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与苏州古典园林艺术之比较.pdf_第1页
无锡与苏州古典园林艺术之比较.pdf_第2页
无锡与苏州古典园林艺术之比较.pdf_第3页
无锡与苏州古典园林艺术之比较.pdf_第4页
无锡与苏州古典园林艺术之比较.pdf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 40 - 第27卷 第2期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Vol.27 No.2 2010年6月 Journal of Suzhou College of Education Jun., 2010 舜钦集编年校注.成都: 巴蜀书社, 1990: 229 25苏舜钦.沧浪怀贯之M/苏舜钦集编年校注成都: 巴蜀书社, 1990 26苏舜钦.沧浪静吟M/苏舜钦集编年校注.成都: 巴蜀书社, 1990: 293 27苏舜钦.沧浪观鱼M/苏舜钦集编年校注.成都: 巴蜀书社, 1990: 298 28苏舜钦.春睡M/苏舜钦集编年校注.成都: 巴蜀书社, 1990: 283 29欧阳修.祭苏子美文M/苏舜钦集编年校注.成都: 巴蜀书社, 1990: 747 30费衮.梁溪漫志一则M/苏舜钦集编年校注.成都: 巴蜀书社, 1990: 791 31孙岳颁.苏子美文集序M/苏舜钦集编年校注.成都: 巴蜀书 社, 1990: 803 32韩维.哭苏子美M/苏舜钦集编年校注.成都: 巴蜀书社, 1990: 765 33欧阳修.和刘原父澄心纸M/苏舜钦集编年校注.成都: 巴蜀 书社, 1990: 754 34叶梦得.石林诗话M/苏舜钦集编年校注.成都: 巴蜀书社, 1990: 771 35陆友仁.砚北杂志一则: 卷下M/苏舜钦集编年校注.成都: 巴 蜀书社, 1990: 794 36陈从周.园林谈丛苏州沧浪亭M. 上海: 上海文化出版社, 1985. 37钱仲联.吴中名贤传赞序M.南京: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作者系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无锡与苏州古典园林艺术之比较 摘 要 : 就古典园林艺术而言,国内几乎没有哪座城市可以与苏州相媲美,无锡也不在同一个平台,然而,无锡 古典园林以朴野疏朗的情趣、自由多变的原创性、鲜明的过渡性特征,与苏州古典园林形成对照和补充。这种对 照和补充丰富了中国古典私家园林的艺术风格,也使人们更加全面地认识了江南私家园林的面貌。 关键词 : 无锡; 苏州; 园林; 比较 中图分类号 : TU986.1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008-7931(2010)02-0040-04 郭明友1, 2 (1.苏州大学 艺术学院, 江苏 苏州 215123; 2.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图书馆, 江苏 无锡 214000) 一、 一月映三江无锡与苏州古典园林艺术 的可比性 古典园林是苏州的城市名片、 城市文化的精 粹。 作为东方古典园林的最高典范, 被列入世界文化 遗产名录的苏州古典园林已有九个, 因此, 与苏州比 较古典园林艺术, 无锡不在对等的平台上。 然而, 无 锡不仅与苏州近在咫尺, 而且也有着深厚的吴文化 背景, 有寄畅园这样的古典园林精品, 其城市古典园 林也有独特的艺术风貌, 所以, 与苏州比较古典园林 艺术, 无锡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这种对比可以使人们 更加全面地认识江南古典园林艺术面貌。 首先, 在吴文化研究视阈里, 无锡和苏州是两个 极其重要的城市。 古勾吴国从泰伯来奔至寿梦时强 大, 历经大约19世, 其间都城可能数度迁移, 而梅墟 作为政治中心, 可能要早于苏州。史记索引 指出, 吴国在 “寿梦已下始有其年” 1, 寿梦禅让诸樊后, 吴 国才南徙吴邑 (苏州) , 再四世后至阖闾时,“始筑城 都之” 。 可见, 苏州成为吴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是 在阖闾筑大城之后, 而此时大约已是吴国第24世君 王了。 2在接下来约2 500年中, 苏州长期居于吴文 化中心位置, 无锡则始终是吴文化圈内的重要属郡, 因此, 无锡与苏州之吴文化同宗同源。 虽然文化同 根, 且近在百里之内, 但2 000多年的风雨沧桑, 使两 个城市的文化审美趣味迥异, 成为吴文化圈内距离 最近而差异鲜明的毗邻。 其次, 无锡既有寄畅园这样的明清园林经典遗 构, 还有梅园、 蠡园、 渔庄、 横云山庄等一批建造于晚 清和民国时期的古典园林作品, 具有可以与苏州园 林相比照的艺术实体。 在中国约200年的近现代历史 上, 由于时局动荡不断, 苏州作为传统吴文化中心的 光芒逐渐暗淡, 许多现代文学家如郁达夫、 臧克家、 郑振铎等, 都曾在散文中记录了苏州萧瑟、 凋敝的景 况。 在此期间, 无锡却一度成为中国民族工商业的领 或名梅里,今无锡梅村,传说泰伯曾建邦于此。 环太湖流域近百年来文化考古工作先后有许多史前文明遗迹新发 现, 这些发现填补了吴地史前文化的许多空白, 也修正了不少成说 , 然而,这些成果迄今还没有建立起新的、比较完整的文化演进链, 因此,这里搁置争议,仍采用文字记载的历史世系,以观照无锡与 苏州两地上古的文化变迁。 2010年第2期 - 41 - 军城市, 梅园、 蠡园、 渔庄、 太湖别墅等一批园林, 都 营造于这一时期。 这批园林继承了古典艺术风格, 又 烙上鲜明的时代特征, 为江南古典私家园林艺术历 史增添了新色彩。 此外, 与苏州相比, 无锡的自然山水资源距离城 市更近, 古典园林构筑于自然山水之间, 艺术风貌与 苏州城市山林差别鲜明, 这也增加了两座城市古典 园林艺术的可比性。 二、 无锡与苏州古典园林艺术的差异性与互补性 无锡与苏州的古典园林艺术之间的差异鲜明 而深刻, 集中表现在艺术历史的厚度和艺术审美趣 味两个方面。 (一) 就古典园林艺术历史的厚度和广度而言, 无锡不及苏州 在中国古典园林体系中, 私家园林以江南为最, 江南园林又以苏州为最, 苏州私家园林艺术史深厚、 完整、 清晰。 顾辟彊园、 戴颙园等为其先导, 孙承佑南 园、 朱长文乐圃、 苏舜钦沧浪亭等绍述其后, 筑园、 写 园、 绘园、 品园的风气在苏州历史上续续不绝。 明人 黄省曾在 吴风录 中说, 自从朱勔采办花石纲筑艮 岳后,“至今吴中富家竞以湖石筑峙奇峰阴洞, 至诸 贵占据名岛以凿, 凿而嵌空妙绝, 珍花异木, 错映阑 圃, 虽闾阎下户, 亦饰小小盆岛为玩” 。 仅可见于史料 的明代园林, 就有270多处3, 加上 “闾阎下户” 的小 品, 确如清人沈朝初 春游名胜词 所言:“苏州好, 城 里半园亭。 ” 20世纪80年代, 作家王蒙游苏州时, 还不 无欣喜地写下:“左边是园, 右边是园。 ” 4园林之于 苏州, 不仅是城市的点缀, 而且深度渗透到既清且嘉 的风土人情中, 成为城市文化的精粹。 因此, 园林艺 术不仅筑就了苏州独特的城市风貌, 而且塑造了苏 州城市文化的精神。 相比之下, 无锡历史上虽然也有 倪云林、 邹迪光、 秦耀等名人及其名园, 园林艺术的 历史却比苏州要单薄得多, 不仅历史上无苏州这般 造园盛况, 现实城市文化建设中, 对古典园林艺术价 值也缺少重视。 (二) 就艺术审美趣味而言, 无锡与苏州古典园 林形成差异与互补 在艺术审美趣味上, 无锡与苏州古典园林差异 性巨大, 互补性鲜明。 1.园林选址之间的差异与互补 隐向繁华市井幽僻处, 是苏州古典园林在选址 上的明显特点。 这种选址深得白居易 “似出复似处” (白居易 中隐 ) 的 “中隐” 理论之妙。 无锡最多、 最 好的是山地园林和江湖园林, 选址的自然条件优于 苏州, 含蓄和曲折却少了几分。 人们通常说的苏州园林, 主要指集中于苏州古 城内外的市井园林, 是城市山林。 目前列入世界文化 遗产名录的九个园子莫不如此。 园冶 明确指出, 此类选址 “不可园” ,“如园之, 必向幽偏可筑, 邻虽近 俗, 门掩无哗” 。 5因此, 苏州古典园林大多隐藏在相 对偏僻的城曲, 或是蜿蜒小巷的深处, 少数近旁有大 街通衢的, 也要筑高墙以 “隔断城西市语哗” (清 汪 琬 再题姜氏艺圃 ) 。 郁达夫在寻访这些深巷小园 的时候颇感好奇, 他在 苏州烟雨记 中写道:“进门 的地方, 都是狭窄芜废, 走过几条曲巷, 才有轩敞华 丽的屋宇。 ” 郁达夫调侃说这也许是为避税而藏富, 或是欲扬先抑的修辞手法。 无锡古城区比苏州小, 城垣却更切近自然山 水。 梁溪河在城西门与运河交汇, 绕城向西流入蠡 湖, 惠山和锡山距离古城西门不到两公里, 蠡湖出城 仅五公里, 太湖出城仅十公里。 因此, 无锡园林选址, 集中在 园冶 最推重的 “山林地” 和 “江湖地” 。 西门 外古梁溪河畔, 北宋有李纲的梁溪居, 南宋有尤袤的 乐溪居, 元代有华瑛的溪山胜概楼, 明代有顾可久的 清溪庄等; 围绕惠山、 锡山, 明清时候的著名园林有 黄晋的黄园、 秦耀的寄畅园、 邹迪光的愚公谷、 邵宝 的二泉书院, 以及竹炉山房、 华孝子祠等祠寺园林; 围绕西郊的湖山, 明清时有乾隆进士徐殿一的小桃 园、 高攀龙的水居、 嘉靖书画家王问的湖山草堂、 道 光进士杨觉先之孙杨翰西重建的横云山庄等, 民国 时有荣德生兄弟的梅园和锦园、 王禹卿的蠡园、 陈梅 芳的渔庄、 唐文治的茹经堂、 王昆仑之父王心如的 太湖别墅、 陈仲言的若圃等。 6市区虽然也有薛家花 园、 东林书院、 公花园, 以及顾毓秀、 秦邦宪、 钱锺书、 钱松岩等名人故居旧院, 古典园林却没有形成气候。 2.园林造景元素与造景手法之间的差异与互补 山水、 植物和建筑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三大物质 构成要素, 其中植物配置又与山水条件关系密切。 选 址差异直接带来两地古典园林造景元素和造境手法 上的不同。 苏州古城内缺少自然山林丘壑, 因此, 古典园林 营造山林江湖情境, 主要通过 “一峰则太华千寻, 一 勺则江湖万里” 的写意手法。 7苏州园林内山池做假 成真的技巧很高超, 如耦园和留园的黄石假山, 以郊 外自然山水为模仿范本, 形胜也初具自然山林气息, 达到了 “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 5的境界。 然而, 江南 郭明友: 无锡与苏州古典园林艺术之比较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第27卷 - 42 - 古典园林假山以石包土为主, 缺少了自然山水的大 系统和天然脉络, 假山水的缺陷是深刻而鲜明的。 以 假山中的 “李杜” 环秀山庄大假山为例: 树木少则 必然残枯, 过于高大繁茂又必须被除去不但与 山势不协调, 树大根深、 枝高招风都可能动摇山体; 缺少流水则难免干涩, 而持续的流水浸润, 又会影响 假山的土石稳固。 因此, 苏州园林高山流水的造景, 只宜在假山边缘处略作写意, 叠山理水和花木造境, 更适合倚栏或对窗神游、 会意。 无锡园林选址于自然山水之间, 更多地使用了 自然元素, 景境的自然情趣也比苏州园林更浓。 人们 这样概括无锡园林中的山水元素: 寄畅园、 梅园是真 山假水, 蠡园是假山真水, 横云山庄 (鼋头渚) 、 锦园 则是真山真水。 因此, 与苏州古典园林的写意山水相 比, 无锡园林处理山水的手法更加自然、 朴素, 其中, 寄畅园则堪称匠心与自然完美结合的典范。 寄畅园锦汇漪的西侧, 是园子的山林区, 从九 狮台到八音涧, 石包土的湖石假山绵延不绝。 由于体 量巨大, 假山上不仅梅竹成林、 草木丛生, 还有数十 株参天古木, 加之顺惠山下冲余脉之势, 假山与真山 浑然一体, 无论是远望、 近观, 还是登涉, 皆可获得惠 山曲坳之深林幽谷的真切感受。 山叠得妙, 水理得更 妙。 “八音涧” 得名, 源自溪水奔流于山岩谷壑之间, 水石相搏发出金、 石、 丝、 竹等八种乐音。 这水的源头 来自惠山春申涧, 通过暗道蜿蜒穿过惠山寺, 在二泉 书院的黄石大假山口涌出, 形成三层急流飞瀑后, 再 经由暗道至 “八音涧” 水口, 在湖石假山曲折的峡谷 中, 一翻八音克谐后, 汇入园子的主水域锦汇漪。 3.园林整体艺术风貌之间的差异与互补 苏州古典园林艺术总体风貌典雅精致, 这种艺 术风貌是通过和谐的整体设计和精心的局部雕镂的 完美统一来实现的。 从总体布局上看, 阴阳、 四象、 五 行等传统文化观念, 了无痕迹地广泛渗透于古典园 林之中; 从局部区域和具体细部来看, 在宅园的狭小 空间里, 堂、 榭、 亭、 廊、 桥等各种设计精巧、 功能不一 的建筑, 承载了各种品格与理想的花、 木、 水、 石, 精 美而内涵丰富的砖刻、 木雕, 画龙点睛般的诗画、 品 题, 相互照应, 巧妙搭配, 各得其所, 既有摇曳生姿的 跌宕韵律, 又与园林的主题和整体风格和谐统一。 因 此, 苏州园林是古典文人养性与澄志的居宅, 也是传 统文化最典雅的综合载体。 对照苏州园林的典雅与精致, 无锡园林, 特别 是梅园、 蠡园和横云山庄等营造于晚清之后的园林, 则显出朴野、 疏朗、 简约的艺术风貌。 梅园的造景核 心在东山的小罗浮, 主人荣德生先生 “一生低首拜 梅花” , 在一百五十余亩的山岭上下,“数年种梅三千 株, 其他花木, 四时不谢” 8。 每年隆冬至次年三月, 腊梅、 白梅、 红梅依次开放, 漫山遍野皆沐浴于各色 梅花的暗香与疏影之中。 蠡园、 渔庄、 横云山庄都是 湖边的水景园, 园林中不但多处借蠡湖、 太湖造景, 还可以直接划船进入湖区。 蠡园的水道设计为水闸, 渔庄和横云山庄的通道皆设计为月洞门形的拱桥, 园林水域与湖面融为一体。 对于这两种艺术风貌, 不能简单用优与劣来贴 标签, 自然、 朴野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本色, 明清画作 中的诸多江南名园, 大多都是恬淡、 萧疏的, 苏州园 林如今典雅、 密丽的风貌, 是盛清以后不断发展演变 的结果。 4.自由开放与慎守典则创作观念之间的 差异与互补 悠久而完整的艺术历史, 不仅为苏州的古典园 林创作营造了浓郁的文化环境, 还逐渐形成了比较 完整的创作理论和法则,园冶 、 长物志 和 闲 情偶寄居室部 等, 都是其理论和法则的总结。 苏 州古典园林的后期创作, 受到既有理论和技法的影 响巨大, 园林构景和造境呈现出规律性的类型化现 象, 艺术风格具有明显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以至于 今人游历诸园后, 几乎难以从景观的角度, 把一些 园林景境区分清楚。 例如, 花窗和铺地在苏州园林 中随处可见, 有些与园林的主题和局部景境紧密契 合, 成为独特的妙笔, 但绝大多数独立成章, 可以相 互替换, 同质化和程式化特点明显。 如船厅、 旱船原 本承载着泛舟江湖和沧浪渔歌文化思想, 到后来却 几乎成为园林理水的必有元素, 连狮子林中也造了 不系舟。 再如, 怡园主人顾文彬父子和留园主人盛 康, 都生活在晚清至民国这一过渡时期, 无论是顾氏 父子创作怡园, 还是盛康增缮留园, 都严格地遵守了 苏州园林艺术的典则, 而园林也以文雅精致的古典 风格广受赞誉; 反之, 贝氏应时代趣味之变, 在狮子 林中用了铁艺和彩色玻璃, 却常受诟病成为了反面 典型。 因此, 慎守典则是苏州古典园林审美趣味发展 的明显取向。 在这一点上, 无锡园林则显得朴素而多变, 彼 建筑学家陈从周在苏州环秀山庄一文中说:“环秀山庄假山堪 称上选,叠山之法具备。造园者不见此山,正如学诗者未见李杜。 ” 2010年第2期 - 43 - 郭明友: 无锡与苏州古典园林艺术之比较 此之间各不相师, 透露出自由开放的原创性气息, 显 示出活泼灵动的艺术生命力。 苏州园林 “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 , 是第二自然的杰作, 无锡园林却在因势 利导、 顺其自然上特色鲜明。 从明代中叶到晚清, 寄 畅园经过秦氏数代人的守护和完善, 成为无锡乃至 中国古典私园中至上的精品, 然而, 晚清和民国时期 无锡名流造园, 却没有依此为模范。 古人营造很少选 择西向开设正门, 蠡园却因为居处蠡湖之西北, 环蠡 湖干道之东南, 便顺其自然地设计了背湖面路的大 门西北朝向。 在梅园小罗浮山岗上下有两处建 筑, 山上是荣德生先生的楠木建筑 “诵豳堂” 和 “乐 农别墅” , 为砖、 木结构, 风格古朴典雅; 山下为古梅 奇石圃, 是留客的别馆, 这一组建筑和东侧的不系 舟 “丹秋阁” , 从楼阁、 游廊、 围墙、 园门、 山路, 到花 窗、 铺地, 则用现代材料完全用水泥、 石头和铁 艺等砖、 混材料。 然而, 漫步于山下时, 人们稍加玩味 便不难感受其中的盎然古意: 山路用大块石头铺设 成冰裂纹, 水泥磴道上饰满梅花, 梅花造型的铁艺花 窗和铁门, 砖、 混铸造的梅花形游廊和漏窗早春 时节, 踏着残雪未消、 冰纹满地的山路, 漫步在梅花 型的游廊, 透过各式梅花造型的花窗和门墙, 探寻罗 浮香海的梅花消息, 这实在是中国古典园林写意审 美的现代新生。 三、 无锡与苏州古典园林艺术风格差异的成因 分析 两座居于吴文化核心地带的比邻城市, 古典园 林艺术风貌差异巨大, 成因大致有三: (一) 基于行政地位和地理位置不同的城市文 化差异 自春秋晚期以降, 苏州长期是吴地的郡治, 城市 位置和设计规划经历了2 000多年。 作为州府, 苏州 又是东南一隅传统文化精英云集之地, 科举状元人 数居全国之首, 城市文化艺术凝聚了历代英俊的才 情, 整个苏州城就是一座承载深厚传统文化信息的 园林, 曹雪芹在 红楼梦 第一回中赞誉此乃 “最是 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 中国古典园林是致 力于创造经典和雅致的综合艺术, 温柔富贵的州府 特质、 稳定规整的城市规划、 精深典雅的文化积淀, 都成为苏州创造城市山林艺术经典的积极因素。 在 古代历史上, 无锡仅是县邑, 或隶属于苏州, 或隶属 于常州, 不仅城市缺少相对严整、 稳定的规划, 城市 文化层次和气氛也比苏州要逊色很多。 同时, 无锡城 位于太湖湖湾, 且在古梁溪和运河的交汇点, 历代码 头经济繁荣, 因此, 富而不贵的码头文化痕迹, 迄今 在无锡城市文化中依然清晰可见, 这也是无锡历史 上被称为 “小上海” 的文化根源。 长期的行政地位与天然的地理位置差异, 成为 两地文化审美异趣的深层根源, 这从文化心理上, 影 响了两地的古典园林风貌。 (二) 主人造园的主观目的差异 除寄畅园外, 无锡现存古典园林大多营造于晚 清以后, 这一时期的造园主人, 大多是有实业救国雄 心的开明绅士, 他们造园不仅为居住、 自赏和会友, 还有造福桑梓以资公众豫游的目的, 朴野和疏朗的 艺术风貌, 是其强烈务实进取精神在造园上的映射。 荣德生先生造梅园的初衷, 是 “为天下布芳馨, 种梅 花万树; 与众人同游乐, 开园囿空山” 。 作为中国危 难时代民族工业巨子, 荣先生毕生致力于实业救国。 他自号 “乐农” , 心怀 “使有粟帛盈天下, 常与湖山作 主人” 的济世之志; 集中在粮食和纺织领域创办实 业, 目的就是要解决国人的吃饭和穿衣问题; 一生 修桥100余座, 创办大公图书馆、 江南大学、 公益中 学等教育机构20余所。 因此, 荣先生造园不仅不设 围墙, 反而在门前修筑直通市中心和火车站的梁溪 路, 并出资开通公交车, 这恰是无锡城市历史上的第 一条柏油马路和第一次开通城市公交。 这与苏州古 典园林主人追求清净自守、 恬适独乐的主观目的异 隔天壤。 (三) 空间与时间上的客观差异 从客观上看, 无锡这些古典园林的空间位置在 城外, 依山傍水, 体量和面积都远远大于苏州城市诸 园体量大则难以处处精致, 面积广则布局也不 必集约, 呈现出古典私家园林向现代风景公园的过 渡痕迹。 在时间上, 这些园林大多数只有近百年历 史, 营造于社会巨变的过渡时代, 维护和完善的历程 也不超过两世, 与苏州许多古典园林数百年兴废增 缮的经历相比, 都还处于初创阶段。 四、 结论 就古典园林艺术而言, 国内几乎没有哪座城市 可以与苏州媲美, 无锡也逊色许多, 但是, 无锡的古 典园林独具特色, 可与苏州古典园林形成对照, 也可 成为艺术审美的补充, 这种比照, 对全面认识中国江 南古典私家园林的艺术风格, 也有积极意义。 其兄荣宗敬先生曾暂住于此。 此联录自梅园“诵豳堂”廊柱。 同。 - 44 - 第27卷 第2期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Vol.27 No.2 2010年6月 Journal of Suzhou College of Education Jun., 2010 略论苏州园林的 “隔” 摘 要 : 苏州园林作为层次感极强的人居空间, 其间用了很多 “隔” 的手法。这 “隔” 的手段包括高墙回廊、 假山曲水、 门窗板壁、帘幕、落地罩、博古架诸如此类,通过比照研究,可以概括出苏州园林空间处理的艺术手法。 关键词 : 苏州园林; 隔; 空间处理; 艺术手法 中图分类号 : TU986.1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008-7931(2010)02-0044-02 郭丰涛 (苏州大学 文学院, 江苏 苏州 215123) 提到苏州园林, 人们总觉得她深藏在高墙大院 里, 如同未出阁的嫁娘, 娇美却难得一睹芳容, 不像 欧洲的园林, 坦然敞开, 即使拒之门外, 尚可得耳目 之娱。 这种拒人于外的高墙, 实际上就是一种 “隔” , 隔断人们的视线,分离空间。 芦原义信在 街道的美 学 一书中, 开文即道 “所谓建筑, 通常是指包含由屋 顶和外墙从自然中划分出来的内部空间的实体” 1。 建筑艺术总体来讲实际上就是对空间的处理, 用一 种边界划分出属于人居住的生活空间, 而墙, 便是建 筑中最重要的边界存在。 在中国古建中, 我们所见到 的宫殿、 屋宇, 甚至寺院皆是有墙环绕的, 即使一贫 如洗的农户, 也要在室外围上一圈篱笆, 以示此土为 我所有, 若是篱下种些许菊花, 便有了陶潜 “采菊东 篱下, 悠然见南山” 的恬淡情趣了。 早在春秋战国时 期, 墙的高度就已成了身份的象征。左传 中 “先王 之制: 大都, 不过参国之一; 中, 五之一; 小, 九之一” , 就是按政治地位的高低规定城墙的高度宽度。 苏州 园林各有高墙环绕, 别出空间来, 所谓高门大户。 中 国人用墙来划分领域, 这与西方是大异其趣的, 虽然 以后欧洲出现的一些城堡, 亦有城墙, 然而民居大都 是没有的, 很不完善。 据揣测, 这大概与中国古人农 耕定居生活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