费出,实以腕车(人力车)之以人代马,心有不忍,不欲同人道于牛马耳。且光阴宝贵,取其捷也。”依据材料分析,影响近代交通发展的因素有()近代工业的发展人权与平等思想的影响节省时间的考虑晚清政府提倡移风易俗ABC D81915年,俄国人赛可夫离开中国回国后,把在中国生活十五年的所见所闻写了篇“备忘录”,其中不可能包括()A逛街时看见有人正在叫卖一份叫申报的刊物B乘坐了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C听见别人喊他的一位华人朋友为“先生”D在报纸上看到武昌起义的消息9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A电报业 B.大众报业C铁路交通业 D.轮船航运业10阅读下表主要近代技术在沪渝两地应用年份的比较表。该表反映了()技术门类西方发明上海重庆铁路1825年1876年1934年电报1835年1871年1886年电话1876年1882年1912年电灯1881年1882年1906年近代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列强对中国经济的控制逐步加强西方技术的传入加快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国吸收西方文明的速度逐步加快A BC D111907年,革命家秋瑾被清政府杀害,在当时中国舆论中心上海,几乎没有一家报纸不发出哀婉和抗争之声,仅申报第八天就刊出秋瑾诗六首,有关秋瑾的文字达三万多字,使广大人民进一步认清了政府的反动本质。这一现象表明()A广大人民肯定了报纸的教化功能B报纸宣传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C工商业发展促进报纸产业多元化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12民国著名记者、作家曹聚仁曾有一个判断:“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从侧面看去,正是一部印刷机器发达史;而一部近代中国文学史,从侧面看去,又正是一部新闻事业发展史。”从社会生活史的角度,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A商业资本投资印刷业而获利丰厚B废除科举制迫使读书人投身实业C技术革新扩大了大众传媒的影响D社会变革促进了阅读习气的变化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3社会生活的变迁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31年,英国出版的机器的成绩写道:两个世纪以前一千人当中没有一个人穿袜子。现在,一千个人当中没有一个人不穿袜子。19世纪中期的一位英国记者报道:“准时准点成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要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材料二1978年,中国人民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从此,国门向世界敞开,五色斑斓的外国服饰涌入中国市场。思想上的拨乱反正,经济上的恢复发展导致服装行业的极大繁荣。中国城镇民众的穿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风格多样、色彩斑斓、求新求变,成为新时期服装流行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19世纪中期英国人的生活面貌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与工业革命的内在联系。(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78年后中国民众着装的主要特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促成这一特点的社会因素。(6分) (3)综合以上材料,请就社会生活的变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提出你的看法。(8分)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据大唐六典记载,最盛时全国有1 639个驿站,专门从事驿务的人员共两万多人,其中驿兵一万七千人。邮驿分为陆驿、水驿、水陆兼并三种,各驿站设有驿舍,配有驿马、驿驴、驿船和驿田。唐代对邮驿的行程也有明文规定。我国古代驿传制度材料二“入手而能用,著耳而得声,坐一室而可对百朋,隔颜色可亲謦欬,此亘古未有之便益。故创行未三十年,遍于各国。其始止达数十里,现已可通数千里。”盛宣怀奏请开办“德律风”业务的奏折(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材料三由清政府投资,于1907年2月建立的上海电话局,是上海第一个由中国政府经办的电话局。上海电话局是以始于1902年的商办电话为基础组建的,它的开设,打破了自1882年2月上海出现外商电话公司以后,上海电话通信事业基本由外商垄断的局面。摘自上海档案信息网(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驿传通讯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通讯手段变化的原因。(6分)(3)材料三与材料一相比,交通工具的发展与使用有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8分)单元质量检测(五)1选D材料明显反映的是对西方舞会的认同态度。A项说法过于绝对;材料只是上海各家报纸的评论,不能反映B项;中西方文化是可以相互交融的,C项说法错误。2选A从材料中“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可知是中国的服饰和发辫与机器生产不协调,故倡导断发易服,故选A项。实行君主立宪制是维新派的政治主张,题干没有涉及政治观点,排除B项。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排除。3选C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1912年”“职赞共和,学佛门祝发”和所学史实判断,此对联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断发易服的现象。故选C项。4选B“1913年”是关键信息,正是中华民国成立后的第二年,这一年民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移风易俗的法令。A、C、D三项分别发生于1881年、1926年、1918年,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排除。5选C根据材料中的“旗袍短才及膝,袖达肘际,赤露两臂”可知正确。根据“截发烙之”“足着高跟鞋”可知,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妇女追求个性解放成为普遍现象,排除。故选C项。6选D材料“失车船店脚之利,而受铁路之害者,约四万余人”说明由于铁路修筑使“车船店脚”失业,从而说明传统就业格局被改变,故D项正确。7选D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电车作为新的交通工具的出现离不开近代工业的发展,正确;材料中讲乘坐电车的原因之一是不忍心把人力用作畜力,正确;另一原因是光阴宝贵,正确。故选D项。材料没有反映的内容。8选B本题需抓住时间限定“1915年”。B项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出现于1920年,符合题意。9选A本题以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为切入点考查获取信息和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近代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为相隔千里的上海与福建茶叶价格同步变动创造了条件,A项正确。B、C、D三项均无法实现远距离的信息实时传播。10选C上海和重庆两地对西方发明的应用时间不同,说明了两地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故正确;从图表看不出列强对中国经济的控制逐步加强的信息,故错误;上海和重庆应用西方发明的时间越来越短,可以看出西方技术的传入加快中国近代化进程和中国吸收西方文明的速度逐步加快,故项正确,C项符合题意。 11选B题干反映的是报纸刊发秋瑾相关文章的历史现象,带来的影响是“广大人民进一步认清了政府的反动本质”,说明报纸宣传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故B项正确。12选C本题解题的角度是“社会生活史”,材料信息中的中国近代文化史是“印刷机器发达史”和“新闻事业发展史”,突出了新技术促进了近代大众传媒的发展。故答案为C项;A、B、D三项的观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排除。13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中“两个世纪以前一千人当中没有一个人穿袜子。现在,一千个人当中没有一个人不穿袜子”,可知变化有养成了穿袜子的习惯。从“准时准点成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要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可知,变化有准时准点的时间观念;第二小问结合工业革命采用大机器生产带来棉纺织业产量提高,和工厂制度的对时间和生产效率要求严格的特征,可以总结变化与工业革命的内在联系。第(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二“风格多样、色彩斑斓、求新求变,成为新时期服装流行的特点”,可总结其特点;第二小问从材料二“1978年,中国人民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思想上的拨乱反正,经济上的恢复发展导致服装行业的极大繁荣”,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策、经济和思想等方面总结原因。 第(3)问,综合两则材料,可知社会生活的变迁和思想文化的演变深受经济发展的影响。答案:(1)变化:养成了穿袜子的习惯和准时准点的时间观念。 联系:机器的普遍应用推动棉纺织业发展,棉布等生活资料日益丰富。工厂制度形成,细致的分工、严格的纪律以及对生产效率的追求促使人们时间观念的改变。(2)特点:风格、色彩多样化,求新求变。因素:实行改革开放;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民众思想解放,审美心理的变化等。 (3)看法:社会生活的变迁和思想文化的演变深受经济发展的影响。(言之有理即可)14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1 639个驿站”“二万多人”“一万七千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