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顽固性呃逆120例临床观察.doc_第1页
中西医结合治疗顽固性呃逆120例临床观察.doc_第2页
中西医结合治疗顽固性呃逆120例临床观察.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西医结合治疗顽固性呃逆120例临床观察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 顽固性呃逆 顽固性呃逆是内科常见病症之一。以其频繁呃逆、持续时间超过24h,对一般药物治疗无效为特点,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常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患有心、脑、肝、肾等基础疾病者,可以加重病情,严重影响生命质量。自2001年以来,我院应用中西医相结合方法治疗120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0例均为本院临床确诊的顽固性呃逆患者。其中,基础病为脑硬死者30例,脑出血2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0例,胃炎20例,膈下脓肿2例,肝功能失代偿期肝硬化腹水4例,十二指肠溃疡16例,糖尿病2例,冠脉综合征12例,脱水及电解质紊乱2例。患者年龄最小41岁,最大80岁,平均60.5岁,其中男64例,女56例。 1.2 治疗方法 氯丙嗪12.5mg双侧足三里或双侧内关(得气后)封闭注射,每日2次(严重低血压患者禁用)。亦可选用0.25%的普鲁卡因12.5mg(需皮试阴性后使用)或1%利多卡因25mg(癫痫、严重房室传导阻滞者禁用)双侧足三里或双侧内关或膻中穴(得气后)封闭注射。然后予“呃逆缓解汤”口服。药选,柿蒂、刁豆、丁香、旋复花、代赭石、生姜、半夏、党参、枳壳、内金、大枣、炙甘草。剂量视年龄大小而定,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 2 结果 2.1 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呃逆病状消失;有效:症状消失,一周内复发者;无效:症状无改善。 2.2 治疗结果 以上120例患者,经我院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其中治愈97例,有效17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达95%。3 讨论 呃逆分良性、自限性和顽固难治性。现代医学认为,呃逆是膈肌和肋间肌等辅助呼吸肌阵发性不随意痉挛、声门闭锁、空气迅速流入气道内发生特征性的声音1。顽固难治性呃逆有治疗意义。西医常以肌肉松弛剂、中枢兴奋剂、钙离子拮抗剂、麻醉剂、抗胆碱药、抗精神病药等治疗,其优点是能迅速、短时间内缓解症状,但常迅速再发,根治较难,且长期反复应用后易出现药物毒副作用、蓄积作用、致病情转化,故其安全性难确定。 中医称呃逆乃胃气上逆、膈间不利、喉中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之证,古称“哕”。认为本病多因饮食不节,情志不和、正气亏虚等致胃气上逆动膈而成。其病理因素有:寒气蕴蓄、燥热内盛、气郁痰阻及气血亏虚,此外肺气失宣也起一定作用。辨证以分虚实、辨寒热。治则:和胃、降气、平呃。方中重用柿蒂,理气、降气专治呃逆;刁豆、丁香温中和胃、降逆止呕;旋复花行气、降气、消痰涎;代赭石善镇冲逆;生姜、半夏,祛痰散结、降逆和胃;党参、大枣,补脾养胃,润肺生津;枳壳,行气消积、化痰除痞;内金运脾健胃;炙甘草扶助已伤之中气,诸药合用以达平呃、降气和胃,健脾消痰,除痞,行气润肺生津之目的(燥热内盛着慎用)。 膻中为八会穴之气穴,居胸膺中,主一身之气机,尤以宽胸利膈、调畅气机见长;足三里为胃之下合穴,具有统治一切脾胃疾患的特殊作用;内关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阳明脉,而主治胃、心胸之疾,起宽胸利膈的作用2。得气后穴位封闭,效佳。 中西医结合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说明,呃逆缓解汤配合中枢抑制剂、麻醉剂、穴位注射,可发挥优势互补作用,使症状改善,病程缩短。【参考文献】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