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其它相关论文-“天人合一”与和谐社会.doc_第1页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天人合一”与和谐社会.doc_第2页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天人合一”与和谐社会.doc_第3页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天人合一”与和谐社会.doc_第4页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天人合一”与和谐社会.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天人合一”与和谐社会摘要:“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的共识,其合理因素显而易见。天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和谐社会的根基,天人和谐已成为人们普遍而美好的追求。处理好天人关系必须遵循两条原则:天人和谐的平衡原则即人对自然要常怀敬畏之心(敬天)、仁爱之心(爱天)、顺应之心(顺天);协调有序的发展原则即协调发展的伦理底线是生态安全,有序发展之“序”是指从优先保护到合理开发到有限利用。关键词:天人和谐;协调有序;和谐社会Abstract:TheancientChinesephilosophershadconsensusontheideaofnature-humanintegration,becausethisideaissensible.Theharmoniousrelationbetweenhumanandnatureisthefoundationofaharmonioussociety,andithasbecomemankindsuniversalandhappypursuit.Toharmoniouslydealwithnature,theprinciplesofintegrationbetweenmanandnatureandcoordinatedandorderlydevelopmentmustbefollowedclosely.Integrationmeansthatmanmustdealwithnaturewithrespectful,benevolentandsubmissiveattitudes,whilecoordinationandorderlinessimplytheethicalbaselineofecologicalsecurity,whichincludesprotectionandreasonabledevelopmentoftheenvironmentandlimiteduseofnaturalresources.Keywords:theharmoniousrelationbetweenhumanandnature;coordinatedandorderly;harmonioussociety一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天人关系问题,其中,天道是对世界的认识,人道则是对人自身的认识。而围绕天人关系所展开的争论(天人之辩),先秦以降绵延了几千年。这其中,有两条截然不同的思路:天人相分和天人合一。战国荀子首先明确提出“天人相分”的思想:“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纣亡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至人矣”(荀子天论)。认为自然界有其自己的规律,不会因人而存亡,与人类社会的贫病灾祸没有必然的联系,贫富祸福是人自己造成的。唐朝刘禹锡的天论也强调了“天人相分”的思想。然而,“天人相分”只是一股支流,影响并不大;“天人合一”才是中国传统哲学最基本的思路。“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极其重要的思维模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了解“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及其发展演变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起源于先秦,发展于汉,成熟于宋。先秦的“天人合一”思想与儒、道两家有所不同。儒家的“天人合一”大体上是讲人与义理之天、道德之天的合一。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人性在于人心,故尽心则能知性,而人心乃“天之所与我者”(孟子告子上)。“天人合一”在孟子那里指人性、人心以天为本,所以天人是合一的。道家的“天人合一”则是讲人与自然之天的合一。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道德经)。这里的自然,就是自然而然,究竟至极的意思。“道”是最高原则,“天人合一”在老子那里表现为人与“道”合一。汉代大儒董仲舒明确地提出“天人之际,合二为一”的思想。他说:“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地之阴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人之阴气起而天地之阴气亦宜应之而起,其一道也”(春秋繁露同类相动)。“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董仲舒虽然丰富和发展了孟子的思想,但其“天人感应”学说却也使汉代的“天人合一”披上了神学的外衣。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到了宋明时期已很成熟。最具代表性的是张载,他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哲学命题:“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正蒙诚明)。这就是说,儒家的态度是兼重天与人,天指广大自然,人指人类社会,既要承认自然的实在性,也要肯定人生的价值,这便是天人合一。二当代的一些专家学者,大都对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持基本肯定态度。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早在十多年前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创刊号上就撰文指出,“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中外治中国哲学史的学者,哪一个也回避不开。这个代表中国古代哲学主要基调的思想,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含义异常深远的思想。笔者认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天人关系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1。著名哲学史家汤一介认为,“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一种思维模式,对解决当今人与自然的矛盾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天人合一”作为一种思维模式,由于“人”是“天”的一部分,人们不能把“人”看成是和“天”对立的,破坏“天”就是对“人”自身的破坏,“人”就要受到惩罚。因此,“人”不仅应知“天”(认识自然,以便合理地利用自然),而且应该“畏天”(对自然界应该敬畏,要把保护“天”作为一种神圣的责任)。现在人们只强调“知天”,只是一味地用来利用“天”、征服“天”,以至无序地破坏“天”,而不知对“天”应有所敬畏,这无疑是“科学主义”(科技万能)极端发展的表现。“知天”和“畏天”的统一,正是“天人合一”的重要表现,从而表现着“人”对“天”的一种内在责任2。现代儒家、台湾著名哲学家方东美在其早期重要著作中国人的人生观(1956年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中文版)中构建了一个名为“广大和谐”的哲学系统,其核心思想是:“自然与人生虽是神化多方,但终能协然一致,因为自然乃是一个生生不已的创进历程,而人则是这历程中参赞化育的共同创造者。所以自然与人可以二而为一,生命全体更能交融互摄,形成我所说的广大和谐,在这一贯之道中,内在的生命与外在的环境流衍互润、融溶浃化,原先看似格格不入的此时均能互相涵摄,共同唱出对生命的欣赏赞颂”。“这种广大和谐普遍放光,正是人人均应追求之道,如此,天与人和谐,人与人感应,人与物协调,处处都以体仁继善、集义生善为枢纽,然后天地之间,才能怡然有序,一切万物也才能盎然滋生”3163-164。方东美先生所构建的“广大和谐”的系统,就是“天人合一”,他说,“从中国看来,人与宇宙(天)的关系是彼此相因、同情交感的和谐中道。在中国哲学家的心目中,人与宇宙处处融通一致,形成一个广大和谐的系统,这个和谐关系正是传统中所说的天人合一”3197。于丹教授在论语心得中也说“什么叫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谐。我们努力创建和谐社会,而真正的和谐是什么?它决不仅仅是一个小区邻里间的和谐,也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一定包括大地上万物和谐而快乐地共同成长;人对自然有一种敬畏,有一种顺应,有一种默契。”4不言而喻,和谐社会理所当然地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层面的和谐,而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一种更高境界的和谐。所以,在于丹的“心得”中,“真正的和谐”乃大地万物和谐共生。由此可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已成为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的根基所在,而支持这一根基的思想渊源便是“天人合一”。三如今,天人和谐已经成为人们普遍而美好的追求。那么,现实状况如何呢?答案是不容乐观且令人担忧。1.“国在山河破”:环境形势异常严峻70年前日本侵略中国,国家虽然遭难,但大好河山尚在。为了不当亡国奴,爱国志士发出了“国破山河在”的呼喊,意在动员民众抗日。而今的形势却是:国家安在,大好河山却在流泪、在滴血以至于有杂文家发出了“国在山河破”的盛世危言!目前,我国的环境形势非常严峻:一些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