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物理第十四章热学全章闯关检测.docx_第1页
2019版高考物理第十四章热学全章闯关检测.docx_第2页
2019版高考物理第十四章热学全章闯关检测.docx_第3页
2019版高考物理第十四章热学全章闯关检测.docx_第4页
2019版高考物理第十四章热学全章闯关检测.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四章热学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60分)1.在一杯清水中滴一滴墨汁,制成悬浊液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若追踪一个小炭粒的运动,每隔30 s把观察到的炭粒的位置记录下来,然后用直线把这些位置依次连接起来,就得到如图所示的折线。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A.图中折线为小炭粒运动的轨迹B.可以看出小炭粒的运动是无规则的C.记录的是炭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状况D.可以看出炭粒越大布朗运动越明显答案B图中的折线由炭粒在不同时刻的位置连接而成,无法反映炭粒在任意时刻的位置,即该折线不是炭粒的运动轨迹,但能反映出炭粒的运动的无规则性,所以选项A和C错误而选项B正确。炭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故选项D错误。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外界对气体做功,气体的内能一定增大B.气体从外界吸收热量,气体的内能一定增大C.气体的温度越低,气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平均动能越大D.气体的温度越高,气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平均动能越大答案D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A项未知热传递情况而B项未知做功情况,故无法判断气体内能的变化情况,A和B选项均错误;温度是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温度高的物体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平均动能也越大,故C项错误而D选项正确。3.一定质量的气体,在体积膨胀的过程中,气体对外界做了60 J的功,同时从外界吸收了40 J的热量,在这一过程中,该气体的内能的变化量是()A.增加了60 JB.增加了20 JC.减少了20 JD.减少了100 J答案C由热力学第一定律U=Q+W 可得U=40 J+(-60) J=-20 J,该结果表明气体的内能减少了20 J,故选项C正确。4.关于物体的内能、温度和分子的平均动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温度低的物体内能一定小B.温度低的物体分子运动的平均动能一定小C.外界对物体做功时,物体的内能一定增加D.做加速运动的物体,由于速度越来越大,因此物体分子的平均动能一定增大 答案B温度低的物体分子平均动能一定小,但内能不一定小,选项B正确、A错误;外界对物体做功,若同时散热,物体的内能不一定增加,选项C错误;做加速运动的物体,速度越来越大,物体的动能越来越大但温度不一定升高,物体分子的平均动能不一定增大,选项D错误。5.(2013北京东城二模)已知铜的摩尔质量为M,铜的密度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1个铜原子的质量为 B.1个铜原子的质量为 C.1个铜原子所占的体积为 D.1个铜原子所占的体积为 答案B由题知1个铜原子的质量为 ,1个铜原子所占的体积为 ,B正确,A、C、D错误。6.如图所示,为两分子系统的势能Ep与两分子间距离r的关系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当r大于r1时,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斥力B.当r小于r1时,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C.当r等于r2时,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不存在D.在r由r1变到r2的过程中,分子间的作用力做正功答案D分子间距等于平衡位置间距离(r0)时分子势能最小,由题给图像可知r2=r0。当r小于r0时分子力表现为斥力,故选项B错误;当r大于r1小于r2时分子力表现为斥力,而当r大于r2时分子力表现为引力,所以选项A错误;当r等于r2时引力和斥力都存在且大小相等,故选项C错误。r由r1变到r2的过程中分子力表现为斥力,分子力做正功,选项D正确。7.若一气泡从湖底上升到湖面的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则在此过程中关于气泡中的气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气体分子间的作用力增大B.气体分子的平均速率增大C.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减小D.气体组成的系统一定吸热答案D考虑气体分子间作用力时,分子力是引力,分子间距从大于r0增大,分子力减小,A错误。气泡上升过程中温度不变,分子的平均动能不变,分子的平均速率也不变,B、C错误。气泡上升过程中体积膨胀,克服分子间的引力做功,分子势能增加,内能增大,而对外做功,故气体一定吸收热量,D正确。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布朗运动是悬浮在液体中固体颗粒分子的无规则运动B.物体吸收热量,其温度一定升高C.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D.知道某物质的摩尔质量和密度可求出阿伏加德罗常数答案C布朗运动是悬浮颗粒的无规则运动,故A选项错误;若物体吸收热量的同时对外界做功,则物体的温度可能降低、升高或者不变,故选项B错误;若已知物质的摩尔质量和密度,则可知道该物质的摩尔体积,无法求出阿伏加德罗常数,故D选项错误。9.(2013北京海淀二模)在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物体里所有分子动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B.定质量的气体,体积不变时,温度越高,气体的压强就越大C.对一定质量的气体加热,其内能一定增加D.随着分子间的距离增大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合力一定减小答案B物体里所有分子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A错误;体积和温度是气体压强的两个宏观标志,当体积不变时,温度越高,气体的压强就越大,B正确;影响气体内能的方式有热传递和做功两种方式,故对一定量气体加热时,其内能不一定增大,C错误;在r r0的一小段范围内,分子之间引力和斥力的合力是随距离增大而增大的,D错误。10.已知地球的半径为6.4103 km,水的摩尔质量为1.810-2 kg/mol,阿伏加德罗常数为6.021023 mol-1。设想将1 kg水均匀地分布在地球表面,则1 cm2的地球表面上分布的水分子数目约为()A.7103个B.7106个C.71010个D.71012个答案B1 kg水中的水分子总数n=NA=6.021023个=1026个地球表面积S=4R2=43.14(6.4106)2m251018cm2则1 cm2的地球表面上分布的水分子数n=7106个。二、非选择题(共40分)11.(5分)(多选)某学生在做“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的实验时,计算结果偏大,可能是由于。A.油酸未完全散开B.油酸溶液浓度低于实际值C.计算油膜面积时,舍去了所有不足一格的方格D.求每滴体积时,1 mL的溶液的滴数多记了10滴答案AC解析由d=知,选项A、C会导致油膜面积偏小,计算出d偏大;选项B、D会使油酸体积偏小,计算出d偏小。12.(10分)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实验器材有:浓度为0.05%(体积分数)的油酸酒精溶液、分度值为0.1 mL的量筒、盛有适量清水的浅盘、痱子粉、胶头滴管、玻璃板、彩笔、坐标纸(最小正方形边长为1 cm)。则:(1) 为估算油酸分子的直径,请将最后一项实验步骤D补充完整,并将给出的实验步骤正确排序(填序号) A.待油酸薄膜的形状稳定后,将玻璃板放在浅盘上,用彩笔将油酸薄膜的形状画在玻璃板上B.用滴管将浓度为0.05%的油酸酒精溶液一滴一滴地滴入量筒中,记下滴入1 mL油酸酒精溶液的滴数NC.将痱子粉均匀地撒在浅盘内水面上,用滴管吸取浓度为0.05%的油酸酒精溶液,从低处向水面中央滴入一滴D. 。(2)利用以上测量数据,写出单个油酸分子直径的表达式为。答案(1) 将画有油酸薄膜轮廓的玻璃板放在坐标纸上,以坐标纸上边长为1 cm的正方形为单位,计算轮廓内正方形的个数,算出油酸薄膜的面积SBCAD(2)解析(1)见答案。(2)每滴油酸酒精溶液的体积为 cm31滴油酸酒精溶液所含纯油酸的体积为V=0.05% cm3所以单个油酸分子的直径为d= m。13.(12分)某压力锅结构如图所示,盖好密封锅盖,将压力阀套在出气孔,给压力锅加热,当锅内气体压强达到一定值时,气体就把压力阀顶起。假定在压力阀顶起时,停止加热。(1)若此时锅内气体的体积为V,摩尔体积为V0,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A,写出锅内气体分子数的估算表达式。(2)假定在一次放气过程中,锅内气体对压力阀及外界做功1.5 J,并向外界释放了2.5 J的热量,锅内原有气体的内能如何变化?变化了多少?答案(1)n=NA(2)内能减少了4 J解析(1)锅内气体的物质的量为则锅内气体分子的总数n=NA(2)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得U=W+Q=-4 J即锅内气体内能减少,减少了4 J14.(13分)用放大600倍的显微镜观察布朗运动,估计放大后的小碳粒体积为0.110-9 m3,碳的密度为2.25103 kg/m3,摩尔质量是1.210-2 kg/mol,阿伏加德罗常数为6.021023 mol-1,则:(1)该小碳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