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主 线 道 路 工 程 施 工 图 设 计 说 明一、概述1.1 项目区位 开迎路位于长江以南,铜锣山及明月山系之间的茶园片区,东西走向。为重庆市快速路三横线中的一段,即重庆市快速路三横线(通江大道绕城高速)段,属于经开区四横四纵骨架交通系统的一横。图1-1 区位图1.2 项目范围开迎路道路工程,起于茶园新区通江大道与峡江路相交节点,向东下穿经开区城市主干路“纵一路”形成梧桐园立交,继续延伸上跨东城大道形成斑竹林立交,最终接入绕城高速收费站,线路全长4720m,本次设计标准路幅宽44m=9m人行道+12m车行道+2m中央分隔带+12m车行道+9m人行道,主线为双向六车道。线路经过路段地形起伏大,水系发达,鱼塘较多。道路主要节点有梧桐园立交、斑竹林立交。全线共设桥梁5座,车行下穿道3座,人行地道2座。1.2文件组成开迎路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按专业进行如下分册。1、第一册 总体设计2、第二册 主线道路工程3、第三册 立交工程4、第四册 桥梁工程5、第五册 地通道、挡护结构工程6、第六册 排水工程7、第七册 电照工程8、第八册 交通工程本册为第二册 主线道路工程二、设计依据及规范2.1设计依据1.与业主签订的设计合同2.重庆市都市区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3.重庆市主城区快速路系统建设规划(20062020年)4. 经开区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中间成果 2011年3月5.港口大道施工图设计文件(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 2011年 3月6.绕城东立交施工图设计文件(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2011年 3月7. 重庆市勘察院提供的该地区1:10000、1:2000、1:500地形图8.开迎路道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 2011年 5月2.2对初步设计批复意见的执行情况2011年9月15日,收到市建委关于开迎路道路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原则同意该工程初步设计,下阶段设计应采纳如下意见。1、完善近期人行过街设施设计,预留远期人行设施设置位置。回复:同意批复意见。近期考虑在路口处设置人行地通道和人行斑马线过街。预留远期人行设施位置。2、优化道路断面设计,建议取消9m人行道;严格按照快速路设计规程完善设计。回复:开迎路道路工程起点相接的峡江路东段标准路幅为5m人行道+12m车行道+2m绿化带+12m车行道+5m人行道,考虑到峡江路东段刚竣工,为保证近期开迎路与峡江路的设计标准一致,故开迎路近期采用规划批复的路幅分配形式:9m人行道+12m车行道+2m中央分隔带+12m车行道+9m人行道,预留远期7m车行辅道+2m人行道宽度作为远期用地控制。设计道路为更好的服务周边地块,近期为城市主干路I级,执行快速路线型标准,远期改造为快速路。目前沿路线设置的公交站均为临时划线停车站,可根据该片区的发展需求,随时取消。3、车行道与人行道之间应设置防撞护栏,行车道之间应设置刚性中央分隔带。回复:同意批复意见。本次设计在行车道之间设置中央分隔带;在车行道与人行道间设置有绿化分隔带,将绿化带的花带石升高,以起到防撞护栏的作用。4、优化纵坡设计,大窝坝附近高填方与高架桥方案进行比选和论证。回复:同意批复意见。初设评审后已对高填方方案与高架桥方案进行比选和论证,高填方方案造价低,更便于后期开发。5、做好近期与周边道路的衔接,预留交叉口远期建设用地。 回复:同意批复意见。已预留交叉口远期用地。2.3设计遵循的主要规范:(1)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市建设部分)(2002年版)(2)城市快速路设计规程(CJJ 129-2009)(3)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4)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路线设计规范(DBJ-064-2007)(5)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适用于沥青路面)(6)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7)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8)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9)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10)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适用于沥青路面)(11)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适用于沥青路面)(12)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 152-2010)(13)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 1-2008)(14)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078-2008)三、建设条件3.1 气象与水文(1)气象项目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具有春早夏长,秋雨连绵,冬暖多雾,空气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少等特点。常年平均气温为17.818.6C,最高为44C,最低为-3.1C。常年云雾较多,雾天平均67.8天/年,最多可达148天。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9%81%,绝对湿度17.118.2hPa。年平均风速1.3m/s,最大风速27.0m/s。多年平均降雨量1094.88mm,年最大降雨量1544.8mm,年最小降雨量740.1mm,日最大降雨量206.11mm,降雨多集中在59月,约占全年降雨量的70%,且强度较大,暴雨时有发生。(2)水文项目区内地表水系由长江水系构成,河流有苦溪河和一条小河沟。苦溪河在K0+490位置穿过,河面宽约8m,常年水位162.000m,二十年一遇洪水位168.500m,三峡库区最高回水位约为175.000m,苦溪河大桥将跨过苦溪河。K4+230处有一小河沟,河面宽38m,常年河水位175.300176.000m,高于三峡库区回水位175.000m。二十年一遇洪水位177.000m。3.2地形地貌线路位于长江南岸,与长江大体平行,距长江岸边4001400m。线路横穿大盛场向斜轴部,地貌发育明显受地质构造与地层岩性控制,总体呈中间高两头低的地形。起点K0+000K0+380因港口大道已建设整平,地形较为平坦,标高195.00204.00m。K0+380K0+580段为苦溪河,河床最低点高程约为162.00m,两岸高程为185.00205.00m,港口大道建设已基本建成苦溪河大桥(24m宽);K0+580K1+180原为缓丘地貌,因港口大道建设路基已形成,山丘已开挖,在路基两侧形成边坡,现有路基高程201.000226.000m,两侧丘顶高程247.00260.00m,现有基岩边坡大体是按1:0.75坡率放坡。K1+180K2+100段为低缓山丘和山湾相间地形:其中K1+440K1+600和K1+740K2+030段为浅丘,丘顶高程250.60263.17m;K1+280K1+440、K1+600K1+740和K2+035K2+100为山湾地貌,现主要为水田及鱼塘,地面高程229.00240.00m。K2+100K2+830为山丘地形,山顶高程317.00321.00m,中间夹有一山湾,高程275.00277.00m;K2+830K3+140段为山湾地貌,小地名李家湾,最低点高程213.60m,两侧山坡坡角1830,局部达35,坡顶高程约为240.00m。K3+140K3+220段为陡坡,山坡坡角约35,地面高程从240.00m降至215.00m。K3+220K3+780为缓坡地貌,地面坡角约10,倾向西侧(小里程方向),地面高程215.00273.00m。K3+780K3+840段为陡坡,山坡坡角约30,地面高程从246.00m降至222.00m。K3+840K3+935段为缓坡,山坡坡角约20,地面高程从222.00m降至203.00m。K3+935K4+100段为山湾地形,小地名小湾,地形坡角约25,地面高程从198.00202.00m。K4+100K4+140段为陡坡,山坡坡角约2030,地面高程从198.00m降至178.00m。K4+140K4+360为缓坡地貌,一条小河沟从些段流过,注入长江支流鱼溪河中,地面坡角约10,倾向西侧(小里程方向),地面高程177.00193.00m。K4+360K4+720.257(终点)段为单向坡,山坡倾向西,中部为一小山丘突起,丘顶高程223.00m,终点段最高点高程约为250.00m,线路最后10m为砂岩陡坎,坎下为鱼塘。3.3地质构造路线沿线近垂直穿越大盛场向斜。大盛场向斜:轴向N30E,向斜轴部大致在K2+710里程穿过设计道路。线路K0+000K2+710段岩层倾向约为10166,倾角610。线路K2+710终点段岩层倾向290303,倾角817。3.4地层岩性线路区地层由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侏罗系上统遂宁组地层及第四系残坡积层、冲洪积层、崩坡积层组成,分述如下: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泥质粘砂岩和泥岩(J2s)基岩主要为砂岩和泥岩。砂岩:深灰色、黄色,中细粒质结构,钙泥质胶结,巨厚层块状或厚层状构造,主要由石英、长石组成,强风化层呈碎块状,质软,中风化呈柱状,质较软,锤击易碎,声闷。终点班竹林立交位置分布一层巨厚层块状砂岩,该层位砂岩较硬,岩体较完整开有多处采石厂。K0+920K1+140段和K3+780K3+810段砂岩呈厚层状,泥质含量较重,岩质略软,岩体较完整。泥岩呈紫红色,泥质结构,厚层状构造,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局部含砂质,裂隙不发育,强风化层呈碎块状,质软,手捏易碎。中风化岩芯呈柱状,岩芯质较软,锤击可碎,声闷。主要分布在K0+000K0+920段和K3+780K4+060段,经常夹有砂岩层。侏罗系上统遂宁组泥质粘砂岩和泥岩(J3sn)。砂岩:深灰色、黄色,中细粒质结构,钙泥质胶结,厚层状构造,主要由石英、长石组成,强风化层呈碎块状,质软,中风化呈柱状,质较软,锤击易碎,声闷。泥岩呈紫红色,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局部含砂质钙质,裂隙不发育,强风化层呈碎块状,质软,手捏易碎。中风化岩芯呈柱状,岩芯质较软,锤击可碎,声闷。第四系土层a.残坡积粉质粘土(Q4el+dl)主要呈褐色,呈软塑可塑状,鱼塘或水田表表层部分呈流塑状。切面较为光滑,干强度及韧性中等,无摇震反应,部分土层段砂质含量较高,含有少量的腐烂根须,水田中表层呈流塑状,场地中大部分范围均有分布,一般山丘顶部及山腰处此层较薄,在山湾中厚度较大。b.冲洪积粉质粘土(Q4al+pl)主要呈褐色,呈软塑可塑状,切面较为光滑,干强度及韧性中等,无摇震反应,部分土层段砂质含量较高,含有少量的腐烂根须,主要分布在苦溪河及K4+230处小河沟内及两侧。c.崩坡积粉质粘土夹孤块石(Q4col+dl)粉质粘土夹孤块石:褐黄色,褐灰色,粉质粘土呈软塑可塑状,切面较为光滑,干强度及韧性中等,无摇震反应,孤、块石直径2070cm,最大可达3m, 土石比约为6:4。主要分布在K3+780K3+340处。d.第四系人工填土(Q4ml)线路起点段K0+000K1+180港口大道正在进行施工,路基已基本形成,在此段有较厚的回填土,主要由粉质粘土夹砂、泥岩碎块石组成。该层路基段进行了机械碾压,呈稍密状,桥下主要为抛填,结构松散。填筑时间约为2011年24月。3.5水文地质条件 路线沿线以构造剥蚀褶皱山、构造剥蚀浅丘组成,大片基岩出露,第四系厚度小、覆盖少、含水微弱。基岩为砂岩、泥岩互层的河湖相碎屑岩,地下水富水性受岩性及裂隙发育程度的控制,一般情况砂岩含孔隙裂隙水(主要为裂隙水)、泥岩为相对隔水层。根据地下水的赋存条件,路线范围有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4.5.1 松散岩类孔隙水松散层孔隙水具有就近补给、就近排泄的特点,且受季节影响显著,属季节性潜水,水量较小。该类地下水主要分布于缓坡及沟心土层分布厚度较大的范围,具就近补给、就近排泄特点,接受大气降雨补给,向地势较低的河沟中补给排泄。4.5.2 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包括风化裂隙水和构造裂隙水,风化裂隙水分布在浅表基岩强风化带中,为局部性上层滞水或潜水,水量小,受季节性影响大,各含水层自成补给、径流、排泄系统。构造裂隙水分布于厚层块状砂岩层中,以层间裂隙水或脉状裂隙水形式储存,泥岩相对隔水;水量稍大,动态稍稳定,为区域性潜水或局部承压水。3.6不良地质现象特殊性岩土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及调查可知,本场地整体稳定。本场地及周边岩层分布连续,不存在断层、构造破碎带,未见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无软卧层、暗塘、暗滨等分布。3.7 地震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1/400)万GB18306-2001之图A1及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1/400万)GB18306-2001之图B1,工程区所属区域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根据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及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渝建发1997108号文件第四条的有关规定“我市地震基本烈度6度区的工程,必须提高一度设防”的要求及指导精神,本工程应按照7度进行构造设防。3.8 既有道路概况本次开迎路设计起点段K0+000K1+080段,由于港口大道路基施工已基本到位,开迎路线位被港口大道占据,苦溪河大桥已修建,该段正处于施工过程当中,路基已形成,其设计宽度为24m,比开迎路路幅44m窄了20m,该段需进行改造。港口大道K0+000K0+382.351段与本次道路设计标高一致,本项目建设时利用该段路基进行加宽;K0+572.351K1+080段则需对设计标高和宽度进行调整,以满足本项目建设。表4-1开迎路K0+000K1+080段港口大道技术标准表道路等级次干路设计速度(km/h)40最小圆曲线半径(m)2000缓和曲线长度(m)50竖曲线最小半径(m)凸形竖曲线4000凹形竖曲线1500最大纵坡(%)4.5坡长(m)最小坡长292.261最大坡长319.441标准路幅宽度、横坡4m人行道+16m车行道+4m人行道=24m1.5%双向坡港口大道正在施工,踏勘时路基尚未施工完毕,管网未实施。四、主要技术标准表4-1主要技术标准表内 容规范值采用值道路等级主干路快速路近期为主干路I级,执行快速路线形标准,远期改造为快速路设计速度(km/h)606060不设超高的最小圆曲线半径(m)6006002000不设缓和曲线的最小圆曲线半径(m)100010002000最大超高横坡度(%)44无最大纵坡(推荐值)(极限值)57565最小纵坡(极限值)0.5(0.3)0.5(0.3)1.12最小坡长(m)160150237.5凸形竖曲线一般(极限)最小半径(m)2000(1400)1800(1200)4000凹形竖曲线一般(极限)最小半径(m)1500(1000)1500(1000)1500路面结构层设计年限151515荷载 标准桥梁公路级公路级公路级路面BZZ-100标准车BZZ-100标准车BZZ-100标准车净空道路:H5m道路:H5m道路:H5m抗 震基本烈度为6度基本烈度为6度基本烈度为6度,按7度构造设防停车视距(m)757575五、道路工程主线设计本次设计道路为更好的服务周边地块,近期为城市主干路I级,执行快速路线形标准,远期改造为快速路。5.1平面设计图5-1道路平面图道路起于通江大道与峡江路相交路口,向东横贯经开区,接绕城高速东立交收费站出入口。全线长4720m,共设三个平曲线,曲线半径依次为2500m,2500m,2000m,均不需设置缓和曲线。 5.2 纵断面设计图5-2 道路纵断面图起点接通江大道现状标高Hs=204.580m,终点接绕城高速收费站设计标高Hs=240.030m;共设13个坡段,纵坡依次为:与通江大道顺接坡段-1.5%、-2.98%、2.02%、4.50%、1.50%、5.00%、3.00%、5.00%、-5.00%、-3.00%、-5.00%、3.00%、1.12%,最大坡长为636.358m,最小坡长为237.5m;最小竖曲线半径1500m,最大竖曲线半径8000m。5.3 横断面设计通过规划及交通量分析确定本次开迎路道路工程标准路幅宽44m,其分幅情况如下:44m9m(人行道)+12m(车行道)+2m(中央分隔带)+12m(车行道)+9m(人行道)。图5-3 道路标准横断面图道路车行道路拱横坡为1.5%双向坡,人行道横坡采用2.0%;本次设计道路主线根据规范不需设置超高、加宽。在立交及公交停车站出入口设置展宽,具体位置如下:表7-1 展宽渐变段位置表展宽渐变段位置表起点桩号终点桩号设置方位长度(m)主线K0+880主线K0+930左侧50主线K0+950主线K1+000右侧501匝道K0+0301匝道K0+070右侧402匝道K0+4002匝道K0+440右侧40主线K1+646主线K1+696左侧50主线K1+763.5主线K2+1813.5右侧50主线K2+520主线K3+580左侧60主线K3+610主线K4+670右侧60主线K2+620主线K2+680左侧60主线K3+018主线K3+078右侧60主线K3+120主线K3+180左侧60主线K3+220主线K3+280左侧60主线K3+420主线K3+480右侧60主线K3+520主线K3+580右侧60东城大道K3+172东城大道K3+242左侧70东城大道K3+251.5东城大道K3+301.5右侧50东城大道K3+940东城大道K3+990左侧50东城大道K3+963东城大道K4+413右侧50设计中展宽渐变段采用三次抛物线线形过渡,公式为: (其中ZHx桩号的位置系数:)如下图所示:(备注:变化段起点桩号为ZH0,宽度为B0;变化段终点桩号为ZH1,宽度为B1;计算桩号ZHx处的宽度Bx,其中ZHxZH0, ZH1。5.4 路面设计主线路面结构(1)设计标准道路等级:城市快速路标准轴载:BZZ-100设计年限: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15年(2)路面结构本道路路面设计的总体要点为行车的安全性、结构的耐久性与形式的环保性。针对上述关于本项目道路特性与路面设计要点,拟定本项目采用沥青混凝土高级路面。路面设计以单轴双轮组100KN为标准轴载,用双圆荷载下的弹性层状体系理论进行分析计算,以设计弯沉、容许弯拉应力和容许剪应力进行计算,确定路面厚度。上面层: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 (SMA-13)4cm;中面层:中粒式密级配沥青混凝土(AC-20)6cm;下面层:粗粒式密级配沥青混凝土(AC-25)8cm;封层: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 (ES-2)0.7cm;基 层:水泥稳定碎石 (6%)20cm;底基层:水泥稳定碎石 (4%)20cm;垫 层:级配碎石 15cm;(3)道路附属设施a)缘石、路边石、花带石路缘石、花带石采用花岗石;路边石采用C25砼。路边石表面不得有蜂窝露石、脱皮、裂缝现象。路缘石及路边石两节间采用1:3水泥砂浆勾缝,宽0.5cm,安装路缘石、路边石在直道上应笔直,弯道上应圆顺,无折角,顶面应平整无错开,不得阻水。b)人行道透水砖人行道采用透水砖,规格为15cm25cm6cm。采用3cm厚中砂找平层、3cm厚1:3水泥砂浆层隔水层。人行道透水砖采用挤浆法安砌,以防止雨水下渗影响路基,人行道上必须设置连续的盲道,行进盲道宽60cm,在交叉口处须设置残疾人坡道。c)人行道垫层人行道垫层采用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或石屑,厚10cm,水泥掺量为4%,水泥材料要求同底基层。级配碎石应选用质坚干净的粒料,最大粒径应小于53mm,颗粒组合成分宜含一定级配且不含杂质。石屑可使用一般碎石厂的细筛余料或专门轧制的细碎石集料,也可以用天然砂砾或粗砂代替。水泥稳定级配碎石(石屑)垫层在施工时塑性指数宜小于12,混合料应拌和均匀,且压实度不小于93%。临时道路路面结构(1)港口大道接顺段路面结构上面层: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 (SMA-13)4cm;下面层:中粒式密级配沥青混凝土(AC-20)6cm;封层: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 (ES-2)0.7cm;基 层:水泥稳定碎石 (5.5%)20cm;底基层:水泥稳定碎石 (4%)25cm;(2)2号村道路面结构上面层:细粒式密级配沥青混凝土 (AC-13)4cm下面层:中粒式密级配沥青砼 (AC-20)6cm封层:乳化沥青稀浆封层0.7cm基 层:5.5%水泥稳定级配碎石20cm底基层:4.5%水泥稳定级配碎石25cm5.5 路基设计(1)一般路基设计a)填方路基填方边坡每8m高一阶,第一级边坡坡率1:1.5,第二级边坡坡率1:1.75,第三级及以下各级均为1:2,每级边坡间设2m护坡道。本次开迎路设计起点段K0+000K1+080段,由于港口大道路基施工已基本到位,且该段港口大道与开迎路共线,开迎路施工时,将对该段路基进行拓宽改造,该段路基填方边坡均采用1:2进行放坡,每8m高一阶,且在原路基边坡上开挖台阶,每级台阶宽度不小于2m,向内找2%反坡。主线K0+300原有路基拓宽稳定验算:图5-4 拓宽路基稳定性计算简图 计算参数: 采用规范:折线滑动法 计算目标:下滑力计算 滑动体重度= 20.000(kN/m3) 滑动体饱和重度= 25.000(kN/m3) 安全系数= 1.350 不考虑地震力 最后块剩余下滑力 = -16.266(kN),边坡稳定 。当填方高度大于20米及斜坡路堤、软弱地基、浸水路基的边坡则通过稳定计算确定边坡坡比,并视稳定情况作相应的特殊设计。冬水田、塘及长期积水地段路堤,填筑前均需放(抽)水晒干,清除淤泥并回填透水性材料。在地表水不易疏干、地表排水不畅或地下水丰富地段,还需设置排水盲沟;在地下水出露集中且水量较大时,需设置渗沟,将地下水引出路基影响范围。b)挖方路基根据沿线岩土类别、物理力学特征、水文地质条件、地形地貌以及对沿线已建道路挖方边坡及其稳定状况的调查,结合本路段挖方边坡高度,一般土质边坡和强风化岩质边坡坡比为1:1.5;石质边坡视岩性情况、风化程度、结构面要素及组合情况、地表横坡和边坡高度等因素,结合路基边坡绿化防护要求,综合分析确定,一般情况下采用1:0.75,高于3级边坡(24m)时,从第四级边坡起边坡坡率取1:1。挖方边坡高度每8.0m高一级,每级间设2.0m宽的平台并绿化;在岩土交界面及岩石强弱风化分界面,可调整分级高度或设置成折线坡。(2)特殊路基设计 a)高填方路基对开迎路终点段大窝坝附近采用高填方路堤,填方边坡每8m高一阶,第一级边坡坡率1:1.5,第二级边坡坡率1:1.75,第三级及以下各级均为1:2,每级边坡间设2m护坡道。针对本次开迎路施工中存在的高填方路基段,采用强夯加设置土工格栅进行处置。主线K3+060高填方稳定验算:图5-5 高填方路基稳定性计算简图计算参数: 采用规范:通用方法 计算目标:安全系数计算滑裂面形状: 圆弧滑动法进行计算得:总的下滑力 = 10479.354(kN) 总的抗滑力 = 14842.643(kN)稳定系数为1.4161.3,边坡稳定。b)高挖方路基边坡高度大于30m的高边坡及欠稳定一般边坡,则通过稳定计算结果,对边坡进行针对性的削坡减载处理,并作相应的特殊设计,即高于三级(24m)以上挖方边坡对岩质边坡采用1:1放坡,每阶边坡高8m,中间留2m的平台。c)软弱路基道路沿线特殊性岩土主要为河沟两侧及鱼塘地表软土,根据地勘报告,软土厚度均小于2.5m,主要采取换填的处置方式,全部换填即可;换填数量详见工程数量表。d)桥台台背路基设计对桥台后一定距离的路基进行处治,采用砂卵石料回填,压实度均应满足96%的要求,处治的长度为H+2.0m(H为桥台处填土高度)。桥台背回填材料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采用透水性材料,宜优先选用砂砾(卵)石料,当砂砾(卵)石料来源有困难时,可选择硬质碎石料,填料抗压强度应大于30MPa。(3)边坡防护 a)设计原则边坡安全等级:一级抗震设防烈度:6度(0.05g),按7度构造设防。b)边坡设计根据用地性质不同。本次边坡设计分永久性边坡和临时性边坡。开迎路K2+110K2+791右侧为绿化用地,道路边坡属于永久性边坡,其边坡防护采用设护面墙的锚杆菱形网格植草护坡;其余路段侧均为规划城市建设用地,道路边坡属于临时性边坡,不作处理以便后期建设。临时性边坡存在时间应小于2年,期间应加强观察、监测,如发现较小不稳定碎(落)石应及时清理;遇险情应及时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4)土石方调运路基施工中清除的耕植土、高(低)液限粘土及堰塘挖淤部分可用作道路植树绿化、拱形护坡填隙植草绿化。本项目主线总挖方236.60万m3,总填方324.30万m3,考虑1.2的最终松方系数后,借方40.39万m3。(仅主线土石方)填缺部分由牛头石冈山头片区的场平弃方提供,运距约2km。5.6 交叉口设计 本次设计道路与规划或现状道路相交处,共设置三个平交口。分别是位于起点处的TP1交叉口、梧桐园立交顶处的TP2交叉口和K2+804.827处的TP3交叉口。TP1交叉口主线与主干路相交。本次设计采用交通信号控制,进口不展宽,远期规划为通江立交。TP2交叉口梧桐园立交匝道与主干路相交。采用干路中心隔离、支路只准右转通行。 TP3交叉口主线与次干路相交。采用干路中心隔离,右进右出。5.7 公交停车港开迎路沿线设置三对公交港湾,分别在梧桐园立交K1+440处设置公交港湾一对;在K2+520K2+780处设置公交港湾一对;在道路前进方向K3+120K3+280左侧,K3+420K3+580右侧处设置一对公交港湾。本次设计公交港湾均为临时道路设施。公交停车港减速段长度60m,站台长度40m,加速段长度60m,停车站宽度为4m。5.8 人行系统本次设计考虑在路口处设置人行地通道。(详见第五册 地通道、挡护结构工程)人行斑马线分别位于主线K0+60、东城大道K3+180、K4+020处。人行斑马线过街位置预留远期天桥用地。为方便残疾人出行,根据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本道路考虑了盲道和无障碍设计。人行道上须设置连续的盲道,行进盲道宽0.6m。人行道设置的盲道位置和走向应方便视残者安全行走和顺利到达无障碍设置位置。指引残疾人向前行走的盲道应为条行的行进盲道,在行进盲道的起、终点及拐弯处应设圆点形提示盲道。盲道表面触感部分以下的厚度应与人行道砖一致。盲道应连续设置,中途不得有电线杆、拉线、树木等障碍物;盲道宜避开井盖铺设。除盲道外还应设置缘石坡道,人行道的各种路口必须设置缘石坡道,并应设在人行道的范围内,与人行斑马线相对应。5.9 安全设施设计本次设计道路近期为主干路I级,执行快速路线型标准,远期改造为快速路,因而本次设计在车行道与人行道间设置有绿化分隔带,将绿化带的花带石升高,以起到防撞的作用。(立交防撞栏杆细表见第三册 立交工程)本次设计道路于挡墙顶部、放坡高度高于2m处设置人行护栏已确保安全。表5-2 车行护栏工程数量表防撞护栏设置表起点桩号终点桩号设置方位长度(m)K2+520K2+680左侧160K2+610K2+775右侧165K2+820K3+077右侧257K3+120K3+280左侧160K3+420K3+580右侧160合计802表5-3 人行护栏工程数量表人行护栏设置表起点桩号终点桩号设置方位长度(m)K0+080K0+380左侧300K0+260K0+388右侧128K0+572K0+670右侧98K0+670K0+930左侧260K1+980K2+0左侧20K2+076K2+120左侧44K2+860K3+300两侧880K3+790K4+277左侧487K3+910K4+323右侧413合计26305.11 临时交通组织 本次设计项目原有4条道路横穿主线,分别是接梧桐园立交处的港口大道接顺段、接主线K2+680的临时1号村道、接主线K3+366.620的2号村道和接主线K3+920的3号村道。为方便施工,本次设计恢复的是港口大道接顺段和2号村道。其余村道均为断头路,服务能力低,均废除。(1)港口大道接顺段:港口大道接顺段起点K0+81.287接纵一路K0+380,起点处于一个半径为70m的圆曲线上,终点K0+206.389接现状道路,全线起点处设一平曲线,半径为70m,两端设置35m长的缓和曲线,接顺段总长125m。港口大道接顺段纵断面起点K0+81.287高程接纵一路K0+380处高程Hs=228.334m,在K0+193.211处设置一变坡点,竖曲线半径为1500m。终点K0+206.389接现状道路Hs=233.418m。港口大道接顺段标准路幅宽24m,为双向四车道,车行道宽16m,道路两侧设置4m宽的人行道。(2)2号村道临时连接段:2号村道临时连接段按四级公路考虑,起点K+000接现状2号村道,在K0+300K+400段下穿开迎路主线,终点K0+684.714接现状2号村道,全线长684.714m,全线共设置6个交点,最小圆曲线半径30m。2号村道临时连接段纵断面起点接现状路Hs=260.050,在K0+350下穿开迎路主线Hs下=236.377m(开迎路Hs上 =245.021),终点K+684.714处接现状道路标高Hs=260.210m。全线共设置四个变坡点,最小竖曲线半径400m。2号村道临时连接段标准路幅宽4.5m,为单车道,车行道宽3.5m,两侧设置0.5m宽的土路肩。六、施工技术要求6.1 路基6.1.1质量标准土质路基经压实后,不得有松散、软弹、翻浆及表面不平整现象,土、石路床必须用1215t振动压路机碾压检验,轮迹不得大于5mm,土质路床不得有翻浆、软弹、起皮、波浪、积水等现象。表6-1路基压实度标准(重型击实标准)表填挖类别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压实度(%)填方路基路床08096上路堤8015094下路堤150以下93零填及路堑路床08096路床平整度:15mm中线高程:+10mm, 15mm中线偏位:50mm横坡: 0.3%(20mm绝对高差)路床顶面土基的回弹模量E0和检验弯沉值L0石质路基设计回弹模量不得小于50Mpa。表6-2路床顶回弹模量及弯沉值标准表分类回弹模量E0L0 (0.01mm)一般中湿、潮湿一般干燥土质路基40Mpa288245石质路基50Mpa2256.1.2路基排水路基施工时应注意排水,必须合理安排排水路线, 充分利用沿线已建和新建的永久性排水设施。路基分层挖填时应根据土的透水性能将表面筑成24的横坡度,并注意纵向排水,经常平整现场,清理散落的土,以利地面排水。当地面水排除困难而无永久性管道收集可利用时,应设置临时排水设施。6.1.3挖方路基开挖前应将适用于种植草皮和其他用途的表土储存起来,用于绿化填土。路基开挖必须按设计断面自上而下开挖,不得乱挖、超挖及欠挖,开挖至路基顶面时应注意预留碾压沉降高度。路基底若有超挖,超挖回填部分应填筑与底基层同样材料。6.1.4填方路基(1) 填料要求路基填土不得使用腐殖土,生活垃圾土、淤泥,不得含杂草、树根等杂物,粒径超过10的土块应打碎。应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为填料,且应优先选用砾类土、砂类土,且在最佳含水量时压实。路基填方若为土石混和料,且石料强度大于20Mpa时,石块的最大粒不得超过压实层厚23,当石料强度小于15Mpa,石料最大粒径不得超过压实层厚。路基填料最小强度和填粒最大粒径应符合下表要求:表6-3路基回填材料强度及粒径标准表 项 目 分 类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填料最小强度(CBR)(%)填料最大粒径(cm)填方路基上路床030610下路床3080410上路堤80150315下路堤150以下215零填及路堑路床0306103080410路床土质应均匀、密实、强度高。(2)基底处理路堤修筑时,原地面的坑、洞、墓穴等应用原地的土或砂性土回填,并进行压实,路堤基底为耕地或松土时,应先清除有机土、种植土、树根、杂草后,再压实。其压实度不应小于93。当路基穿过水塘或水田时,必须抽干积水,清除淤泥和腐殖土,压实基底后方可填筑,当地下水位较高或土质湿软地段的路基压实度达不到要求时,必须采用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当填方路段的地面自然纵坡大于12%、横坡大于1:5时,应在斜坡上分级挖成宽度不小于2.0m,并向内倾斜坡度大于4%的台阶,并用小型夯实机加以夯实后方可进行分层碾压。 路基填土高度小于80cm时,基底的压实度不宜小于路床的压实度标准,基底松散土层厚度大于30cm时,应翻挖后再回填分层压实。(3)填筑 路基应采用重型振动压路机分层碾压,分层的最大松铺厚度,土方路堤不大于30cm,土石路堤不大于40cm,填筑至路床顶面最后一层的最小压实厚度,不应小于10cm。性质不同的填料,应水平分层、分段填筑,分层压实。同一水平层路基的全部宽应采用同一种填料,不得混合填筑。每种填料的填筑层压实后的连续厚度不宜小于50cm。管径顶面填土厚度必须大于30cm,方能上压路机辗压。管道沟槽、检查井、雨水等周围的回填,应在对称的两侧或四周同时均匀分层回填压(夯)实,宜采用砂砾等适水性材料。结构物和路基接合部,应分层仔细压实,层松铺厚度不得大于20cm,路床顶以下2.5m以内应采用砂砾等适水性材料,压实度不得低于填土规定的数值。采用振动压路机碾压时,应遵循先轻后重,先稳后振,先低后高。6.2 路面施工要点6.2.1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路床通过验收后,方可施工底基层,底基层为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水泥掺量为4。1)质量标准压实度:96%中线偏位:+5,-20mm路床平整度:15mm厚度容许偏差: -20mm 中线高程:+5,-15mm宽度:不小于设计宽度+B 横坡:主线0.5% 且不反坡 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1.52.0Mpa弯沉值90(0.01mm)2)材料要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中,水泥掺量为4.0%,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和灰质硅酸盐水泥均可使用,但应选用终凝时间在6小时以上者,快硬水泥,早强水泥以及已受潮变质的水泥不应使用,级配碎石应选用质坚干净的粒料,其最大粒径应小于37.5mm,级配组成如下表:表6-4 水泥稳层级配组成表通过下列筛孔(mm)的重量百分率(%)液限(%)塑性指数37.5100小于28小于931.5901001967909.545684.7529502.3618380.68220.07507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中集料压碎值不大于40%。6.2.2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1)质量标准压实度:97% 中线偏位:20mm路床平整度:12mm厚度容许偏差:-15mm 中线高程:+5,-15mm宽度:不小于设计宽度+B 横坡:0.5% 且不反坡 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2.53Mpa弯沉值34(0.01mm)2)材料要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的水泥掺量为5.5%,水泥材料要求同底基层,碎石应选择质坚干净的粒料,其最大粒径宜小于31.5mm,级配组成如下表:表6-5 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级配组成表通过下列筛孔(mm)的重量百分率(%)31.510026.5901001972899.5 47674.7529492.36 17350.6 8220.07507 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中集料压碎值不大于35%。3)施工要求施工要求同底基层,基层、底基层施工中严格执行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CTJ034-2000)6.2.3稀浆封层6.2.3.1材料(1)改性乳化沥青改性乳化沥青需满足下表技术要求表6-6 改性乳化沥青指标表指 标要求试验方法1.18mm筛上剩余量 (%)不大于0.1T 0652贮存稳定性 (5d)不大于5T 0655粘度 C25,3(秒)1260T 0621蒸发残留物含量%不小于60T 0651蒸发残留物性质针入度 (100g,25,5s) 0.1mm40100T 0604延 度5 cm不小于20T 0605软化点 不小于53T 0606(2) 石料需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中有关技术要求(石料、级配等)。6.2.3.2性能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混合料应满足下表性能要求。表6-7 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混合料性能要求技 术 指 标要 求试验方法磨耗值(湿轮磨耗试验)WTAT 浸水1h800g/m2T 0752粘附砂量(负荷轮碾压试验)LWT450g/m2T 0755稠 度23cmT 07516.2.3.3施工技术要求(1)稀浆封层应使用改性乳化沥青,且改性乳化沥青宜现场制备。(2)为增强沥青与集料的粘结力,缩短改性乳化沥青破乳时间,可掺加23%的42.5级的普通硅酸盐水泥。(3)稀浆封层的配合比需经反复试验确定。(4)稀浆封层的施工可采用国产或进口稀浆封层机铺筑,稀浆封层混合料应具有良好的施工和易性。(5)稀浆封层铺筑机摊铺时应匀速前进,摊铺速度一般为100200m/min,表面应平整,对于局部的不平整应进行人工整修。(6)混合料铺筑后宜采用810T轮胎压路机连续碾压48遍,在碾压过程中,禁止压路机急刹车,不得在新摊混合料上调头。(7)稀浆封层铺筑后,乳液破乳、水份蒸发、碾压成型后即可开放交通。6.2.4 粘层、透层为使面层各沥青层间粘结良好,两层沥青混凝土应连续施工,并在层间洒粘层沥青。粘层沥青选用快凝喷洒型道路用乳化石油沥青,用量为0.40.6L/m2。粘层用改性乳化沥青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表4.7.1-2中所提技术要求。沥青路面各类基层都必须喷洒透层油,沥青层必须在透层油完全渗透入基层后方可铺筑。基层上设置稀浆封层时,透层油不能省略。气温低于10或大风天气,即将降雨时不得喷洒透层油。用于半刚性基层的透层油宜紧接在基层碾压成型后表面稍变干燥,但尚未硬化的情况下喷洒。透层油宜采用沥青洒布车一次喷洒均匀。喷洒透层油前应清扫路面,遮挡防护路缘石及人工构造物避免污染,透层油选用渗透性好的乳化沥青,用量为0.7-1.5L/m2。本工程所采用的改性乳化沥青应满足下表所列技术要求:表6-8阳离子改性乳化沥青技术要求试 验 项 目要 求试验方法1.18mm筛上剩余量 %0.1T0652贮存稳定性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公司财务招聘面试全攻略:问题与答案精 选
- 工程公司财务审计岗位面试题及答案精 选
- 2025年林口县教育系统招聘教师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2026届山东省东平县第一中学化学高二上期中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
- 第6单元 写作 总结
- 2025-2030中国无缝口罩市场销售模式风险及投资前景剖析报告
- 大龄女生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2030中国无机溴衍生物行业发展潜力及应用前景预测报告
- 2025-2030中国新蛋白发酵行业盈利模式与供需前景预测报告
- 美术水彩考试题库及答案
- 村庄保洁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VTE防控管理相关制度(VTE患者管理与随访的相关管理制度)
- 2023年辽宁省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之记叙文阅读7篇
- 氧化铝制取全套教学教程整套课件全书电子教案
- 2024年资金分析师职业鉴定考试复习题库资料(浓缩500题)
- 项目部地震应急演练方案
- 班级管理教育调查报告(3篇模板)
- 2024年度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培训课件
- 外研版八年级下册英语知识点、语法总结
- GB/T 18910.4-2024液晶显示器件第4部分:液晶显示模块和屏基本额定值和特性
- 一规程四细则培训课件2024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