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你我走过的日子.ppt_第1页
难忘你我走过的日子.ppt_第2页
难忘你我走过的日子.ppt_第3页
难忘你我走过的日子.ppt_第4页
难忘你我走过的日子.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话题作文探究,回顾2004年高考作文,1、话题作文仍一枝独秀,话题设计多样化: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全国甲卷)、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全国乙卷)、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全国丙卷)、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全国丁卷)、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重庆卷)、语言与沟通(广东卷)、平凡与自豪(辽宁卷)、材与非材(天津卷)、水的灵动,山的沉稳(江苏卷)、人文素养与发展(浙江卷)都属于并列式、关系型话题;忙(上海卷)、家庭教育(湖南卷)、买镜(湖北卷)属于单一式、词语型话题:以一个文学形象做话题(福建卷)属于多项式、选题型话题,它开门见山,省略了“材料”或“引语”,避免了以往试题“材料”可能给部分考生造成的思维定势。形式上,改变了多年来形成的话题作文题的一般结构(材料提示语话题要求)。 包容(北京卷)属于命题作文;,2、以思辨型话题为主: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全国甲卷)、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全国乙卷)、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全国丙卷)、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全国丁卷)、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重庆卷)、平凡与自豪(辽宁卷)、材与非材(天津卷)、水的灵动,山的沉稳(江苏卷)等话题在思维方式上延续了2003年的思辨性特征,即需要考生借助于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全面地、多角度地分析思考问题,不能走向极端,否则会出现片面性的错误。买镜(湖北卷),乍一看话题似乎单一,但细读其提供的材料就会发现,考生的思考空间依然逃不出辨证思维的范畴。在现实生活中,要买模糊镜子的人自然不会太多,但自命不凡、自高自大、不能清醒地认识自己的人则大有人在。“清晰”与“模糊”之对立统一是考生立意时应该把握的关键。,4、关注现实经历、现实体验、现实感受:关注普通人在现实中的生存、挣扎、奋斗、成功或失败的人生经历,是2004年高考作文的“共同”话题。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全国甲卷)、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全国乙卷)、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全国丙卷)、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全国丁卷)、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重庆卷)、平凡与自豪(辽宁卷)等作文都将目光锁定在了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上。语言与沟通(广东卷),从话题上引起考生对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与情感隔膜的现实状况的深刻思考;家庭教育(湖南卷),针对现代中国家长孩子地位平等的情况,让考生自然联想到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这无疑是对准了考生最直接的生活场景;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全国乙卷),不同于传统的“面对挫折”的话题,放大痛苦正是现代繁杂生活中独生子女心理脆弱的体现。生活节奏加快,生活范围扩大,诱惑和竞争相伴,失去和拥有是一个必须直面的问题,也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不断经历的一种精神体验。包容(北京卷)也属此类话题。,3、话题限制开放:话题材料话题作文的出发点是给考生更多的自由,可如果毫无限制会致使其走向技术主义(套、防、抄)的极端。从1999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到2001年的“诚信”走的都是开放的路子。2002年、2003年的话题又做了适当的收缩,“心灵的选择”即开放了大范围“选择”,又圈定了内核“心灵”;2003年干脆就用辨证关系的并列话题出现,实际上也是在限制上下功夫,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审题的难度。2004年的很多话题都基本采用了关系型话题,这是高考作文命题保持稳定的需要。同时,好多省市的命题进一步减少限制,走向开放,如福建、江苏、北京、上海等省的作文题目。在开放的基础上他们力求科学,从而做到了取向的多样性。相信这些尝试会为2005年的作文命题提供很好的借鉴与启示。 在“话题要求”里,有九套题规定了“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这就说明了考生要注意审题。,5、关注理性: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全国乙卷)讨论如何看待挫折如何面对失败,包容(北京卷)讨论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忙(上海卷)讨论如何面对世界的变化和竞争,这些就是对世界观的关注。平凡与自豪(辽宁卷)、材与非材(天津卷)讨论如何看待才能,这就对考生有没有自己的价值观,提出了要求。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全国甲卷)、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全国丙卷)、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全国丁卷)、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重庆卷)、水的灵动,山的沉稳(江苏卷)等关系性的话题,让考生首先在审题上就开始了比较,进行辨证的思维,然后在辨证思考中确立自己的个性观点,这些都需要考生有清晰而成熟的辨证思维能力。,6、关注审美体验,高考作文的亮点:水的灵动,山的沉稳(江苏卷),青少年要真正体验到“灵动”和“沉稳”,而且真正有话要说,可能要求有比较高的诗化审美的修养,命题者所追求的正是对于考生文化修养的测试。以一个文学形象做话题(福建卷),作文题所列的十个人物(文学形象),其中任何一位都可以引出无尽的话题。历史和现实人物,他们不平凡的人生与杰出的成就永载史册;文学形象的典型意义和丰富内涵,留给读者无穷的解读,也使读者获得了审美愉悦和满足感。,浙江省2004年高考 作文分析,“人文素养与发展”这个话题是一个并列式、关系型话题,注重思辨性,在形式上与其它省市是一样的。作文命题材料直指个人、民族的精神状况,直面个人、社会、国家、民族人文缺失的现状,表明命题者对于一个人的基本修养和品质的关注,强调了我们在建设物质家园的同时,应高度重视精神家园的建设。话题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引导高中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思考社会矛盾。它是一般青年人都能够面对,能够亲历的事情。年轻人应学会面对人生,面对社会上发生的矛盾,要有自己的想法,整体能反映综合能力,与其它各省市的命题方向是一致的。,话题“人文素养与发展”是一个非常前沿且深具时代意蕴的论题,凸现了浙江这个文化大省的世界级的文化视野。从当前世界发展格局的态势来看,人类文明已呈现出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交融趋势,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正在发生有机融合,人类进步过程中偏废这之中的任何一方均会导致灭绝性的灾难。人类要想进步,必须学会用“两条腿”走路。这道作文题在语文气质、人文气息方面均有较好的表现。话题超越了“我”,把我放到社会中,不仅仅是对“我”的思考,对“我”的解剖,更要直接面对社会思考,要思考国家、民族的过去与未来,追求更高的思维境界,思考人文精神,探求深层的文化内涵。,话题限制过多,不利于创造发挥。 首先,观点的限制。 虽然注意事项中写着“立意自定”,但话题及材料中已就“人文素养”与“发展”的关系作出规定,一是“制约”发展,二是共同发展。所谓“自定”,其实并无多少空间。在限定的思维空间内,学生抓住话题材料中的关键文字,一般便不会离题,虽然平庸,却也能拿个基本分;但有思想有个性有深度的文章也就少见了。造成平庸者分数不低,创新者分数难高的局面。,其次,内容的限制。 这个话题在材料的选择上,适合选取外察的材料,即看到的、听到的;很难选取内省的材料,即自己亲身经历的、有生命体验的。适合写理性思辨的内容,很难写想象创造的内容。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想象是写作的翅膀,话题的这种内容限制恐怕使相当一部分善于以形象思维写作的学生难得高分。另外,受话题材料中数据的影响(“某省公众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总体达标仅为7.5”,且不说这一调查数据是否能说明“人文素养”低下),学生有关“人文素养”的选材,大都表现为古代比现代好,外国比中国好。不容否认,这样的选材题向是由7.5这一数据导引出来的,这一导向限制了学生的多向思维。,第三,文体的限制。 虽然注意事项中注明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但这个话题实在只适合写作思辨性议论文,形式显得单一。写记叙文,记自己亲见、亲历的事,几乎都无法涉及“与发展”的关系,微型小说、微型剧本等因受时空限制,也很难表达“发展”的内容。这样强烈的文体色彩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是不够公平的。,写作题60分,最后统计平均得分为40.37分(2003年抽样平均得分42.58分),比去年降低了2.21分。问题的症结 一是考生审题能力偏差。不少考生不理解人文素养,把人文素养简单地等同于言谈举止、知识学历。 二是抄袭套用。一些考生把事先准备好的作文原封不动地搬用,还有的考生套用读者、故事会、小小说选刊中一些作品的情节。 三是用材不当。有的考生在文中所用的材料与表达的主旨毫无关联,有的考生则只能搬用试卷提供的材料作为论据,或者对试卷中的材料进行扩写。 四是不合情理。一些考生在作文中编写的故事情节不合生活常情,不合生活逻辑,显得幼稚可笑。,学生人文素养缺乏。“今年浙江省20多万篇作文中虽有佳作,但荡气回肠之作不多,苍白空洞之文却不少。”命题者想让学生有话说,学生却说不出深度。新课程标准要求“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和“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可实际情况却不如人意。今年“人文素养与发展”的话题作文,恰恰击中了学生的软肋,反映出在高考压力下学生对人文素养的麻木不仁。作为人文大省的浙江省,20多万篇作文罕见大气之作,却不乏空洞之文;少有学生关注思考自己身边的人文历史,如此多的考生不会关注自己周围的生活,应值得深思。,关注2005年高考作文,2005年话题作文总体导向 1. 回归人本。 如果把整个写作内容作全面整合的话,不外乎人、自然、社会三个纵切面。这三个层面又交织渗透成人、情、事、理四个纬度。经纬交织点就是“人”。这是由写作的特性决定的,“文学即人学”,这是自古以来形成的共识。因此,回归人本的实质是尊重学生写作的主体地位,以便提供给他们更广泛的自由发挥空间。命题者尽可能的站在考生的立场上去命题,让考生觉得自己就是自我“言说”、自我认识、自我思考、自我交流的主体,从而激发他们写作的能动性和积极性。 2004年的各地高考试卷很好地体现了“回归人本”这一主题。如广东卷的话题“语言与沟通”看似是一个讨论语言在交际中重要性的问题,实质就是引导考生在自我成长的历程中处理好与他人及环境的关系问题。湖北省的话题“买镜”也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商品选择,而是涉及到人格修养与价值取向之间的深层关系。同样,天津的话题“才与非才”,考查的是人的眼界与认知之间的关系。,2. 回归生活。 回归人本的终极指向是回归生活。生活是写作的动力,是兴趣产生的土壤,是学生自主写作得以实现的保障。健康的生活孕育健康的思想,生活的积累就是思想的积累,也是社会积累的基础。近年来,高考作文有明显的向“内”转的趋势。所谓的“内”是指人的情感、意志、意识、心理等方面综合的价值取向,说的通俗点就是人的心灵坐标。回归生活是向内转的重要体现。,命题趋向 1、在开放的前提下适度限制的话题作文。 过度的开放性必然使规定性受到削弱,留下投机的缝隙,给考生提供猜题押题与“宿构”“套作”的机会,要避免这一点,就应对题目本身进行适度限制。因此,2005年高考作文题,应会有一个宽泛的思维空间,也会有一个适度限制的区域。,2、凸现理性的思考和思辨的力量。为了体现“稳中求新”的命题意向,命题人总是习惯于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从不同的角度去命题,但这些角度不外乎三个情理、义理和哲理。从2004年的高考作文来看,话题的辨证含量增加了,需要考生运用理性思维进行思考。而且从近几年的高考优秀作文中可以看出,他们中有很多都是以古代文学作品或史实中的内容作为主要素材以古为今用的方法加以演绎,或者用诗化的散文化的语言来掩盖自己苍白的认知,而能透过现象去分析事物的多面性、复杂性乃至逆向性,作深层次的挖掘的文章可谓凤毛麟角。所以,理性的思考和思辨可能会继续延续的,但话题不一定是关系型的,像湖北的这种单一性的话题也有可能出现。即使没有明确要求辩证分析,但充溢着思辩精神的作文无疑会大受阅卷者欢迎的,厚爱的。,3、命题人结合“新课标”,可能会从对外部现实社会的认识向学生的内心生活的体验贴近。 可能在“认识”这个话题上继续引申。引导中学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P2) 从2003年的“情感的亲疏与认识关系”,延续到今年,全国题(1)(2)实际上沿袭了“感情与认识”的话题,只不过具体为“痛苦以及对痛苦的认识”,或“幸福以及对幸福的认识”而已;而全国题(3)“正确对待别人对自己的认识”,引入了人际关系,也是在2003年基础上的变化(“从情感与认识到认识与认识”);全国题(4)是“自己看别人”是“认识”为话题的第四种展开;广东题,也是谈对人的能力的认识(由语言引起的误认,但不是谈语言错误);天津题,也是对人才的认识(从废树根到根雕艺术的材料);湖北题,也是讲对人的认识,不过这个“人”,指“自己”,镜子是比喻认识自己的人;重庆题:自己的认识与别人的期待这些都是讲“认识”的。认识自然,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认识社会,才能融入当代中国的社会;认识自我,才能全面发展,规划人生理想。因此,2005年从“认识”这个话题还可能进一步细化,具体化。,可能会加强审美体验。课标:“审美教育有助于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课标P2)今年的江苏卷“山的沉稳,水的灵动”就体现了这一方面的可贵尝试。这是对山水蕴含的感知,情感的喜好,并由此形成对山水之美的主观意识。当然,关于知、情、意在作文方面的考查,不一定全面考,更不一定局限于山水自然,也可能有对人的审美(帅、酷以及气质),也可能有对社会风尚及流行文化的审美,也可能对传统文化中小说及诗、词、曲、赋的审美。,可能把课外阅读与高考作文联系起来。今年福建卷,列了两组人物,每组5人,5人中有真实历史人物,也有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也就是说,传记人物与文学形象。这古今中外的5个人物都是可以从课外阅读中获得。那么800字以上的文章就是两种体裁,一是历史人物或文学形象速(缩)写;二是评论,文学评论或历史人物评论。因此,作为应对策略,除了读小说外,还应引导学生阅读历史人物传记。没有阅读便无从下笔。,注重文化积淀和人文关怀。这里所说的文化,主要是指人所应该具有人文素养,而人文的主要内涵是指对人性、人的价值和理性的认可与尊重。“新课标”提出学生要“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北京卷的“包容”不仅是一种宽容的品质,更是一种“包罗万象,有容乃大”的民族心理。浙江卷作文话题“人文精神与发展”是一个直接将思维引向人文体验的尝试。尽管话题范围过大令考生无法深入,但这种直面现实的命题更具时代气息。,备考策略,1、关注写作态度。 写作态度是一个情感变量,并不完全等同于当前的“基础等级”评价。但我们可以认为“基础等级”中的各项要求主要指向写作态度。换句话说,“基础等级”是任何一个以真诚、真实的写作态度的考生都能达到的最基本的要求。当然平时不愿意写更不愿意思考的人,自然是写作态度的问题了。基础等级的要求将更明确地渗透命题者对写作态度的期望,这对于平时态度好写作勤文笔畅的考生是最公平的。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高考语文阅卷组写作组组长陈建新老师说,高考作文首先要注重基础等级,再在此基础上关注发展等级,只有基础等级在30分以上才给发展分,基础等级在30分以上的又分等级,基础等级的分数越高,发展分也越高。高考批改作文的过程是:采样预批集会小组学习标准小组研究预批卷组长反馈意见专家再次建议试批小组长验收正式批改组长复查小组复分专家仲裁登分组复查。可见,高考阅卷是相当慎重的,是相对公正的,心存侥幸和放任自流都是不对的。,2、阅读、生活积累与实际演练相结合。 一些学生甚至一些老师认为读多了就会写。“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是的,读的多了,自然有感悟有积累,但这两者是有相对的独立性的,各自的要求迥异。必须多给学生阅读报刊杂志,阅读新闻媒体的时间,但也要在练上狠下工夫,得法地练,科学的练习写作,应该列好详细计划,分门别类地把各种类型的作文都训练到位,应该每周最少有一节课专门用来训练写作。 在实际演练上特别需要强化作文规则意识和完整的审题意识 。高考作文是带着镣铐跳舞。高考作文具有选拔性,它必须设定某些限制,以保证选拔的客观公正,同样出于选拔性,它又必须坚持某种程度上的开放,让考生尽显才华,个性张扬。何处限定,何处开放,是每个考生必须遵守的“游戏规则”。,也要特别强化完整审题的意识。话题作文由四部分构成,要认真读懂材料,读懂提示语,读懂话题本身,看清要求。要一一的解读,以解读话题为中心,但切不可漏掉其中任何一部分。今年高考,北京、上海、浙江、湖南、广东等五份卷强调不能写成诗歌,如果学生没有看清要求受惯势思维影响而匆忙下笔采用诗歌这种文体就属于审题失误之列。 另外在实际演练中还应首先写好中规中矩的文章,根据考纲要求,练好各种文体,引导学生要具有鲜明的点题意识 。在高考作文评判中,“文体无高下”,每年高分作文中各种文体都有。高考写作,考生在哪种文体上有优势,就要扬长避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但在高考作文备考的第一阶段,针对大多数学生的写作实际,要扎实练好各种文体的写作基本功,尤其是要练好记叙文、议论文的写作。另外从应试的角度来讲,无论采用何种文体都最好在文章显要位置点明主旨,重提话题。,3、写作实践与写作理论相结合。 一些老师一味地布置作文题,挤占其他科的时间,只是要求学生写,只是给学生一篇篇地批改。这是极为错误的,老师必须善于在写作理论上善于总结,要给学生讲解系统的有关高考作文写作的理论知识,比如向学生详细解读高考作文考点,比如认真总结明示性话题作文该如何写,暗示性话题作文应注意哪些问题,从而使学生以不变应万变,应该最少每周用一节课讲解作文理论,最好是结合学生的作文来讲解。,4、规范与创新相结合 。高考作文不仅需要考生循规蹈矩,而且也需要考生活起来,要有鲜明的创新意识。创新往往不是冒险,不是不保险,而恰恰是保险之做法。试想一下谁愿意看到太古板而没有一点灵气没有一点创新意识的文章。2004年各地推出的高考优秀作文没有一篇不是创新之作。关键是我们在创新理解上有误区,真正的创新应该是在遵守规则下的大胆而富有意义的创新。创新和重视规范两者间应该是统一的。要设法让学生在写作时自始至终,时时刻刻要遵守规则,更要鼓励学生学会创新,敢于创新,敢于形式上创新,也敢于内容上创新。教给学生相应的几种技法,学生按自己的所长加强练习;也可以从突出自己的作文亮点的角度引导学生加强练习:题目亮眼,语言独有风格,感悟独特,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特之处,有个性特征等等方面,5、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训练题应尽可能地关注社会、自然、人生等方面的热点与亚热点问题,不能只在伦理道德上做文章。 追踪热点,决不是将语文上成政治课,而是进一步拓宽思想内容的范围,在训练中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作文部分最明显的变化之一就是在“发展等级”里新增“观点具有启发作用”这一条,可以预料,从命题方面说,所给话题或标题势必有利于表现考生的理性认识,表现思维的深度。不光是理性,还有善良、尊重、生存关怀、宽广视野、文化传承、目标与超越等,都应当进入我们的写作范围。我们完全可以借鉴“面朝大海”等优秀话题的长处,模拟训练时,不妨结合学生生活思想情感的实际设计话题,引导学生说真话,表真情,不必每次作文都让学生经受灵魂的拷问和道德的选择。,注意以下几个话属范围: 1、生命:个性养成、自我设计、挖掘潜能、体味生命 2、文化:快餐文化、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人文文化、继承发扬 3、情感:感悟亲情、民风乡情、体验友情、人间真情 4、素养:知识储备、能力培养、心理调节、团队精神、快乐自信 5、教育:师生关系、代沟成长、教育模式,话题作文的审题立意,1、通过话题本身提供的信息,挖掘话题的含义。 要看清话题,避免脱离命题范围,也不要跳出圈子 话题的文字总是很简短。但尽管这样,对话题也一定要看清,想清,否则也有偏出去的可能。准确把握话题涉及的范围,有利于对话题的切分,有利于考生在话题的范围之内找到适合自己写作的最佳切入点。 如话题“战胜诱惑”,如果忽略了“战胜”二字,大写特写“诱惑”的种类、危害以及深受其害的各种案例,文章也许可以写得很精彩,但对于话题来说,却肯定是偏出去了。因为根据这个话题,作文的重点,应该放在“战胜”二字上。 “生活是一本打开的书”这个话题中心语前有一些限制性成分,“打开的书”即意味着我们正在读的,那么我们从书中读到了什么呢?也就是我们从中学到了什么呢?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这种中心语前有限制性词语的话题,限制性词语是话题的关键,准确理解这些词语对理解话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要善于咬文嚼字,理解话题或题目涉及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把握写作范围。 如“面对生活的困扰”,有的学生用大量笔墨写生活中的“困扰”,却没有对“如何面对困扰”进行阐述,从而偏移了话题中心。转移话题。有的学生写面对困扰,我们要自信(宽容、有平常心、乐观、承受、拼搏),在写作过程中,把行文的重心放在自信(宽容、有平常心、乐观、承受、拼搏)上,完全忽视了“面对生活的”限制。错改话题。把“困扰”理解成“困难”、“挫折”等。 如“拒绝与获得”这个话题,有的学生将这个话题等同于“失与得”、“抛弃与获取”,有的在文中不自觉地换成了这两个话题,有的干脆用它们做标题。其实,“失”与“抛弃”表示被动的意味,“失”甚至有一种不舍与无奈,“抛弃”也算一种排斥,但“抛弃”的事物是本属于自己的,在程度上不及“拒绝”。“拒绝”是主动的行为,没有不舍与无奈,“拒绝”的事物本就不属于自己,而且伴有更强烈的情感态度。,辨明概念关系 对立统一关系 是非取舍关系 并非绝对关系 并列共存关系,辨清关系至关重要。关系辨明了,思维就有了方向,审题立意的任务也就基本上完成了,构思成文的速度也就大大地加快了。当然,构成关系型话题的各要素间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如上四种关系是常见的,但远不是关系的全部。有的话题则比较复杂,即使是同一个话题,若从不同层面去解读,那么其关系类型也就会随之变化。如“冷与热”,若从待人态度冷漠与热情的角度,其关系就是典型的“是非取舍关系”;若从处事的冷静与待人待事的热情上看,其关系就成了“相容并存关系”;若从一般意义的天气温度或对人爱憎感情的角度理解,其关系则又成了“对立统一关系”。另外,针对这个话题要素的本义和比喻义,其关系又可衍生出肉体的冷(热)与心理的热(冷)、过程忍辱负重甘受清贫的冷与结果成就斐然声名鹊起的热,2、通过领会材料与话题的关系来理解话题的含义。 话题与材料的关系 话题是由导引材料引出或提炼出来并被限定下来的作文范围,话题有时包容在导引材料之内,是导引材料的部分意义。 如歌德的叙事谣曲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耶稣带着他们的门徒彼得远行,途中发现一块破烂的马蹄铁,耶稣就让彼得捡起来,不料彼得懒得弯腰,假装没听见。耶稣没说什么,自己弯腰捡起了马蹄铁,又用它在铁匠铺那儿换了3文钱,并用这些钱买了18颗樱桃。出了城,师徒继续赶路,二人经过了茫茫荒野。耶稣猜到彼得一定会很渴,就让藏在袖子里的樱桃悄悄地掉出一粒,彼得一见,赶忙捡起来吃。耶稣边走边丢,彼得也就狼狈地弯了18次腰。于是,耶稣笑着对彼得说:“要是你刚才弯一次腰,就不会后来没完没了地弯了那么多次腰了。小事不干,将在更小的事情上受操劳。”请以“小事与大事”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有时是导引材料拓展了的意义 如:一群年轻人为了寻找快乐花了很长时间,而得到的却是疲惫、烦恼和痛苦。他们去请教一位智者。智者说:“你们先帮我造一只船吧,这个问题让我想一想。”于是年轻人为了得到满意的答复而努力地造船。七七四十九天的忙碌让他们忘了寻找快乐和因寻找快乐而带来的不快。船终于造好了非常漂亮。智者对他们说;“上船吧,年轻人。”年轻人划着船,不一会就唱起了歌,竟忘了向智者问答案。这时智者问:“年轻人,你们快乐吗”请以“快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有时是提示性材料与话题宽窄相等。也就是说,提示材料和话题本身所包含的内涵和所涉及的外延两者协调一致,两者间是具体和浓缩的关系,即话题是从提示材料中水到渠成地引出的,是提示材料的自然归宿;而提示性材料又是话题的详细陈述,是话题的具体展现。如: 家是什么?家是难舍的亲情,是温馨的集体,是亲爱的祖国。家,也是我们人生的起点和成长的避风港。在这里,父母用慈爱的伞为儿女擎起一方晴空,儿女用孝顺的心给父母一缕慰藉;在这里洋溢着浓浓的师生之情,伙伴之谊以“有家真好”为话题,写一篇作文。,(1)、通过材料的关键词句了解话题的含义。 话题:生活中,真正的自信者必是有勇气正视自己的人,而这样的自信又往往与对自己的怀疑和不满有着内在的联系。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天才都并非自信的人,相反倒是有几分自卑,他们知道自己的弱点,为这弱点而苦恼,又不肯毁于弱点,于是奋起自强,有了令人吃惊的成功。周国平智慧与人品中有一句发人深省的话:“我相信,天才骨子里大都有一点自卑,成功的强者内心深处往往埋着一段屈辱的历史。” 联系自己的经历、体验、见闻和见识,以“感谢自卑”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话题:有一次,法国一家报纸进行了一次有奖智力竞赛,其中有这样一个题目:如果法国最大的博物馆卢浮宫着火了,情况只允许抢救出一幅画,你会救哪一幅?结果在该报收到的成千上万的回答中,贝尔纳以最佳答案获得该题的奖金。他的回答是:“我救离出口最近的那幅画。”他的理由是:成功的最佳目标往往不是最有价值的那个,而是最可能实现的那个。请以“成功”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编述故事,发表议论,抒发感情等。题目自拟。,(2)、仔细分析材料,不要围绕话题兜圈子 如:世界永远处在变化之中,自然界在不停地变,社会在不停地变,人在不停地变。有位哲人说:世上惟一永恒的事情就是变化。面对这变化无穷的世界,人该怎么办呢?请以“变化”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如:随着交通、通讯越来越发达,随着网络的出现,世界似乎正变得越来越小;而随着对宇宙的探索和研究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地球不过是人类居住的一个小小的村落。于是,一个新名词“地球村”出现了。“地球村”,多么形象的称呼。对此,你有什么联想、想象或见解呢?请以“地球村”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3)、吃透材料,根据命题意图确立观点 在很多文题中,不管是背景材料的组织,还是导引词的叙说,都明显地被渗透了命题人的思想倾向,如果要“反其道而写之”,往往难度很大甚至有跑题的危险。话题作文的材料具有双重身份,它既是话题的引语,又是对作文的提示语。话题材料中总是隐含着命题者的一些意图,如对作文范围与立意的某种限定等。审题时,首先就要把隐含于材料中的命题者的意图读出来,并据此确立自己文章的观点。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表明作者倾向的词或句子往往隐藏在题干当中,辨别或找出这些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足球队经过44年的努力,经历了6次失败之后,终于圆了进军2002年世界杯的梦。对这次冲击世界杯的成功,有人评说是我们机会和运气好,既未与日、韩照面,又避开了伊朗、沙特。否则,结果如何还很难说。你认为是这样吗?请以“运气”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注:2002年世界杯,日、韩两国为主办国,其球队直接出线,不参加亚洲区的选拔赛;中国队在亚洲区十强赛的分组中,抽签编入B组,伊朗、沙特在A组),(4)、吃准材料,抓住关键问题思考选材立意 话题:一位科学家对两只老鼠进行了“精神压力”实验:他把两只小白鼠放在一个仿真的环境中,把其中一只小白鼠的压力基因全部抽取出来,另外一只则维持原样。结果那只被抽取压力基因的小白鼠天天兴奋异常,它大摇大摆地在仿真环境中乱跑,有时竟爬上陡峭的假山。而另外一只老鼠则“胆小如鼠”,走路小心翼翼,遇上风吹草动,便警觉起来,惟恐避之不及。 最后的结果是:那只没有压力的小白鼠在登上13米高的的假山时摔死了,而另一只老鼠却鲜活地生存着。 请以“压力”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如话题:森林里,参天大树不屑一顾地瞥了柔弱的藤蔓一眼,轻蔑地说:“嗤!没出息的家伙!居然要攀附着别人生存!”藤蔓微微一笑:“是的,我需要依靠别人,但那不是没出息的表现啊!你不也是要依靠土地、阳光、空气和水吗?” 参天大树满脸羞愧,在风中抖落了几片叶子。叶落归根,回报大地。我们常常为自己学会了独立而沾沾自喜,我们也常常忘记,自己成功的背后,有许多的依靠在支撑着。请以独立与依靠为话题,写一篇文章。,(5)、找出材料中的隐藏提示。 话题作文的提示语往往是考生理解话题、立意选材时不可或缺的关键内容。考生一旦忽视了它,就很可能会“失之毫厘,谬之千里”。 例如:有这样一则作文题:九十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年度报告中指出,进入21世纪的人类要带好另本护照,一本是知识护照,一本是道德护照。请以“护照”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如:一个远行的青年来到一片绿洲,遇到一位老者,年轻人便问:“这里如何?”老者反问:“你的家乡如何?”年轻人回答:“糟透了。”老者听后说:“你快走吧,这里同你家乡一样糟。”后来又来了一位青年问老者同样的问题,老者也同样反问他,年轻人回答说:“我的家乡很好,人也好,景也美。”老者说:“这里也是同样的好。”在你评价人或事的时候,别人便顺着你的评价而评价,这种现象在现实中较普遍,其背后有许多耐人寻味的东西。细加思索会给我们带来人生的智慧,美妙的感受。请你以“评价的背后”为话题,写一篇文章。,(1)整体读题,明其大意 从前到后:材料提示语话题要求 关注点:话题是什么,有什么基本限制 (2). 反向再读,找准关键 从后到前:话题揣摩,话题本身的限制 话题关键,话题语言形式 提示语揣摩,提示当中的限制 同话题对应的关键词是什么 材料揣摩,材料里面的限制 同话题对应的关键词是什么 其实,这些关键词既是作文的限制,也是启示 扣住它们来思考或立意,就可以写得符合题意进而切合题意,也能迅速找准写作方向。,审题“技巧”。这些“技巧”是:1、不能匆匆“扫描”,而要一个词、一个词地在心中默读考题。这样,可以强迫自己定下心来,把命题中的每一个字看清楚。2、这么读,是为了找出考题中的“关键词”。关键词,是命题者下达“指令”的最主要的“载体”,非抓住它不可。3、当一个词在考题中多次出现时,它就很可能是关键词。关键词有时不止一个,要尽可能找出来,决不遗漏。4、先用铅笔把找出来的关键词一一圈出来,这样,可以有一个“物质依托”,防止在“心里盘算”时丢三忘四;然后,一一落实被圈出来的关键词,即把它们的要求全部体现到作文中去。审题结束后,再用橡皮把铅笔圈过的痕迹擦去,以免留下做“记号”之嫌。5、细读命题中的“注意”。,立意的常见策略 1、寻找素材。 常见方式有:回忆搜索、推理、想像、虚构:A。教材中与话题相吻合的材料;B。生活中相吻合的材料(政治、经济、教育、科技、生命、环保、军事、文化、大事件新闻背景下的人物言行)C。阅读视野范围内与话题相吻合的材料-截取材料中的一部分-确立主题 回归课本,利用课本资源。教材是教师“教”的例子,“学”的范本。现行语文教材中编选了古今中外大量优秀作家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为学生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深入挖掘课本中的写作资源,就是引导学生重视课本,回归课本,从课本中寻求尽可能多的素材,以利于他们拓展写作思路,寻求最佳的立意角度,写出有创意有见地的文章来。,如话题“对手”,如果把对手理解为别人,就可以从课本上搜集到以下材料: 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深得民心,最终打败了夫差;刘邦坚决果断,能屈能伸,足智多谋,打败了项羽;梁山好汉吴用等知彼知己,醉倒了杨志,劫取了生辰纲;马谡由于狂妄自大,纸上谈兵,最后败在了司马懿的手下;烛之武在秦伯面前不亢不卑,侃侃而谈,既没有刺激他,又不失本国尊严,终于说服了秦伯;触龙动之以情,喻之以义,终于说服了赵太后让自己的儿子去做人质;李密在晋武帝面前做到了有理、有利、有节,终于让晋武帝答应了让他侍养父母的请求。,如果把对手理解为自己,又可以从课本上搜集到一些例子: 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有没有对手?那时的交通工具是木船,前面是巨浪,也可能有妖魔鬼怪,再加上人们的嘲笑、反对,他要穿过三峡,必须克服摆在他面前的物质、知识、舆论方面的困难,他的对手就是这些困难。史铁生在二十岁时下肢不幸瘫痪,青春韶华,其苦自不待言,他在一段时间里精神几乎崩溃,但最后能够坚强地活下来了,成为一名专业作家,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战胜了绝望、死亡。被誉为“精神楷模”的海伦幼时患病,两耳失聪,双目失明,但最终成为一个出色的作家,是因为她能够坚忍不拔,自我超脱。玛蒂尔德一个晚上的满足带来十年的艰辛,在十年的艰辛生活中,他坚韧,忍耐,吃苦,显示出了她性格中的本真本色,磨练了她全新的人生态度。,如话题“感动”,一看到这个话题,我们头脑里马上思考的是“我感动的是什么”,打开记忆的仓库,搜索已经学过的课文,又会找到一些材料: 感动是“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是白居易为琵琶女洒下的同情之泪; 感动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坚持理想的执着;感动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李白为追求自由的傲岸;感动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杜甫为天下苍生所发的肺腑之言 感动是崔莺莺与张生“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的离愁别恨 ;感动是罗密欧与朱丽叶宁死不渝的爱情 感动是“捐躯赴国难,誓死忽如归”“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爱国至诚;感动是秦风无衣中“与子偕作”亲密无间的团结和“与子偕行”同上战场的慷慨激昂 感动是海伦凯勒“给我三天光明”的渴望。,以“忘与不忘”这一话题为例。其实这一话题不仅可以体现在人的品质上,还可以体现在某一具体的人物或事件上。如:杜甫忘掉的是茅屋为秋风所破,“床头屋漏”无干处,不忘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海伦凯勒忘掉的是双目失明的痛苦,不忘的是坚强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史铁生忘掉的是肢体残疾,终生与轮椅为伴的痛苦,不忘的是对人生对社会的深沉思考。这些人物中有古代的,有现代的;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但无论如何,他们身上都体现出了忘与不忘的统一,不正体现了他们的人格魅力吗?由此可引导学生广泛开展联想:(1)你爱别人,忘记;别人爱你,不忘。(2)你帮助过别人,忘记;别人帮助过你,不忘。你对别人有恩,忘记;别人对你有恩,不忘。(4)现在的成功与荣耀,忘记;过去的失败与教训,不忘。(5)别人对你不好,忘记;你对别人不好,不忘。(5)生活中的烦恼,忘记;生活中的快乐,不忘。(7)生活中牵挂精力的琐碎小事,忘记;自己的理想、目标,不忘。这忘与不忘的统一,不正是学生协作需要挖掘的吗?,面向生活,搜寻时事材料。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学生写作也是如此。面对话题,他们要以自身为中心,以周围生活为半径,带着写作话题,去搜寻有关事例,关注有关事件,认识有关人物,思索有关哲理,提升有关境界,陶冶有关情操。 如话题“感动”,就可以从生活琐事中找素材: 感动是生日里的一束鲜花,是孤独时远方打来的电话,是生病时周围关切的询问,是饯别宴上舒缓的钢琴曲和桌台上那融融的烛光 读书累了,父母为我们削个苹果,是感动;口渴了,室友帮你倒一杯水,是感动;沮丧时,得到一句宽慰的话,是感动;高兴时,有朋友与你一起分享快乐,是感动;平凡的日子,收到一份小小的祝福,哪怕只是一片花瓣,一片树叶,也是感动,如“忘与不忘”这个话题有:非典时期在生死存亡之际,以钟南山为代表的一批医务工作者,忘掉的是个人安危,不忘的是战胜“非典”,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登封市公安局局长任长霞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忘掉的是个人的安逸与享乐,不忘的是打匪除恶,保一方平安。大连市公交汽车联运公司司机黄金志,在行车途中心脏病发作,忘记的是自己生命垂危,不忘的是采取措施靠边停车,以保证乘客的生命安全。这些事例有的来自于新闻报道。他们当中有惊天动地的英雄,也有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其中,每一件事例都感动着我们。这些与话题有密切关系,在性质上又和话题接近的人和事物,是学生必须关注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写作时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关注这样的事例并作深入思考,可以丰富他们的作品内容。,在平时我们要储存一些分类材料和题目,如人与科技、人与他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传统、人与文化、人与教育等。 运用材料三原则:(1)、材料的多义性要求分析时善于转换角度;(2)、材料主旨的内蕴性要求分析时善于揭示底里;(3)、材料的蕴含指向性要求分析时善于连类而及。,2、联系背景。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发生的,要求事物的本源,自然离不开事物产生的背景。分析课文要介绍时代背景,评价人物要联系历史背景。作文的审题也一样,离不开题目的背景。有些作文题,孤立起来看,很难下笔,不知道怎样立意,但是运用联系背景法审题,在极短的时间内便能找到最佳立意。,如“竞争与人情”这个话题,联系现实,可以知道,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人们的生活节奏将加快,竞争将更趋激烈,每个人的精神压力也会越来越大,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将会越来越淡化、冷漠,人们将会有更多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感叹。据此,可有下列立意;现实生活中,激烈的竞争确实淡化了人情这一现象令人担忧;身处充满竞争的工作环境中,人们理应更加注重亲情、友情,理应构筑起美好的“精神家园”。 如“M的联想” ,由“M”想到两座大山,由“M”的两个底想到“山脚”,然后由山脚的宽大、稳当,才使山傲然屹立,想到做人要靠德和才,想到治国要靠法和德。联想是自然的,联系现实是贴切的,议论是深刻而又精辟的。试想一下,这个字母“M”的联想不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文章的立意有这样深刻吗?,3、变换角度,巧设立意。 换一个角度,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我们就可以更深层次、更加全面地审视话题。如2003年的话题,从话题中我们通常看到的是认知受到了感情的影响而发生了偏差,产生了偏见,由此,我们通常会将自己的目光局限在如何坚持理性、使认知不受感情的干扰这个方面。而这个话题还可以从感情对于认知产生作用的另一个方面入手,指出深厚而真挚的感情会加深对事物的认识。事物的关系就是如此,都具有正反两方面,当材料只揭示出其中一方面时,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从另一方面展开,这样就会收到独特的效果。 如:19世纪法国著名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一生写了104部科幻小说。当初他的第一部科幻小说气球上的星期五接连被15家出版社退回。他当时既痛苦又气愤,打算将稿子付之一炬。他妻子夺过书稿,给他以鼓励。于是他尝试着走进第16家出版社。经理赫哲尔阅读后,当即表示同意出版,还与儒勒凡尔纳签订了为期20年的写作出版合同。请以“走向成功”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儒勒凡尔纳最后成功了。他的成功与他自己、妻子及赫哲尔经理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请以“走向成功”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渔夫躺在沙滩上晒太阳,富人走过来说:“你为什么不去工作,而要在这里浪费时间呢?” 渔夫问:“我为什么要去工作?”富人说:“赚足够的钱,可以拥有自己的事业,有汽车和房子。”“那么有了钱又能干什么呢?”渔夫不明白。“可以去夏威夷海滩度假!”富人回答得很快。“那么,我现在又在干什么?”渔夫说。请以“幸福”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独辟蹊径,从某一点出发,发人所未发,也能以“奇”赢得好评。如“责任”这个话题,如果从道义的角度立意“每个人都要承担起道义的责任,这是人类的珍宝”。,从不同的视角看问题,会获得不同的认识,会收到不同的效果。人称的不同,叙述者身份的不同都会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如2002年“心灵的选择”,有一同学写一只狗在发现车上的小偷时为“叫”还是“不叫”而犹豫,它最终还是作出了正义的选择,这比从人的角度看社会有新意得多。选取新颖的角度巧妙地表达主题也是考场作文得高分的一大法宝。 如话题“环境”,有同学转换视角,用猴子的视角反思人类对环境的破坏: 如话题“远与近”,有同学转换视角,从一条小路的视角讲述一个孩子成长的故事 如话题“承受”,有同学转换主体视角,用书包的视角切入突出减负的主题 。,上述立意策略还需要一些立意技巧去完成: 1、化大为小。无论给出的话题是多么的宽泛,我们都要善于缩紧“包围圈”,选择一个小小的切入口,如一件事、一个人、一样物品、一种感受、一点看法等等,集中笔力加以突破,打“歼灭战”,把所选择话题的角度写细写深写透,做到“以小见大”。 对提供的母话题进行切分,化大为小,化虚为实,将其分解为若干“子话题”,缩小入题的角度,锁定立意取向,就能使写作删繁就简,化难为易。 如“读书与创造”是一个大题目,怎样化大为小呢?先选角度,再定小题。从读书与创造的关系看,两者是紧密联系的,不读书无以创造,光读书也不能创造,读书与创造必须紧密结合。从读书的目的看,读书是为了吸收知识,吸收知识是为了创造,所以不能“只注意贮存知识,从不创造”。从读书的方法看,光贮存知识而不能消化吸收,当然谈不上创造。从创造的途径看,只有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才能有所作为,一味埋头读书是不行的。如果变换思维方向,还会产生新的话题,如读书是为了修身养性,未必一定要创造等。这样化大为小,变虚为实,从少到多,听候选择,写起作文还会无从下笔吗?,以“主动”为话题 如果我们对提供的母话题进行切分,化大为小,化虚为实,将其分解为若干“子话题”,缩小入题的角度,锁定立意取向,就能使写作删繁就简,化难为易。例如:我们可以将“主动”层层切分:从“主动”与“个人”关系的角度,可切分为人际交往与主动;个人修养与主动;身体健康与主动;意志品质与主动;学习与主动;事业与主动等等。从“主动”与“国家、民族”关系的角度,可切分为政治改革与主动、经济发展与主动、国际竞争与主动这些切分是不可尽举的,每个人的视野和阅历不同,熟悉的领域会不同,切分的角度也会不同。切分时应该选取自己熟知的领域来对话题化小、化实。 切分之后还可以将子话题作进一步切分,使之更加具体、明确。例如选择“人际关系与主动”的子话题,还可以切分为:主动在消除误解中的作用;主动在化解矛盾中的意义;主动在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中的作用;主动在保持良好人际关系中的意义然后,可在此基础上选择自己最熟悉、角度比较新且又比较容易写的角度来动笔。,2、虚实错位法 所谓虚实错位法,具体地说,就是虚题实作法,实题虚作法,即由实写虚,由虚写实。一般说来,虚题都是比较大的题目,实题都是比较小的题目,因此,这种审题方法也可以理解为大题小作法和小题大作法。 虚实法:虚题实写 实题虚升 有些话题是抽象的概念(虚) 何为虚?简单地说看不见摸不着存在于思想中的概念 有些话题是具体的物象(实) 何为实?看的见摸的着的东西。 虚题实写: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方法添加成分、落实到具体的材料上 实题虚升:具体物象做话题,在选好材料的基础上必须上升为抽象的道理,如话题“墙与门”,这是一道典型的“实题” 。若如此一味求实地写,就必然写不出深度、写不出思想,也便失去了写作的意义和作用,也不符合命题材料对话题意义的说明和指属。材料中“现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