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一球、太阳和月球1地球第一课时地球的形状、大小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能够搜索有关地球的资料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能够对提出的问题做出自己的假设并能验证假设;能够运用类比和搜集数据的方法对地球的大小做出解释。2知识与技能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知道科学结论的得出可以来源于生活中的现象;知道科学探究的结果可以反复论证;知道合理质疑是科学探究不可缺少的推动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认真观察,处处留心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素养;体会合理解释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关爱地球,探索地球的兴趣;意识到科技的进步有助于科学结论的得出。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地球是我们赖于生存的母亲,那你们知道地球母亲的形状吗?地球母亲究竟有多大呢?2学生回答。3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不知道为了得出地球的形状是球体,人类经历了一个怎样的探索过程呢?二、引领学生经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1谈话:最初,古代的人们凭直觉来认识地球,提出“天圆地方”的猜想。但是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交替循环又使古人做出了另一种猜想2播放人类探索地球过程的课件。3讨论:人类为了证明地球是圆形的,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从中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4提问:通过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你还知道有关地球的哪些知识?想与大家一起分享的吗?5交流汇报。三、认识地球的大小1谈话:请同学们大胆猜测一下,地球到底有多大?2学生介绍有关地球赤道周长、半径、表面积等相关数据,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数据填入表格。3活动:计算、飞机、汽车、轮船或人步行绕地球一周所需的时间。4整理:根据学生提供的相应资料把地球有关的知识进行整理建立相应的体系图。第二课时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过程与方法: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教学准备:分组器材:学生事先准备一些自己去过的地方的风景照片,有条件的学校为每组学生准备一份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教师演示: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教学过程:一、引入1、教师用课件展示自己到外地旅游的照片,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从照片上,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你能说说它的地形特点吗?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纠正并补充介绍地形特点。2、你去过什么地方呢?能不能拿出照片来介绍一下呢?你可以说说那里的地名,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二、我们看到过的地形1、学生初步交流展示。要求:出示照片,向大家介绍该地方,注意说清楚地形地貌的类型,能简单描述其特点。2、教师补充介绍。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介绍,结合学生照片上的地形,出示相关图片和课件,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高原: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3、了解家乡的地形。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呢?它有什么特点呢?教师出示家乡地形的照片或课件,学生回答后补充介绍,并填表板书。4、小组交流,统计地形。学生自己带来的照片在组内交流,说出地形地貌的类型,简单描述其特点,整理并做好地形统计记录,完成上面表格。5、汇报、小结。三、观察地形图:1、引入。刚才我们交流了各自的照片,几张照片可以反映出我们整个家乡的以及整个国家的地形吗?我想光凭我们的照片是很难了解清楚的。整个地球表面的地形又是怎样的呢?所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件礼物。请看!(教师出示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希望在它们的帮助下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师板书课题:地球表面的地形)。2、初步观察地形图。这三张地形图虽然范围不一样,可是它们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吗?你知道上面不同的颜色所代表的意思吗?学生观察并回答。3、教师补充介绍地形图的相关知识。地形图,是普通地图的一种,是按一定比例尺表示地貌、地物平面位置和高程的一种正射投影图。它用符号和颜色来表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一般在图上都有比例尺和图例。如深浅不同的棕色和褐色分别表示海拔2000米5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山峰,往往都在6000米以上。深浅不同的蓝色表示各种深度的海洋4、小组观察地形图从地形图上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信息呢?请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世界地形图和中国地形图,交流并注意记录从地形图中获得的信息。四、拓展延伸:1、关于地球的表面,我们还知道些什么呢?交流、讨论。2、小结并提出: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五、课后活动:收集有关地形地貌发生变化,特别是火山和地震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的资料,最好是文字加图片。第三课.地球上有什么教学目标:1、通过查阅、整理资料和看地图,观察地球仪等,了解地球的地貌状况,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2了解地球物质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生存的意义,树立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意识;3、知道地球表面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了解地球仪、地图的主要标志和功用。教学重点:了解地球的地貌状况,能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教学准备:地表景物图片、世界地图、地球仪教学方法:观察交流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谈话:和大家讨论一个大问题,谁知道人生中最大的财富是什么?结论:每个人的身体,你的父母给了你手脚让你能运动,给了你眼睛让你能看到周围的世界,给了你耳朵让你能听到周围的声音,给了你嘴巴让你能说出你自己所想到的,更重要的给了你大脑让你能够思考。本节课就让我们充分运用这些宝贵的财富来认识世界。二、教学活动1、说说我们周围有什么。请大家描述一下我们周围有什么。(此问题过于简单,没必要讨论)(指名让学生表述周围的景物,如:高楼大厦、花草树木,河流街道等)教师小结:这是我们大家所能看到的地球表面的极小的一部分东西,除了这些我们所看到的之外,你还知道2、地球表面有什么?(1)把你所知道的说给你们小组的其他同学听,并把收集的相应的图片拿出来让大家看看,同时把你们小组说的都记录下来。(2)将小组的描述进行班内交流。交流方式有:A、各组选一名代表口头描述;B、将所做的记录投影展示;C、展示小组收集的图片。(3)谈话:前面几位同学从不同方面向我们展示了地球表面的风貌,下面我们再来从整体上认识一下地球。3、观察地图,有什么发现?(此处可出示电子地图。)(1)请大家先用2分钟来看地图,然后说说有什么发现。(2)交流各组的发现。可能会有疑问:颜色、线条、注释等。(特别的:比例尺)可由学生代为解答,若不能则由教师作解释。(3)将发现记录下来。4、观察地球仪,有什么发现?(出示电子地球仪)过程:(1)小组内观察(2)记录(3)班内交流5、环境保护教育听歌曲拯救地球三、自由活动1、做个小小地球仪课下大家自己完成,有困难可以找老师帮忙。2、课堂评价:小组内互评,以小组内其他三人的评价取平均值,有余数的进1。四、拓展活动:继续搜集关于地球的资料,并将所获得的资料做成剪贴报。板书设计:地球上有什么?第四课时.地球的内部有什么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推测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知道地球内部有炙热的岩浆。 2、能够通过制作地球构造的模型表述对地球构造的探究结果。 3、 知道可以用模型方法来研究科学问题。体会科学探究中建立模型的意义。 体验探究的球的乐趣。4、让学生知道地球内部的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应该合理利用资源。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能够选择制作地球构造的模型表述对地球构造的探究结果; 难点:体会科学研究中建立地球模型的意义。 教学准备: 煮熟的鸡蛋、各色橡皮泥、火山爆发和地震的有关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猜谜语:桌上放了3个盒子,你们不打开盒子,用什么方法能够猜出盒子里有什么? 2、学生交流。 (看、听)3、同学们知道了地球的形状,那么地球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呢?刚才猜物体的方法对研究地球内部有什么启发? 4、学生讨论 5、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看看地球的内部。 二、指导学生讨论地球内部构造 1、(放课件)请看下面一组图片。2、火山喷出的岩浆温度很高,地震及地热又能说明什么?你对地球的内部情况能做一个推测吗?将你们认为“地球内部的样子”画出来,比比哪个组画的最有可能? 3、学生讨论,作画,上台交流。4、关于地球的内部,科学家做了很多研究。(放课件) 5、科学家想到了钻孔、地震波等方法来研究地球,后来科学家经过研究把地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6、其实地球的内部很像我们生活中的一种食品-鸡蛋、熟鸡蛋的内部与我们的地球内部很相似,比较地壳-蛋壳、地幔-蛋白、地核-蛋黄。三、制作地球内部构造模型 1、师:在科学研究中,对于无法直接观测的内部的事物,科学家会按照对事物已有的认识建立一个模型,对于我们来说,虽然我们无法亲眼看到地球的内部,但根据我们对他的了解,可以用橡皮泥来制作一个能“打开的地球”。2、师:为了能具体、形象地看到这个构造,我们今天就要来把一个漂亮的地球变成一个地球模型。3、下面小组在讨论和交流时要围绕、解决以下问题:如:(1)打算用什么材料制作模型? (2)制作模型时用不同颜色的材料表示地球的内部构造; (3) 制作地壳、地幔、地核的橡皮泥球的大小比例是多少? (4)怎么制作地球模型?4、分组制作。 5、总结交流四、拓展1、小结:地壳、地幔、地核的划分是根据地震波发生折射的不同推测出来的。地球内部还有很多秘密等着我们去研究。 3讨论:现在人们已经想到了钻孔的方法来研究地球。将来,假如让你来研究,你会怎么做呢? 第五课时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过程与方法:阅读资料,了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想象和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着的,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教学重点: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它们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教学难点: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影响和改变着地表的地形地貌。教学准备:分组器材: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毛巾、橡皮泥、泡沫塑料块、彩色笔等。教师演示:火山和地震对地形地貌影响的图片或课件、反映地壳板块运动的图片或课件。教学过程:一、引入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好好研究一下吧!二、了解火山和地震1、知道火山和地震吗?能把知道的和大家交流交流吗?2、师生共同交流收集来的关于火山和地震的资料。教师着重引导学生阅读分析书本上的三个相关事例。3、通过刚才的交流和学习,大家都已经知道了火山和地震会使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发生变化,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了火山和地震呢?三、探究地球内部的运动1、教师介绍。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我们知道,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可是你知道吗?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就越来越高,压力也越来越大。地球的深部物质就像一锅煮热的粥,在不断的运动,驱动地球的表层运动,造成地球表层的变化。2、学生阅读资料。许多科学家认为,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地球内部运动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几块,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板块。就像漂浮在煮沸的热粥上的柚皮块,这些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分离、平移,从而导致地表的巨大变化。如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还会引发火山爆发、地震、海啸等。3、教师课件演示地表分裂形成六大板块,以及六大板块间的相互碰撞、分离、平移等运动方式。4、指导学生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实验一:几块不同颜色的毛巾折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层,用手从毛巾的两端向中间挤压。模拟板块的挤压会形成褶皱。实验二:几块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层,用手从两端往外拉,橡皮泥断裂。模拟岩层断裂和错位。实验三:一块长方形泡沫塑料块,侧面染出不同的层次表示地层,在上面画出一条河,然后从中间斜着切开。模拟两块岩层的上下错动、水平错动等不同的错位方式。四、总结延伸1、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陆地上大规模的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地壳运动的结果。2、地壳内部的运动能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有的犹如火山、地震一样猛烈而迅速,也有的如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般缓慢而令人难以察觉。3、地球内部的运动能引起地形地貌发生改变,但还有另外一种缓慢的,在短期内难以察觉的力,也在影响着地形地貌的变化。那就是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它们是怎样影响着地球表面的呢?我们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进行探究。五、课后活动注意继续收集并和同学交流火山和地震的事例和相关资料。2太阳能量与太阳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煤、石油和天然气所具有的能量都是储存了亿万年的太阳能。能源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人类正在开发新的能源。过程与方法:体验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的重要性。能将自己的分析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珍惜能源、节约能源的观点。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1.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能源的资料2. 教师准备:煤的化石、能源储量资料教学设计:(一)导入1. 当前人类使用的主要能源是煤、石油和天然气。你们知道这些能源被用在什么地方?它们是什么样子?或者关于它们的其他什么信息吗?小学教学设计网XXJXSJ。CN-更多科学教案(二)煤带给我们的信息1. 知道老师手中这块黑色的岩石是什么吗?(煤)它来自哪里?怎么形成的?2. 小组交流3. 全班交流(1)你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2)我们可以证实你说的这些吗?可以怎么做?(三)储存了亿万年的太阳能1. 煤、石油和天然气其实就是储存在动、植物身体里的太阳能,植物依靠太阳生长,动物则以植物和吃植物的其他动物为食。它们不知不觉中把太阳的能量储存在了自己的身体里。2. 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过程大致相似,都是远古的动植物残骸演变而来。为什么它们可以变成煤、石油和天然气,而与它们埋在一起的其他的东西,比如石头、灰尘却不能?(四)节约能源,寻找新能源1. 出示目前人类探明的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储量情况资料。2. 这些能源会被用完吗?想象一下那一时刻到来时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3. 我们现在应该怎样使用能源?4. 你还知道哪些我们可以利用的能源?3月球第一课时.月相变化教学设计思路及流程:特设以下6个环节:1.一个月前布置预习任务(观察并记录整月的月相)-2.师生准备教具、学具-3.画月相并排序-4.活动:模拟月相变化-5.观察白天月相-6.总结教学目标:1. 科学概念 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可以借助观察来发现。 2. 过程与方法 能持续观察月相的变化;能根据已知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并作出假设,同时能在小组学习中收集整理别人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调整;能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课外能积极地从事月相的观察活动;能积极地与同伴一起合作、交流有关月相的信息;通过对月相的了解,初步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复杂而变化的系统;培养学生对宇宙浓厚的探究兴趣,并体会科学观察在了解科学事实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1. 布置并帮助学生进行课前一个月的月相观察及记录。2. 师生的教具、学具准备,特别是要让每名学生都准备充分。3. 对学生的小组探究活动的引导和指导,做到“收、放”科学,组织合理、有序。4. 指导学生观察、记录、推理的方法,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更掌握学习、研究科学的方法。教学准备:课件,圆纸片、笔、剪刀,电筒、塑料球、小地球仪。教学过程:1导入苏轼有一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里提到了月亮的圆缺变化。我们把月亮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月相。2月相及画月相 (1) 说说平时看到过的月亮有哪些形状? (2)在几张大小相同的圆纸片上画出我们观察到的几种月相,然后把它们剪下来。(3)几位同学把剪出的月相贴在黑板上,观察分析这些月相。 (4) 讨论:这些月相相同吗?有哪些不同?生活中能够见到这样的月相吗?为什么? (5)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并且判断黑板上所画月相的正确性。(6)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画月相时的两个顶点连接起来就是圆的直径。 (7)我们能不能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讨论一下怎么做?(8)学生做实验。(仔细观察,有没有发现贴出来的月相形状。)(9)交流实验的情况,请做得好的小组介绍经验。(注意调整三者之间的距离。) 3给月相排序(1) 请每位学生再画一个月相,并剪下来。 (2)同学们赏过月吗?在什么时候赏的月?那天的月亮是什么形状的?(3)对照我们的模拟实验,能确定农历十五的月亮位置吗? (4)再次认真实验,仔细观察,对照实验现象给月相编号,贴到书本的圆圈里。(5)交流请一组学生到黑板上贴月相,一起讨论是不是正确。在实验中还有什么发现?(月相变化有规律吗?能推测下半月的月相变化吗?) 4观察白天的月相(1)在给月相排序的过程中,我们推测出了月相变化的规律,同时还产生了许多问题。要知道规律是不是存在,以及问题的圆满解决,需要我们进行实地的观察。 (2)你们认为什么时间观察月相比较合适?讨论后归纳下表。月相日月地位置关系日期视形状月出月落同太阳出没比较夜晚见月情形新月直线,月居中初一不可见清晨黄昏同升同落彻夜不见上弦直角,日在月以西初七初八半圆亮面朝西正午半夜迟升后落上半夜西天满月直线,地居中十五十六圆黄昏清晨此起彼落通宵可见下弦直角,日在月以东二十二二十三半圆亮面朝东半夜正午早升先落下半夜东天(3) 引导学生确定观察月相的时间,清晨或傍晚观察月相。教师教学时应确认一点:如果自己的教学时间在农历的上半月,请引导学生在傍晚观察;反之,则应在清晨观察。 (4) 思考讨论:观察月相,主要观察记录月相的哪些内容? (5)引导学生了解月相的记录内容:月相的形状、亮面的朝向、月相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以及观察时的具体时刻等。 (6) 讨论:如果我们观察不到天空中的月相,该怎么办? (7) 说说你们认为在观察过程中,还会有什么问题或困难存在?5.总结(1)知识方面:预测下月初七、初九、十二等等的月相。(2)技能方面:让学生说说自己在观察、记录等方法上的小窍门。第二课时.登上月球教学目的:1、指导学生通过网上阅读、观察、讨论等认识月球,了解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及月球的认识;激发网上阅读、讨论、想象等多种方法收集信息的态度与能力;3、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及空间想象能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指导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难点:增强对月球知识的了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及空间想象能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月球探秘网页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引发探究。1、谈话: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从古代神话故事嫦娥奔月-人类幻想登月,到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成功登上了月球,并拍摄了许多照片(多媒体课件展示)。到1972年12月,人类先后6次登上月球进行了探索研究,月球是我们人类的邻居,美丽而又神秘,你最想了解哪些有关月球的知识?(学生质疑)2、这节课,请你做一个月球探险家,去探索月球的无穷奥秘? 二、网上阅读,自主探究。1、引导讨论,提示学法。你想通过哪些方法来探索有关月球的知识? 2、分组自学,指导探究。下面请同学们自由选择学法获取有关月球的知识。网址:界牌中心校网站中的月球探秘3、组织讨论,课内交流。学生打开相关网页介绍有关月球的知识(自己知道的),教师利用投影展示。课文重点知识: (1)月球是个球体,是地球的卫星,距离地球约384000千米。(2)月球比地球小得多,49个月球才有一个地球大。(3)月球不会发光,我们所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太阳的光。(4)月面高低不平,表面像铺上了一层细细的粉末。(5)月球上没有大气,没有风、雨,是一个寂静、干旱、黑暗的世界。(6)昼夜温差大,白天最高120,晚上可降到零下180以下。(7)月球引力小,只相当于地球的六分之一,人在上面轻飘飘的。(8)没有植物、动物,没有生命。4、在进行了一番探索之后,你有什么感想? 5、我们虽然已经知道了月球的一些知识,但人类并没有停止对月球的探测,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对月球将会有新的发现,科学家已经设想在月球上建立人类生活基地(出示图片),如果让你设计,你看需要哪些设施(要适应月球上的自然环境)。6、如果那一天实现了,请你想一想,未来的月球将会是什么样的? 三、总结探究,延伸课外。1、同学们想的很好,我想不久的将来,我们的目标一定会实现。此时,你能用一两句话来表达自己的学习感受吗? 2、科学的探索是无穷无尽的,一个个未能解开的难解之谜等待着我们去探索,我们要好好学习,认真探索,一步一步开启科学知识的大门。3、作业:课后上网进一步了解有关月球的知识,把所掌握的知识用网页、幻灯片等形式反映出来,下节课举行一个月球探秘展示评比活动二、昼夜与四季4白天与黑夜第一课时.白天与黑夜教学目的:1、指导学生通过研究昼夜的变化,认识昼夜的变化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的。2、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识昼夜的变化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的。难点: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教学准备:1、日出或日落的挂图。2、注明地球、月球旋转轨道和太阳、地球、月球相对位置的挂图或反映地球、月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录像带。3、三球仪。4、转椅一把。教学过程:1、谈话: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的时候,白天就到来了,人们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学习;太阳从西方落下,黑夜就降临大地。请同学们观察这幅日出、日落图,结合平时的了解想一想:每天,我们看到太阳在天空中是怎样运动的?2、提问:(1)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地球上出了什么现象?(2)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有什么规律?3、谈话: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地球上的昼夜就交替着循环出现,那么是什么原因引导了地球昼夜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1)谈话:科学家们很早以前便对昼夜变化这一自然现象进行了研究,请同学们阅读课本。(2)提问:“太阳中心说”是谁提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地球是怎样围绕太阳公转和自转的?(3)谈话:地球绕着太阳旋转,月球绕着地球旋转,它们在宇宙中的相对应位置及地球、月球的旋转情况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地球、月球在宇宙中围绕着太阳旋转的有关录像)闭着眼睛想一想茫茫的宇宙之中地球绕着太阳转、月球绕着地球转的情形。(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地球绕着太阳运动,月球绕着地球运动。那么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是由什么运动造成的呢?教师演示三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月球的运动情况。(2)提问:从三球仪的演示中可以看出,地球在绕太阳转动的同时还进行着什么样的运动?(3)讨论:你认为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是由于什么运动造成的?(4)谈话:我们每天都看到太阳东升西落,为什么说是地球在运动?下面我们通过一些活动弄清这个问题。(5)分组活动,一个同学坐在转椅上,另一个同学使转椅转动。思考:坐在转椅子不动时,看到周围的物体怎样?转动转椅,你看到周围的物体是怎样的?坐在转动的转椅里,你看到的物体的运动方向和转椅的转动方向有什么关系?坐在转椅上,从左向右转动,你周围的物体是怎样运动的?(6)分组讨论:我们知道,地球以外的月球、星星等天体,每天都有东升西落的现象,这说明什么?(地球自西向东运动)由此可以推测,我们在地球上的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是由于地球在作什么样的转动而形成的?(7)小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东转动,这个分析是正确的。现在人们可以乘火箭、航天飞机离开地球,从宇宙空间观察地球,看到地球确实在转动。地球是个球体,中间是赤道,两端分别南极和北极,穿过地球南北极的一条假想的直线叫地轴。地球每时每刻都在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转动着。(8)谈话:太阳的东升西落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引起的,那么昼夜现象又是由什么引起的呢?我们用下面的模拟实验来说明这个问题。(9)分组实验并思考:“地球上”的哪个部分被“太阳”照亮?哪个部分未被“太阳光”照亮?这两个部分分别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观察插小红旗的地方什么时候是白天?什么时候是黑夜?白天、黑夜是否交替出现?以上实验说明什么?你认为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形成的?(10)小结:我们每天看到太阳自东向西运动,实际上是地球自西向东对着太阳自转。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对着太阳的那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转动,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一次昼夜变化的时间也就是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第二课时.昼夜与生物 一、教学目的:能发现生物行为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有兴趣研究生物昼夜行为变化规律。3能自己制定研究计划,探究一种动物或植物的昼夜变化情况。4能够用二维记录表连续记录较长时间的观察结果。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发现生物行为的变化是有规律的难点:研究生物昼夜行为变化规律三、教学准备:各种生物变化的图片四、教学过程:活动完成没有画完的画活动目标:能通过查阅各类资料,举例说明昼夜变化对动植物有什么影响。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能用绘画的形式表示自己的分析结果。实施建议:本活动建议用分钟的时间完成。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示意图,了解图中的生物行为与昼夜变化的关系。如:一些小鸟、蝴蝶喜欢在白天活动;猫头鹰、蛾子却喜欢在夜间活动。以此为基础,让学生列举更多的例子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下来。绘画时需要注意:一是首先要判断自己发现的实例属于喜欢在白天活动的,还是喜欢在夜间活动,分别画在左栏和右栏中;二是要尽量形象地表现动物或植物的活动或休息状态。此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绘画和想像能力。教材中的图为强调白天和黑夜的对比,显得过高过窄。教师要允许学生在自备画纸上绘制,也可用示意图的上面部分。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画向同学展示,并用简练的语言做必要的说明。活动对昼夜行为变化的研究活动目标:能选择一种动植物,探究其行为变化与昼夜的关系。能尝试用两种方法对同一种动植物的行为进行研究。在研究时愿意与同学分工合作。意识到青少年要保证足够睡眠时间的重要性。关注人类在农业生产中是如何利用生物昼夜节律的。实施建议:本活动可在课上布置,小组内分工明确后在课下完成,完成后在课上交流总结。本活动重在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活动要求不宜过高,更不能求全,只要学生略有发现即可。如学生可以只研究猫眼的瞳孔在白天黑夜是怎样不断变化的。研究方法、成果形式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鼓励学生尝试查找资料、现场观察或请教咨询的方法,要求不可过高。鼓励各小组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与老师和同学交流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办法,新的发现等。“科学在线”相当于对学生探究活动成果的总结和提升。引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生命活动与昼夜的关系。同时,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在农业生产中是如何利用生物昼夜节律的,以及在利用过程中科学技术是如何发挥重要作用的。拓展活动如果没有昼夜变化,世界将会是什么样的呢?活动目标: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能作出有一定根据的想像,没有昼夜变化会对世界产生什么影响5春夏与秋冬四季更替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四季循环的现象提出问题。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四季循环的变化现象作假设性解释。会想办法做四季循环的模拟实验。科学知识:知道四季的不同特征。知道气象部门对四季的判别标准。知道四季循环是由于地球公转形成的。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为一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喜欢大胆想象。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体会到宇宙间的天体都是运动的,而且运动是有规律的,并以一定的方式赞美它,如科学小诗等。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启发学生回忆太阳高度与气温的关系。太阳高度大时气温高,太阳高度小时气温低。这是教学重难点教师可以用电简直射在黑板上和斜射在黑板上,让学生比较黑板上的光斑。直射时光斑面积小,斜射时光斑面积大。直射意味着太阳高度大,斜射意味着太阳高度小。电筒发出的光和热是相同的,直射时分布在较小的面积上,斜射时分布在较大的面积上。从而使学生明白:太阳高度大时,阳光直射地面,同样大小的地面受到的光、热量多,因此气温高;太阳高度小时,阳光斜射地面,同样大小的地面受到的光、热量少,因此气温低。如果教师画一幅太阳直射、斜射活动图,就能形象地说明阳光直射、斜射时,地面受到的热量不同,气温也随着不同。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地球仪、电灯。1分组实验材料蜡烛,用乒乓球、铁丝制成的小地球仪(在北半球处粘一个小纸人)。2.挂图或投影片地球的自转(示地轴、自转方向、阳光及昼夜),地球的公转。课时安排:1教学流程:授课有五个步骤:1关于四季变化的教学,教师也可以先请学生想一想:四季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学生可能作出许多不同的回答,但是其中最主要的是气温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而昼夜长短变化也影响气温变化,因此,四季不同的原因可以从气温变化的因素中去找。这样就可以使学生集中从气温这一点上来研究四季成因。2先启发学生回忆太阳高度与气温的关系。太阳高度大时气温高,太阳高度小时气温低。教师可以用电简直射在黑板上和斜射在黑板上,让学生比较黑板上的光斑。直射时光斑面积小,斜射时光斑面积大。直射意味着太阳高度大,斜射意味着太阳高度小。电筒发出的光和热是相同的,直射时分布在较小的面积上,斜射时分布在较大的面积上。从而使学生明白:太阳高度大时,阳光直射地面,同样大小的地面受到的光、热量多,因此气温高;太阳高度小时,阳光斜射地面,同样大小的地面受到的光、热量少,因此气温低。如果教师画一幅太阳直射、斜射活动图,就能形象地说明阳光直射、斜射时,地面受到的热量不同,气温也随着不同。3学生明白了气温高低的原因以后,教师可利用地球仪演示四季变化的成因。先请学生指出地球仪上的赤道、北半球和南半球。将一只太阳光支架放在讲台中央代表太阳。太阳光支架的制法是用木板和木杆做一只支架,支架高度要根据地球仪的高度来定。支架的柱子上贴一张画有5对箭头的卡纸,表示太阳射出的光线。五对箭头的距离可根据地球仪上的赤道、南北回归线和南极北极极圈来画。卡纸的两边剪成凹弧形,使地球仪的地球部分恰好镶嵌在里面。演示时,把地球仪绕太阳光支架转动,转动时,要注意地轴始终指着一个方向不变。当地球仪转到甲的位置时,请学生观察支架纸面上的箭头,有三个指向北半球,一个指向赤道,一个指向南半球,表明阳光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受到的光热多,气候炎热,昼长夜短,这时北半球是夏至。地球仪转到乙的位置时,太阳光直射赤道,南北半球的阳光箭头相等,表明南北半球得到的光、热量相同,这时气候温和,昼夜平分,北半球是秋分。地球仪转到丙的位置时,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半球的阳光箭头有三个,北半球是一个,这时北半球得到的光、热量少,气候寒冷,昼短夜长,这时是冬至。地球仪转到丁的位置时,太阳光直射赤道,南北半球得到的热量相等,气候温和这时候北半球是春分,昼夜一样长。4关于地球公转的周期,可以引导学生从“一年循环一次”的现象中受到启发;关于地球的公转的方向,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相对运动原理,从星座逐渐西移的现象中受到启发;关于地轴是倾斜的,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插图直接告诉学生;关于地轴倾斜方向不变,除利用图示说明,还可结合北极星在一年中总是固定的方向来说明。在研究太阳高度的周期变化与地轴倾斜方向不变的关系时,除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还可以让学生亲自试一试,如果地轴是直立的(把小地球仪的轴改成与桌面垂直),或倾斜方向是不断变化的,再推着地球仪围绕蜡烛转圈,一年中的太阳高度还会不会发生如我们平常所观察到的那样的变化,以便从反面更深入地证明这个问题。5想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你可以做一个四季盒,用纸板和胶带将塑料盒隔成四格,把每格分别标上春、夏、秋、冬。接下来到室外,看一看,你周围的事物,看看有没有什么东西会使你想到某个季节,然后把那个东西放在那个季节的格子里。例如一片落叶或许让你想到秋天,而一片花瓣会让你想到春天,如果那个东西太大了,不能放在格子里(如头戴羊毛帽子的玩具使你想到冬天),那么可以把它记在一张纸条上,再把纸条放入四季盒的一个小格里,结果哪一格子最先填满,表示现在很可能就是那个季节。总结(1)什么是地球自转?地球自转产生什么现象?(2)什么是地球公转?地球公转产生什么现象?(3)一天24小时是根据什么定的?(4)在地球公转一周的过程中,同时自转多少周?(5)为什么一年有365天?观察与思考:在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南天的星座(猎户座或其他任意一个星座)在天空中的方位有什么变化?(随着日期的推移,自东向西移动。)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这是地球在公转过程中与周围星座相互运动的现象。)板书设计:四季更替地球自转一周是一天,一天24小时地球公转一年,一年有365天四季循环是由于地球公转形成的。6 网络课堂第一课时.电脑与网络教学目标:1、探究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阅读科学资料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信息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了解传递和信息方法的发展过程初步认识现代通信网知道保存信息方法的变革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3、情感态度:培养学习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科学的探究方法激发学生对现代技术发展为人类生活带来的便捷提出希望,并为此努力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人类信息的传递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冲“鸿雁传书”“狼烟滚滚”到现在的信息数字化,可以说人类的信息传递方式有了质的飞跃。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网络的飞速发展使人类真正实现了沟通的零距离。本课正是在此基础上,使学生通过对网络的学习了解人类在信息传递方式上的飞速发展。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认识信息保存方法的变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相关录象资料、挂图、几条新闻录象、磁带、磁盘、光盘、竹简、木简教学流程:一、导入1、在我们这个世界里经常有很多事情发生。就像美国对伊拉克动武这件事情,你是怎么知道的?你知道信息是怎样传递和保存的吗?我们一起来研究板书课题二、教授新课1、介绍信息的传递方法(1)我们先来解决一个问题:什么是“信息”?你认为什么是“信息”?(新闻、消息、知识等)(2)信息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了能看的远、听的远,人们很早就渴望“千里眼、顺风耳”,于是,人们想出了很多办法来传递信息。(3) 阅读第一段2、讨论保存信息的方法和变革给生活带来的影响(1)随着信息的传递向更快、更远、更准的方向发展,人们保存信息的方法也发生了重大变革。从古到今,聪明的人类想出了什么方法呢?你能不能按照时间的顺序排列出?(2)究竟你列出的顺序对吗?我们一起来揭示答案。(3)你知道它们是怎样保存信息的吗?(4)讨论:这些方法的改变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5)保存信息方法的进步方便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比较:阅读P34表格,说说哪些方面有了发展3、模拟发报(1)在现代高科技通信前,电报在信息的快速传递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早期的电报是通过文字与电码的转换来进行通信的。(2)进行模拟发报的游戏由学生提供一段话,全班完成4、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现代通信网(1)现代通信已不局限于电报、电话,现在的社会是信息的时代,随着计算机、人造卫星、电缆、光缆、微波传送等设施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四通八达、快捷、准确的现代通信网。(2)讨论现代通信网有哪些优越性?借助现代通信网可以实现通信的方法多样、操作方便、传递迅速5、引导学生预测未来的通信方式(1)现代通信网以及功能与家庭生活密切联系,你有没有使用过电话、电子邮件、收发过传真?你是用哪些方法,把你的信息传递给对方的?(2)未来的通信方式会有哪些变化呢?三、巩固总结1、如果要你将小学的作文用比较安全、节省空间的方法长期保存起来,你会怎样做?今天你知道了什么?板书设计:信息与网络数据通信保存:竹简 木简 帛书磁带 磁盘 光盘 优盘第二课时.信息与生物教学目标 1描述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2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4认同成功的科学探究需要探索精神。5初步形成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本节内容主要是研究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及信息交流的方式及意义。动物社会行为的知识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本节课的特点,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教师提供的分析和实验用的素材,让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动物社会行为的形成机理,理解社会行为的意义,获取动物社会行为方面的有关知识。本节课的处理应突出以下两点: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增加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2.注重培养学生热爱动物的情感,增强体验情感的意识,而不是单纯的说教,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出热爱生命的情感。重点:1信息交流的意义。2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的能力。难点:1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的能力。2形成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教学准备:挂图、相关资料课时安排:1教学流程:一、导入课前布置学生观察蚂蚁、狗、猫等一些身边动物的取食过程。问:1这些动物取食行为都相同吗? 2哪些是群体生活的动物。二、新授:1、教师引导学生在以上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最终引导学生共同探讨社会行为的特征。2、放录像:白蚁和狒狒的群体生活。3、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看录像,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白蚁、狒狒群体的社会行为特点。4、问题:A白蚁群体成员有哪些?它们的职能分别是什么?B在狒狒的群体中哪一个是首领?为什么?5、学生看录像回答问题,在此基础上热烈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6、引导学生在学习社会行为特征的基础上提出问题。7、不用语言人类如何进行交流?引导学生明白人类可以通过表情、动作和气味进行信息交流。8、动物群体是如何进行信息交流的呢?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黑长尾猴发现蛇、豹、鹰发出叫声的录像。问题:A黑长尾猴在发现不同敌害时的叫声相同吗?B听到同伴的叫声,其它黑长尾猴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9黑长尾猴为什么要结群生活呢?10、教师提供资料:观察蚂蚁取食时,一只蚂蚁发现食物,会迅速返回巢穴,一会儿,一大群蚂蚁排着长长的队伍奔向食物所在地。11、让学生根据资料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每四人一组阅读教材提示,拟定计划,进行探究。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可以不按教材中的实验进行。三、探究蚂蚁的通讯A、提示:1蚂蚁喜欢吃什么?2怎样饲养蚂蚁?3观察蚂蚁的取食行为时饥饿状态和吃饱的状态哪一个效果好? 4怎样能更好地控制蚂蚁的行为?5能不能用其它的一些物体代替纸片?6最好将观察过程拍下来。实验完后,请各小组派代表在班级进行交流,其它小组的同学评价其小组实验的优缺点,并对提出的问题给予解释和说明。教师也要适时的参与评价。实验完成以后让学生设想如果自己是一只小蚂蚁会有什么感受?我们应该怎么样对待动物?B、小结请获得实验成功的同学用一句话概括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在音乐声中让学生一起朗诵屏幕上的一段文字:“仁慈地善待生命进化低于人类的动物,应该是人类的一种责任,人性的光辉将通过人类自身照亮同样有喜怒哀乐的动物世界”。板书设计:信息与生物仁慈地善待生命进化低于人类的动物,应该是人类的一种责任,人性的光辉将通过人类自身照亮同样有喜怒哀乐的动物世界三、生物的生长7、种子和幼苗第一时.种子发芽实验(一)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温州永嘉县人民医院医共体分院招聘劳务派遣人员2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详解一套
- 2025广西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高校毕业生招聘473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一套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年哈尔滨市香电幼儿园招聘3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考点梳理)
- 2025办公用品采购合同协议书
- 2025年阜阳颍上县人民医院引进博士研究生2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典优)
- 食安员初级考试题库及答案训练题
- 湖南职称土建考试题库及答案
- 广东表演考试题库及答案
- 青岛春考知识考试题库及答案
- 单招数学考试试卷及答案
- 2025年贵安新区产业发展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电子装修合同范文
- 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监理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传统医学师承关系合同书
- 突发性耳聋的中医辩证及护理方案
- T-SZEIA 001-2024 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方法与要求 变电站电气设备
- 2025年湖南省安全员-B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老年人烫伤创面处理老年护理意外防护课件
-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全册同步分层作业设计含答案解析
- 简易钢结构雨棚施工承包合同范本
- 苏州市前期物业管理委托合同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