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2019中考语文第7讲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复习习题.docx_第1页
柳州2019中考语文第7讲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复习习题.docx_第2页
柳州2019中考语文第7讲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复习习题.docx_第3页
柳州2019中考语文第7讲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复习习题.docx_第4页
柳州2019中考语文第7讲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复习习题.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7讲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七年级(上)(一)郑人买履(韩非子)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A度先自度其足吾忘持度B坐而置之其坐满坐寂然(口技)C遂遂不得履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D宁宁信度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解析】A.量长短/量好的尺码;B.同“座”,座位;C.终于/于是;D.宁可/难道。2【A层级】下列选项中加点的“之”字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D)例句:至之市A而忘操之B何不试之以足C何陋之有 D辍耕之垄上(解析:例句中“之”是动词,到去。A.代词,代指量好的尺码;B.代词,代指鞋子;C.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D.动词,到去。)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2)宁信度,无自信也。(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4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墨守成规,迷信“尺度”等教条是不可行的,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才是解决问题最有效的方法。(二)刻舟求剑(吕氏春秋)1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A楚人有涉江者(渡过)B不亦惑乎(迷惑,糊涂)C求剑若此(寻求,寻找) D遽契其舟(契合)(解析:D.雕刻。)2【A层级】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A其遽契其舟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B于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C之是吾剑之所从坠 小大之狱(出师表)D乎不亦惑乎 不亦君子乎(论语十二章)【解析】A.代词,代指楚人/表推测语气,恐怕;B.介词,到/比;C.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D.表反问语气,吗。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吾剑之所从坠。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4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并使行为符合这种变化。【甲】见【课文在线】【乙】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注释】北人:北方人。仕:做官。菱:即“菱角”,水生植物,可食。并:连同。以:用来。何:哪里。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C)A不亦惑乎(迷惑,糊涂)B遽契其舟(立即,匆忙)C其人自护其短(浅短)D席上啖菱(吃)(解析:C.缺点,短处。)6【A层级】下列选项中加点的“其”字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A)例句:其人自护其短A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B百姓多闻其贤C其如土石何 D其人自护其短(解析:例句中“其”是人称代词,他的。A.人称代词,他的;B.代词,他;C.副词,表推测;D.指示代词,那个。)7【A层级】下面对【甲】【乙】两文的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甲】文中楚人最可笑的“行”是“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B【乙】文中北人最可笑的“言”是“前山后山,何地不有”。C【甲】文告诉我们行为处事不能迷信教条,要尊重客观事实。D【乙】文给我们的启示是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是在不懂的时候,要善于为自己掩饰。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舟已行矣,而剑不行。船已经向前行驶了,但是剑却没有行走。(2)北土亦有此物否?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附【乙】文参考译文:北方人生来是不认识菱角的,(有个北方人)在南方当官。酒席上吃菱角,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有的人(就)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那人自己掩饰自己的缺点,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的原因是想用来清热。”有人问道:“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回答说:“前山后山,什么地方没有?”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三)幼时记趣(沈复)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A徐徐喷以烟清风徐来(核舟记)B观作青云白鹤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C得怡然自得遂不得履(郑人买履)D驱驱之别院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解析】A.慢慢地,缓缓地;B.动词,观赏/名词,景象;C.得意,满足/得到;D.驱赶/“驱驰”作“奔走效劳”解。2【A层级】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A其使其冲烟飞鸣 吾视其辙乱(曹刿论战)B余余忆童稚时 故余虽愚(送东阳马生序)C之故时有物外之趣 学而时习之(论语十二章)D或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或以为死(陈涉世家)【解析】A.代词,代指夏蚊/代词,代指齐国军队;B.人称代词,我;C.结构助词,的/代词,代指学过的知识;D.或者/有的人。3【A层级】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文章叙述“物外之趣”的两件事是“我”看到“鹤唳云端”的景象和遇到“庞然大物”的经过。B文中有不少表意精练的语句被当作成语沿用至今,如“怡然自得”“夏蚊成雷”等。C文章按总分结构来写,主要运用记叙、描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D本文给我们的启发是:观察事物时要细致入微,发挥想象,才会有不同的收获。(解析:C.文章没有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2)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心中想象的景观(鹤舞),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 (四)三峡(郦道元)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A日隐天蔽日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B绝沿溯阻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C良良多趣味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D属属引凄异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解析】A.太阳/日子;B.隔绝;C.确实/忠良;D.连接/同“嘱”。2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A于至于夏水襄陵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B之冬春之时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C其飞漱其间 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D故故渔者歌曰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解析】A.介词,到,常与“至”连用/介词,比;B.结构助词,的/代词,代指曹刿;C.代词,代指怪柏/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D.所以。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A文章描绘三峡的奇异景象,动静结合。写山,以动为主,文势舒缓;写水,跌宕多变,夏水激荡奔放,春冬之水静中有动,秋水苦瘦凄清。B文章中“清荣峻茂”这极为精准的四个字,着重状写了水、木、山、草四种景物的特点,由此引发作者“良多趣味”的感慨。C文章写三峡的秋景,以其代表性的动物“猿”来表现,先直述其声凄异,再引渔歌为证,情景交融,渲染了秋天的凄凉萧瑟。D文章结构严谨,布局巧妙,语言凝练生动,行文富于变化,多采用四字句,又兼用散句,收放有致,节奏鲜明,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解析】A.写山,以静为主。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甲】见【课文在线】【乙】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回,虽途迳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节选自水经注)【注释】成就:轮廓。信宿:两三日。5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A清回清倒影清荣峻茂B素素湍绿潭 可以调素琴(陋室铭)C沿沿溯阻绝 沿河求之(河中石兽)D绝哀转久绝 群响毕绝(口技)【解析】A.清波/水清;B.白色的/不加装饰的;C.顺流而下/沿着;D.断绝,消失。6【A层级】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A自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B以不以疾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C虽虽乘奔御风 虽途迳信宿D故故渔者歌曰 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解析】A.在/如果;B.如/连词,表目的,来;C.连词,表假设,即使;D.如此,这么/原来的。7下列对【甲】【乙】两段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甲】文中作者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突出山的高峻,“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正面描写水的湍急。B【乙】文“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侧重写水的迂回,也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C【甲】文结尾引用渔歌,既突出三峡山高岭长的地形特点,又渲染三峡秋天凄凉的环境特点。D【甲】【乙】两文都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之情。【解析】A.“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是侧面描写水流湍急。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江水清澈,两岸山峰高峻,山上草木茂盛,实在有很多趣味。(2)色如人负刀牵牛。形状就像人背着刀牵着牛。附【乙】文参考译文:江水又向东,经过黄牛山,山下有一个险滩叫黄牛滩。南岸重重叠叠的山岭一层层耸起,最外高峻的山崖间有块石头,形状像一个人背着刀牵着牛,人是黑色的牛是黄色的,看上去轮廓非常鲜明。因为人难以到达,不能够穷究实际情况。此山既高,再加上江水湍急迂回曲折,即使走上两天两夜,还能望到这个石头,所以行走的人编成歌谣说:“早晨从黄牛山下出发,晚上还在黄牛山下投宿;三天三夜,黄牛山还是像原来一样看得清楚。”说的就是水路曲折,(走很长的路后)回头望去黄牛山还像原来一样。 (五)以虫治虫(沈括)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A谓土人谓之“傍不肯”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B一忽有一虫生 而或长烟一空(岳阳楼记)C日旬日子方皆尽 隐天蔽日(三峡)D尽旬日子方皆尽 林尽水源(桃花源记)【解析】A.说的是;B.数词,一全;C.天太阳;D.消失穷尽。2下列选项中加点的“以”字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B)例句:岁以大穰A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B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C策之不以其道(马说)D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解析】例句中的“以”是“因为”的意思。A.连词,表目的,来;B.因为;C.按照;D.认为。3文章所述的内容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示例:现在我们用农药治害虫,虽然灭了害虫却带来了污染,而采用以虫治虫的办法就可以避免这个问题。(六)梵天寺木塔(沈括)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A三方两三级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B患患其塔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C云匠师云 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D使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解析】A.数词,三泛指很多;B.动词,担心名词,祸患;C.说白云;D.派遣。2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A其患其塔动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B故故如此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C之问塔动之因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与谢中书书)D乃乃以瓦布之 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解析】A.代词,代塔表推测的语气,恐怕;B.所以原来;C.结构助词,的;D.于是,就竟然。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这很容易,只要逐层铺好木板,并用钉子钉牢,就不动了。(2)人皆伏其精练。人们都佩服喻皓的精熟。4本文写人着笔不多却很生动。“密使其妻”写出了匠师怎样的心态?一个“笑”字又展现出喻皓怎样的心理活动?写出了匠师的难堪和用心良苦;“笑”既表现出喻皓对匠师无能的嘲笑,也表明他对解决“塔动”这个问题胸有成竹,很有自信。(七)论语十二章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A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必以信(曹刿论战)B食饭疏食饮水皆出酒食(桃花源记)C乐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亦在其中矣D日吾日三省吾身隐天蔽日(三峡)【解析】A.诚信/言语真实;B.食物;C.以为乐/快乐;D.每天/太阳。2【A层级】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A之学而时习之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B其其不善者而改之 其真无马邪(马说)C以可以为师矣 可以一战(曹刿论战)D于于我如浮云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解析】A.代词,代指学过的知识/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代词,他们的/表示加强诘问语气;C.介词,凭借;D.介词,对,对于/介词,到。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传不习乎?”是谈学习方法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博学而笃志”是谈修身做人的。B“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赞美了颜回贫贱不能移的品质,颜回为了自己的理想,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C“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讲珍惜宝贵的时光,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发愤进取。D“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告诉我们志向的确立和坚守是非常重要的。【解析】A.“博学而笃志”是讲提升个人修养的方法。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疲倦而无所得。(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能不再感到迷惑。七年级(下)(八)赵普(宋史)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A习普少习吏事 学而时习之(论语十二章)B发家人发箧视之 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C临及次日临政 执策而临之(马说)D色普颜色不变 色愈恭,礼愈至(送东阳马生序)【解析】A.熟悉/练习;B.打开/开花;C.处理/面对;D.神色。2【A层级】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A为及为相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B之读之竟日 何陋之有(陋室铭)C其未有其比 其间千二百里(三峡)D而跪而拾之以归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醉翁亭记)【解析】A.担任/向;B.代词,指书/宾语前置标志,不译;C.人称代词,他,指赵普/指示代词,这;D.连词,表顺承。3【A层级】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文章主要写了赵普刻苦读书和奏荐人才两件事,是为了说明读书的重要性。B本文刻画人物,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如“阖户启箧取书”中的一个“阖”字表明闭门谢客,暂停一切社交活动,可见决心之大。C“补缀旧纸”这一细节生动感人,那被太祖撕碎的奏章,要将它恢复原样,需要多么大的决心和耐心啊!D文章叙事简洁,通篇没有说明赵普奏荐的是何人,为什么奏荐他,而是把笔墨落在一奏、再奏、三奏、四奏上,反映了赵普超人的毅力和坚定的意志。【解析】A.是为了说明赵普能以天下事为己任。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赵普性情沉着,严肃刚正,虽然对人忌妒刻薄,但能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2)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赵普脸色没有改变,跪在地上拾起来拿回去。(九)列子一则列子汤问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A善伯牙善鼓琴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B鼓伯牙鼓琴一鼓作气(曹刿论战)C得钟子期必得之得无异乎(岳阳楼记)D辄钟子期辄穷其趣饮少辄醉(醉翁亭记)【解析】A.擅长,善于;B.动词,弹奏/动词,击鼓;C.懂得,知道/能,可能;D.总是,就。2【A层级】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A为初为霖雨之操为宫室之美(鱼我所欲也)B乃乃援琴而鼓之伯牙乃舍琴而叹曰C于止于岩下吾于何逃声哉D之钟子期必得之泰山之阴【解析】A.是/为了;B于是,就;C.介词,在/介词,向;D.代词,代伯牙所弹乐曲/结构助词,的。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本文运用语言和神态描写,侧面烘托出伯牙高超的琴技。B伯牙是传说中的善弹琴的人,钟子期是善听音的人。与此典故相关的成语是:高山流水。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C列子一则的作者相传为战国列御寇,相传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D列子一则一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解析】A.没有神态描写。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每奏一曲,钟子期总是能悟透其中的旨趣。(2)子之听夫志!志想象犹吾心也。您的听力好啊,心志和想象如同我的心意。(十)核舟记(魏学洢)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A罔罔不因势象形 学而不思则罔(论语十二章)B形罔不因势象形 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C属神情与苏、黄不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D简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解析】A.无/同“惘”,迷惑而无所得;B.形状/身体;C.类似/同“嘱”,嘱托;D.挑选、选择。2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A以能以径寸之木 醒能述以文者(醉翁亭记)B为为宫室、器皿、人物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河中石兽)C之石青糁之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D而启窗而望 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解析】A.介词,用;B.动词,雕刻/表被动,被;C.代词,代指所刻的字/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核舟记选自清代学者魏学洢编著的虞初新志卷十。B“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人和事、山川名胜、器物建筑等,写法上大多以记叙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属于散文的范畴。C文中王叔远的技艺甚高,可用文中的“灵怪”两字来概括。D文中第段依次介绍了船舱、船篷、小窗、雕栏和刻字。【解析】A.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的虞初新志。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抬头仰望,神情跟苏东坡、黄鲁直二人不相类似。(2)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那个人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的声音似的。 (十一)黔之驴(柳宗元)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B)A好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如好逸而恶劳(治水必躬亲)B蔽蔽林间窥之 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C稍稍出近之 稍稍正坐(口技)D能觉无异能者 虽有千里之能(马说)【解析】A.喜欢;B.隐蔽,躲藏/受蒙蔽;C.渐渐;D.本领。2【A层级】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A为以为神 自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B之蔽林间窥之 然往来视之C则至则无可用 橘生淮南则为橘(晏子使楚)D且以为且噬己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解析】A.“以为”连用,可译为“把当作”/“以为”连用,可译为“认为”;B.代词,代指驴;C.却/就;D.将要/连词,况且。3【A层级】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C)A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应该认识事物本质,克服畏惧,从而征服客观事物;也告诫人们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性。B第一段开头写“好事者”用船运进一头驴后,发现没有用处,就放在山下,这是行文的铺垫,为虎和驴的相见准备了条件。C第段写“虎”与“驴”较量的过程和结果。最后用“虎”的胜利说明:实力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但外形、声势更应重视。D本文作者采用拟人化的写法,细腻生动地刻画了外强中干、虚张声势的“驴”和知己知彼、做事谨慎的“虎”,引人入胜。【解析】C.曲解文意。实力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而不是更应该重视“外形、声势”。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有好事者船载以入。有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载运(驴)进黔。(2)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老虎因此而高兴,盘算着这件事,心想:“它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甲】见【课文在线】【乙】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势稍不及。久之,蛇将行矣。蜘蛛忽悬丝而下,垂身半空,蛇复昂首待之。蜘蛛引丝疾上,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蛇意稍倦,以首俯地,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飙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动;蛇狂跳颠掷,以至于死。蜘蛛乃盬其脑,果腹而去。(蜘蛛杀蛇)【注释】飙下:带着一股风跳下。踞:趴。盬(g):吸饮。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A益习其声(有益)B技止此耳(只,仅)C果腹而去(吃饱肚子)D蜘蛛引丝疾上(飞快)【解析】A.逐渐。6【A层级】下列选项中“之”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A)例句:然往来视之A放之山下 B何陋之有C踞蛇之首 D数月之后【解析】例句中的“之”是代词,代“驴”。A.代词,代“驴”;B.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C.结构助词,的;D.音节助词,不译。7【A层级】下列对【甲】【乙】两段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甲】文中老虎对驴的认识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从“以为神”到“觉无异能者”,再到“技止此耳”。B【乙】文“如是者三四次”中的“是”指代的具体内容是:“蛇复昂首待之”。C【甲】【乙】两文都写的是动物斗争的过程。D【甲】文侧重描写虎的心理,【乙】文侧重描写蜘蛛的动作。【解析】B.“是”指代的具体内容是“蜘蛛忽悬丝而下,垂身半空,蛇复昂首待之。蜘蛛引丝疾上,还守其网”。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驴不胜怒,蹄之。驴不能忍受愤怒,用蹄子踢虎。(2)蛇复昂首待之。蛇又昂着头等待着(吃)蜘蛛。附【乙】文参考译文:我曾经见到有一只蜘蛛在离地二三尺左右的墙壁间织了一张网。有一条大蛇从网下经过,昂起头想吞食蜘蛛,但是高度够不着。过了一会儿,蛇将要离开。蜘蛛忽然挂在一根丝上爬下来了,身子悬在半空。蛇又昂起头要吞食蜘蛛。蜘蛛拉着丝飞快地爬了上去,返回在它的网上守着。如此三四次之后,蛇有些疲惫了,便将头伏在地上休息。蜘蛛趁其不备,奋力跳下,趴在蛇头上,拼死不动;蛇狂跳不止,直至死亡。蜘蛛于是吸饮蛇脑,吃饱了才离开。 (十二)为学(彭端淑)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A卒卒于鲁也传之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B去西蜀之去南海一狼竟去(狼)C常岂有常哉太祖常劝以读书(赵普)D鄙蜀之鄙有二僧肉食者鄙(曹刿论战)【解析】A.终于;B.距离/离开;C.常规/经常;D.边地,边远地区/粗俗。2【A层级】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A之吾欲之南海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B而可恃而不可恃也学而时习之(论语十二章)C以以告富者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D何子何恃而往何陋之有(陋室铭)【解析】A.动词,到去/代词;B.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C.把/因为;D.什么。3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为学”即“求学”“做学问”。B文章开头阐述了“难”与“易”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的。C贫僧与富僧的故事是事实论据,二者对比阐明了道理。D作者告诉我们只要有“志”,就能获得成功。【解析】D.作者告诉我们事在人为的道理。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那么愚笨平庸和聪慧敏捷所起的作用,难道有不变的规律吗?(2)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不被自己的愚笨和平庸所局限而努力不倦地学习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甲】见【课文在线】【乙】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节选自王安石伤仲永)5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A学学之,则难者亦易矣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B异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觉无异能者(黔之驴)C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 珠可历历数也(核舟记)D顾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顾野有麦场(狼)【解析】A.学习;B.名词,不同/形容词,特别的;C.数词,几/动词,数;D.却,反而/看。6【A层级】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A之人之立志借旁近与之B然然则昏庸聪敏之用 泯然众人矣C其其一贫,其一富 其一犬坐于前(狼)D于卒于鲁也传之 生于忧患【解析】A.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代指方仲永;B.那么/的样子;C.代词;D.介词,在/介词,由于,因为。7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A【甲】文中的“圣人”指的是具有最高智慧和道德的人,比如孔子、孟子、老子等人。B【乙】文中包含的熟语有“泯然众人矣”,意为完全如同常人了。C【甲】文中“子何恃而往”出现了两次,前一次表现了富者对贫者的疑惑,后一次表现了富者对贪者的嘲讽。D【乙】文中方仲永自幼天资聪颖,长大后却泯然众人,这个事例与【甲】文中“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照应。【解析】A.“圣人”在【甲】文中仅指孔子。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资之昏,不逮人也。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2)或以钱币乞之。有人用钱求他的诗。附【乙】文参考译文: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人,家中世代以耕田为生。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从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诗,并题上自己的名字。这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方仲永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十三)爱莲说(周敦颐)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A远香远益清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B清香远益清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C鲜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桃花源记)D予同予者何人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解析】A.远播/在远处;B.清芬/凄清;C.少/鲜艳;D.人称代词,我。2【A层级】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A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B而濯清涟而不妖/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十二章)C焉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D者同予者何人/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解析】A.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B.连词,表转折,却;C.语气词,相当于“啊”“呀”/疑问代词,哪里;D.的人/与“也”配合,表判断,不译。3【A层级】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说”是一种古代文体,通常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B本文托物言志,文中称莲是“花之君子”,表达了作者对清白正直品性的坚守。C文章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层层深入,意蕴无穷。D“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世人喜爱牡丹的羡慕之情。【解析】D.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追求富贵、趋炎附势的世人的唾弃。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莲是花中的君子。(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对于菊花的爱好,(从)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甲】见【课文在线】【乙】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飘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及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是芙蕖者也,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注释】荷钱:指初生的小荷叶。劲叶:指长大了的荷叶。菡萏:未开的荷花。异馥:异香。芙渠:荷花。5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B)A陶后鲜有闻(少)B亭亭净植(种植)C而能事不已(停止)D此皆言其可目者也(适宜,适合)【解析】B.树立。6【A层级】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C)例句:摘而藏之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B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C启窗而望(核舟记)D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解析】例句中“而”的意思是“连词,表顺承”。A.连词,表转折,却;B.连词,表并列;C.连词,表顺承;D.连词,表修饰。7【A层级】下列对【甲】【乙】两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甲】文以“莲,花之君子者也”一句点明题旨,提纲挈领,围绕“君子超世脱俗、不同流合污的美德”这一中心组织材料。B【甲】文记物寓意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其中最主要的是拟人和比喻。C【乙】文是从花开后、花朵凋谢后结实两个方面来写荷花的。D【甲】文作者喜爱莲花的原因是基于莲花洁身自好又不孤高自诩的品格。【乙】文作者喜爱荷花是因为荷花“可看”“可闻”“可吃”“可用”,有实用价值。【解析】C.【乙】文是从花未开时、花开后、花朵凋谢后结实三个方面来写荷花的。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2)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时无刻不适合人观赏。附【乙】文参考译文:自从荷叶出水那一天,它就能为一池碧水做点缀;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则一天比一天高,每天往上长,每天越来越艳丽。有风时就呈现出飘动摇摆的情态,无风时也有轻盈柔美的风姿。等到花蕊绽开,荷花顶出水面,风姿娇美,晶莹欲滴,先后相继开放;等到花朵凋谢,它又在花蒂下生出莲蓬,蓬中结了果实,一枝枝独自挺立,还像未开的花一样,和翠绿的叶子一起挺然屹立(在水面上),不到白露霜降,它也不会收场。这些说的都是它适于观赏的方面。鼻子可以享受的,还有荷叶的清香和荷花特异的香气;(用它来)避暑,暑气因它而减退;(用它来)纳凉,凉气就因它而产生。至于它可口的地方,就是莲籽与藕,都可以放入盘中,一齐摆上餐桌,使人满口香味芬芳。只有霜打枯萎的叶子,七零八落很不好看,似乎成了被遗弃的废物;但是把它摘下贮藏起来,又能在明年用来裹东西。这样看来,芙蕖这种植物,没有一时一刻不适于观赏,没有一丝一毫不能备作家常日用。(十四)礼记一则礼记学记1【A层级】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A虽虽有嘉肴故虽有名马(马说)B至虽有至道色愈恭,礼愈至(送东阳马生序)C故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公问其故(曹刿论战)D谓其此之谓乎太守谓谁(醉翁亭记)【解析】A.即使;B.最好的/周到;C.所以,因此/缘故,原因;D.说的/为,是。2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B)A礼记一则节选自学记,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活动的论著,其中所阐述的一些原则和规律,至今仍有重要意义。B“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是反面论证,它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为引出下文教与学关系的论述做铺垫。C本文论点是“教学相长”,即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D礼记一则一文多用对称、齐整的句式,读来朗朗上口,具有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解析】B.非“反面论证”,而是“类比”。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2)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知道了自己不懂(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八年级(上)(十五)晏子使楚(晏子春秋)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A诣吏二缚一人诣王 及郡下,诣太守(桃花源记)B酣楚王赐晏子酒,酒酣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醉翁亭记)C谓谓左右曰 太守谓谁(醉翁亭记)D使晏子将使楚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鱼我所欲也)【解析】A.到(指到尊长那里去)/拜见;B.尽兴地喝酒;C.对/为,是;D.出使/假使,假如。2【A层级】下列选项中“之”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D)例句:齐之习辞者也A吾妻之美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B公与之乘(曹刿论战)C处处志之(桃花源记)D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解析】例句中的“之”是结构助词,的。A.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代词,代曹刿;C.语气助词,不译;D.结构助词,的。3【A层级】下列各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A针对楚王的发难,晏子运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进行反驳,使楚王陷于尴尬的境地。B晏子在席间的对话表现出其超人的智慧与胆识。C从文末楚王的话语中可以看出,楚王尚能知错认错。D晏子用“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句话强调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解析】晏子的这句话说明环境会影响人的成长,但不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莫非楚国的水土使得老百姓善于偷东西吗?(2)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5晏子的回答可谓巧妙得体,体现了一个外交家的风范,请说说晏子外交的特点。示例:态度庄严,掌握分寸,寓刚于柔,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义正词严又不卑不亢。 (十六)湖心亭看雪(张岱)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A更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更有痴似相公者B是是日更定矣是金陵人,客此C白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上下一白D与天与云与山与水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谢中书书)【解析】A.还;B.指示代词,这/判断动词,是;C.泛指酒杯/白色的;D.和,跟,同/参与,这里是欣赏的意思。2下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D)A“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超然脱俗),为下文埋下伏笔。B“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表现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C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此举含蓄地表达了他对故国的怀念。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蕴。对此迷人雪景,“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解析】D.舟子的喃喃之语应为侧面描写。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天空和云层、群山、湖水浑然一体,上上下下全都是白茫茫的一片。(2)更有痴似相公者。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呢! (十七)治水必躬亲(钱泳)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A故泥于掌故 公问其故(曹刿论战)B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 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送东阳马生序)C而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好逸而恶劳D致非咨询不穷其致 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解析】A.“掌故”为古代的典章、制度/原因;B.介词,在;C.连词,表顺承/连词,表并列;D.事理/得到。2【A层级】下列选项中加点的“于”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D)例句:泥于掌故A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治水必躬亲)B其剑自舟中附于水(刻舟求剑)C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D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解析】例句中的“于”是“对,对于”的意思。A.在;B.到;C.比;D.对,对于。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本文可概括出“好逸恶劳”“见利忘义”两个成语。B本文选自梦溪笔谈,作者钱泳,北宋江苏金匮人。C本文论述躬亲是治水的必要条件,强调亲自登山涉水察看水情的重要性。D本文告诉我们主持水利工作的官员应当做到“躬亲”与“清廉”两点。【解析】B.本文选自履园丛话水学。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实情况,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情况。(2)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如果贪图安逸而害怕辛劳,计较私利而忘记公义,只想远远躲开嫌疑,避免抱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办不好了。 (十八)活板(沈括)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A印五代时始印五经 每一字皆有数印B就瞬息可就 持就火炀之C和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D若不若燔土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解析】A.用雕版印刷/字印;B.完成/靠近;C.混合/暖和;D.如,比得上。2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A已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已得履(郑人买履)B以则以一平板按其面 以手拂之C其其印自落 其真无马耶(马说)D有有奇字素无备者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解析】A.同“以”/已经;B.介词,用;C.代词,代指火烧过的黏土字印/难道,表反问语气;D.与“无”相对/同“又”。3【A层级】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活板的制作和印刷过程主要经历刻字、排版、印刷和拆板四大工序。B本文主要介绍印刷术的发明、制作、效能和使用方法。C活板的主要特征在“活”字,集中体现在字是活的,排版、印刷是活的,以及字印便于贮存重排等方面。D活板的字模之所以用胶泥而不用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