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三中华文明的鼎盛——魏晋南北朝、隋唐文明.ppt_第1页
单元三中华文明的鼎盛——魏晋南北朝、隋唐文明.ppt_第2页
单元三中华文明的鼎盛——魏晋南北朝、隋唐文明.ppt_第3页
单元三中华文明的鼎盛——魏晋南北朝、隋唐文明.ppt_第4页
单元三中华文明的鼎盛——魏晋南北朝、隋唐文明.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篇 品味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单元三 中华文明的鼎盛 魏晋南北朝、隋唐文明,【网络特征】,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唐,(220-589),(581-907年),阶段时间,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和过渡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繁荣时期,阶段特征,(一)魏晋南北朝:国家分裂、民族大融合 政治 经济 民族关系 文化,三国鼎立、西晋短暂统一,但整体处于分裂。少数民族和汉族政权对峙。,南方经济得到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北魏均田制和租调制,北方经济恢复,民族融合、少数民族汉化,佛教、道教和儒学三派相互影响和融合 汉字发展成为自觉的书法艺术,1、政治: 2、经济: 3、民族关系: 4、对外关系: 5、文化:,隋唐时期阶段特征中华文明鼎盛时期,国家大一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完善,经济繁盛,开明的民族政策,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开放政策,加强与亚洲、欧洲等国之间的交流,文化繁荣,考点1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一、专制皇权的完善 二、中央集权的加强 三、中央集权的削弱,三省六部制,科举制,1、魏晋南北朝 2、隋唐时期,初现雏形,隋建立三省六部制,唐完善三省六部制,1、魏晋南北朝 2、隋唐时期,九品中正制 (按门第),隋确立科举制,唐完善科举制,1、魏晋南北朝 2、隋唐时期,国家分裂,政局动荡,唐安史之乱后设节度使,导致藩镇割据,唐朝政府机构示意图,作用: 三省相互_又互为_,分工明确提高办事_ 相权被_,有利于加强_,皇帝,三 省,中书省,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封驳审议,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 部,牵制,补充,效率,削弱,皇权,三省六部制,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特别提醒: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的基本特点是:选官标准由以家世、门第为主到以学识才能为主;选官方式由以地方评议为主到以考试作为主要依据;选官权力由地方为主到以中央机构为主,加强中央集权。,科举制度废除一百多年了,百多年来人们一直对它褒贬不一。你怎样评价科举制度?,【提示】科举制的发明,最大限度摒除了权力的干扰,保证了官员选拔的公正、公平;科举制另一个重要功能,是保持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使“底层”可以通过苦读考试升至“上层”。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虽不无夸张,却是这种流动性的形象反映。这种流动性,是社会公平、稳定的重要条件。,但科举制必然也有其弊端。其一是考试内容狭窄单一,并且越来越程式化、格式化,最终形成“八股”;科举制的另一重要弊端是“官本位”,教育、读书的目的只是为了“做官”。所以与科考无关的知识都被视为“形下之器”,是君子不屑的“奇技淫巧”。自然科学在中国不发达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但科举无疑是一重要因素。,(1)秦朝: 掌管监察。 中央:设御史府。 地方:设 。 (3)隋唐: 负责谏议和封驳。 (4)宋朝:,(2)汉代,刺史,门下省,中国古代的监察谏议制度,御史大夫,特别提示 中国专制社会的监察谏议制度,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也是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强化皇权、巩固专制统治的重要手段。但并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通判,C,D,3、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 ) 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C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 D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4、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某制度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他评价的是( ) A察举制 B三省六部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B,D,5、英国1855年文官改革令是以择优录取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1870年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这说明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和唐代科举制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都( ) 打破了特权阶层对官职的垄断 加强了中央集权 推进了社会公平公正 提高了官员队伍素质 A. B. C. D.,C,C,D,C,9、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若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B,图一,图二,材料一 关于大部制改革的两幅漫画:,唐代三省六部制示意图,材料二,请回答: (1)材料一中图一反映出当前我国某些行政机构存在什么问题?图二反映的对当前大部制改革的理解是否全面?为什么?,(1)部门林立,机构繁冗,职能交叉。不全面。大部制改革不仅仅是裁并(减)机构,更主要的是完善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社会主义公共行政体制。,图一,图二,材料一 关于大部制改革的两幅漫画:,唐代三省六部制示意图,材料二,请回答: (2)根据材料二,为什么说唐代的三省六部制提高了行政效率? (3)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对当前我国的大部制改革有何启示和借鉴?,(2)三省分工明确,互为补充,相互协调。,(3)部门分工要职责明确,运行机制畅通。,考点2 民族关系,一、魏晋南北朝 二、唐朝,民族融合,开明的民族政策,经济:均田制、租调制、三长制 政治:整顿吏治、迁都洛阳 社会风俗:革除旧俗,如易胡服、说汉话、改汉姓、胡汉联婚、扩大汉族官员比例,北魏孝文帝改革,考点3 对外关系 (国与国),考点4 隋唐农耕经济的繁荣,农具 经济重心南移,唐:曲辕犁;曹魏的翻车、唐朝的筒车,农业 手工业 商业,魏晋南北朝: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 中唐以后:南方逐渐超过北方,冶炼 丝织 制瓷,南北朝的灌钢法 唐朝的缂丝 北朝的白瓷 隋唐:制瓷成为独立部门,自唐以后,取代丝绸成功中华文明的新象征,出现都会、与西域、阿拉伯、波斯商人,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放松。,曹魏的翻车 人力提水工具,唐朝的筒车 水力提水工具,1.(2010安徽文综T13)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我国第一篇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某班兴趣小组以此为题材对茶的起源问题进行探究后,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其中最合理的是( ) A.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不能以此确定茶的起源 B.文学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仍不能据此确定茶起源于晋代 C.唐代茶经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应据此确定茶起源于唐代 D.传说神农氏发现了茶,可据此确定茶起源于神农氏时期,B,2.(2011潮州模拟)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以下对材料中“商人”行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他可以到浮梁草市收购茶叶 B.他到浮梁买茶时住在“会馆”中 C.经商使他的社会地位发生根本改变 D.他将茶叶贩卖到海外,受到“海禁政策”的限制,A,考点5 儒学面临危机,佛教、道教迅速传播,三教并立,魏晋南北朝 唐宋,“三教合一”,西汉末年 佛教传入;东汉 道教产生,(1)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剧变,百家争鸣。儒家主张仁、仁政,反对苛政,不能适应中央集权、国家统一的潮流。儒学遭到冷遇,未受到重视。 (2)秦始皇完成统一,以法家思想治国,采取“焚书坑儒”政策,儒家学派为统治者所不容,遭到沉重打击。,重点解析:儒家学派从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的社会地位有何变化?,(3)汉武帝推行大一统,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主张,适应了当时加强 中央集权、加强君权和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被汉 武帝采纳,儒学从此成为西汉统治的正统思想。 (4)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实行使儒学全面影响社会 政治和文化生活,同时儒学也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 的工具。,A,考点6 科学技术领先世界的突出成就,1、印刷术:金刚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