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炷灸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疗效观察.doc_第1页
艾炷灸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疗效观察.doc_第2页
艾炷灸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疗效观察.doc_第3页
艾炷灸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疗效观察.doc_第4页
艾炷灸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疗效观察.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艾炷灸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疗效观察【摘要】 目的 观察艾炷灸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疗效。方法 全部观察病例60例,随机分为艾炷灸治疗组30例,西药对照组30例。结果治疗组治愈率、有效率均比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艾炷灸治疗带状疱疹疗效好、疗程短、副作用小且费用低廉。 【关键词】 带状疱疹;艾炷灸;阿昔洛韦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moxa cone acupuncture treating shingles.Method Randomly divide 60 cases into treatment group(moxa cone) and control group(WM),with 30 cases in each.Result By comparison,the cure rate and effective rate had marked difference between them.Conclusion Moxa cone acupuncture has good effect on shingles,with short period,little side effects,cheap.Key words:shingles; moxa cone acupuncture; Acyclovir 带状疱疹是临床上常见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目前西医一般采用抗病毒、营养神经、止痛等方法治疗。中医则以中药、针灸、拔罐、刺络放血等方法治疗。近年来,笔者运用艾炷灸治疗带状疱疹疗效好,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全部观察病例60例,均来自针灸门诊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成两组,即艾炷灸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治疗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最大82岁,最小23岁;病程为310d;病变部位在躯体部21例,头面部3例,上肢2例,臀腿部4例。对照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最大76岁,最小27岁;病程为212d;病变部位在躯体部20例,头面部3例,上肢4例,臀腿部3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病情均无差异,具有可比性。1.2 诊断标准依据2006年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制定的标准。(1)发疹前可有低热,全身不适,食欲不振,疲倦等前驱症状;(2)患处有神经痛,可出现在发疹前14d,或伴随皮疹出现,疼痛可持续到皮疹消退后23月或更久;(3)好发部位是肋间神经、三叉神经、臂丛神经及坐骨神经支配区域的皮肤;(4)皮疹为红斑基础上簇集性粟粒至绿豆大水疱,疱液常澄清,常单侧分布,一般不超过躯干中线;(5)头面部带状疱疹可累及眼耳部,引起疱疹性角膜结膜炎或面瘫等;(6)病程有自限性,约23周,愈后很少复发。2 治疗方法2.1 治疗组艾炷灸选用优质纯艾绒,制作出一高约0.6cm,底直径约0.3cm,状如麦粒大小的圆锥形艾炷,置于“蛇头”上(即最早发生的疱疹或丘疹上),再在“蛇眼”上(即“蛇头”附近寻找丘疹较为密集的二处)放置麦粒大小的艾炷,用线香点燃,艾炷燃至患者呼灼痛时,用止血钳快速移去艾炷。接着把艾炷放在“蛇尾”上(即丘疱疹延伸的最末端一、二处),用同样的方法施灸,每处连灸三壮。如灸后痛痒不减或有新的疱疹发生,可在原“蛇头”、“蛇眼”、及新发疱疹上按上法再灸一次,如此反复,至没有新的疱疹发生为止。2.2 对照组西药阿昔洛韦胶囊0.2g,3次/d;维生素B1片20mg,3次/d;甲钴胺片0.5mg,3次/d。如疼痛剧烈,加用诺福丁胶囊0.1g,1次/d。 两组均在治疗5d后评定疗效,治疗期间嘱其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忌食辛辣烟酒等刺激物。3 疗效观察3.1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治愈:皮疹消退,临床体征消失,疼痛消失;好转:皮疹消退30%以上,疼痛明显减轻;无效:皮疹消退不足10%,疼痛未减轻。3.2 治疗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两组治愈率比较,P<0.05,两组有效率比较,P<0.05,治疗组治愈率、有效率均比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略)4 讨论 带状疱疹是一种被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 zoster virus,Vzv)感染的以皮肤疼痛和水疱形成为特点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中医认为本病多因正气不足,外受毒邪侵袭,毒邪化火,湿热搏结,浸淫肌肤;或因情志内伤,肝气郁热,化火生风,郁于肌肤;或因饮食失调,脾经湿热内蕴,搏于肌肤而成。本草纲目云:“艾味苦,气微温,阴中之阳,无毒,主灸百病”,又云:“能透诸经而治百病”。明代李中梓医学入门云:“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气也;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寒者灸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