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课改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_第1页
北京课改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_第2页
北京课改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_第3页
北京课改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_第4页
北京课改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册语文教案王淑娥研 究 专 题一、 课题名称:小语高年级体验性习作的研究 二、完成时间:3年二、 成果形式:方案、论文、课堂教学三、 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语文课程标准中对第三学段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由此可见,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方面重视的是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的交融。众所周知,习作教学包括“有写作动机”,“有东西可写”,“能够写出来”。三个重要层面,简言之,即:“想写”、“写什么”和“怎么写”。其中“想写”和“写什么”联系密切。如果学生没有写作动机,不想写,就不会积极主动地获取材料,就不会“有东西可写”。如果前两个层面的问题解决不了,那么第三个层面“能够写出来”就无从谈起。可见,学习动机关键。为了解决高年级的学生“想写”、“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为此,我们进行“体验性习作的研究”。小语高年级体验性习作的研究旨在改变目前阅读教学与学生习作脱节的现象,实现语文教学中真正意义上的“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从阅读中学习表达”;旨在改变目前习作指导课,评改课上教师流于形式,畏手畏脚,机械呆板的老套路。实现习作课上学生想写、爱写、有的写,进而在习作实践的体验中探寻习作规律,达到会写。四、 操作设计:所谓“体验性习作”,就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体验,从阅读中学习表达的过程,在习作指导课上教师根据课内外不同的习作内容和要求,巧妙的创生文本,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习作思维,使学生设身处地的体验,认识感受过程。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从而解决学生“想写”、“写什么”的问题,在学生习作过程中,给足习作时间,体验自主习作的过程。在习作评改课上,让高年级学生体验以自主评改,生生互改为主,教师相机提升的过程。循序渐进的探寻习作规律,解决“怎么写”的问题。小语高年级体验性习作的研究旨在改变目前阅读教学与学生习作脱节的现象,实现语文教学中真正意义上的“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从阅读中学习表达”;旨在改变目前习作指导课,评改课上教师流于形式,畏手畏脚,机械呆板的老套路。实现习作课上学生想写、爱写、有的写,进而在习作实践的体验中探寻习作规律,达到会写。模式如下:(!)创设情景 激发思维 (2)给足时间 自主习作 (3)自主评改 相机提升五、课题研究目标:着眼于发现和发展学生读写的潜能,激励和促进学生的语文素质的全面发展,构建多元化,多样化的阅读和写作的课堂体系。六、研究方案的主要内容介绍:实验的前期准备和实验时期第一阶段(2004年12月-2005年7月)(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形成对实验的共识。(二)制定实验方案。(三)选定实验教师。(四)培训实验人员,学习理论,搜集资料。(五)调查测试及其他准备。(六)构建小语高年级体验性习作的研究方案的框架。第二阶段(2005年7月-2006年7月)(一) 试用方案1、试用方案。2、反馈方案的试用情况。3、对方案的试用结果进行分析、整理有关材料。(二)、对方案进行修改,不断完善。第三阶段(2006年7月-2008年7月)(一) 对实验教师宣讲修改方案。(二) 再次试用方案。(三) 对相关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四) 形成小语高年级体验性习作的研究方案(五)对学生通过此项研究的发展情况加以客观地分析,写出论文。全册备课(一)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解: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进行了整体设计,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在通读整个课程标准,尤其是认真研读课程目标这一部分后,我认为倡导合作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显著特征。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的第9条中明确指出:要“发展学生的合作精神”。这是以往“大纲”中所没有的提法。而且,在四个阶段目标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发展学生的合作精神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如:第一学段中:“乐于与人交流”、“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意见”、“能就感兴趣的内容共同讨论”、“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等都是从培养合作兴趣的角度提出了目标。第二学段在培养合作兴趣的基础上,更偏重于通过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如“阅读”部分中,要求“学生与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习作”中要求学生“愿意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这可是以前从未提到过的,也是现在的小学生最不乐意做的)“口语交际”中要求“学生能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综合性学习”中要求“学生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第三学段则在提高合作的成效上作了高一层的要求。如:“阅读”部分要求“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这就不是简单地参与合作,而是要求通过合作后有自己的见解,讲求的是合作后的收效。再如:一习作”中要求“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习作,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这既提出了合作的途径,又要求讲究合作后的收效。因此,倡导合作,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注重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兴趣,努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二)教学内容:【该文件来源于一起学习网 】 精读课文16篇,略读课文16篇,语文实践活动8次,含习作8次。(三)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1)利用汉语拼音识字,学习普通话。2)学会140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能在阅读和习作中正确地理解和运用,并能正确书写。认识134个生字,能读准字音。3)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每分钟不少于15个。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比较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阅读其他文章,稍作准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200字。5)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6)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7)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5万字。根据需要收集、整理、运用有关的资料。逐步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 8) 观察事物能注意抓住特点,养成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培养想像力。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9)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有一定的条理,书写工整,注意不写错别字,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能仿写课本剧。40分钟能完成350字左右的习作。课内习作8次(篇)。能初步修改自己的作文。学写读书笔记。10)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能认真专心地听讲话和广播,理解主要内容,并能转述。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稍作准备,能围绕一个意思当众做2分钟左右的发言,态度大方,语句比较通顺连贯。能比较主动积极地进行口语交际。11)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2、过程方法:1)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领会有一定内涵的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有自己的见解。能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能运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读书方法,提高自学能力,加大阅读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2)能积累词语,背诵指定的段落或篇章。3、情感态度:【该文件来源于一起学习网 】受到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的教育,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懂得对人要充满爱心,真诚相待;懂的要用乐观态度对待生活;面对困难,要有坚强的意志;崇敬为祖国建设,为人民作出贡献的科学家和在平凡岗位上的普通人;指导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意义;懂的对小动物要充满爱心,和谐相处等。(四)教学重点:1 用不同的方法,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 比较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3 学习创造性复述课文。 4 在诵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五)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作者思想感情。能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2 能比较主动积极地进行口语交际。3 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有一定的条理并能初步修改自己的作文。(六) 教具准备: 课件(七)进度安排:周 次内 容课 时备注第1周第1课2每周作文两课时,共计12次24课时.第2周第2课2第3周第3课-语文实践活动14第4周第5课 第6课4第5周第7、8课语文实践活动2及月考4第6周放假第7周第9、10课4第8周11课语文实践活动34第9周第1314课4第10周15课语文实践活动4及月考4第11周第17课18课4第12周19课语文实践活动54第13周第21、22、23课5第14周24课第26课及月考4第15周第26、27、28课 4第16周语文实践活动7第29、30课4第17周第31、32课语文实践活动8和单元检测4第18周月考和复习4(八)作文计划:1、本学期作文分为三部分:1)八个练习中的作文题目。2)可以练笔的课文。3)平时的亮点。2、作文安排:周次内 容备 注第3周选择奥运会福娃,写想象作文平时的亮点可随时填补到作文内容中。第5周学天-漫游记写法,自定内容写一篇游记第7周在困难和挫折面前第9周写一写周围生活的巨大变化第11周自拟题目,写一篇侦查报告第13周把螳螂捕蝉改写、扩写成白话文第15周根据交际话题写一篇习作第17周根据了解调查的情况写一篇习作六一本学期学生成绩目标:学期优秀率优秀人数达标率达标人数平均分上学期1667%59333%287349本学期20%69333%2875学困生情况:姓名语文目标鲍博宇51555张彦东32545六二本学期学生成绩目标:学期优秀率优秀人数达标率达标人数平均分上学期3103%9931%377878本学期3103%99655%3879学困生情况:姓名语文目标学立伟5860孙云飞51553第一单元【体现课标思想】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会用两种查字法查字典、词典。 借助字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表达效果。 阅读文章能够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能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对文章的内容或写法能提出简单的看法,并作出初步判断。 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能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 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述主要的场景和人物等,能表达自己的感受。【教学目标】使学生对著名科学家袁隆平、钱学森拼搏精神、为国争光的精神产生敬仰之情,感受海外赤子的眷恋故土的真挚感情,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立志报效祖国的决心。同时,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练习归纳文章的中心;通过揣摩词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练习给课文列小标题,体会排比的作用等。还要进行口语交际和合作。【教学重点】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练习归纳文章的中心;通过揣摩词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练习给课文列小标题,体会排比的作用等。【教学难点】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练习归纳文章的中心;通过揣摩词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练习给课文列小标题,体会排比的作用等。1、开国大典教学目标: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会11个生字(其中1个多音字“称”)及新词,认读一个字。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思想感情,了解排比的特点及作用,以及开国大典的盛况,体会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并且能用简要的语句概括开国大典的场面。教学重点: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品为重点词语,体会思想感情,了解排比的特点及作用。教学准备:搜集与“开国大典”有关的资料,如开国大典的电影,中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奴役的事例,供学生阅读或观看。教学安排:两课时第1课时2007年9月2日教学目标:1、 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委员、协商、外宾、诞生、电钮、瞻仰、飘拂、汇集、庄严、宣告、欢呼”等词语。2、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及文章的写作顺序。教学重点: 会写14个生字, 了解课文内容及文章的写作顺序.教学难点:了解课文内容及文章的写作顺序。教学过程:一、 谈话激情,导入新课。1、 同学们,你们知道1949年10月1日是什么日子吗?(学生结合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简单交流已有的知识。)2、 激情引入:在旧中国,人们吃不饱、穿不暖,过着暗无天日、牛马不如的生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长期的浴血奋战,不懈的奋斗努力,我们终于翻身解放了,从此,人民当家做了主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1949年10月1日是我们新中国的诞生之日。这一天,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天安门广场,因为在这里,新中国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出示课文插图)看到此情此景,你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一天,去看一看当时的情景,感受一下那激动人心的盛况吧!(板书课题)3、 老师引导学生解题。(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二、 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1、 学生轻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注意读准字音,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 认读字词,重点强调“擎、聂、钮、诞”的读音。3、 交流对词语意思的理解:质疑解疑;结合诊断95页第一、三题练习巩固。4、 交流对课文主要内容的了解。(1) 指名交流,师生评议。(2) 学生练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参见教参244页)过渡:作者是按着怎样的顺序来记叙这次盛典的呢?三、 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给课文分部分。1、 小组合作读文,纠正字音,边读边思考每个自然段的内容。2、 小组讨论:文章的写作顺序,并试着给课文分部分。3、 汇报交流,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板书。四、 总结。课文中描述了多出令人激动的场面,哪个场景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个场景的,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呢?下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这个问题。五、 学习生字。1、 交流易错字及难记字。2、 学生练写,加深记忆。六、 布置作业。教学反思:以练习为导,让生自学、自我感知每个段落的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特别是感知每一段落时,总设计一定数量的练习题或思考题让生边读边想,自己去学习获得知识,把握一段的大意,从而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第2课时2007年9月3日教学目标:1、通过课文的学习去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2、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教学重点: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品为重点词语,体会思想感情,了解排比的特点及作用。教学过程:一、 复习导入。1、 复习:作者按着事情的发展顺序分别记叙了大典前、大典中和大典结束后的情景,读后那部分描写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能说说你读后的感受吗?2、 学生交流初读后的感受。过渡: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个场面的,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什么呢?二、细读课文,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1、学生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部分描写默读,边读边划出作者的描写,读所划的部分,想象当时的情景,批注自己读后的体会。2、按文章的写作顺序进行交流。第一部分:大典前对会场的描写。(1)23自然段对会场上建筑及布置的描写:引导学生结合诊断97页第一题了解建筑物的位置;引导学生了解场面描写必须首先写出某一个特定场合的整个面上的情况,作到有点有面,点面结合。(2)第4自然段对群众队伍的描写:引导学生抓重点句“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中的重点词“直奔”体会人们那种激动、兴奋的心情。(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4自然段。第二部分:大典中场面的描写:引导学生交流从对毛主席的动作和群众反映的语句中所感受到的;引导学生体会场面描写时要突出重点,写出气氛;层次清楚,有条不紊。(1) 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引导学生从重点词“一齐”中体会人们的心情。)(2) 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引导学生抓住“升起来了”和“站起来了”加以理解:见教参241页)(3) 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见教参241页)(4) 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5) 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喊“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描写毛主席动作和群众反映的语句,进一步感受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第3部分:对大典结束后场面的描写。两股“洪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1) 引导学生理解句中的“洪流”指的是什么?(2) 引导学生通过换词练习理解句子的含义。(把“洪流”换成“游行队伍”;把“流”换成“走”;把“光明”换成“光亮”。(3) 引导学生练习朗读。三、 回归全文。1、 教师总结:1949年的开国大典永远铭刻在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岁月流转,中国的经济发展了,老百姓的生活更加富足;中国的科技发展了,我们也实现了飞天梦;中国的国力日益强大,我们将要举办奥运会。我们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每到她生日的这一天,我们就用最真挚的形式为她庆祝!2、 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一次地回味那令人难忘的日子吧!3、背诵第7自然段。四、 布置作业。1、 试着体会文中用词准确、比喻贴切的特点,可以抄录有关句子。2、 收集有关毛泽东主席的生平资料,想一想:人们为什么对他如此地崇敬、热爱?3、 板书设计:1开国大典大典前 会场 宣告、升国旗、读公告大典中 阅兵式 群众游行大典结束 光明教学反思: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理解课文时,让生边读边想边划,写自我见解;通过比较句子,运用词语,体会并掌握文中用词之精妙;快速读、细读、品读等环节的安排,则训练了学生略读、精读、有感情读的能力。 2枣核教学目标: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会8个生字(其中1个多音字“称”)及新词,认读一个字。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能联系课文抓重点句子,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题的精妙、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海外赤子眷恋故土的真挚感情,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内容,感受海外赤子眷恋故土的真挚感情。教学难点:抓重点句子体会文题的精妙、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一课时2007年9月4日教学目标: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会8个生字(其中1个多音字“称”)及新词,认读一个字。了解课文内容。教学重点:学会8个生字(其中1个多音字“称”)及新词。教学难点: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海外赤子眷恋故土的真挚感情。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1、作者简介 萧乾,出生在一个汉化了的蒙族贫民家庭,当代著名作家、翻译家、记者。 2、导语 今天我们来学习作家萧乾写的枣核一文,看看作者怎样用一个老新闻记者的眼光,冷静客观地审视美国的现代社会生活及其心态,以及发展与扭曲相交织所带给我们思考的现实。 自渎课文:订正字音 蹊跷(q qio) 嫣红(yn)倘若(tng) 山坳(o)掀启(xin) 镶嵌(qin)风烛残年 故弄玄虚精致匀称 感慨良深二、 教师放课文录音,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思考:边读边思考,全文贯穿的一条线索是什么?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三、分析课文,理解思路 1、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是枣核 2、理清段落,列出文章结构提纲。 学生围绕段落、文章结构提纲进行阅读讨论。学生发言交流。 第一部分(1)写朋友托我为他带几颗枣核。 第二部分(24)写朋友见到枣核,如获至宝。 第三部分(510)写朋友倾吐思乡之情。 第四部分(11)提示文章中心思想。 本文结构精巧,首先表现在用“枣核”设置悬念。作者由索要枣核起笔,开篇设个悬念:用途蹊跷。朋友得到枣核如获至宝,用途却秘而不宣,还故弄玄虚,使悬念更吸引人关注,直到踏访后花园谈话中才说明要枣核的原因,解开悬念。结构精巧还表现在用“枣核”作贯穿全文的线索。枣核,把相距万里的人连在一起,把朋友的心和故乡连在一起。几枚生枣核在异国的土地上,“总布胡同”那座小院将同“北海”一道出现在朋友眼前,给游子的心添一点慰藉。读到后来,谁都能看出,在美籍华人的心目中,这几枚枣核的“分量”简直等于故乡故土,枣核是一条叙事的线索,更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 板书设计: 枣核 索枣核用途蹊跷 见枣核如获至宝 说枣核为解乡愁 议枣核民族之情 教学反思:现代教学法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法。它既包括教师的教授法,也包括学生的学习法。启发式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是引起学生智力的积极性”“凡是能够引起学生思想工作和智力上的自动精神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为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选用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学能力、自学习惯的教学方法,且避免单一。第二课时2007年9月5日教学目标: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能联系课文抓重点句子,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题的精妙、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海外赤子眷恋故土的真挚感情,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内容,感受海外赤子眷恋故土的真挚感情。教学难点:抓重点句子体会文题的精妙、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继续学习课文 1、阅读第一段。 提问:段中“再三”的意思是什么?有何作用? 学生回答后明确:意思是一次又一次。作用是增强文章的悬念感,为下文表现人物的感情服务。 2、阅读24段。 提问:风烛残年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风中的蜡烛,比喻人已到了晚年。 提问:“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明确:运用了比喻了修辞手法,表明了美籍华人珍惜的态度,得枣核如获至宝的激动心情。 提问:“殷切”是什么意思?表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明确:意思是深厚而激动,表明了美籍华人急于得到枣核的心情,增强悬念感,为下文表现人物的感情作铺垫。 提问:美籍华人与分别快半个世纪的朋友见了面,第一句话说的是什么?这一句话表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明确:第一句话是“带来了吗?”表明了美籍华人急于得到枣核的心情。 3、学生根据下列问题读511段。 写沿途风光的目的是什么? “一座两层小楼”,“车库的门就像认识主人似的自动掀启”,孩子们“都成家立业了”,“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以上这些话语表明了什么?有什么作用?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 “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中的“一就”有什么表达效果? 列出文中美籍华人倾诉心里活动和借助谈话写人物行动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在语言方面有何特点?体现了人物什么思想感情? 学生阅读思考后明确: 写沿途风光,目的一是再次造成悬念,二是为下文作暗示。 这些话语表明美籍华人朋友事业家庭都如意,更深沉地体现了游子的思乡之情。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具体通过栽种杨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情景,试种家乡的枣树来体现的。 “一就”这个词语起强调的作用,“一”过圣诞,“就”自然而然想旧历年,把游子之情表达得自然深沉。 美籍华人直接倾诉内心活动的句子有:“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像缺点什么”,“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我想厂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这些句子语言的特点是朴实,“心上总像缺点什么”是对游子心境最朴实的描述,身在异国,心永远系着故乡,“都如意”也无法代替故乡的温暖,无法弥补心上的缺憾,一连串的想,把故乡的形象再现得多么真切!这位美籍华人朋友情不自禁地用京腔京味述说对故乡的思念句句是思乡之苦。 二、小结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美籍华人朋友领“我”踏访后花园时的谈话,作者用看似“实录”的笔法记叙了谈话经过,不加修饰,朴朴实实,却把这位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表现得深切感人,读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三、布置作业: 语帮要枣核 再三托付枣 思乡爱国得枣核 如获至宝核议枣核 为解乡愁相关资料:古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思念故乡,郁郁累累。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悲歌) 近代诗: 乡愁 - 作者:余光中 作者:席慕容 小时候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想起 我在这头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母亲在那头 仿佛雾里的回首别离 长大后 别离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我在这头 永不老去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作者:舒婷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 祖国啊! 我是贫困 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 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 祖国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窝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 祖国啊我是你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歌曲:故乡的云(费翔) 我爱你,中国(海外赤子主题歌)月之故乡彭邦侦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 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 我的中国心(张明敏)河山只在我梦萦,祖国已多年未亲近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心中一样亲。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就算生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教学反思: 3 世界杂交水之父2007年9月10日教学目标:1、 认读11个字。2、 能给每部分拟小标题。3、 了解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成功的艰难经历,理解他被称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原因。学习袁隆平敢于挑战,科技创新,拼搏钻研,为国争光,为世界人民造福的精神,增强民族的自豪感。教学重点:了解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成功的艰难经历,理解他被称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原因。教学难点:能给每部分拟小标题。教学过程:1、自学通读全文,思考全文围绕什么事情展开,每部分写了什么内容,为拟小标题做准备。2、分小组交流,说说每部分的主要内容。全文是围绕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成功的艰难经历展开。3、默读课文,思考并交流:为什么称袁隆平是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4、拟小标题(1)启发学生理清全文的线索,搞清几部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2)试着在文中画出能概括每部分内容的句子或词语(3)摘取或自拟小标题(4)交流点评,取长补短5、了解一个多样化的袁隆平 一丝不苟地工作生活中的袁隆平板书设计:3 时节杂交水之父 萌发-设想-发现-成功教学反思: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4 钱学森归国2007年9月13日教学目标:1、认读1个字。积累词语。2、 结合课文练习搜集有关资料,交流分享。3 、了解科学家钱学森归国的事迹,感悟钱学森热爱祖国、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崇高精神。教学重点:了解科学家钱学森归国的事迹,感悟钱学森热爱祖国、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崇高精神。教学难点:结合课文练习搜集有关资料,交流分享。课前准备:课前登陆“钱学森网”,了解钱学森的生平、轶事、 归国的资料。教学过程:1、 课题质疑。2、 自主读书钱学森为什么要归国?钱学森怎样归国?钱学森归国后有怎样的成就?感悟到钱学森怎样的精神?3、反馈交流 从钱学森归国的心理、语言、行为几方面体会钱学森热爱祖国、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崇高精神;从他在美国的优越条件、美国方面的阻饶体会钱学森回国的坚定信念。交流资料,学会筛选,深入体会 围绕钱学森归国事迹,除了课文写的内容以外,你还想知道什么3、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介绍。 教学反思:钱学森一文是一首净化学生灵魂的赞美诗,是一曲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的交响乐!在上这篇课文时,我主要是引导学生对钱学森所说的两段话的反复朗读,感受他的爱国之心,因此,我抓住:“美国享受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跟在冯卡门身边的前途无量和“钱学森坚决要求回国。”作对比,使学生体会钱学森坚决要求回国意志的坚定。课文中钱学森这样说:“我们是应当回去的。”这个“应当”也就是应该这样做,任何人都能这样做,这是每一个爱国华侨都可能做的一件很平常的事情,爱国的感情是没有界限的。钱学森只是做了一件只要是一个中国人应当做的事情罢了,让学生感悟到爱国是自然的,是每个中国人当然也包括我们理所应当做的事。在教学时,我努力使钱学森的爱国情结与孩子们生活中的爱国情结融为一体。在课堂上,我先让同学们想像一下钱学森在美国优越的生活条件是怎么样的,然后当我让孩子们设想一下,如果你是钱学森,面对美国优厚的待遇、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是你的话你会想到要回国吗?针对这个问题,孩子们进行了激烈的讨论,畅所欲言,这是我在课前没有预想到的。有的孩子说自己如果是钱学森,不会放弃在美国的事业回到祖国。而有的孩子却说是祖国培养了自己,所以要回到当时很落后的祖国,为祖国的建设做贡献从而在讨论中使孩子们了解到钱学森能够放弃优厚的待遇坚决回国的崇高的爱国情结,使孩子们的爱国情结觉醒,爱国热情迸发!语文实践活动 1 2007年9月14日学习目标:区分同音字、减少错别字,积累词语。熟练的掌握音序查字法,能够据词定音。掌握直述句改写成转述句的关系,体会银号的不同用法。阅读短文,理解内容,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结合生活实际话说说自己的想法。写一篇想象的记叙文。学习重点:阅读,理解文章内容。学习难点:指导学生写好作文教学过程:一 看拼音填同音字,再组词语。独立完成后交流,鼓励写得正确的学生。二 查字典学生独立完成。交流答案。教师强调:选择释义,要先理解词义,再据词定义。三 仿照例子,不改变句子意思,改写下面句子。(直述句改写成转述句)例:他告诉我:“时常在月夜,我同老伴儿并肩坐在这长凳上,追忆起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日子。” 他告诉我,时常在月夜,他同老伴儿并肩坐在这长凳上,追忆起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日子。(1)两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2)句子表达上有几个不同。 “他”说的话,变成“我”的转述 说话内容中都变成第三人称的叙述,如“我”改成“他”。 删去引号、冒号改为逗号。 个别语序有调整。四、 阅读训练。 (一) 独立阅读,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二)选择文中括号内正确的字。 (三) 再读短文,理清文章的中心思想。 (四) 在读书的基础上,写出对文中旅行者的看法。 五、 口语交际。 1、 课前选取自己熟悉和了解的电影、电视作品。 2、 介绍的要求:把影视作品的名称、主要内容讲清楚。具体讲清楚最感人的情节,还可以谈谈自己的感想。 3、 听者的要求:认真倾听。自己对那些地方感兴趣或还想多知道些什么,随时提出与大家交流。 4、 教师做总结。 教学反思:阅读短文理解比较困难,这一次主要把归纳主要内容作为重点。先让学生自己填写,然后向学生展示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答案,请学生选择比较。在此让学生知道,归纳主要内容一定要内容全面和准确。第二单元教学内容:5、天然动物园漫游记 6、城市的标志 7、黄河之水天上来 8、地球万岁 语文实践活动2 教学目标:了解米库米天然动物园各种动物的特性和活动情况,感受作者的乐趣,产生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的愿望;了解树在现代城市中的独特作用,知道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了解黄河的喜与忧;懂得地球是人类共有的家园。教学重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教学难点: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5、天然动物园漫游记教学目标:学会10个生字和新词,认读8个字。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出来“米库米天人动物园之行的乐趣是无穷的”。朗读课文,有感情的读指定的语句,体会其中的情趣,丰富语言积累。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米库米天然动物园各种的特点和活动情况,感受作者的乐趣,产生野生动物和谐相处的兴趣和愿望。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米库米天然动物园各种动物的特点和活动情况,感受作者的乐趣,产生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的兴趣和愿望。教学难点:体会作作者是怎样表达出“米库米天然动物园是乐趣屋穷的”。教学目标:学会10个生字和新词,认读8个字,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和新词,认读8个字,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第一课时教学时间:9、20星期四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一)、简单介绍有关本课的资料 。(二)、导语 自渎课文:订正字恃、熹、音 。区别 恃、驱、胁、绎与持、躯 、肋、译 。二、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三、分析课文,理解思路 1、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2、理清段落,列出文章结构提纲。 学生围绕段落、文章结构提纲进行阅读讨论。学生发言交流。 第一部分(1)第二部分(23)第三部分(410 三、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 2、抄写本课生字新词教学反思:学生能够根据文章的重点找到主要段落,根据教师提示划分段落,但是对个别段落应该归那一段更合适还需要指导,正确的分段要在学生的讨论下得出结论,才有助于培养学生划分段落的能力。第二课时教学时间:9、21 星期五 教学目标:朗读课文,有感情的读指定的语句,体会其中的情趣,丰富语言积累。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米库米天然动物园各种的特点和活动情况,感受作者的乐趣,产生野生动物和谐相处的兴趣和愿望。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米库米天然动物园各种动物的特点和活动情况,感受作者的乐趣,产生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的兴趣和愿望。教学难点:体会作作者是怎样表达出“米库米天然动物园是乐趣屋穷的”。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1、说说去过什么动物园,有什么有趣的见闻或感受。2、出示课题:天然动物园漫游记猜一猜:今天学的课文里写的内容,可能和以往我们在动物园的见闻有什么异同。(相同:涉及很多动物;不同:是写在野外的动物。理解:“天然”的意思,天然:自然存在的、自然产生的,和人工、人造相对。)二、自学课文、初步感知1、自学课文。建议:(1)轻声地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2)边读边想象作者游览时的情景,同审题时的猜测(自然状态下的动物)是不是一样,在你觉得最有趣的地方做上记号;(3)小组交流。2、全班交流。(1)读词语,并用这些词语说一句话。坦桑尼亚 达累斯萨拉姆 鲁伏河 米库米(读正确,说一句话了解地理位置。)(2)出示第3小节,读正确。如果坦桑尼亚的朋友到上海动物园会怎么说?用下面的句子开头几句话。跟我们的天然动物园相比,这里的动物园完全是另一番景象(3)读句子,边读边想象:读正确后,说说想到了什么。当我们从它们中间穿过时,顽皮的基马猴竟围着车子奔前跑后,周旋了好一阵子。(从“围”、“奔前跑后”、“周旋”等词,想象基马猴奔跑的样子、神情,与坐在汽车里的人的关系。)(4)指名分小节读课文,要有边读边想象的感觉,读后正音。(5)交流小组讨论后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如果深究文章的话,学生可能会提出“天然”和“动物园”是不是矛盾,从本质上讲是矛盾的,但是作者把这一对矛盾的词语用在这里,更突出了天然动物园的特点,如果换成:动物保护区漫游记,感觉就没有这么强烈了。)三、深究语言、了解特点1、默读课文,思考:(1)作者见到了哪几种动物?(羚羊、长颈鹿、斑马、基马猴、河马、水牛、鸵鸟、花豹、大象、犀牛、野狗、黄牛、狮子)(2)请用不同的词句形容天然动物园中的动物(选择5种以上,可以用文中的词句)。例:坦然自若的斑马(3)用一个词概括天然动物园动物的特点。(自由自在等)2、 再读课文,说说你是从哪里看出课文写的是“天然动物园”的,把你感受最深的和同桌交流。如果你觉得有不反映天然动物园特点的地方,也可以提出来。3、 全班交流,随机引导学生体会、朗读(注意联系学生生活经验,比如,与上海野生动物园比较)。(1)“愿你们交好运!”看动物需要运气,因为它们是主人,运气不好,主人“避而不见”。(2)远远望去恍若一幅巨大、迷人的风光画。动物与环境浑然一体。(3)阿里说,一只被激怒的水牛,往往是游人所面临的最大威胁。在这里人也不能“有恃无恐”。(4)母豹侧卧在草地上,四只小豹争着挤到它的腹下吃起奶来多么安详的一幕,要知道这是发生在极其凶猛和机灵的母豹身上的,这里是它的家。(5)我们只好等着,让群象先过。人与动物谦让,这是和谐相处的前提。四、总结课文、写话练习1、课文的题目是“天然动物园漫游记”,能不能改成“天然动物园”?(不行,是游记,而且是“漫游”。前者主要是介绍,强调准确、比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