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的形象之美.ppt_第1页
诗歌鉴赏的形象之美.ppt_第2页
诗歌鉴赏的形象之美.ppt_第3页
诗歌鉴赏的形象之美.ppt_第4页
诗歌鉴赏的形象之美.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鉴赏,感悟高考,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纲要求,16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2005年浙江卷)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2分)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傍晚,西风,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四)阅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完成第1416题。(8分)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 徐 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旋入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注谪仙:李白。 14古人有“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的评述,请以李白诗中的“挂”字为例,加以赏析。 (2分),上海卷,化动为静,描绘出遥看瀑布飞泻时的景象。,(四)阅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完成第1416题。(8分)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 徐 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旋入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注谪仙:李白。 15以下诗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2分) 飞流直下三千尺: 千古长如白练飞:,(用夸张手法)突出瀑布的磅礴气势 (以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色彩和形态,(四)阅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完成第1416题。(8分)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 徐 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旋入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注谪仙:李白。 16你是否同意苏轼对李、徐两诗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 (4分),同意。李诗更为雄奇瑰丽,想像更为奇特,富有创造力,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余地。,不同意。徐诗分别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切入,气势显得壮阔。,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分)(2005年湖南卷)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两首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和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1)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国君的眷念和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在末句,_。,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乡思念,更表现了对“京华亲故”给予援手的急切期待。,技巧,结构上的作用,情感,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分)(2005年湖南卷)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两首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和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2)两诗都写到了“山”。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柳诗曰“尖山似剑”,_,表达的是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楚。诗人在运用比喻手法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直接抒抒发了奔迸而出的强烈感情。,情感,技巧及作用,16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2005年湖北卷) 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蜇;泣寒蜇,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注:寒蜇:寒蝉。 (1)有人赞赏汉宫秋的词曲“写景写情,当行 出色”。这段曲词描写了汉元帝所见、所想的哪两种情景?表现了汉元帝什么样的感情?(4分),(1)旷远悲凉的深秋塞外景况;凄清阴冷的秋夜王宫景象。感叹昭君远去塞外的艰辛,伤心离别;想像独自返回王宫的凄凉,痛感孤独。,16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2005年湖北卷) 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蜇;泣寒蜇,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注:寒蜇:寒蝉。 (2)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试简析它们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2分),(2)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美和韵律美的完美结合。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 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2分),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 陆游 北京卷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师伯浑,陆游的友人。,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 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 a 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 了烈士墓年壮心不已的心境。 b 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 衰的悲愤情怀。,诗歌鉴赏考查方向,1、诗歌体栽:诗(绝句、律诗)、词、曲,2、考查角度:形象(情感)、技巧、语言、 评价。,3、命题形式:填空、简答,常常与前人的 评价结合起来,对比鉴赏。,4、答题要求:可以有多种理解,但要言之 成理(一般不要推翻前人的评价),运 用鉴赏术语,饱含情感。,5、试题分值:68分。,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计划,1、诗歌相关知识及鉴赏方法,2、诗歌形象鉴赏,3、诗歌表达技巧鉴赏,4、诗歌语言鉴赏,5、评价诗歌的内容及作者的观点,6、答题技巧及答题规范,7、诗歌鉴赏综合练习及过关检测,诗歌相关知识及鉴赏方法(一),1.古代诗歌分(备考指南P10) 2.诗歌特点(备考指南P10-11) 3.诗歌鉴赏考查目标(备考指南P11) 4.鉴赏方法(备考指南P19-22),古诗词鉴赏复习(二) 诗歌形象鉴赏,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 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清气满乾坤。,诗歌形象是指诗人借以表达 思想情感的具体可感的物象 或画面,它可以是人物形象, 也可是景象和物象。,什么是诗歌的形象?,形象(意象)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要求: 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2004北京卷),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一)人物形象,琵琶行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孔雀东南飞 君当做磐石,妾当做蒲苇, 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咏荆柯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荆柯,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清明绝句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形象:行人、牧童,通过什么来表现?,行人语言、牧童动作,饮酒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形象:喜爱隐居 生活,厌恶官场 的隐者形象,通过什么来表现?,动作:采菊 神态:悠然,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形象:思念丈夫后悔 让丈夫建功立业的少妇,通过什么来表现?,神态:忽见 心理:悔,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 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 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是 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 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 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指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分析这首词的人物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 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 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 之志,心系抗金前线。 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 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 酬、报国无门的感慨。,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 动作、心理。,答案一般有三部分构成: (1)什么形象; (2)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 (3)形象的意义。,练习:,1、分析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中 塑造的人物形象。,2、分析 柳宗元的江雪中渔翁的形象。,练习:,1、分析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中 塑造的人物形象。,本诗通过直抒胸臆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 大志、孤独的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形象。作者独自 登上幽州台,在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中, 叹息着:无论在前朝,还是后代,都无与我相知的人。 感叹着沧凉与孤独,潸然泪下。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 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哀。,练习:,2、分析 柳宗元的江雪中渔翁的形象。,本诗塑造了一个清高孤傲的形象。在这样一个 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渔翁不怕天冷雪大,忘 掉一切,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 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 个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上正是 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 的寄托和写照。,常见艺术形象类举,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 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常见艺术形象类举,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李白的赠汪伦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常见艺术形象类举,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 杜甫的兵车行,8爱恨情长的形象。,柳永的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全诗展现了一个孤僻高傲的诗人的形象。众鸟距己甚高且已飞去,唯留诗人独坐敬亭山,体现他的孤僻。那孤云不正是诗人自己?虽然孤独但乐得清闲,又体现了他的高傲。最后只留他与敬亭山,但依旧相看不厌,又一次全面展示了他的形象。,阅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鉴赏:,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小儿垂钓 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首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垂钓小儿这个形象的?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试作分析。 (1)从形神两个方面(或从外貌、动作、心理等方面) (2)垂钓小儿聪明(机灵),天真可爱; “蓬头”、“侧坐”等表现小孩的天真可爱,从“遥招手”、“怕”等可看出小孩的聪明(机灵)。,二、鉴赏诗歌的景物描写,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 景物类型: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鉴赏此类形象,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试题类型,1、概括景象(意境)特点; 2、描摹诗歌图景; 3、剖析作者思想。,西 楼 曾巩,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 这种壮美景象的描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从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一)诗中赏画,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 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 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 二是画面色彩; 三是动态; 四是静态。,绝句 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鸟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问题:请分析这首诗画面美。 这首诗写了江山、花鸟、燕子、鸳鸯,四种景物构成一幅画面,显出蓬勃盎然的春意。四种景物并列组合,构成上下对偶两联。上联写远景,下联写近景;上联景物较阔大,较概括,下联景物较特出、较具体。远与近相生,概括与具体结合,构成一幅完整的春景图。浓艳的画面色彩,谐调的画面组合,相宜的动静描绘,渲染出浓浓春意,观之令人赏心悦目。也表现作者陶醉在春光中的怡然之情.,绝句 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问题:试从一个或两个角度赏析这首诗。 诗里写黄鹂近景,白鹭远景,千秋雪远景,万里船近景。上联黄、翠、白、青,用了四种颜色,色彩鲜明。这样,就景物的远近和各种色彩构成画面。千秋雪显得时间的永恒,万里船显得空间的广阔。画面色彩的丰富鲜明,境界的阔大,不仅给人以画面美感,更促人深远的联想。同时表现了作者开朗坦荡的心境.,(二)画中品诗,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 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 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试比较下面两首诗,说说作者抒发的情感有什么,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赠别 杜牧 多情却是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多情却是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第一首前两句直抒胸臆赞秋,一反传统悲秋题材。后两句描写白鹤冲云,晴空碧霄等形象画面,境界阔大,色彩明丽,情调高昂。如果说那排云直上的白鹤是诗人奋发进取形象的写照,那么,晴朗的秋空正是诗人宽广胸怀、乐观向上精神的外现。 第二首写离筵寡欢场面。一二句叙今昔:以前欢聚多情,而今别去,转觉无情。三四句以暗淡的蜡烛垂泪的外在形象,暗写离人流泪的内在形象,引人联想到离人一往情深,难舍难分之态。 这两首诗中,“排云白鹤”与“蜡烛垂泪”形象,二者在色调截然不同,前者是奋发向上的,后者是伤感愁苦的。,台城 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问题: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1)台城已是“千门万户成野草”,而台城柳色却“依旧烟笼十里堤”,这与荒凉破败的历史遗迹形成鲜明的对比,使诗人触目惊心。而台城堤柳却不管人间兴亡,不顾诗人的哀痛,枝繁叶茂,所以说它无情。 (2)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三)借助意象,品味意境情感,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生活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在情思的统一,是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在语言文字的融合与表现;是一首诗的构成单位,是诗歌构思核心。 1、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 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明月、风灯、宿鹭、跳鱼等意象有机地组合成一幅清幽、静谧的意境。,2、借助意象,体味情感。,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坠落的夕阳、无声的落花、寻旧垒的归燕几个意象,可体会到全词的感情基调是抒写对人事变迁的无比惆怅之情。就其不变者而言,天气、亭台阁与去年毫无二致;就其变者而言,夕阳虽美好,但终究要沉没。好鸟相鸣似有意,但落花流水却无情。词人在好鸟娇花中叹人生的虽美好,终将消亡。但“似曾相识燕归来”寓意着消亡中又含有的存在而令人欣慰。,三、鉴赏诗歌的物象,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 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 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分析思路: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内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