瘤型麻风合并脓毒血症1例.doc_第1页
瘤型麻风合并脓毒血症1例.doc_第2页
瘤型麻风合并脓毒血症1例.doc_第3页
瘤型麻风合并脓毒血症1例.doc_第4页
瘤型麻风合并脓毒血症1例.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瘤型麻风合并脓毒血症1例【摘要】瘤型麻风是一种由麻风分支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肉芽肿性疾病,早期皮损表现为散在分布的,边界不清的红色斑丘疹。若可早期干预,其为一种可治愈疾病,但若未得到及时治疗,就会留下后遗症或者致残。该病在吉林地区较为罕见,在此报告一例以皮疹为首发症状的麻风病例,该患病程长,在当地医院未予明确诊断,后因发热就诊于我院感染科,血培养证实存在脓毒血症,其皮疹较为特异,行皮肤活检确诊为瘤型麻风,现将病例分析如下。 【关键词】瘤型麻风;脓毒血症;葡萄球菌 临床资料 患者,男,22岁,皮疹5年,加重伴发热45天,咽痛1周。患者于5年前出现颜面部、躯干、四肢散在浅红色红斑,伴肌肉萎缩、淋巴结肿大、眉毛稀疏,就诊于当地医院,未明确诊断,间断应用激素治疗,皮疹及淋巴结肿大略有消退,45天前自觉皮疹加重,表面发红,伴压痛,部分皮疹表面有溃疡,并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9,伴寒战,于当地仍未明确诊断,应用多种抗生素后无明显好转,1周前出现咽痛。患者平素体健,否认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家族中无类似疾病史。体检: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双侧腋下、腹股沟处可触及多个肿大淋巴结,大小约1cm1cm2cm2cm,质韧,伴触痛,活动良好。咽部充血,心率120次/分,律整,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啰音,肝肋下1cm,边缘锐,质软,无触痛。皮肤科情况:额部、双颊及口唇周围均可见2cm2cm4cm6cm大小、水肿性、浸润性、淡红色斑,表面萎缩、发亮,表面有疱疹、脓疱疹,伴压痛,双侧眉毛、睫毛脱落,头发略稀疏,双手皮肤干燥、粗糙。四肢可见3cm2cm8cm6cm大小、浸润性、淡红色斑,可见溃疡,表面覆黑色痂,边缘水肿、潮红,双小腿呈凹陷性水肿,皮肤干燥,有少许鳞屑,类似鱼鳞样改变。红斑、结节处痛触觉减退,耳大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未扪及粗大,双手大小鱼际肌萎缩,指关节屈曲。分别取右侧额部红斑及右前臂结节行皮肤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表皮萎缩,表皮下有“无浸润带”,真皮内可见巨噬细胞肉芽肿,淋巴细胞少而分散,有典型的泡沫细胞。抗酸染色显示在浸润的组织细胞中有大量形态完整的抗酸杆菌,并有许多菌球,组织液抗酸染色(3+)(5+),细菌指数(BI)3.5。血常规:WBC30.6109/L,NE%88.0%,HGB101g/L,PLT403.0109/L。CRP200.0mg/L。免疫球蛋白:IgG16.9g/L,IgM4.12g/L。铁蛋白663.0g/L。血培养: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头孢唑啉、利奈唑胺、利福平、四环素、万古霉素等药敏感。肝功:AST14.1U/L,ALT16.2U/L,ALP176.8U/L,GGT93.3U/L,ALB19.2g/L,GLO36.5g/L,CHE2696U/L。自身抗体系列:均阴性。抗核抗体:均阴性。诊断:瘤型麻风、脓毒血症。给予先后给予利奈唑胺及利福平行抗炎治疗,患者5天后体温恢复正常,脓疱疹逐渐结痂,复查血常规基本恢复正常,复查血培养阴性。其后患者转回当地医院接受麻风病联合化疗。 2讨论 麻风是一种慢性肉芽肿性疾病,由细胞内的麻风分支杆菌引起,主要侵犯人体皮肤和神经,虽然不是致死性疾病,但如果不治疗可引起皮肤、神经、四肢等的进行性和永久性损害。本病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甚广,据估计全世界现有麻风病人约一千万人左右主要分布于非洲、美洲及东南亚2。我国则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西藏和湖南等省、自治区3。 麻风病可分为5个逐渐移行的类型:由免疫力强的结核样型(TT)至细胞免疫力低的瘤型(LL),其间有免疫性不稳定的界线类偏结核样型(BT),中间界线类(BB)和界线类偏瘤型(BL)。此外,早期麻风皮损无特异性病理变化,称未定类(I)。世界卫生组织技术报告(WHOTRS675,1982)将五级分型归纳为皮肤涂片细菌阳性的多菌型(MB,包括LL,BL,BB及部分BT)和细菌阴性的少菌型(PB,包括I,TT及部分BT)麻风4。近年来WHO指南要求医务人员根据皮损的数目对麻风进行分类:皮损数5块的为PB,5块的为MB。新病人的皮肤涂片可用作质控。不同的类别有各自的治疗原则,其预后也不尽相同。 本文介绍了一例瘤型麻风,该类别约占麻风患者的20,因皮肤病变常隆起于皮肤表面,故称瘤型。本型的特点是患者对麻风杆菌的细胞免疫缺陷,病灶内有大量的麻风杆菌,传染性强,除侵犯皮肤和神经外,还常侵及鼻粘膜、淋巴结、肝、脾以及睾丸。病变发展较快。 该患主要以皮肤改变为主,起病时的皮肤病变为红色斑疹,以后发展为高起于皮肤的结节状病灶,可散在或聚集成团块,溃破形成溃疡。多发生于面部、四肢及背部。面部结节呈对称性,耳垂、鼻、眉弓的皮肤结节使面容改观,形成狮容(如图1)。组织病理:表皮下有无浸润带,真皮内有巨噬细胞肉芽肿,淋巴细胞很少,在HE染色中组织细胞呈泡沫状(如图2-A);抗酸染色可见泡沫细胞内含多量麻风杆菌(如图2-B),甚至聚集成堆,形成所谓麻风球。病灶围绕小血管和附件,以后随病变发展而融合成片。由于患者对麻风杆菌的细胞免疫缺陷,病灶内不出现类上皮细胞,淋巴细胞也很少。经治疗病变消退时,麻风杆菌数量减少,形态也由杆状变为颗粒状,泡沫细胞减少或融合成空泡,纤维组织增生。最后病灶消退仅留瘢痕。表皮萎缩变薄,真皮内有泡沫细胞的弥漫浸润。 为避免麻风病的后遗症,早期的诊断及治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多种药物联合化疗是获得WHO认可的治疗原则,这些药物包括:利福平,氯苯吩嗪、氨苯砜,根据其分型及临床经过决定其服用时间,通常为6个月到2年不等。经过早期治疗,患者出现继发感染及慢性化症状的机率将被大大减少。因此在临床上应加强对各级医院医生的麻风等疾病的知识普及工作,对疑似麻风的患者,应积极询问有无麻风接触史,并行皮肤活检,尽量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延缓病情的发展和畸残发生,并阻断其传染6。 参考文献 1陈贤义,李文忠,陈家琨.麻风病防治手册.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49 2WHO.Globalleprosysituation,Beginningof2008M.Weeklyepid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