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方寸之间课件》初中美术湘美2011课标版八年级下册课件_第1页
《第5课方寸之间课件》初中美术湘美2011课标版八年级下册课件_第2页
《第5课方寸之间课件》初中美术湘美2011课标版八年级下册课件_第3页
《第5课方寸之间课件》初中美术湘美2011课标版八年级下册课件_第4页
《第5课方寸之间课件》初中美术湘美2011课标版八年级下册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湘教版美术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课,方寸之间,甘肃省瓜州县第二中学 樊宏康,舞 动 的 北 京,中国2008年北京奥运会申办成功,“中国印”也随之名声远播,而且日渐成为社会经济和文化交流中一种时尚的礼品,代表着诚信、祝福、尊重、情意和约定,许多外国人也开始用中文名字并刻制自己的中国印,相信随着奥运会的到来,中国印的影响将会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进一步的体现。,作品欣赏,康熙御用碧玉玺印面,康熙御用碧玉玺,史昌私印 汉,篆刻艺术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结合,一方印中,即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优美悦目的绘画构图,并且更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印章虽小,却集书法美、绘画美、刀法美于一身。可称得上“方寸之间,气象万千“。,方寸之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让学生了解篆刻的起源,分类及制印的过程。掌握有关篆刻艺术形式特点与刀法运用的基础知识。,能够在尝试治印的动手活动中掌握篆刻工具的基本使用技能。能够初步理解和运用篆刻章法的变化原则修改或者设计印稿。,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以审美之心来观察事物,感受生活,看待社会。体验篆刻艺术魅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引导学生初步掌握篆刻工具的基本使用技能。攻破这一重点,主要利用多媒体展示大量的篆刻艺术作品,让学生观察,探究,总结等方法。,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重难点,篆刻章法的变化。,篆刻是中国汉字艺术的艺术再现,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沉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篆体字型优美,形式鲜明,线条有其独特的魅力,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的最爱之一。在较小的面积内,利用汉字优美独特的造型,对笔画加以虚实变化。刻刀刚健挺劲,或柔美婉转,繁简疏密,变化万千,进行丰富的艺术表现,形成我们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所以篆刻在绘画艺术中占有非常的重要地位。,早期的印章大都采用篆书,先写后刻,故称为篆刻。篆刻艺术是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相结合,用印章特定形式表现的一门艺术。是将汉字书法的美,与章法表现的美、刀法展现的美及金石自然美为一体,以独立欣赏的表现性艺术。篆刻艺术从明清流派算起已有 500年的历史,而明清流派篆刻是由古代印章发展而来的。古代印章以独特的风貌和实用艺术的表现性,为篆刻艺术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所以,篆刻艺术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篆 刻,秦汉印是印章艺术的高峰。“印之宗汉,如诗之宗唐,书之宗晋”汉代的大一统气魄,无不表现在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汉印与汉代石刻、汉画像石一样,都表现了充实饱满、气势奔放、阔大沉雄、温润中和的精神气质。汉印不以狂怪奇诡夺人耳目,在平心静气中营造一种中和充实的静穆气息。这种饱满质朴柔和是一种纯正的壮美,合于国人“充实之为美”“温柔敦厚”的中和审美意识。,印之宗秦汉也,篆法传统印章文字主要用篆书,所以称为篆法。其实是印章文字的书法。古代印章,古用大篆、汉印用缪篆(一种笔画屈曲缠绕的篆书),也有用鸟虫书。宋元以来多用小篆,还有一种将篆书笔画折叠均匀,填满印面,称为九叠篆。近代有用隶书、草书、楷书入印的。镌刻印章,必须识别字体,尤其是篆书,要了解字体的源流、文字的结构规律,才能将文字正确地组合在印面中,不致在文字上造成错误。其次,镌刻印章,必须有书法艺术的修养。明清著名篆刻家,大都是书法家,他们讲求以书入印,要求刀中见笔,笔中有刀,刀笔相生,因而使篆刻融化书法,借以增添无穷的意境和趣味。,篆刻分类,身 份,用 途,风 格,概 述,印章按用途分为官印、私印;按字义分为姓名字号印、斋馆印、收藏鉴赏印、吉语印、肖形印、署押印等;按文字安排分为白文(阳文)印、朱文(阴文)印、回文印。从风格分秦印、汉印等,古人除实用外常佩戴于腰间,借以表明身份地位或为取吉辟邪。,名 章,闲 章,肖形章,官 印,私 印,史昌私印 汉,朱文印,白文印,朱白相间印,篆 刻,篆法,章法,刀法,篆刻材料,砂纸、三角板、旧牙刷、拷贝纸、镜子、宣纸或白纸,执 刀 法,1、笔 式,2、毛笔式,3、握拳式,刀法,刀 法,2、冲刀法,1、切刀法,2、冲切结合法,方法:顺着运刀的方向一起 一伏的切。 特点:运刀稳健,易表现细节, 柔巧细腻,不易破裂。 不足:力量小,拘谨。,方法:顺势将刻刀推进。 特点:指腕齐力,刚拙雄强, 气势连贯, 收放自如。 不足:欠稳妥,随意性大, 不易刻画细节。,冲切兼用, 轻重结合, 粗细配合, 刚柔相济, 收放自如, 灵活多变。 稳健中见洒脱, 严谨中见气势。,刀法,3、印稿上石,2、写印稿,4、镌 刻,1、打磨石料,篆刻步骤,篆法,铨 印,印面所沾印泥要均匀有厚度。,印盖纸面,用力 均匀,不易左右摇摆。,按住纸面,平平提起印章。,篆法,印章字序,章法,章法,章法,章法,章法,章法,史昌私印 汉,章法,宗镜堂 丁敬,出山小草 陈巨来,章法,章法,章法,章 法,平正端倪,虚实相间,刚柔巧拙,穿插离合,篆刻的章法是指“分朱布白”,即印面的布局和经营位置。章法贵在气、势、情、韵皆备,讲求虚实疏密各得其宜,统一中要有变化,追求和谐。清代篆刻家将虚实疏密关系总结为疏可走马、密不通风、计白当黑等布局规则。,章 法,印面文字结构及笔画繁简适度、粗细合宜、排列有序、间隙停匀、力求端正大方。平正端倪是体现篆刻审美意境的基础。,平正端倪,虚实相间,刚柔巧拙,穿插离合,章 法,生动有趣取决于对比的效果,把握好线条实体和空白间隙两者的疏密关系是章法的关键。,平正端倪,虚实相间,刚柔巧拙,穿插离合,章 法,跋扈将军 邓散木,刚与粗、挺、拙相关;柔与纤、曲、巧相关。刚强过头容易狂、躁、乱;软弱过头容易媚、俗、薄。刚柔巧拙综合体现刀法与文字结体变化有机统一的艺术情趣。所以刚柔相济、巧拙相生才是合度。,平正端倪,虚实相间,刚柔巧拙,穿插离合,章 法,使文字相互交错延伸,打破范围界线,或者把整体的单字拆离开与临近的字拼合,有意地制造出朱白疏密的不同效果。它是体现章法疏密变化的又一个关键。,平正端倪,虚实相间,刚柔巧拙,穿插离合,常见印石,青田石,产浙江青田。最名贵的是“封门青”冻石,一般印石中以青田石最易受刀。,寿山石,产福建寿山。最名贵的是“田黄”,价同黄金,呈黄色半透明。,产浙江昌化。最名贵的是“鸡血石”。因石质红斑鲜艳如鸡血而得名。但一般昌化石常含有铁质的砂钉、易伤刀刃。,昌化石,巴林石,产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巴林福黄石质透明而柔和,坚而不脆,色泽纯黄无瑕,集细、洁、润、腻、温、凝六大要素于一身,金石界素有“一寸福黄三寸金”之说;巴林石中鸡血石,有“草原瑰宝”之美誉,该石温润脆爽,软硬适中,宜于镌刻,是石中妙品,令人在玩赏之余,不禁产生丰富的遐想,感叹大自然造物的神奇。有人称巴林极品石是集“寿山田黄”之尊,溶“昌化鸡血石”之艳,蕴“青田封门青”之雅的印坛奇葩,其评价正可为巴林石之写照。巴林石石质细腻,温润柔和,软硬适中。,其它还有浙江宁波的大松石、山东掖县一带的菜石、磨刀石(又称羊肝石)及目前开采的石源,很多采用爆破,故出售的普通石章往往有裂纹,还有以蜡填嵌裂口的,需要仔细选择。,青田石 青田石产于浙江省青田县,色彩丰富,花纹奇特,以“叶蜡石”为主,显蜡状,油脂、玻璃光泽,无透明、微透明至半透明,质地坚密细致,是中国篆刻用石最早之石种。 青田石共分10大类108种。以“封门”为上品,微透明而淡青略带黄者称封门青。另外,晶莹如玉,照之璨如灯辉,半透明者称灯光冻。色如幽兰,明润纯净,通灵微透者称兰花青。这三“青”于田黄,鸡血石并称为三大佳石,其价值也越来越高。 由于封门青的矿脉细,且扭盘曲折,游延于严石之中,量之奇少,色之高雅,质之温润,性之“中庸”,是所有印石中最宜受刀之石,大为篆刻家所青睐。其色彩天然,绝无人工或他石能仿造,容易辨认。鸡血、田青以色浓质艳见长,象征富贵;封门青则以清新见长,象征隐逸淡泊,专家称之为“石中之君子”,十分贴切。 青田石除灯光冻、兰花青、封门青外,还有黄金耀、竹叶青、金玉冻、白果青田、红青田(美人红)、紫檀、蓝花钉、封门三彩(三色)、水藻花、煨冰纹、皮蛋冻、酱油冻等,均于实物名称相类,易辨。近出龙蛋石,系暗红杂石包裹体,内往往有圆或椭圆上品封门青独石,极为珍稀;形成类似田黄,价值亦愈益昂贵。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浙江云和的小顺石,这是近几年来新开发出的叶蜡石矿。其色彩之丰富,透明度之高,柔润受刀之特点直逼寿山、青田、昌化,大受雕刻界青睐,身价直线上升。小顺石内质外观于寿山、昌化及小部分青田相似,除似寿山色彩之艳之外且透明度大多高于寿山。,明代青田封门青方章,何震治印,北京翰海19.8万元(2000年),清代青田方章,赵之谦治印,尺寸 45X45X66mm,北京翰海8.25万元(2000年),昌化鸡血石 昌化鸡血石的发现和开采利用有1000多年历史,昌化鸡血石作为印石始于元代,兴于明清,与寿山田黄石、芙蓉石并称为印石三宝。明清时期,是中国印艺术发展的高峰期,昌化鸡血石深受文人雅士的青睐和激赏,在清朝宫廷内也倍受宠爱,帝后宝玺中有不少就是昌化鸡血石。 昌化鸡血石出产于浙江省临安市昌化镇西50余公里的浙西大峡谷源头-海拔1300余米的玉岩山。鸡血石矿形成于晚侏罗纪流纹凝灰岩中,是朱砂在高岭与地开石之间不断渗染而成,具有艳丽鲜红如鸡血般的色彩和亮晶如美玉的光泽。,清代鸡血石方章(二方),高8.6 厘米,北京翰海1.98万元(02年),齐白石鸡血石章,高4厘米,上海崇源3万元(03年),清中期鸡血引首章,北京翰海2.2万元(96年),明代田白方章,高5.4厘米(重93克),北京翰海26万元(98年),明代杨玉璇雕田黄瑞狮镇纸200克,香港苏富比成交价 4168万元(06年),清代田黄雕九龙平纽章重460克,北京翰海成交价154万元(96年),清代田黄雕佛手章料,尺寸82X44X44毫米,上海敬华165万元(01年),清田黄螭钮章料,尺寸37X30X30毫米,中国嘉德33万元(03年),田黄雕九龙方印章,高7.3厘米,重492克,“禹民“款,乾隆帝御宝“契里在寸心“田黄兽钮印,清鱼龙钮田黄章,重55克,周杉治钮,北京翰海12万元(97年),清田黄素方章,高54毫米,北京翰海77万元(2000年),出示小草:工整细致的线条,给人以婉转流畅的感觉。,兰而生芳:刀法挺进,势如破竹,有意无意地破边使印面产生古朴苍劲的效果。,作品欣赏,作品欣赏,作品欣赏,作品欣赏,运用所学的书法、刀法、章法知识,临刻一方古印。,临摹练习,篆刻,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记录着不同时代的文明,凝聚着浓厚的人文精神,闪烁着人类的智慧。其艺术的魅力在于一把刻刀驰骋于方寸之间,将心灵融汇于点划之中。美术新课标更加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我利用方寸之间这一课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使学生获得尊重、关爱、友善、合作、分享等人文关怀,促进他们个性的完善与发展。,课后反思,仔细写印,结构严紧。疏可跑马,密不容针。方中有圆,运刀稳准。外柔内刚,绵里藏针。肥不臃肿,瘦中有筋。宁拙勿巧,浑厚圆润。快狠奏刀,痛快漓淋。不加修饰,自然天真。小玺神定,巨印雄浑。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归纳总结,篆刻历史,流派印风,其他资料,再见!,祝同学们学习进步!,商 代,战 国,秦 代,西 汉,新 莽,东汉魏晋,南 北 朝,隋 唐,宋 代,辽 代,金 代,元 代,明 代,清 代,近 代,篆 刻 历 史,商 代 通过对20世纪30年代安阳晚商殷墟所出的三枚铜玺的研究,还有考古界在陕西周原西周遗址和湖北清江香炉石商周遗址先后发掘出西周时代的铜玺和陶玺,令专家、学者倾向于印章起源于商代,并认为印章最初本是一种工具性的印模,后来才赋予公私凭信的功能。,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印章进入繁盛期,印章的用途、品种和风格出现多元化,与当时社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风气相融合。战国古玺的特征,用著名印学家孙慰祖的话概括就是一个“奇”,文字奇谲诡异,形制奇特多样,构图奇恣纵放,线条奇崛遒美。,秦 代 秦王朝统一中国后,为巩固中央集权,推行“书同文,车同轨”,开创了严格的官印制度,并创造了独特的“摹印”体文字入印,深刻影响了其后中国印章的发展轨迹。,汉 代 一、汉印的分期、印式和特征 汉印主要分西汉、新莽、东汉三个时期。但从整个印章发展史看,三国、魏、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印章的印文字体、布局、制作方法、艺术风格与两汉时期都有着难以分割的关系,因此,广义上的汉印上讫西汉,下至魏晋南北朝,跨度近八百年。 汉印作为一种独立的印式,它既区别于古玺印式,又不同于宋元朱文印式。其官印从西汉初期对秦印章的继承,到西汉中期武帝确定官印制度,促使印章制度日趋完善,印文书体完成了从摹篆印到缪篆的转换;从新莽改制,到东汉恢复汉制,字体用成熟的汉缪篆,印章制作日益精致,制作方法也从以铸为主到铸、凿兼用。至此,以白文为主的官印- 汉印定型成熟。 汉官印或铸或凿,前者典雅庄重,后者天趣横生;汉私印材质丰富,金银铜共辉,玉角石俱荣;种类增多,古语、压胜、书简诸印同现;造型创新,出现多面印、套印;艺术提升,字法、刀法、章法均有拓展。 汉印所确立的艺术典范,奠定了印章艺术的法则,成为后世印人的金科玉律,直至评判印章、印家水平的圭臬。 二、西汉的印章图例,新 莽 王莽篡位,改国号为新 ,新莽政权是在西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莽利用西汉的经济基础,发展自己的手工业,各方面卓有成效,尤其货币、铜镜、玺印各方面制作都很精致,铸造精良,造型精美考究,文字书体工整秀丽,历来为研究者所称道。,东汉魏晋 东汉的官制初期沿袭西汉的印绶制度,后来连续太后临政,外戚专权,致使大权旁落,印绶制度出现了混乱。 东汉魏晋私印形式多样,两面印、多面印、套印都较流行,从印面看,多白文、朱文结合者盛行,印文排列不拘一格,章法布局构思巧妙,其艺术性远高于同期官印。,南北朝 南北朝时期,造纸术的发明将竹木简牍抛出历史舞台,推动印章从用于封泥转换到铃印于帛纸上,这一转变导致官印印面增大,印面的增大是南北朝玺印变化的最明显特点,汉印多为方寸之印,约在2.2- 2.5厘米间,南北朝加大为3厘米以上。 由于印面加大,笔划折拐生硬,为使印面完满,开始在笔划曲折上想办法,成为唐宋以后“九叠篆”的先兆。,隋 唐 从隋开始官印印文不再使用白文,而使用朱文,虽然还是篆书,但已完全失去了汉篆的意味,由于印体加大,为使印文布满印面,印文的笔划出现了盘曲的作法,至宋代形成了“九叠篆”。 与此同时,私印的发展却独辟蹊径,逐渐走上篆刻艺术之路,唐代的鉴藏印、斋馆印、年号印就是一个重要标志。,宋 代 宋初期官印还如唐五代风格,以后印文渐趋曲折复杂,印文的笔划出现了盘曲的作法,形成了屈曲折叠、故作繁缛的“九叠篆”,带有匠气的味道,艺术上少有可取之处。 宋朝私印,宋代城市商业的繁荣和文人画的勃兴,推动印章在官宦、文人士大夫和市民广泛使用,别号印、词句印、书柬印、花押印纷纷出现。文人书画家开始参与印章的制作,史载大文人米芾的印章就出自己之手,这一现象是印章功能由凭信为主向艺术欣赏为主过渡的重要因素。 两宋私印文字书体自由活泼,小篆、大篆、缪篆、九垒篆、古文、楷书、隶书无不入印。至南宋,小篆圆朱文一路风格臻于成熟,渐趋流行。 宋代印材多样化趋势再次出现,以青铜铸造为主,玉、牙、角、瓷、木、铁、石俱现,还有叶腊石的运用。 北宋大观以后,一批集古印谱相继问世,张扬了印章之美,为元代印章艺术审美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辽 代 辽是以契丹族为主建的王朝,是我国北方古老民族之一,由秦汉时期东胡族系鲜卑的一支发展而成。 辽的典章制度多仿唐制。,金 代 金朝是女真族建立的政权,金建立后由原奴隶制的社会经过改革,迅速发展为封建社会,在政治、经济各方面多仿效宋辽。 印制度承袭宋代制度,印面呈方形,印钮作长方柱状,上端常刻有“上”字,以示用印方向。印文绝大多数用汉书九叠篆,偶尔也用女真文篆书。金代官印文字排列有一定的格局,为使印面文字整齐出现了带“之”字的情况,以便将印字构成四、六、八个字。金代官印背部大多刻楷书汉字,这些汉字多使用简化字,在汉字简化史上有一定影响。 金代私印发现不多。,元 代 元代是文人篆刻觉醒的时代,元初,大书画家赵孟頫明确提倡汉魏印章的质朴之美,其后,吾丘衍更刊行了中国篆刻的开山之作学古篇,力倡回复秦汉之古法,印章宗汉审美观得以形成。 赵、吾二人身体力行,自己篆印,交工匠镌刻。从既存的印迹看,初步形成了圆转流丽的圆朱文和浑厚质朴的汉白文两大格局,后起的书画家争相效仿,遂成风尚,形成了以杭州为中心的历史上第一个文人篆刻流派。,明 代 明初到正德年间,印章风格是圆朱文与仿汉印章两大格局,虽然明初印人也曾试图突破,但幅度不大。 15世纪后半叶,吴门画派的兴起,推动了苏州、南京两地文人篆刻艺术的发展。吴门书画家的领军人物是沈周和他的学生文征明。文征明时,唐寅、祝枝山、王宠均为核心,众多的书画家在用印习惯、喜好、审美情趣上形成一定的气候和氛围。 从考古发掘的实物来看,明代初期已有石质印章,只是在文彭之前,文人尚没有大规模用石治印。刻治方法也大多由文人篆文,后交由工匠刻治,大规模的文人自篆自刻的时期是到文彭之后才开始的事情。 文氏之功在于自己动手创作,文彭以他特有的地位和影响对印章艺术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成为公认的印坛领袖,自此,篆刻艺术流派纷呈,百花齐放,出现了篆刻艺术的春天。大抵以吴地为中心,先后出现了何震、苏宣、李流芳、朱简、汪关、赵宦光等印人,这些人在实践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奠定了明代印章艺术发展的强大基础。,清 代 清代是篆刻艺术发展史上的又一座高峰,在理论与创作实践上有了更大的发展,风格各异,流派独立,进一步体现了篆刻作为一门专门学科的特点。特别是在清代碑学盛行的时候,碑学家们无不兼擅篆刻,可以说清代的碑学与篆刻学是相辅相成的。 清代初期与中期主要的篆刻大家都生活在江浙与安徽一带,因此我们称之为浙派和徽派。浙派主要指“西冷八家”,徽派又分为歙派与皖派,但后来的邓石如,赵之谦,吴昌硕等独树一帜的大师,并不因其籍属而划分在浙派与徽派中,而是作为独立的艺术流派来审视他们。 西冷八家包括:丁敬、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和钱松。 徽派主要代表人物有:程邃、扬州八怪、董洵、巴慰祖、胡唐。 邓石如流派有:邓石如、吴让之、徐三庚、吴咨和赵穆。 赵之谦流派有:赵之谦。,近 代 民国时期,随着社会发展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西冷印社等印学社团纷纷成立,大量的印谱和印学理论著作广泛传播。驰骋于近现代印坛的主要流派有: (1)吴昌硕流派; (2)赵叔孺流派; (3)王福厂流派; (4)黄士陵流派; (5)齐白石流派。 另外,还有许多无专门师承、自成风格的篆刻家。,流派印风,清 初 印 风,清 代 徽 派,清 代 浙 派,赵之谦印风,吴昌硕流派,黄士陵流派,齐白石流派,赵时枫流派,清初受晚明篆刻艺术普及的浸染,篆刻流派层出不穷。如顾芩为首的“吴门派”,沈世和、林皋组成的“虞山派”,许容、童昌龄、乔林、黄学圮等形成的“如皋派”,王睿章、王玉如构成的“云间派”,黄枢、刘渔仲倡导的“漳浦派”,等等。,清初印风,清初印风,清代中期,印坛徽派与浙派双峰并峙,各有千秋。徽派印人并非都是安徽人,而是指受乾嘉经学“徽宗”影响,程邃以下,活跃在扬州、南京的一大批印人,包括“扬州八怪”的高翔、金农、高风翰、汪士慎、郑板桥,“四凤派”中的沈凤、潘西凤,“歙四子”中的汪肇龙、巴慰祖、胡唐,直至邓石如及其弟子吴让之等,绵延数百年而不绝。,清代徽派,浙派是与皖派同时盛行的著名篆刻流派。 兴起于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由丁敬创始。丁敬高举“古人篆刻思离群”的思想解放旗帜,追求创作上的个性解放,博采众长,不拘一体,创作了面目多样的作品,尤其是短刀碎进和隶法篆印,使其印风朴茂拙实,充满阳刚之美。黄易是丁敬的学生,蒋仁和奚冈也都师法丁敬,四人的篆刻风格比较接近,但又各具特色,蒋仁以朴拙取胜,黄易和奚冈则以秀逸著称。又有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继之而起,八人各具成就,由于他们都是浙江杭州人,合称“西冷八家”。后人把他们连同效法他们艺术风格的印家,总称为“浙派”。 浙派与皖派一样,都崇尚秦汉玺印,刀法上成功地应用涩坚挺的切刀,来表现秦汉风貌,以其古朴雄健的风格有别于皖派诸家的柔美流畅,所以有“歙(皖派)阴柔而浙(派)阳刚”的评论。浙派艺术支配清代印坛一个多世纪,影响极深远。,清代浙派,赵之谦(18291844),浙江绍兴人。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撝叔,号铁三、憨寮、又号悲庵、无闷、梅庵等。所居曰“二金蝶堂”、“苦兼室”,工诗文,擅书法,初学颜真卿,篆隶法邓石如,后自成一格,奇倔雄强,别出时俗。 赵之谦篆刻初学浙派,继法秦汉玺印,复参宋、元及皖派,博取秦诏、汉镜、泉币、汉铭文和碑版文字等入印,一扫旧习,所作苍秀雄浑。,赵之谦印风,吴俊卿,初名俊,中年更字昌硕,民国元年以后以字行或署仓硕、苍石,别号缶庐、老缶、缶道人、苦铁、破荷、大聋、酸寒尉、芜菁亭长、五湖印芒等,浙江安吉人。 他的篆刻从浙派入手,后受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的影响,上追秦汉玺印,以自己擅长的石鼓文入印,兼取玺印封泥、砖甓-瓦及碑碣等书体融入书法、绘画、篆刻的创作,篆刻用刀化钱松、吴让之的刀法为一种新的刀法,钝刀硬入,使他的创作别具一种古拙浑厚、苍劲郁勃的气息,形成雄强恢宏、苍浑老辣的大写意印 ,在国内外影响空前,世称“吴派”。 其弟子极众,有徐星州、赵古泥、赵壑、陈衡恪、诸乐三、沙孟海等。,吴昌硕(1844-1927)流派,黄士陵,字牧甫,穆父、穆甫,号倦叟等。在近现代篆刻史上,黄士陵篆刻的创作成就及对后世篆刻的影响,均可与吴昌硕相比肩,其开创的篆刻流派,世称“黔山派“。 黄士陵的篆刻重浑厚而特别强调秀劲、含蓄、深沉、幽默而耐人寻味。刀法上,他大巧若拙、归真返朴,在运刀的光洁中求锐劲之势;篆法则取金文并以极平实恬淡的气格出之;章法则着意于印面空间的有机切割。 黄士陵的篆刻活动主要在南方,故当时湖、广一带受他影响的篆刻家很多。其中较著名的有李尹桑、易大厂、邓尔雅、简经伦,乔大壮、黄少牧等,他们的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