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黄醇结合蛋白4在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清中的表达及意义.doc_第1页
视黄醇结合蛋白4在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清中的表达及意义.doc_第2页
视黄醇结合蛋白4在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清中的表达及意义.doc_第3页
视黄醇结合蛋白4在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清中的表达及意义.doc_第4页
视黄醇结合蛋白4在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清中的表达及意义.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视黄醇结合蛋白4在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清中的表达及意义【摘要】 目的 观察脂肪细胞因子视黄醇结合蛋白4(retinol binding protein 4,RBP4)与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dvanced oxidation protein product,AOPP)在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清中的表达,探讨RBP4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 将36只SPF级健康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2组(各18只)。A组为正常对照组,饲普通饲料。B组为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组,饲以高脂高糖饲料并予腹腔一次性大剂量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及予维生素D3灌胃,建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模型。16 w后所有大鼠空腹过夜,应用10%水合氯醛腹腔麻醉后心脏采血离心分离血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血清RBP4水平,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测血清AOPP含量。取腹主动脉做HE染色。结果 B组大鼠血清中TG、TC、LDLC含量均较A组增高,HDLC降低,RBP4显著增高。AOPP、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IP)与RBP4呈正相关。腹主动脉HE染色显示B组动脉壁内侧内膜下有大量泡沫细胞聚集,纤维组织增生,部分纤维化和玻璃样变,并见明显钙化。A组无此改变。结论 根据上述结果,我们认为RBP4参与糖尿病的大血管病变,其可能机制是增强血管内膜氧化应激并影响血脂代谢。 【关键词】 视黄醇结合蛋白4;晚期氧化蛋白产物;糖尿病大血管病变胰岛素抵抗(IR)不仅是糖尿病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也与糖尿病的大血管并发症密切相关;脂肪细胞分泌的部分脂肪因子,如瘦素、抵抗素、肿瘤坏死因子均能导致IR。Yang等1发现一种新的脂肪细胞因子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能促进IR的发生,参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但RBP4与糖尿病所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鲜见报道。因此,本课题拟观察RBP4在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大鼠中的表达,探讨RBP4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关系及其可能机制。1 材料与方法1.1 实验动物 SPF级健康Wistar雄性大鼠36只,10周龄,体重200220 g,由武汉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1.2 实验试剂及设备 血清RBP4检测试剂盒由美国USCN生命科学技术公司提供,高速低温离心机由美国Sigma公司提供,紫外分光光度计752由上海精密仪器有限公司提供,维生素D3注射液、胆固醇、胆酸钠、磷酸盐缓冲溶液(PBS)、冰醋酸均由上海通用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提供,链脲佐菌素(STZ)购自Sigma公司,烟酰胺(NA)由广州龙沙有限公司提供,普通饲料由湖北省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氯胺T、氯化钾(KCl)试剂由上海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提供。1.3 动物模型建立及分组 将36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称体重,随机分为A组正常对照组(n=18)和B组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组(n=18)。每笼34只,正常昼夜交替,均自由饮食饮水,适应性喂养1 w。实验开始前大鼠均禁食8 h,自由饮水。A组喂普通饲料,一次性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60 mg/kg,B组以260 mg/kg的剂量腹腔注射NA溶液,15 min后尾静脉注射STZ 60 mg/kg(STZ溶于0.1 mmol/L柠檬酸缓冲液中,pH 4.5),同时给予VD3注射液按总剂量60万IU/kg分3 d灌胃,在上述基础上连续喂饲高糖高脂饲料(高糖高脂饲料为在普通饲料的配方中添加5%糖、1%胆固醇、0.35%胆酸、5%猪油、0.61丙基硫氧嘧啶)2。监测体重、24 h进食量及饮水量。2 w后禁食12 h检测空腹血糖,B组大鼠血糖均7.8 mmol/L。2月后在A、B组各随机抽取1只大鼠处死取腹主动脉证实建模成功。各组饮食同前,继续喂养2月。期间B组死亡2只。1.4 血清学指标测定 16 w后,实验结束时,所有大鼠空腹12 h予10%水合氯醛腹腔麻醉,心脏采血,3 000 r/min离心10 min,分离血清。用CTX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按公式logTG/HDL C计算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IP)3。1.5 血清RBP4及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检测 血清RBP4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使用血清RBP4检测试剂盒。血清AOPP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测定。1.6 病理学检测 所有大鼠空腹12 h后,予10%水合氯醛腹腔麻醉后,心脏采血,处死大鼠,分离腹主动脉,4%甲醛溶液(pH=7.4)固定,HE染色。1.7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结果以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单因素相关分析用Pearson和Spearman相关分析。2 结 果2.1 血清RBP4、AOPP含量变化及血脂检测结果 与A组比较,B组RBP4和AOPP明显升高(P<0.01,P<0.05),与A组比较,B组TC明显增高(P<0.01)。LDLC在B组中较A组明显增高(P<0.01)。AIP在B组高于A组(P<0.01)。见表1。【摘要】 目的 观察脂肪细胞因子视黄醇结合蛋白4(retinol binding protein 4,RBP4)与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dvanced oxidation protein product,AOPP)在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清中的表达,探讨RBP4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 将36只SPF级健康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2组(各18只)。A组为正常对照组,饲普通饲料。B组为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组,饲以高脂高糖饲料并予腹腔一次性大剂量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及予维生素D3灌胃,建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模型。16 w后所有大鼠空腹过夜,应用10%水合氯醛腹腔麻醉后心脏采血离心分离血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血清RBP4水平,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测血清AOPP含量。取腹主动脉做HE染色。结果 B组大鼠血清中TG、TC、LDLC含量均较A组增高,HDLC降低,RBP4显著增高。AOPP、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IP)与RBP4呈正相关。腹主动脉HE染色显示B组动脉壁内侧内膜下有大量泡沫细胞聚集,纤维组织增生,部分纤维化和玻璃样变,并见明显钙化。A组无此改变。结论 根据上述结果,我们认为RBP4参与糖尿病的大血管病变,其可能机制是增强血管内膜氧化应激并影响血脂代谢。 【关键词】 视黄醇结合蛋白4;晚期氧化蛋白产物;糖尿病大血管病变胰岛素抵抗(IR)不仅是糖尿病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也与糖尿病的大血管并发症密切相关;脂肪细胞分泌的部分脂肪因子,如瘦素、抵抗素、肿瘤坏死因子均能导致IR。Yang等1发现一种新的脂肪细胞因子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能促进IR的发生,参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但RBP4与糖尿病所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鲜见报道。因此,本课题拟观察RBP4在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大鼠中的表达,探讨RBP4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关系及其可能机制。1 材料与方法1.1 实验动物 SPF级健康Wistar雄性大鼠36只,10周龄,体重200220 g,由武汉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1.2 实验试剂及设备 血清RBP4检测试剂盒由美国USCN生命科学技术公司提供,高速低温离心机由美国Sigma公司提供,紫外分光光度计752由上海精密仪器有限公司提供,维生素D3注射液、胆固醇、胆酸钠、磷酸盐缓冲溶液(PBS)、冰醋酸均由上海通用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提供,链脲佐菌素(STZ)购自Sigma公司,烟酰胺(NA)由广州龙沙有限公司提供,普通饲料由湖北省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氯胺T、氯化钾(KCl)试剂由上海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提供。1.3 动物模型建立及分组 将36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称体重,随机分为A组正常对照组(n=18)和B组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组(n=18)。每笼34只,正常昼夜交替,均自由饮食饮水,适应性喂养1 w。实验开始前大鼠均禁食8 h,自由饮水。A组喂普通饲料,一次性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60 mg/kg,B组以260 mg/kg的剂量腹腔注射NA溶液,15 min后尾静脉注射STZ 60 mg/kg(STZ溶于0.1 mmol/L柠檬酸缓冲液中,pH 4.5),同时给予VD3注射液按总剂量60万IU/kg分3 d灌胃,在上述基础上连续喂饲高糖高脂饲料(高糖高脂饲料为在普通饲料的配方中添加5%糖、1%胆固醇、0.35%胆酸、5%猪油、0.61丙基硫氧嘧啶)2。监测体重、24 h进食量及饮水量。2 w后禁食12 h检测空腹血糖,B组大鼠血糖均7.8 mmol/L。2月后在A、B组各随机抽取1只大鼠处死取腹主动脉证实建模成功。各组饮食同前,继续喂养2月。期间B组死亡2只。1.4 血清学指标测定 16 w后,实验结束时,所有大鼠空腹12 h予10%水合氯醛腹腔麻醉,心脏采血,3 000 r/min离心10 min,分离血清。用CTX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按公式logTG/HDL C计算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IP)3。1.5 血清RBP4及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检测 血清RBP4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使用血清RBP4检测试剂盒。血清AOPP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测定。1.6 病理学检测 所有大鼠空腹12 h后,予10%水合氯醛腹腔麻醉后,心脏采血,处死大鼠,分离腹主动脉,4%甲醛溶液(pH=7.4)固定,HE染色。1.7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结果以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单因素相关分析用Pearson和Spearman相关分析。2 结 果2.1 血清RBP4、AOPP含量变化及血脂检测结果 与A组比较,B组RBP4和AOPP明显升高(P<0.01,P<0.05),与A组比较,B组TC明显增高(P<0.01)。LDLC在B组中较A组明显增高(P<0.01)。AIP在B组高于A组(P<0.01)。见表1。2.2 RBP4与AOPP、API的相关分析 AOPP与RBP4正相关(r=0.505,P=0.023);RBP4与AIP正相关(r=0.565,P=0.009)。2.3 主动脉病理学检测 A组示正常动脉壁,内侧内膜光滑,整齐。B组则可见动脉壁内侧内膜纤维组织增生,部分纤维化和玻璃样变,并有大片蓝染钙化灶,其周围出现透明变性的胶原纤维,有明显动脉粥样硬化表现,见图1。表1 血清学指标变化3 讨 论研究发现RBP4主要由肝脏和脂肪组织分泌,且脂肪源性RBP4能通过降低磷脂酞肌醇3激酶(PI3K)活性促使肌肉组织发生胰岛素抵抗4,还可直接诱导肝脏磷酸烯醇式丙酮酸激酶基因的表达,增加肝糖输出,促进IR的发生。本研究发现,RBP4在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大鼠中表达明显增高,说明RBP4不仅促进IR,而且参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同时,发现RBP4可能是通过影响血脂代谢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AOPP主要成分是血清白蛋白被自由基和反应性氧系(主要是中性粒细胞的髓过氧化酶产生的氯化氧化物) 氧化后的产物5,6,是临床研究中反映蛋白氧化程度的敏感可靠指标7。相关研究提示8,AOPP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体内显著增高,AOPP通过氧化应激引起内皮细胞损伤可能是其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机制之一。本实验结果与Kaneda等研究结果一致9,证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中存在氧化应激增强,RBP4可能通过增强机体氧化应激参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这为我们治疗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提供了一条新思路,即可以通过减少RBP4的产生干预氧化应激,从而阻止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参考文献】 1 Yang Q,Graham TE,Mody N,et al.Serum retinol binding protein 4 contributes to insulin resistance in obesity and type 2 diabetesJ.Nature,2005;436(7049):35662.2 路一平,邱 健,詹纯列.实验性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模型的建立J.四川动物杂志,2006;25(1):1658.3 胡耀敏,田浩明,刘 瑞.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与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2004;35(5):6968.4 Graham TE,Yang Q,Blither M,et al.Retinolbinding protein4 and insulin resi stance in lean,obese,and diabetic subjectsJ.N Engl J Med,2006;354:255263.5 WitkoSarsat V,NguyenKhoa T,Jungers P,et al.Advanced oxidation protein product s as a novel molecular basis of oxidative stress in uraemiaJ. Neph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