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版高中地理单元检测试卷(一)(含解析)鲁教版.docx_第1页
2019_2020版高中地理单元检测试卷(一)(含解析)鲁教版.docx_第2页
2019_2020版高中地理单元检测试卷(一)(含解析)鲁教版.docx_第3页
2019_2020版高中地理单元检测试卷(一)(含解析)鲁教版.docx_第4页
2019_2020版高中地理单元检测试卷(一)(含解析)鲁教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元检测试卷(一)(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读“我国东部地区甲、乙两省区土地利用类型图”,回答12题。1.图中甲、乙两省区土地利用类型有很大不同,这说明()A.区域具有整体性B.区域具有开放性C.区域具有差异性D.区域内部具有相对一致性2.图中耕地和林地等土地利用类型()属于均质区属于功能区是按单一指标划分的是按综合指标划分的A.B.C.D.答案1.C2.C解析第1题,图中甲、乙两省区的土地利用类型有很大不同,这体现了区域具有差异性。第2题,图中耕地和林地等土地利用类型是按单一指标划分的,属于均质区。(2018湖南长沙一中月考)根据定量与定性的指标,可将全国划分为四个生态大区,如图所示。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34题。3.划分四个生态大区的主要依据有()行政区划经济发展水平自然地理特征生态系统特征A.B.C.D.4.下列关于生态大区的叙述,正确的是()各生态大区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生态环境都非常脆弱边界是明确的边界具有过渡性A.B.C.D.答案3.D4.C解析第3题,由图中四个生态大区的名称及其分布范围可推知,其划分依据既有自然地理特征,又有生态系统特征。第4题,四个生态大区是按照一定的自然地理特征划分的,其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各大区之间的边界具有过渡性。南部湿润生态大区、东北部湿润半湿润生态大区的生态系统要比青藏高原生态大区、北部干旱半干旱生态大区稳定得多。读“我国两个三角洲略图”,完成56题。5.从自然条件看,两地的差异是()A.甲比乙土壤肥沃B.甲比乙矿产资源丰富C.甲海洋面积比乙广阔D.甲比乙热量条件差6.利用各自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两地都发展了()A.钢铁和造船B.甘蔗种植业C.淡水养殖业D.造纸和化工答案5.D6.C解析第5题,从自然条件看,由于两地纬度不同,因此热量条件不同,乙图所示珠江三角洲纬度较低,因此热量条件较好。第6题,两地所在地区地势低平,降水多,因此都发展了淡水养殖业。今后我国三个地带的发展,应当在国家统一规划指导下,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分工、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本地的优势。下图表示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地带GDP(亿元)的增长。据此完成78题。7.能分别正确反映东、中、西部三个地带GDP增长的折线依次是()A.B.C.D.8.关于三个地带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来看,东部最发达,中部其次,西部较落后B.三个地带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有所缩小C.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三个地带的经济差距仍将继续拉大D.三个地带经济发展速度:答案7.A8.B解析第7题,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东、中、西三个地带的GDP基本呈上升的趋势,且东部地区增长最快,所占的比重最大,中部次之,西部最少。由此可推断出代表东部,代表中部,代表西部。第8题,由图中可以看出,东部的发展速度最快,西部最慢,这样必将导致三个地带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继续扩大,而不是有所缩小。下图为“甲、乙两区域简图”。读图完成910题。9.下列有关甲、乙两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地区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B.乙地区典型植被为热带雨林C.甲、乙两地区河湖众多,河流径流季节变化都较小D.甲地区矿产资源贫乏,乙地区矿产资源丰富10.甲、乙两区域社会经济特征的共同点是()A.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是热量不足B.加工制造业都接近原料、燃料产地C.水陆交通便利,交通通达度高D.城市高度密集,城市化发展速度快答案9.D10.C解析第9题,甲图为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矿产资源贫乏;乙图为美国五大湖地区,为温带气候,对应的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该地区有丰富的煤、铁等矿产资源;甲、乙两地河湖众多,河流径流季节变化大。第10题,题目要求回答的是“社会经济特征”和“共同点”,A项中的热量不足属于自然条件;美国五大湖地区加工制造业接近原料、燃料产地,城市高度密集,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速度较慢,而长江三角洲地区原料、燃料不足。(2018全国文综)澳大利亚(如图1)某地区降水稀少,自然景观极度荒凉,气温年较差大,夏季最高气温可达50,冬季气温较低。早年,该地区的矿工经常在矿井里躲避炎热天气,长此以往便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地下住宅(如图2)。据此完成1113题。11.该类地下住宅可能分布于图1所示的()A.地附近B.地附近C.地附近D.地附近12.该类地下住宅通天井的主要作用是()A.收集雨水B.方便通信C.增加采光D.通风换气13.推测该类地下住宅()室温不变冬暖夏凉类似黄土高原的窑洞类似草原的蒙古包A.B.C.D.答案11.B12.D13.B解析第11题,读图可知,地位于澳大利亚中南部,属于热带沙漠气候,符合该地区降水稀少、自然景观极度荒凉的特征。地属于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与该地区气候特征不符。地属于热带草原气候,一年分为干湿两季,与该地区气候特征不符。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自然景观丰富,与该地区气候特征不符。第12题,读图可知,通天井直通地下住宅,其主要作用是通风换气,不可能是为了收集雨水。通信与通天井没有关系。由图可知,通天井的深度较大,采光作用不大。第13题,由于地下住宅离地面深度较大,受地面气候影响较小,因此与地面相比,冬季温暖,夏季凉爽,类似于我国黄土高原的窑洞。故选B。室温不变说得太绝对,应该是气温日变化较小。蒙古包位于地上,与地下住宅有着本质的区别。下图示意我国甲、乙两区域。读图回答1416题。14.关于甲、乙两区域河流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甲区域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乙区域以雨水补给为主B.甲区域以内流河为主,乙区域以外流河为主C.甲区域河流以春汛为主,乙区域河流以夏汛为主D.甲区域水系呈向心状,乙区域水系呈放射状15.甲、乙两区域分别盛产棉花和天然橡胶,其共同的区位优势是()夏季热量充足劳动力价格较低农业科技发达农业机械化程度高A.B.C.D.16.A、B两地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也是国家重点扶贫地区,制约两地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是()多山的地形干旱的气候对外联系不便生产方式落后水资源短缺A.B.C.D.答案14.C15.B16.C解析第14题,据图可知甲位于塔里木盆地,乙位于海南岛;甲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河流多为内流河,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河流流量变化与气温密切相关,汛期一般出现在夏季,即气温最高的季节;海南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多为外流河,夏季为汛期;从地形来看,塔里木盆地周围多山,盆地内部地势较低,因此多向心状水系,海南岛中部多山,周围地势较低,因此水系呈放射状。第15题,棉花和天然橡胶的生长都需要充足的热量条件,另外两地经济比较落后,劳动力价格较低。第16题,从图中可知,A、B两地都位于山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与外界联系较少,生产方式比较落后。读“我国西北地区局部图”,完成1718题。17.造成河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耕作制度不同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土壤B.海拔C.水源D.热量18.河套平原从“地固泽卤,不生五谷”发展成为“塞外粮仓”,主要是由于该地()A.地质条件稳定B.年降水量增多C.灌溉条件改善D.黄河水量减少答案17.D18.C解析第17题,河套平原位于我国中温带地区,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亚热带地区,两地热量条件差异明显,导致两地耕作制度不同。第18题,河套平原位于我国干旱区,能够进行农业生产,发展成为“塞外粮仓”,关键在于该地区可以引黄河水作为灌溉水源,且沟渠众多,灌溉系统发达。读“我国某地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图”,完成1920题。19.从图中可知,该地()A.城市化水平高B.工业发达C.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协调D.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20.为促进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应采取的措施是()A.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二、三产业B.发展农业科技,提高第一产业的比重C.以旅游业为主导,增加就业机会D.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大第二产业的比重答案19.C20.A解析第19题,对比两图可知,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占一半以上,而产业结构占比不足四分之一,说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协调。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大,说明城市化水平低,工业落后。第20题,从区域可持续发展来看,该区域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高,产值比重较低,说明农业生产落后。应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业科技,降低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增加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并非只增大第二产业的比重)。二、综合题(共50分)21.美国和中国分别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比较图中两国西部地区的自然环境等方面的特征,回答有关问题。(12分)(1)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比较:特征相同点不同点美国西部中国西部位置地形气候资源(2)开发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比较:相同点不同点美国西部中国西部开发条件有利不利答案(1)见下表:特征相同点不同点美国西部中国西部位置纬度位置相近(或均位于温带、亚热带)濒临海洋地处内陆地形均以高原、山地为主山脉南北纵列分布山脉以东西走向为主气候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资源能源(石油、天然气、煤、水能)、有色金属(铜、铅锌)矿产均很丰富缺少稀土、铁等矿产有稀土、铁等矿产(2)相同点不同点美国西部中国西部开发条件有利能源、有色金属矿产丰富西濒太平洋,海运便利利用铁路(或第二亚欧大陆桥)与国际联系不利多山、气候干旱、水资源紧张生态环境更为脆弱2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1)比较甲、乙两区域的地形特征。(2)比较两地气候成因的差异。(3)推断甲、乙两区域人口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原因。答案(1)甲、乙两区域的地形均以平原、高原为主,高原在南部,平原主要位于北部及沿海地区。甲区域北部有高大山脉,乙区域西部有高大山脉。(2)地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主要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及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形成的。地属于热带草原气候,是受赤道低气压带与信风带交替控制而形成的。(3)两区域人口分布不平衡。甲区域人口主要分布在高原东西沿海、恒河平原地区。原因: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热量充足,雨季雨水充足,农业生产发达,有利于生存与发展;发展历史悠久,交通便利。乙区域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原因:亚马孙平原过于湿热,不利于人口分布;东南沿海地势平坦,气温适宜,开发历史较早,沿海交通便利。解析(1)从图中可看出,两区域均以平原、高原为主,甲区域的山脉在北部,而乙区域的山脉在西部。(2)地位于印度半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地位于巴西高原,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影响,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3)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主要从自然条件、开发历史、交通等方面来分析。2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主体功能区是国家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将特定区域确定为特定主题功能定位的一种空间单元。有关专家提出了安徽省江淮城市群、皖北区、皖南区和大别山区四大主题功能区的总体布局。下面甲图为安徽省地理要素示意图,乙图为安徽省四大主体功能区示意图。(1)在甲图中用斜线标出北方地区的范围。(2)据图判断A地的年降水量取值范围,并简述理由。(3)根据区域特点,判断四大主体功能区中应该着力加强生态建设的功能区,并说明原因。(4)与其他区域相比,皖北区农业发展的优势自然条件有哪些?答案(1)画图略(淮河以北地区)。(2)14001600mm。理由:位于河流源地的山区,多地形雨。(3)大别山区和皖南区。位于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海拔高,位于河流的上游地区。(4)位于黄淮海平原,地势平坦,耕地面积大。解析第(1)题,南北方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第(2)题,A地的年降水量需要根据整体降水的分布来判断。原因主要从所处的地理位置、地形等方面分析。第(3)题,要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山区、河流源地)来判断。第(4)题,该区域位于黄淮海平原地区,地势平坦,耕地面积大。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2分)材料一下图为鄂尔多斯与榆林地区示意图。材料二下表为鄂尔多斯与榆林地区部分经济数据统计表。地区鄂尔多斯榆林矿产探明储量煤炭约占全国1/6占全国1/5以上天然气占全国1/3占全国约1/3产业构成三大产业结构比例(2011年)2.660.137.34.971.124.0经济指标城镇化水平(2011年)71%48.56%人才密度(2008年)303/万人194/万人(1)简要说明A河流的水文特征。(2)鄂尔多斯和榆林都是在丰富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请你结合所学知识为这些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3)鄂尔多斯用短短5年时间,建成了基础设施齐全、能安置100多万人的康巴什新区。在西部地区,如此大力发展大城市的做法,你认为是否合理?请说明理由。答案(1)该河流流经土质疏松的黄土高原地区,河流含沙量大;随着支流的汇入,流量有所增大;位于季风气候区,河流的补给类型以大气降水为主,一般在夏季进入主汛期;冬季有结冰期。(2)加强资源管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强化自主创新意识,利用技术带动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加大科教投入力度,延长产业链;发展地区优势,加强区域合作,高起点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3)合理。理由:加快西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大城市的服务范围广,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强。不合理。理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