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宗金鉴痔疮诊治学术思想探源.doc_第1页
医宗金鉴痔疮诊治学术思想探源.doc_第2页
医宗金鉴痔疮诊治学术思想探源.doc_第3页
医宗金鉴痔疮诊治学术思想探源.doc_第4页
医宗金鉴痔疮诊治学术思想探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医宗金鉴痔疮诊治学术思想探源【关键词】 医宗金鉴 痔疮 学术思想医宗金鉴约成书于1742年,由吴谦主持整理总结清以前的中医学术成就。其中外科心法要诀由当时的御医祁宏源编纂。祁宏源为外科大成作者祁坤之孙。祁宏源在外科大成序中说“今上谕太医院判官吴谦等纂医宗金鉴一书,以源世外科医,钦命纂修。源识简学陋,何所与能,惟悉取先王父大成之意旨而敷扬之耳。”故后世认为医宗金鉴之外科心法要诀是以外科大成为蓝本写成。但是,笔者将外科心法要诀痔疮篇经与外科大成、外科正宗等医籍比对,略有异议,简述如下。1 关于痔漏的概念医宗金鉴的痔疮篇包括痔与肛漏。开篇即有“此证系肛门生疮,有生于肛门内者,有生于肛门外者。初起成儡,不破者为痔,易治;破溃而出脓血,黄水浸淫,淋漓久不止者为漏,难痊。”考外科大成痔漏篇,已将痔漏清晰分开,沿用赵真子家传的本的“二十四痔”及肛漏的“漏有八”的说法。与医宗金鉴完全不同。再看外科正宗有“久则崩溃成漏,新则坠重刺疼,甚者粪从孔出,血从窍流,气血日有所伤,形容渐有所削,若不早治,终能伤人”的说法,与医宗金鉴颇为相似。上溯到金元以前,最为普遍的说法是痔久不愈成漏。如儒门事亲有痔“不愈,变为漏”;兰室秘藏有“痔疾若破,谓之痔漏”;东垣十书有患痔疾若“稍纵嗜欲,腐溃脓血,或逗留淫汁,岁月已深,旁穿窍穴,即变痔漏”;丹溪心法有“诸痔久不愈,必至穿穴为漏”;永类钤方有“五痔,久不治,则成漏”等。可见医宗金鉴痔疮采用通行的说法。2 关于痔漏的分类医宗金鉴认为痔疮的各种名称均“名因形起”,当时有二十四种分类。但从二十四痔图的名称却与外科大成列赵真子家传本的“二十四痔”差别较大,详见表1,也不能说明是沿用的外科大成说法。表1 元明清不同时期二十四痔比较表同时,更加强调这种分类临床意义并不大,主要还是按病因病机分类的观点。故在原书中并没有像外科大成那样,对二十四痔详细描述。3 关于痔疮的病因病机医宗金鉴认为痔疮的发病之因“总不外乎醉饱入房,筋脉横解,精气脱泄,热毒乘虚下注;或忧思太过,蕴积热毒,愤郁之气,致生风、湿、燥、热,四气相合而成。”并将临床症状进一步分析,认为“如结肿胀闷成块者,湿盛也;结肿痛如火燎,二便闭者,大肠、小肠热盛也;结肿多痒者,风盛也;肛门围绕,折纹破裂,便结者,火燥也。”外科大成论痔漏的发病机理说“予阅内经惟云: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盖为饱食则伤脾土,脾土伤则不能荣养肺金,肺金失养,则肝木无制,而生心火,侮肺金克脾土,于是可所胜而侮所不胜也,然饱食而成此症者,必有其因,其因惟何,盖因饱食之后,或暴怒,或努力,或枯坐,或酒色妇人或产难,小儿或夜啼等因,致使气血纵横,经络交错,流注肛门而成此痔矣”,其按脏腑五行的说法,盖采用兰室秘藏的说法,但并未在医宗金鉴中被采用。症状分析“如其肿者湿也,痛者火也,痒者风也,闭结者燥也。”基本相同。考兰室秘藏在论述秦艽苍术汤时有“大肠头成块者,湿也;作大痛者,风也;若大便燥结者,主病兼受火邪,热结不通也。”可见其观点可能源于金元的该种说法。医宗金鉴最大的特点是将各种症状综合分析,更加适合临床。特别是“肛门围绕,折纹破裂,便结者,火燥也”成为现代肛裂分析诊治的主要中医依据。4 关于痔漏的证候(1)以肿块为主要症状的痔疮描述为“结肿胀闷成块”、“结肿痛如火燎”、“结肿多痒”、 “坚硬”、“顶大蒂小”、“顶小蒂大”,也有“内痔不出”。(2)以便秘为主要症状的痔疮:描述为“二便闭”、“肛门围绕,折纹破裂,便结”。(3)以便血为主要症状的痔疮:描述为“血箭痔,生于肛门或里或外,堵塞坠胀,每逢大便用力,则鲜血急流如箭”可在“粪前粪后”;“肠风下血,点滴而出”有“粪前”和“粪后”出血的区别,为酒毒,进一步发展,可出现“唇白,面色萎黄,四肢无力”的气血两虚症状。(4)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痔疮:从“俱用止痛如神汤”可知。(5)勤苦劳役,负重远行,以致气血交错而生痔。(6)有产后用力太过而生痔。(7)有久泻、久痢而生痔。(8)有久患痔而后咳嗽者,取效甚难。(9)久病咳嗽而后生痔者,多致不救。”(10)痔已通肠,污从漏孔出。(11)漏有管。5 关于痔漏的治疗医宗金鉴重视内外同治,至今仍是我们诊治痔疮的宗旨。(1)痔漏初起:“初俱服止痛如神汤消解之,外俱用菩提露或田螺水点之。” 止痛如神汤出自外科启玄,与秦艽苍术汤药物相同,显然是遵从金元至明的观点,不似外科大成首用凉血地黄汤。(2)痔漏肿块:“若坚硬者,以五倍子散,唾津调涂之,兼用朴硝、葱头煎汤洗之。”五倍子散见于外科正宗,仅有“朴硝、葱头煎汤洗之”稍有外科大成的影子,即“熏洗方”(药物组成为地骨皮、槐花、韭菜根、朴硝、白矾、苏叶、葱头7味药,水煎沸后,倒入筒内,令患者坐在上面,四周遮盖,尽量不要透出药气,先熏后洗,待痔出黄水最好)。(3)外痔:“顶大蒂小者,用线勒于痔根,每日紧线,其痔枯脱,随以月白珍珠散撒之收口;亦有顶小蒂大者,用枯痔散枯之。”则符合外科大成之意,有“凡痔头大根小者,以线扎之。头小根大者,用药枯之。”,但是所用药线及枯药均不是外科大成中记载的。(4)内痔:“内痔不出者,用唤痔散填入肛门,其痔即出;随以朴硝、葱头煎汤洗之。”唤痔散可见于外科大成,但也见于较早的外科正宗,均相同。(5)“又有因勤苦劳役,负重远行,以致气血交错而生痔者,俱用止痛如神汤加减服之。” 外科大成未见此种治法及方剂,分析同前。(6)“又有血箭痔,生于肛门或里或外,堵塞坠胀,每逢大便用力,则鲜血急流如箭;不论粪前粪后,由肠胃风热,而兼暴怒成之。初服生熟三黄丸,若唇白,面色萎黄,四肢无力,属气血俱虚,宜十全大补汤倍川芎、参、芪服之,外用自己小便洗之,童便热洗亦可,其血自止。”此为外科正宗治法,只是将二地三黄汤之名改为生熟三黄汤。(7)“亦有肠风下血,点滴而出粪前者,宜防风秦艽汤” 防风秦艽汤为外科正宗治疗痔疮所出第一方,出自金元东垣十书、丹溪心法。(8)“粪后出血者,为酒毒,宜服苦参地黄丸。效后必多服脏连丸二、三料除根。”苦参地黄丸为外科大成方。(9)“又有产后用力太过而生痔者,宜补中益气汤,加桃仁、红花、苏木服之。又有久泻、久痢而生痔者,宜补中益气汤加槐花、皂荚子煅末服之。”(10)“如痔已通肠,污从漏孔出者,用胡连追毒丸酒服之;服后脓水反多者,药力到也,勿以为惧。如漏有管者,用黄连闭管丸服之,可代针刀药线之力。凡痔未破已破及成漏者,俱用却毒汤烫洗。”却毒汤为医宗金鉴特有,其药物组成为“瓦松、马齿苋、甘草(生)各五钱,川文蛤、川椒、苍术、防风、葱白、枳壳、侧柏叶各三钱,焰硝一两,水五碗,煎三碗。先熏后洗,日用3次。”另“或用喇叭花煎汤(喇叭花即土地黄苗),日洗2次。”见于外科大成家传痔漏方,原文为“家传痔漏方 喇叭花,(即二地黄苗也)三月内未开花时,连根采来,阴乾,每用五钱,水三碗,煎二碗,滚两三次,另用韭叶五钱,用酒水各一锺,煎八分,空腹服,渣午後服,隔二日再一服,内外如式治之,一切新久痔漏,1月除根。”6 关于痔漏的方剂医宗金鉴所列主治方剂13首,出自外科正宗有10首之多,包括田螺水、五倍子散、药线、枯痔散、唤痔散、生熟三黄汤、防风秦艽汤、脏连丸、胡连追毒丸、黄连闭管丸;而出自外科大成仅有2首,即苦参地黄丸,另家传痔漏方1首。可见外科正宗在治疗痔疮方面对医宗金鉴的影响之大。但是,医宗金鉴也有自己明显的观点,如开门首方即不同,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