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一:传统主题的多重演绎.ppt_第1页
综述一:传统主题的多重演绎.ppt_第2页
综述一:传统主题的多重演绎.ppt_第3页
综述一:传统主题的多重演绎.ppt_第4页
综述一:传统主题的多重演绎.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综述一:传统主题的多重演绎,黄晔,湖北工程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综述一:传统主题的多重演绎,一、以士人为主体的传统爱情诗词 1、婚前离合与悲欢,幸福与痛苦,都被士人的诗笔演绎得淋漓尽致。 (如柳永的词雨霖铃、周邦彦的词少年游、秦观的词鹊桥仙、朱彝尊的词桂殿秋等),综述一:传统主题的多重演绎,如柳永与名妓之间的故事与创作 北宋仁宗时,有位名妓谢玉英,色佳才秀,最爱唱柳永的词。柳永才高气傲,恼了仁宗,不得重用,中科举而只得个馀杭县宰。途经江州,照例浪流妓家,结识谢玉英,见其书房有一册“柳七新词“,都是她用蝇头小楷抄录的。因而与她一读而知心,才情相配。临别时,柳永写新词表示永不变心,谢玉英则发誓从此闭门谢客以待柳郎。 柳永在馀杭任上三年,又结识了许多江浙名妓,但未忘谢玉英。任满回京,到江州与她相会。不想玉英又接新客,陪人喝酒去了。柳永十分惆怅,在花墙上赋词一首,述三年前恩爱光景,又表今日失约之不快。最后道:“见说兰台宋玉,多才多艺善赋,试问朝朝暮暮,行云何处去?“ 谢玉英回来见到柳永词,叹他果然是多情才子,自愧未守前盟,就卖掉家私赶往东京寻柳永。几经周折,谢玉英在东京名妓陈师师家找到了柳永。久别重逢,种种情怀难以诉说,两人再修前好。谢玉英就在陈师师东院住下,与柳永如夫妻一般生活。,综述一:传统主题的多重演绎,官场上的不幸,反倒成全了才子词人柳永,使他的艺术天赋在词的创作领域得到充分的发挥。当时教坊乐工和歌姬每得新腔新调,都请求柳永为之填词,然后才能传世,得到听众的认同。柳永创作的新声曲子词,有很多是跟教坊乐工、歌妓合作的结果。 柳永为教坊乐工和歌妓填词,供她们在酒肆歌楼里演唱,常常会得到她们的经济资助,柳永也因此可以流连于坊曲,不至于有太多的衣食之虞。南宋罗烨醉翁谈录丙集卷二就说“耆卿居京华,暇日遍游妓馆。所至,妓者多以金物资给之。”柳永凭借通俗文艺的创作而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表明宋代文学的商品化开始萌芽,为后来“职业”地从事通俗文艺创作的书会才人开了先河。 柳永尽情放浪多年,身心俱伤,死在名妓赵香香家。他既无家室,也无财产,死后无人过问。谢玉英、陈师师一班名妓念他的才学和情痴,凑一笔钱为他安葬。谢玉英曾与他拟为夫妻,为他戴重孝,众妓都为他戴孝守丧。出殡之时,东京满城妓女都来了,半城缟素,一片哀声。这便是“群妓合金葬柳七“的佳话。谢玉英痛思柳郎,哀伤过度,两个月后便死去。陈师师等念她情重,葬她于柳永墓旁。,综述一:传统主题的多重演绎,2、婚后寄内悼亡诗词(如苏轼的词江城子之十年生死、陆游的沈园诗词、纳兰性德的词等)。,陆游的沈园情缘,(1)28岁与唐婉沈园重逢 在二十七岁那年只身离开了故乡山阴,前往临安参加“锁厅试”。在临安,陆游以他扎实的经学功底和才气横溢的文思博得了考官陆阜的赏识,被荐为魁首。同科试获取第二名的恰好是当朝宰相秦桧的孙子秦埙。秦桧深感脸上无光,于是在第二年春天的礼部会试时,硬是借故将陆游的试卷剔除。使得陆游的仕途在一开始就遭受了风雨。 礼部会试失利,陆游回到家乡,家乡风景依旧,人面已新。睹物思人,心中倍感凄凉。为了排遣愁绪,在一个繁花竞妍的春日晌午,陆游随意漫步到禹迹寺的沈园。在园林深处的幽径上迎面款步走来一位绵衣女子,低首信步的陆游猛一抬头,竟是阔别数年的前妻唐婉。在那一刹间,时光与目光都凝固了,两人的目光胶着在一起,都感觉得恍惚迷茫,不知是梦是真,眼帘中饱含的不知是情、是怨、是思、是怜。这时与陆游的不期而遇,无疑将唐婉已经封闭的心灵重新打开,里面积蓄已久的旧日柔情、千般委屈一下子奔泄出来,柔弱的唐婉对这种感觉几乎无力承受。而陆游,几年来虽然借苦读和诗酒强抑着对唐婉的思念,但在这一刻,那埋在内心深处的旧日情思不由得涌出。四目相对,千般心事、万般情怀,却不知从何说起。和风袭来,吹醒了沉在旧梦中的陆游,他不由地循着唐婉的身影追寻而去,来到池塘边柳丛下,遥见唐婉与赵士程正在池中水榭上进食。隐隐看见唐婉低首蹙眉,有心无心地伸出玉手红袖,与赵士程浅斟慢饮。这一似曾相识的场景,看得陆游的心都碎了。昨日情梦,今日痴怨尽绕心头,感慨万端,于是提笔在粉壁上题了一阙“钗头凤”,这就是开头所提到的第一首词。,陆游的沈园情缘,第二年春天,抱着一种莫名的憧憬,唐婉再一次来到沈园,徘徊在曲径回廊之间,忽然瞥见陆游的题词。反复吟诵,想起往日二人诗词唱和的情景,不由得泪流满面,心潮起伏,不知不觉中和了一阙词,题在陆游的词后。题词后她日臻憔悴,悒郁成疾,在秋意萧瑟的时节化作一片落叶悄悄随风逝去。 钗头凤 (唐婉)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倚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陆游的沈园情缘,(2)75岁再游沈园赋诗 到七十五岁时,陆游上书告老,蒙赐金紫绶还乡了。陆游浪迹天涯数十年,企图借此忘却他与唐婉的凄婉往事,然而离家越远,唐婉的影子就越萦绕在他的心头。此番倦游归来,唐婉早已香消玉殒,自己也已至垂暮之年,然而对旧事、对沈园依然怀着深切的眷恋。常常在沈园幽径上踽踽独行,追忆着深印在脑海中那惊鸿一瞥的一幕,这时他写下了“沈园怀旧”诗: 其一: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飞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其二: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无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陆游的沈园情缘,沈园是陆游怀旧的场所,也是他伤心的地方。他想着沈园,但又怕到沈园。春天再来,撩人的桃红柳绿,恼人的鸟语花香,风烛残年的陆游虽然不能再亲至沈园寻觅往日的踪影,然而那次与唐婉的际遇,伊人那哀怨的眼神、差怯的情态、无可奈何的步履、欲言又止的模样,使陆游牢记不忘,于是又赋“梦游沈园”诗: 其一: 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 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 其二: 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 玉骨久沉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陆游的沈园情缘,(3)85岁重游沈园 此后沈园数度易主,人事风景全部改变了昔日风貌,已是“粉壁醉颗尘漠漠”,唯有“断云幽梦事茫茫”。陆游八十五岁那年春日的一天,忽然感觉到身心爽适、轻快无比。原准备上山采药,因为体力不允许就折往沈园,此时沈园又经过了一番整理,景物大致恢复旧观,陆游满怀深情地写下了最后一首沈园情诗: 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 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此后不久,陆游就溘然长逝了。 时过境迁,沈园景色已异,粉壁上的诗词也了无痕迹。但这些记载着唐婉与陆游爱情绝唱的诗词,却在后世爱情的人们中间长久流传不衰。它提醒着人们:好好珍惜你拥有的那份感情,不要轻易道别离,酿成无奈终身悔。 参考视频:侠骨柔情陆放翁第10集一往情深,综述一:传统主题的多重演绎,纳兰性德悼亡词的代表作品 1、画堂春 一生一代一双人, 争教两处销魂。 相思相望不相亲, 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乞, 药成碧海难奔。 若容相访饮牛津, 相对忘贫。,2、浣溪沙 谁念西风独自凉, 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这是一首悼亡之作。上片由问句起,接以黄叶、疏窗、残阳之秋景的勾画,由触着景物而勾起沉思,氛围已是孤寂凄清。下片写沉思中所忆起的寻常往事,借用李清照夫妻和美的生活为喻,说明与亡妻往日的美满恩爱。结句的“寻常”二字更道出了今日的酸苦,即那些寻常的往事不能再现,亡妻不可复生,心灵之创痛也永无平复之日。其中有怀恋,有追悔,有悲哀,有惆怅,蕴藏了复杂的感情。 参考视频:百家讲坛之纳兰心事有谁知之第3集一生一代一双人、第4集当时只道是寻常,综述一:传统主题的多重演绎,综述一:传统主题的多重演绎,二、以怀古和自然山水为载体的反映生命意识主题的传统诗词 (一)怀古诗词的集中代表金陵怀古 金陵(今南京市)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它地理条件优越,东有钟山屏障,山上二峰相连蜿蜒如巨龙;西为长江天险,江水自西南向东北纵贯城中;山、水城浑然一体,雄伟壮丽,气势磅礴,据说当年诸葛亮出使东吴,种于此留下“钟山龙蟠,石头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之名言。 与“长安”一样,古代作家在使用“金陵”一词时,不再仅仅着眼于纯粹的地理概念,而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不同的是,他们通常以长安代表历史的辉煌,而习惯于借金陵抒发历史兴亡之感。如果说古代作家言及长安时难免流露出兴奋或向往之情的话,那么在描写金陵时则往往有意识地营造着一种感伤与悲凉的氛围。 (如王安石桂枝香、周邦彦西河、辛弃疾水龙吟之登建康赏心亭、萨都剌满江红之金陵怀古、高启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等),综述一:传统主题的多重演绎,西河 周邦彦 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谁系?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 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向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北宋后期,金陵怀古词的代表作是周邦彦的西河,罗忼烈先生笺谓作于元祐八年( 1093) 出知潥水县任内。词调深沉苍凉,起句“南朝胜事谁记”,即淡化史实不说,此后皆直写眼前实景。未句用“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点化“王谢堂前”的诗意,不经意间模糊了历史与现实的界线。此时,词人离开了新旧两党激烈斗争的漩涡,其内心对遭遇的不满,托穿越时空的“燕子”深隐曲折地加以表达。“说兴亡”,词人无限惆怅的失落感已引申为对世事的忧虑。 参考视频:子午书简之宋词十家周邦彦,综述一:传统主题的多重演绎,满江红金陵怀古 萨都剌 六代繁华,春色去也,更无消息。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王谢堂前新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听夜深,寂寞打空城,春潮急。思往事,愁如织。怀故国,空陈迹。但荒烟衰草,乱鸦红日。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坏寒螀泣。到如今,惟有蒋山青,秦淮碧。 这首词作于至顺三年或四年他任江南诸道行台侍御史时期。借对六朝古都金陵的凭吊,抒发了自己对政权兴衰的感触。面对六朝旧都,往昔的繁华兴盛已被今日的萧条衰败所代替“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自然使人联想起“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仕族”的东晋门阀制度以及由此而生的种种腐败与罪恶。再通过“荒烟衰草,乱鸦斜日”的强烈对比,告诉人们这样的事实:任何朝代都不可能永存,人事是短暂的,只有自然是永恒的。“到如今,惟有蒋山青,秦淮碧”。作者以宏远的眼光,概括出超越时空的历史规律,为危机四伏的元朝预见到必将衰亡的未来。,综述一:传统主题的多重演绎,(二)自然山水景物诗词文主题的集中代表诗境杭州 杭州之美,胜在它所唤起的城市想象。“想象”,是城市时代人们实现自我向城市认同的重要机制。而对于杭州, “想象中的杭州” 更是与 “现实中的杭州” 并驾齐驱,甚至是更加有影响的城市存在方式。这就难怪宋朝诗人董嗣杲在 西湖百咏 序中如此愤愤: “予长兹地,与山水为忘年交。凡足迹所到命为题,赋以唐律。几二十余年,仅逮百首。然皆目得寓意、叙实铺写,非但如杨、郭二子批图按志,想象高唐而已。搜索奇胜难遍以举,此直据予所见,不以夸奇斗胜为工也。”这是诗人为 “现实中的杭州” 争名分,但也正从反面说明了当时对于杭州的想象已大有盖过 “现实杭州”的势头。,综述一:传统主题的多重演绎,1、柳永咏杭 自隋代以来,随着大运河的开凿,杭州作为大运河的南端起点,地位日益重要。其历经唐、宋,因为偏安东南,远离中原政治中心,承平日久,蓄积了惊人财富。唐宋以来,围绕 “富贵杭州” 的种种城市构画连篇累牍,不一而足。时至今日,“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的口号,在对杭州充满向往的人的心里首先唤起的依然还是 “富贵天堂”的憧憬。 然而,“富贵杭州”并非想象杭州的唯一方式。在 “富贵杭州”之外,“诗境杭州” 的城市想象同时发生。宋代之后,在数量繁多的文人笔记中流传着一则关于杭州的诗话轶闻。北宋词人柳永在其咏杭名篇 望海潮 中极言杭州繁华,有道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更有“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戏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以至于, “此词流播,金主亮 ( 完颜亮) 闻歌,欣然有慕于三 秋 桂 子, 十 里 荷 花 , 遂 起 投 鞭 渡 江 之志”。“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所勾画出的城市形象与 的富贵狂欢不同。它指向的是一种清雅脱俗的人间诗境,氤氲出的是一种 “诗境杭州” 的城市想象。这则轶闻的真实性如何已不可考,但自此轶闻产生以来,其在中国传统士人谈论杭州的话语活动中流传甚广,覆被之大,甚为罕见。由此可以窥见,轶闻传播主体中国传统士人在“富贵杭州”之外对杭州的另一种城市想象: 一个诗性的杭州,一个在丽日晴光、山色空蒙中承载人们诗性诉求的城市。 参考视频:品读柳永望海潮,综述一:传统主题的多重演绎,2、苏轼治杭 北宋对诗境杭州的塑造在于它将苏轼发配到了杭州。苏东坡先后两次知任杭州。熙宁四年 ( 1071) 是第一次,在此期间,苏轼城建的主要政绩是疏浚六井。熙宁五年 ( 1072) 秋,在苏轼将久已堙没的流井疏浚完毕,使六井重又清流溢荡,生机勃勃。十五年后,元祐四年 ( 1089)四月,苏东坡在洛阳遭洛、朔两党弹劾,再次来到杭州任知州。在此次知任杭州期间,他在前次疏浚六井的基础上开始了疏浚西湖的庞大工作。此次疏浚工程浩大,湖中葑田二十五万余丈,光挖出来的湖中淤泥葑草就无处安放。最后,还是苏东坡想出了绝妙的主意:他在元祐五年( 1090)梅雨时节趁葑草浮动时开工,发动军士、民夫数以万计,清除葑草、深挖湖泥,将湖草、淤泥在湖中筑起一道长堤,南起南屏山,北至栖霞岭,上建跨虹、东浦、压堤、望山、锁澜、映波六桥,沟通里湖和外湖。随后苏轼又命人在长堤两岸种植芙蓉、杨柳,修建九亭以利观赏湖景,此即为西湖 “苏堤”。并且,为绝后患,苏轼又动议在湖边浅水处发动湖民种植菱藕,因其在种植菱藕时会自觉清除葑草。为了限制菱藕种植过度,保持湖面景观开阔,他又在湖中置三塔,禁绝塔周围水域种植湖产。如此以来,原先满目葑草的西湖一下子变成了荷叶弥望、清波荡漾的一片清波。 苏轼疏浚西湖的意义,在于他沿续了白居易的思路,使西湖景观朝向盆景化、诗情化方向继续发展。一条贯湖而过的苏堤引导游人步入西湖深处,湖上四时美景可尽情把玩,俯瞰远眺无不合意; 而且,人在堤上游,从岸上望来,游客之俯仰上下的姿态又成为一景,形成了景中景、游中游的精致意味。西湖之美,于此方可以说得其三昧。,综述一:传统主题的多重演绎,苏轼笔下的杭州一草一木、一山一水莫不透发自在,诗性涣然。除去那首传唱千古的 “欲把西湖比西子”外,更有: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 地 风 来 忽 吹 散, 望 湖 楼 下 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