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ppt_第1页
2012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ppt_第2页
2012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ppt_第3页
2012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ppt_第4页
2012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成熟,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重点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监察制度 难点: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历程),本课目标: 一、中央行政体制三省六部制的演变 二、选官制度补充官僚队伍 三、监察与谏议官僚制度的维系,“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1、此二句话分别形容谁? 2、二者会不会产生矛盾?削弱相权也成为历代强化君权的必然措施?秦朝之后的历代都采取了哪些削弱相权措施呢?,三公九卿制,中朝,尚书台,三省制萌芽,三省制确立,二府三司制,中书省,内阁,军机处,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各朝中枢机构的演变,君权与相权,皇帝,三公,御史 大夫,丞 相,太 尉,九卿,秦朝中枢机构三公九卿,特点:三公互不统属,互相牵制,军权皇操、都对皇帝负责,建立中朝,皇 帝,九 卿,有事上报,执行机构,决策机构,2、西汉武帝中枢机构中朝,皇 帝,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吏 部,户 部,礼 部,兵 部,刑 部,工 部,3、隋唐中枢权力机构三省六部制,起草诏令,负责 执行,封驳审议,想一想: 唐朝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其运作程序?,参考答案: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材料一: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只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初年,皇帝的一道意旨中包含了哪些人的意见?尚书省填写“奉行”后,具体交给哪些部门去执行?,包含了中书省、门下省宰相和皇帝的意见。尚书省交给六部中相关部门去执行。,材料二: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戴胄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戴胄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材料二所述故事实质上是哪两种权威之间的冲突? 相权和皇权的冲突 说明什么? 君主专制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三省和法律的制约。,中央机构; 三省六部制 特点: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决策、审议、执行分解) 三省互相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 历史影响: 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提高了办事效率;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成熟;对后世影响。 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权,减少政治腐败,保证政治清明。,结合上述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唐代中央政治制度的 名称、主要特点及其影响是什么。,探究: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的分权与制衡原则相比,二者有何相同之处?,权力相互牵制和监督; 都有积极作用。,那它们的这种分权本质不同吗?为什么?,不同。 分工不是分权 隋唐的三省是君主专制的产物;西方是防止专制保障民主。是近代民主政治的产物。,2.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在其史学名著国史新论中写道:“汉代的宰相是首长制,唐代的宰相是委员制”,对此论断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汉代宰相权倾天下 B.唐代宰相轮流坐庄 C.宰相权力不断集中 D.宰相权力走向分散,D,13,皇帝,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枢密院,度 支,盐 铁,户 部,中书门下,军政,行政,财政,不参与政事,不参与政事,二府三司制,3、北宋的中枢机构,3、北宋的中央集权的加强,殿前司、 马军司 步军司,A:中央“二府”三司:,B、地方机构: (1)路、州、县三级,思考:如何解决相权与皇权的矛盾? A:北宋中央官制“二府”三司: (1) “二府”:是指中书门下省和枢密院; “三司是指国家的财政部。 (2)中书门下掌管行政(宰相由副宰相参知政事牵制) 枢密院掌管军政(三衙牵制) “三司掌管财政(度支、盐铁、户部) (3)特点;再次分权;相权一分为三,行政、财政和军政分解。 (4)结果:分割相权,强化皇权,3、北宋的中枢机构,2019/5/30,16,皇帝,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吏 部,户 部,礼 部,兵 部,刑 部,工 部,不参与政事,不参与政事,归入,归入,4、元代的中枢机构:,一省两院,4.元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和相权的反弹。,(1)中央:一省两院(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和管辖西藏),皇帝,中书省(行政),枢密院(军事),直辖地腹里,六部,(2)特点;元朝实行一省制,宰相权力很大,中书省掌管六部和腹里,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继承,是皇权争夺战中的重要筹码。 (3)影响;相权反弹,不利于皇权加强。,中国古代中央、地方制度,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有什么规律,皇权不断加强、 相权不断遭到压制, 最终被废除的趋势!,元朝行省制度,西汉郡国并行制度,地方行政体制演变:,秦朝郡县制度,二、列代选官制度,西周时期是如何选任官员的?标准是什么?,1、西周选官制度 西周 世卿世禄。 标准:血缘,课堂设问一:,统一后的秦朝还以军功选官是否适应时代的发展,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评价: 激励了许多将士为国效力,但不在适用和平时期,商鞅,课堂设问二:,2、战国时期 军功爵制.,汉朝察举制和征辟制形成的背景、方法和标准是什么?你怎样评价这种选官制度?,课堂设问三:,3、汉朝选官制度,背景: 汉武帝时期,军功爵制不再适应和平年代的需要; 方法: 察举制:从下而上 征辟制:从上而下 标准: 孝廉 评价: 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但容易任人唯亲,荐举人和被荐人也容易形成小集团。,九品中正制图,九品中正 东汉末,曹操当政,提倡“唯才是举”。曹丕采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推选各郡有声望的人,出任“中正”, “中正”,世族豪门担任,将当地士人,按“才能”分别评定为九等(九品),政府按等选用,谓之“九品官人法”,选取原则以“家世”为重。从此,“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九品中正制成为世族地主操纵政权的工具。,4、魏晋南北朝选官制度 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标准:门第 评价:开始是一种好的,但是在后来就造成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门阀选官扼杀了真正的人才,走向没落。,科举制创立的背景、历程、意义。,我来概括:,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宋太祖,明太祖,清世宗,5、隋唐清的选官制度,5、隋唐清的选官制度科举制 (1)原因: 南北朝时,士族制度极端腐朽,士人衰落 庶族地主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政治力量,参与政权。 (2)内涵: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3)历程: 隋朝开创 唐朝完善 明清发展八股取士 (4)标准:才学;走红科目:进士和明经 (5)评价: A、体现公正、公平的原则,使出身低微的人有参政机会,扩大了统治基础;为国家提供了高素质人才;为中华帝国繁荣提供了制度保障。 B、明清八股取士束缚了思想。读书功利化。,这本书名叫四书备旨,厚约1厘米,长5厘米,宽3厘米,印刷、装帧很是精美,合起来,像今天的英文小字典。据首页标注,此书印于1893年,印刷商为“上海城内周月记机器印书处”。小书收录四书的全部内容和批注,足有20多万字。密密麻麻,一页就排了900多字!袖珍首页上留言:“幸勿误带入场。”,二 选官(总结),趋势:,标准越来越科学,公正,客观,西周,战国时期,汉武帝时期,东汉末年魏晋南朝,隋唐时期,血缘,军功,孝廉(德才),门第出身,才学,14、科举制度从本质上反映了 A封建制度日趋衰落 B统治者重视人才选拔 C选拔人才的标准日益完善 D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阶级关系的变动,材料一 “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选举之弊,至此而及。然魏晋及南北朝三四百年,莫有能改之者。”“人主遂不能借以集事,于是,不得不用寒人。人寒则希荣切,而宣力勤,便于驱策,不觉倚之为心腹。” 清人赵翼在廿二史札记,(1)科举制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魏晋及南北朝的选官制度不适合社会发展。 庶族地主通过贿赂手段或更改家谱进入士族行列。 士族地位下降,开始从事经商。有的士族为求钱财,与庶族通婚。 士族自身腐朽,不思进取;士族无能,失去皇帝信任,庶族地主“力勤”,深得皇帝“宠用”。,(2)科举制下的秀才、举人、监生、贡生相当于今天的什么学历?进士科是学历吗?,秀才初中,举人高中;贡生大学 不是,进士是一种资格考试 ,与学历无关, 通过进士科,就有了入仕的资格,因此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公务员资格考试,(3)科举制下分哪些级别的考试? 州县举行的地方考试(秀才) ; 有国家举行的乡试(举人)、会试(贡士)和殿试(武则天首创),材料二 学者们在研究中发现,产生于等级森严的君主时代的科举,面向社会,不分贫富贵贱,通过考试择优选才,是一种公平竞争的制度,是人类史上第一个强调凭才能而不是凭出身选拔官吏的制度。作为一种人才选拔制度,其实行之早、延续之久和影响之大,在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科举制堪称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网文“科举制”盖棺百年涌风烟 回归理性 美国学者柯睿格说:“以科举考试为核心的中国文官行政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对世界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美国汉学家卜德说:“科举制无疑是中国赠予西方的最珍贵的知识礼物”。 材料四中对科举制有高度的赞扬。他们赞扬科举制的什么? 称赞科举制面向社会、体现公平、公正;强调凭才能而不是凭出身选拔官吏。扩大了统治基础。是历史的进步。,材料三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中国人爱面子,向来讲究正名,科举入仕才是是正途),以至岁贡(每年参加考试的大学生),常不减八九百人。其推重谓之“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 唐摭言-散序进士: 隋唐统治者开科取士的后果之一是给了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进入统治集团的希望,后果之二是学术的功利化。使知识分子有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荣身之路,这一政策与儒家的“学而优则仕”一拍即合。从此国家机器不仅为知识分子指定了学术的范围,更进一步指出了学术的目的: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都要替朝廷出力)。 王志轩被阉割的帝国: 科举制有什么局限性?,使读书功利化,后期八股取士学问脱离实际,八股取士与秦朝“焚书坑儒”如出一辙都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科技的发展。,明朝的科举制与秦朝的焚书坑儒举措同样是为了强化对人民的思想控制。,科举制始于隋朝,废于清朝光绪年间,在中国施行了一千四百多年。科举制曾经是支撑中国官僚政治高度发展的杠杆,同时也是中国整个官僚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人说今天的公务员考试是对科举制的批判和继承,对此应该怎样理解?,吸收了科举制公开公平公正和量才录用等因素,舍弃其不合理的因素,增加合乎时代与国情的新因素。,材料四 廖燕力说:“明太祖以制义取士,与秦焚书之术无异,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 (3)怎样理解材料“与秦焚书之术无异”的观点?为什么明朝“制义(八股)取士”“巧”为什么和秦焚书坑儒如出一辙?,1994年韩国再现科举,科举考场,宋代科举考试,三、监察与谏议,思考:古代皇帝为什么要建立监察制度?监察和谏议的对象一样吗?为什么?,1、目的:为了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2、内涵: 不一样,监察的对象是百官,谏议的对象是皇帝或宰相的 言行和决策。 3、监察官员或机构: 4、谏议机构; 5、监察与谏议评价:,中国古代的监察与谏议制度并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的腐败和低效; 但它作为一种常设的政治制度,在整顿吏治,谏正皇帝过失方面还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的。,监察官员或机构,监察百官,中央:御使大夫监察和弹劾百官,地方:刺史地方专职监察官员 监督郡国长官,“科道”,督察院,地方:监察御史分十三道对地方官员进行监督,中央:监督六部业务,按察使司,省级机构设立,负责司法、监察,谏议机构,门下省,谏院,谏议和封驳,可以对宰相或 皇帝决策做法提出异议,独立的谏官机构,案例: 中国历代都有臭名昭著的大贪官出现,如秦朝的赵高、汉朝的董卓、三国的黄皓、南北朝的阮佃夫、隋朝的杨素、 唐朝的李林甫、宋朝的秦桧、元朝的哈麻、明朝的魏忠贤、清朝的和珅等等,层出不穷。 请思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