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法在中风急性期的临床应用.doc_第1页
下法在中风急性期的临床应用.doc_第2页
下法在中风急性期的临床应用.doc_第3页
下法在中风急性期的临床应用.doc_第4页
下法在中风急性期的临床应用.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下法在中风急性期的临床应用【关键词】 下法 急性期 中风 中医药疗法 三化汤 治疗应用中风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因其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高而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随着中风病发病率逐年上升,中风病的防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不同的治法也得到了一定的研究和发展。近年来有大量运用泻下法治疗中风病急性期的报道15。中风病的病机关键在于气血逆乱,上犯于脑,此时腑气不通,可加重气血逆乱,治疗时辅以通腑泻下之法,可通其脏腑,开其闭塞,使腑气得通,气血得平,不致逆乱上扰。笔者将下法运用于中风急性期,疗效满意,举例报道如下。1 下法 伤寒论全书397条,论攻下条文90条,占23。所谓下法就是通过荡涤肠胃,泻出肠中积滞,或积水、羦血,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其作用:一攻逐积滞,即“推陈致新”;二清热泻火,谓“釜底抽薪”;三润肠通便,即“增水行舟”1。随着临床对下法的运用与研究,下法已超出了原有通便泻热,逐邪下行的局限范围,而成为解毒排毒,疏利气机,开窍醒神,调整阴阳,促进正气的发挥,因势利导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积极有效的手段。尤其在临床治疗中风病急性期的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中风病是在脏腑经络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偏盛偏衰的基础上,产生风、火、痰、气、虚、瘀,导致气血逆乱,上犯于脑而发病。而火、痰、瘀、虚为生风之源,也是引起腑实、窍闭的主要原因,腑气不通,则火热、痰浊、瘀血之邪无下走之路,返而上行,出现大壅大实之象,火热之邪进一步耗竭真阴,从而加重病情,如单用某一治法效果皆不满意,若协以通腑泻下降逆法则事半功倍。自张从正根据内经“中满者,泻之于内”之要旨,最早运用寒下法,方选三化汤治疗中风病以来,历代医家对泻下法的运用机理进行了探讨。张锡纯认为肝为起病之处,胃为传病之所,提出“肝火之升,胃气上冲,又多因胃气不降而加剧”。中风病人气血逆乱,血蓄于内,胃肠气机不畅,糟粕积滞阻于肠道,郁久化热而引起胃肠实热证,故大便通则病过半。故腑气不通在中风病中,既是诱发因素,又可作为一种病理状态持续存在于病变过程中,影响疾病的治疗。因此,通腑泻下在中风病的治疗当中显得尤为重要。 通腑不等同于单纯通大便,通腑泻下在排便的同时还具有多方面的功能:(1)借通降阳明胃腑之势,引气血下行,直折肝阳暴亢,令亢阳下潜而“胃气复返”;(2)借通腑以达泻火泻热之目的,即釜底抽薪,使火热之邪从下而出;(3)清除阻滞于胃肠的痰热积滞,使痰热或痰浊之邪不得上扰神明,达到启闭开窍之目的;(4)通畅腑气,祛瘀达络,敷布气血,使瘀热之邪从下而除,不得上扰神明;(5)急下存阴,使火热煎灼将竭之真阴得以保存,以防阴劫于内,阳脱于外,正所谓“陈腐去而肠胃洁,肠胃洁而营卫畅,营卫畅而诸病愈”6。2 病案举例 患者孙某,男,65岁,于2005年11月25日入院。3 d前突然出现左侧肢体麻木,活动不利,但尚能活动,言语笨拙。次日诸症加重,送至我院就诊,经做头部CT检查诊断为“脑梗死”并收入院。经西药常规治疗,未见明显好转,半身不遂日渐加重。诊见患者意识尚清,但朦胧嗜睡,口角右偏,言语蹇涩,高热不退,左上肢肌力0级,左下肢肌力2级,左侧巴氏征阳性,大便秘结,已数日不行,腹部微胀,舌苔黄厚腻,脉弦滑有力。治以化痰通络,泻热通腑为法,在给予西药常规治疗下配合中药汤剂口服,方以三化汤加减:生大黄5 g(后下),厚朴15 g,枳实10 g,羌活5 g,胆南星、半夏、茯苓、红花、桃仁各10 g,全瓜蒌、桑枝各30 g,莶草20 g。服用3剂后,大便已通,高热已退,神志清楚,左侧肢体肌力改善,原方加减服用7剂后,左侧肢体明显恢复,可扶助其他物体下地行走。3 体会 中风病常突然发病,病势较急,且危重多变,但中风病的发生不外乎风、火、痰、气、虚、瘀六端, 为本虚标实之证。古人云:“凡治病,总宜使邪有出路”,针对中风急性期病人多数有风火痰热腑实表现,辨证使用通下法,一可使腑气通畅,气机升降如常,气血得以敷布,经络脏腑、四肢百骸得以濡养;二可使阻于胃肠的积滞痰热从下而出,浊邪不得上扰心神、蒙蔽清窍;三可以急下存阴,以防阴劫于内而阳脱于外。此乃祖国医学所谓“病在上,取之下”的治疗原则。如腑气不通,邪不得出,气机不得升降,上蒙之清窍亦不得开,其后果必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所云:“出入废则神机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由此可见,通下法在中风病急性期的治疗中有着重要作用。【参考文献】 1黄选华.辨证通腑治疗中风病急性期96例疗效观察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18(1):48.2王桥专.中西医综合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60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06,27(11):28.3张玉华,王宇萍.通腑泄热法治疗急性中风病30例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7,19(4):394.4李 玲,赵建军.阳明下法治疗中风急性期60例J.长春中医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