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环境与可持续发展.ppt_第1页
人类、环境与可持续发展.ppt_第2页
人类、环境与可持续发展.ppt_第3页
人类、环境与可持续发展.ppt_第4页
人类、环境与可持续发展.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0 人类、环境与可持续性发展,101 人口与环境 102 人类健康与环境 103 可持续性发展,101 人口与环境,一、人口状况 二、人口、经济、资源与环境 三、适度人口理论与可持续性发展,101 人口与环境,人口数量 生活水平,资源消耗 占地和空间 排放污染物,环境污染程度 生态破坏,经济增长速度受限 人体健康受损,为了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必须控制人口数量,101 人口与环境,一、人口状况,世界人口状况 (1)绝对数倍增:人类经历200多万年于1830年达到10亿人口,而后人口增长速度不断上升。 (2)区域分布不均:世界人口79属于第三世界,其中亚洲人口密度最大,为世界平均的三倍; 而且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率低于发展中国家。 (3)向城市集中:目前全球65亿人口中有32亿居住在城市,预计此数字到2030年会增加到50亿,占当时全球总人口的61。 (4)发达国家出现人口老龄化:到2050年,全球80岁以上人口数量将几乎是现在的4倍,达到3.95亿人。,1987年50亿人口时,亚洲28亿,占60 中国和印度37.6,占亚洲2/3,1930年 20亿 100年 1960年 30亿 30年 1975年 40亿 15年 1987年 50亿 12年 1999年 60亿 12年,增加10亿人所用的时间,50年代 8090年代 2025年 发达国家 1.2% 0.6% 0.3% 发展国家 2.0% 2.0% 1%,101 人口与环境,一、人口状况,中国人口状况 我国人口具有如下特点: 1.绝对数量大,增长速度快: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一直保持在1/4到1/6之间, 2004年末-2005年末净增768万人,自然增长率为5.89%。 2.人口分布不均:农村人口比重大 ,城市人口增长过快。,101 人口与环境,一、人口状况,中国人口状况 江苏590人/km2 西藏1.6人/km2,腾冲,黑河,面积=54% 人口=6%,面积=46% 人口=94%,101 人口与环境,二、人口、经济、资源与环境,1.人口与经济 人口倍增所需时间:T=0.7/;人口增长率,%。 初始人口设为N0,人口增长曲线如下: 人口数量呈指数增长。而持续的经济增长是在一定人口、资源与环境条件下实现的,但环境和资源的稳定支付能力是有限度的。任何长期大于零的增长率都将导致人口猛增。因此人类应朝着人口零增长的方向努力。,0,2N0,4N0,Td,2Td,时间,人口数量,N0,101 人口与环境,二、人口、经济、资源与环境,2.人口、粮食与耕地 现在世界粮食增长赶不上人口增长,人口可耕地/人粮食/人,故解决粮食短缺的根本措施是控制人口数量。3.人口、能源与资源的消耗 可耗竭资源迟早都会出现耗尽的问题。目前世界人口正以指数形式增长,即使是保持目前的生活水平,资源的消费量也必须按指数形式增加,储量也必须以同样的速度增加才能满足需要。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寻找新矿藏越来越困难。为此经济上和环境上所付出的代价也将成倍增加。,101 人口与环境,三、适度人口理论与可持续发展,1.适度人口理论概况 主要由如下几种观点:,101 人口与环境,三、适度人口理论与可持续发展,2.中国适度人口研究的主要观点 最合适的人口数量为7亿左右;16-17亿是中国的一条生命线。,102 人类健康与环境,一、环境与人体的生态平衡 二、环境变异引起的疾病 三、环境污染和污染物对人体的作用 四、物理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五、化学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六、生物性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102 人类健康与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和一切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与人体最本质的关系:能量传递和物质转换。 (1)自然环境为人类生存和发展,人们健康长寿提供了一切。如每人每日需从环境中摄取:空气12m(13.6kg),水2-3L,食物1.5kg。 (2)人与环境通过食物链保持机体与外界的平衡。 (3)人为的环境污染极大地破坏和污染了环境,被污染的环境又危害人体健康。目前环境污染正直接和间接地危害着人类的生存,因环境因素起主要作用的疾病死亡率不断上升。 中国:1953年 32.4%1973年 69.7% 美国:1900年 34.5%1974年 91.7%,102 人类健康与环境,人与环境通过食物链的方式,使机体与自然环境保持平衡,即为环境与人体的生态平衡,将人体与环境联系起来的基本因素是化学元素,目前已知人体是由60多种化学元素构成的。 O、C、H、N、P、S 在人体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它们是蛋白质和DNA的组成部分,也是组成地球上生命的基础。有12种元素对生命活动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们是:非金属元素(2个)Cl和I;金属元素(10个)Na、K、Ca、Mg、Fe、Zn、Cu、Mn、Co、Mo “生命金属”或“生物金属”。,一、环境与人体的生态平衡,102 人类健康与环境,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的化学元素与环境中的化学元素总是保持着相对平衡状态。人体血液中元素含量曲线和地壳中元素含量曲线几乎吻合。,一、环境与人体的生态平衡,人体血液和地壳中元素含量的相关性,102 人类健康与环境,在正常情况下,环境与人体之间物质和能量的和交换传递: 人类健康长寿的关键因素之一是维持人体内几十种元素平衡。,一、环境与人体的生态平衡,环境,营养成分(物、能),代谢产物(物),人体(分解同化),合成细胞,能量,这种平衡包括,某种元素在人体内含量适宜,各种元素之间的比例合适,102 人类健康与环境,二、环境异变引起的疾病,环境化学物质异变原因,自然形成,地壳表面化学元素分布不均,地理气候条件不同,地方病 (水土病),人类活动,公害病:大环境受到污染引起的。,职业病:小环境受到污染所引起的(车间,矿井等), 向环境排放污染物“公害病”,地方病:发生在某一特定地区,同当地的自然环境 有密切关系的疾病。,102 人类健康与环境,二、环境异变引起的疾病,1.地方病 (1)地方性甲状腺肿大(大脖子病) 原因:碘(I)元素含量异常 患者:2亿左右(世界),痴呆、聋哑、矮小、劳动能力差 碘作用:甲状腺激素的主要成分,成人需量100 150g/d人 症状:缺碘 缺碘性地方甲状腺肿(山区、丘陵地带) (并发症)地方性克汀病(呆小病) 碘过多 高典性地方甲状腺肿(沿海地区),化学性地方病:地壳表面元素分布在局 部地区异常所致。 生物性地方病:某些致病微生物或某些 疾病媒介生物孽生繁殖所致。,102 人类健康与环境,二、环境异变引起的疾病,(2)地方性氟中毒 原因:氟(F)元素含量异常 氟作用:对人体骨骼和牙釉质的形成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当引用水中 F0.5mg/L儿单龋齿发病率 F1.5mg/L氟中毒 过量的F + Ca2+ 氟化钙(CaF2) 血钙 沉积于骨骼和软组织 治疗:钙制剂 (形成CaF2 排出体外),氟骨症(表现在骨骼系统) 骨头很疏松,易骨折骨折,氟斑牙(表现在牙齿上),102 人类健康与环境,二、环境异变引起的疾病,(3)大骨节病(山区和半山区) 病因 生物地球化学说:S、Mg、Ca不足或过多引起钙盐在 骨骺处沉积不足关节变形; 食物性真菌中毒说:粮食被毒性镰刀菌污染成耐热毒素; 腐植酸说:植物腐败产生有机酸引起。 预防:改善水质为主的综合性措施 治疗:硫酸钾等药物,软骨代谢障碍造成骨关节畸形、疼痛、肌肉萎缩。,102 人类健康与环境,二、环境异变引起的疾病,(4)克山病 (以心股坏死为主要症状的非特异性心脏病) 病因:缺硒 (Se),硒是谷胱甘肽过氧化酶的活性成分,能特异催化还原型谷胱甘肽与过氧化物的氧化还原反应,清除人体内有害的过氧化物,保护机体免受氧化损害,硒还有抗癌作用。 我国规定:饮用水中Se 0.01mg/L;成人50g / d人; 如果摄入量200 g / d人则对人体有害。 治疗:补硒,口服Na2SeO3。,102 人类健康与环境,二、环境异变引起的疾病,1.公害病 (1)水俣病 (Hg) 原因:甲基汞中毒(具有脂溶性,原型蓄积,高神经毒) 途径:甲基汞 水域 浮游生物小鱼大鱼、贝类 人 危害:短期的摄入甲基汞 1000mg 痉挛、麻痹 死亡 短期的摄入甲基汞 500mg 肢端麻木,运动失调, 语言和听力障碍 长期小剂量摄入 慢性中毒(潜在性,胎儿性) 预防:不向环境排放汞及其化合物,环境污染物引起的地区性疾病 (有法律定义),102 人类健康与环境,二、环境异变引起的疾病,(2)痛痛病 原因:镉中毒 (Cd) 途径:镉进入人体后在肾中蓄积 肾机能障碍 骨软化、骨质疏松骨折 治疗:给患者补充大量维生素D,并增加Ca和P的摄入量 长期小剂量摄入 慢性中毒(潜在性,胎儿性) 预防:消除镉污染,102 人类健康与环境,二、环境异变引起的疾病,(3)四日市哮喘(SO2) 原因:大气污染严重,污染物包括SOx,CH,NOx和飘尘 途径:大气污染物呼吸道粘膜损伤对感染抵抗力 感染性过敏 哮喘 治疗:患者脱离污染区 预防:治理大气污染,以阻塞性呼吸道疾患为特征的公害病,包括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性支气管炎;肺气肿。,102 人类健康与环境,三、环境污染和污染物对人体的作用,1.环境污染和环境污染物 环境污染: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环境污染产生的实质是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使用,环境污染又可分为三种类型: 化学型:直接向环境排放或在环境中反应生成有害物 物理型:辐射、射频辐射、振动、噪声、废热等物理因素引起 生物型:病菌、致病霉菌、病毒、寄生虫卵及花粉等的污染 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具有污染或破坏作用的物质 (含气态;液态、胶态;固态),102 人类健康与环境,三、环境污染和污染物对人体的作用,2.环境污染对人群影响的特点 (1)污染物影响人群的范围大、作用对象广; (2)环境中污染物浓度低,对人体作用是时间长; (3)污染物种类多,作用机制复杂;各种污染物对人体有不同的生物学效应:局部刺激、全身中毒、持续蓄积、元气危害; (4)多种污染物对人体产生联合作用: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作用可是个别物质的单独危害,但更多的是多因素联合作用于人体。 联合作用包括:相加各者之和、协同大于各者之和、拮抗小于各者之和; (5)污染物对人群的作用受地形气象条件的影响; (6)污染容易,治理难。,102 人类健康与环境,三、环境污染和污染物对人体的作用,3.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一般危害程度与以下因素有关:污染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污染物浓度的高低;污染的方式;进入人体的途径;受害者的生理状况。 根据危害程度和病症显示时间可将危害形式分为以下三种: (1)急性危害:污染物短期内通过多种介质侵入人体 几种污染物联合大量侵入人体 一次性高浓度污染急性中毒死亡 例1:SO2因尘引起的烟雾事件伦敦烟雾,102 人类健康与环境,三、环境污染和污染物对人体的作用,例1:SO2因尘引起的烟雾事件伦敦烟雾 在谷地和盆地的地理条件下,无风或微风的气象条件中,或逆温层的存在时容易发生事故。 (逆温:对流层中大气温度随着高度增加而下降的情况),1948年10月美国多诺拉镇中毒6千,死亡17人,1930年12月比利时马斯河谷水中毒几千,死亡60人,1952年12月英国伦敦,中毒上万人,4000人死亡,1962年12月英国伦敦,中毒上万人,750人死亡,SO2,SO3,H2SO4 粉尘,H2SO4烟雾,102 人类健康与环境,三、环境污染和污染物对人体的作用,3.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3种) 例2:光化学烟雾(洛杉矶烟雾),NO2,PAN(过氧乙酰硝酸脂) HCHO(甲醛) O3 酸及盐的气溶液,阳光下为浅兰色烟雾,102 人类健康与环境,三、环境污染和污染物对人体的作用,3.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3种) (2)慢性危害:污染物长期低浓度反复作用,引起机体的中毒 慢性危害对人体影响主要有:对生理生化功能的影响生长发育不良、免疫功能低;慢性发病率和死亡增加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出现公害病水俣病,痛痛病等。 (3)远期效应: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危害不能在短期内表现出来,要经过一段较长的潜伏期,有的甚至要到下一代才表现出来,这就是远期效应。而大多数远期效应都具有:三致作用(致癌、致畸性、致突变),102 人类健康与环境,四、物理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1.噪声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损伤听力听觉衰退,耳聋; 损伤神经系统头痛、头晕、心区痛、耳呜、易疲劳等; 降低学习工作效率,影响睡眠; 导致心血管病发生,降低消化功能交感神经紧张所致; 导致神经失常或休克160分贝以上的噪声,如战场。,102 人类健康与环境,四、物理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2.放射性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放射性:某些元素的不稳定原子核能自发地放射出射线而蜕变为其他元素的原子核的现象。 射线种类:射线(氦原子核)、射线(电子)、 射线、X射线、正电子、种子、中微子。 天然放射性本底:天然辐射源所产生的总辐射水平。,102 人类健康与环境,四、物理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2.放射性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1)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和排泄的途径及其在体内的分布 进入途径 消化道食入各种食物通过食物链侵入人体 呼吸道吸入 皮肤粘膜和伤口侵入 排泄:进入体内的放射性物质参与机质体代谢过程后排出体外 排泄途径:肠道、肾、呼吸道 分布 选择性分布选择性地定位在某(几)个器官或组织内 被定位的器官“紧要器官”:碘(131)甲状腺 锂(90)骨组织 全身分布广泛分布于各组织器官中,如钾、钠的 放射同性间位素,铯-137, 钌-103,钌-106,102 人类健康与环境,四、物理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2.放射性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2)辐射损伤机理及影响因素 辐射损伤 急性效应人体受到大量照射立即产生的危害,如 1945年8月6日、9日的日本广岛、长崎 远期效应长期小剂量照射 机理 直接损伤辐射直接将机体物质的原子或分子电离, 破坏机体内某些大分子的结构 间接损伤H2O 影响因素:射线种类、照射剂量、 照射时间、照射方式、 照射部位、机体生理条件、环境状况,辐射,H OH HO2 +H2 H2O2,电离,活性强自由基,分子产物,与机体有机成份作用,破坏机体结构,机体中水分,102 人类健康与环境,四、物理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2.放射性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3)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危害与辐射防护 电离辐射:放射性元素放出的各种射线和宇宙射线都能使空气电离,故又称为电离辐射。 躯体效应:电离辐射损伤效应出现在受照射者本人身上 遗传效应:电离辐射损伤效应出现在受照射者后代身上 急性效应伤害各组织器官或造成死亡 远期效应致癌、白血病、白内障、缩短寿命等,102 人类健康与环境,四、物理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3.射频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射频辐射:发射频率为105Hz31011Hz的电磁波 辐射源 自然界电磁场:太阳辐射、地球电磁场、雷电 人工辐射源(微波):无线电广播、电视通讯、理疗、 雷达探测、高频加热等。 微波:一种高频电磁辐射,频率为3108Hz31011Hz,属非 电离辐射,但其穿透力大,易对深部组织产生危害。 电磁波频率生物活性对人体危害 微波对人体健康危害最大!,102 人类健康与环境,四、物理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3.射频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微波辐射对人体的伤害主要是热效应引起的,受微波连续照射会产生如下危害: 防护微波对身体伤害的主要措施是合理配置辐射天线,合理布置居民区的位置。,102 人类健康与环境,五、化学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目前人类环境中约有近十万种化学物质,人类癌症的病因主要就是化学物质引起的。 由病毒等生物因素引起的癌症5% 由放射性等物理因素引起的癌症5% 由化学物质引起的癌症90% 经实验室研究确定的致癌化学物质有221种,如联胺,苯、氯乙烯、石棉、砷化物和煤烟等。 1.化学污染危害健康的特点 低浓度长期效应石棉导致的间皮瘤潜伏期为2040年 多因素联合作用吸烟与苯胺协同可致膀胱瘤 远期和潜在影响胚胎和胎儿对污染物更敏感,102 人类健康与环境,五、化学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2.化学污染物质在人体内的转移运 生物转运:污染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 被动转运:细胞膜对化学物质转运不起主动作用。 被动转运靠细胞内外浓度差和电位差简单扩散、过滤。 特殊转运 :细胞膜对化学物质转运起主动作用。 特殊转运 主动耗运:低浓度化学物质 高浓度侧 易化扩散:高浓度非脂溶性物质 低浓度侧 吞饮、吞噬,细胞膜,(分子、离子物),细胞膜蛋白质,采用与营养物代谢 类似的化学物质,采用与营养物代谢 类似的化学物质,102 人类健康与环境,五、化学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2.化学污染物质在人体内的转移运 入泡作用:通过细胞膜的融合和断裂,使该物质进入细胞, 形成一个由细胞膜包围的小泡的过程。 吞噬作用:被细胞膜包围的物质是固态物的入泡作用。 吞饮作用:被细胞膜包围的物质是液体的入泡作用。,污染物,细胞膜,吞噬,入泡作用,固,液,吞饮,102 人类健康与环境,五、化学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3.化学污染物侵入人体的途径 侵入途径(3条):呼吸道吸收、皮肤吸收、消化道吸收。 吸收:化学污染物通过一系列细胞膜进入血液里的过程。 (1)呼吸道吸收:,肺泡总面积大(50-100m2)且肺壁簿,因此肺泡对污染物的吸收很快,而且污染物经肺吸收后不经肝脏转化、解毒,直接进入大循环,分布于全身。,气态、蒸汽、气溶胶形态的化学污染物,人体,粘附在呼吸道上,咽入消化道,呼气排出 被吞噬细胞吞噬 淋巴液危害机体,呼吸道对污染物的吸收取决于: 污染物特征 生理特征(呼吸的强度与速度,血液循环速度) 环境条件(气温、湿度),102 人类健康与环境,五、化学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3.化学污染物侵入人体的途径 (2)消化道吸收:水和土壤中的污染物主要通过饮用水和食物 经消化道进入人体,大部分由小肠和胃吸收。 胃肠道中的酸碱度是影响污染物吸收的主要因素。 胃液,强酸性pH=2弱酸性污染物易被吸收。 小肠,微酸性pH=6弱碱性污染物易被吸收。 污染物被吸收的速度及程度与以下因素有关: 胃肠道中有无其它食物;胃肠道蠕动速度(快排泄快); 胃肠道中菌群和酶;污染物颗粒大小(小粒吸收快),102 人类健康与环境,五、化学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3.化学污染物侵入人体的途径 (3)皮肤吸收: 化学污染物可透过完整的皮肤,由皮脂腺及汗腺进入人体,但经皮肤进入体内的污染物需经过三层屏障: 化学物质皮肤角质层(M300不易过) 连接角质层(富有固醇磷脂,水溶物不能过) 基膜(脂溶物不能过)血液。 故由皮肤侵入人体(能给人体造成较大危害)的污染物必须同时具有脂溶性和水溶性。,102 人类健康与环境,五、化学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3.化学污染物侵入人体的途径 (3)皮肤吸收: 有些化学污染物可经毛孔进入皮下吸收 影响化学污染物侵入人体的因素: 污染物的溶解性:水溶性危险性 污染物的渗透性:脂溶性渗透性危险性 污染物的腐蚀性:腐蚀性危险性,化学物,某些金属,毛孔,毛囊,皮脂腺细胞,毛囊壁,皮下吸收,腐蚀性毒物,腐蚀皮肤,人体,102 人类健康与环境,五、化学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4.化学污染物质在体内的分布和蓄积 蓄积:污染物长期隐藏在某组织内,其量逐渐累积的现象 不同污染物在人体各组织的分布情况不同,主要决定于污染物对各组织的亲和能力。 体内污染物是否立即发生作用,与其在体内的具体部位有关。,102 人类健康与环境,五、化学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5.化学污染物的生物转化 生物转化:大多数污染物在体内要经过氧化还原、水解和 结合等一系列的代谢过程的统称。 进行生物转化过程的部位:肝脏(药物转化酶起主要作用)。 胃肠道,肾脏、胎盘和血液中也有些酶,可对污染物进行代谢,但其活力较弱。,102 人类健康与环境,五、化学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5.化学污染物的生物转化 (1)氧化反应: (2)还原反应: 如,102 人类健康与环境,五、化学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5.化学污染物的生物转化 (3)水解反应: (4)结合反应:大多数污染物都在体内与其他化合物或基团结合,使其毒性消失或降低。主要结合反应有以下类型:,含,羟基 氨基的污染物 羧基,葡萄糖醛酸,葡萄糖醛酸酯类,醛,酮,葡萄糖酸铵盐,酰胺,酯类,102 人类健康与环境,五、化学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5.化学污染物的生物转化 (4)结合反应 ,酚类、酸类 胺类的污染物,硫酸,硫酸酚酯 硫酸铵和硫酸酯,+,谷胱甘肽乙二醇醚,有机酸类化合物 (如马尿酸),102 人类健康与环境,五、化学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6.化学污染物的排泄 排泄:化学污染物及其代谢产物向体外转运的过程 主要排泄途径 肾脏:除分子量大于20000或能与血浆蛋白 结合的污染物外,都可通过尿液排 出体外 呼吸道:不分解的气体或挥发性液体 消化道 分泌液:如汗液,102 人类健康与环境,五、化学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7.化学污染物对人体作用的影响因素,污染物的质与量,污染物种类,个体感受差异,健康状况,时间蓄积量危害,振动(Mn, Pb, Hg)毒性 苯并芘SO2共存肺癌发病率 硒存在汞毒性,量剂量;毒性阈剂量 (引起反应的剂量和浓度称阈剂量或阈浓度),质性质(蓄积性),停留时间:,生理状态,遗传因素,102 人类健康与环境,五、化学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8.化学污染物与健康,大气污染物,水中污染物,致癌、公害病、食物中毒,其他化学污染物,不合要求的食品添加剂,向富含脂肪的食物中移溶,多环芳烃及其衍生物致癌,包装纸中多氯联苯, 残留农药或某些药品,空气中的Pb,氯乙烯塑料中氯乙烯单体,石腊中苯(a)芘,食物链,人体,食物中毒 致癌 致畸,102 人类健康与环境,六、生物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8.化学污染物与健康 特点:生物污染可以繁殖扩大并延续其污染 途径:,来源,有害微生物及其毒素,人体,影响生长发育(寄生虫),病人带菌者、病畜、病禽排泄物,各种病痛,传染病(伤寒痢疾),寄生虫及其虫卵,昆虫,致癌(黄曲霉毒素),103 可持续性发展,一、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及内涵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三、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四、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手段 五、可持续发展的量度和指标体系 六、可持续发展在中国,103 可持续性发展,一、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及内涵,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内涵: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特别从环境和自然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 长期发展的战略和模式,它包括以下几层基本含义 (1)可持续发展突出强调的是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2)可持续发展主张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3) 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树立新的生态伦理观念: 新生和善待自然,与自然界万物和谐相处。 保持人与自然的共同协调进化,达到人与自然共同繁荣。,103 可持续性发展,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发展,关键是保证发展的可持续性。 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需坚持一下基本原则: (1)公平性原则:指机会选择的公平性 “代际公平”:当代人与后代人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实现“代际公平”的关键是保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自然资源拥有量的相对稳定。 “代内公平”:当代人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在试试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对不同类型的国家,其首要任务应有区别。,再生资源:应依靠其自然的收入,而不耗其“资本”,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至少达到目前的水平。 不可再生资源:要节约利用,提高利用率,在耗尽某种现有资源前,必需找到能替代它的新资源,保证后代人利用自然资源的选择空间不被缩小。,发达国家:抑制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帮助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走协调发展道路,努力消除贫困。,对于当代人来说,不能为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引发对后代人的不良后果,在发展中要努力做到以下两点: 对资源的耗竭速率资源的再生和增长速率; 对环境的损害速率环境的回复速率。,103 可持续性发展,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2)合理需求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在满足人类发展需求上明确提出了限制的概念,这就是强调对资源和环境无害的需求。在生态可能的范围内满足人类的需求立足于认得合理需求而发展。 (3)和谐性原则:人类与自然共同协调才能持续生存,共同繁荣。 (4)持续性原则: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整体的发展观,是经济社会和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协调发展过程。它具有空间上的全球性和时间上的无限性,它能使人类发展获得综合和整体的高效率。 持续性:生态系统受到某种干扰时,能保持其生产率的能力。 持续增长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所指的发展,既包括经济增长在内、也包括自然资源的储备及反映生活质量的教育、健康、住房、安全和环境改善等各项社会指标。,103 可持续性发展,三、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1.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进程骑着双重彼此矛盾的作用。 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不许是一个人口适度的社会。 2.自然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制约已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注点。 必须重视可耗竭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约利用与再生资源的增殖补充,并适当利用国际市场适时进口一些稀缺资源,尽量维持我国自然资源的总量水平,以保持续发展。 3.科学技术进步与可持续发展 凡是可使环境保护受益,促进经济发展的科技成果对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而其中最为密切的是清洁生产技术。,103 可持续性发展,三、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清洁生产 定义:清洁生产是指将综合预防的环境策略持续地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便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性。对生产过程而言,清洁生产包括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并在生产过程中减小排放物和废物的数量和毒性。对产品而言,清洁生产策略旨在减小产品在整个生产周期(包括从原料提炼到产品的最终处置)中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清洁生产观念强调了三个重点: 清洁能源:常规能源的合理利用,尽量利用可再生能源,促进新能源和各种节能技术的开发等。,103 可持续性发展,三、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过程:尽量少用或不用有毒有害的原料和中间产品,减少生产过程中高风险性因素的采用(如高温、高压、易燃、易爆和噪音等),采用高效率设备,采用先进的工艺和改进操作步骤,回收利用原物料和中间产品,改善工厂管理等。 清洁产品:节约原材料和能源,少用贵重的或稀有的原料,产品制造过程中以及使用以后,以不损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为首要考虑因素,产品易于回收再利用,减少不必要的功能,延长使用寿命等。 清洁生产的实质是物料和能源消费最小的人类活动规划和管理。,103 可持续性发展,三、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1.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进程骑着双重彼此矛盾的作用。 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不许是一个人口适度的社会。 2.自然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制约已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注点。 必须重视可耗竭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约利用与再生资源的增殖补充,并适当利用国际市场适时进口一些稀缺资源,尽量维持我国自然资源的总量水平,以保持续发展。 3.科学技术进步与可持续发展 凡是可使环境保护受益,促进经济发展的科技成果对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而其中最为密切的是清洁生产技术。,4.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源于环境保护,而搞好环境保护又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两者是密不可分的。,103 可持续性发展,四、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手段,实质:按照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原则,通过市场机制, 将环境成本纳入经济分析和决策过程。 1.征收环境费制度 环境费是根据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原则,由国家向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单位或个人,依照其开发、利用量以及供求关系,收取相当于其全部或部分价值的货币补偿。 环境费包括: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资源补偿费;向环境中排放污染物,利用环境纳污能力的排污费,103 可持续性发展,四、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手段,2.环境税收制度 环境税是国家为了保护环境与资源,对一切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按其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程度,或污染破坏环境资源的程度征收的一种税种。 环境税主要有: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行为税;有污染产品税。 环境税功能:调节人们开发利用、破坏或污染环境资源的程度。 3.财政刺激制度 向采取污染防治措施,推广环境无害化技术的企业赠款或贴息贷款,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103 可持续性发展,四、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手段,4.排放权交易 在实行总量控制的前提下,政府通过发放可交易的排污许可证,将一定的排污指标卖给污染者,实质上是出卖环境的纳污能力。 5.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手段还有: 押金制; 执行鼓励金; 环境损害责任保险 ,103 可持续性发展,五、可持续发展的度量和指标体系,1.可持续发展的度量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度量包括指标的筛选,构造,评价标准及评价过程。主要应从人类社会整体的发展和人类个体的发展两方面考虑。 (1)以可持续发展目标为依据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包括三个关键要求:经济、环境、社会; 可持续性的实现是经济目标、社会目标、环境目标的共同实现 实施可持续就应做到:保持经济的健康发展,并使得到的利益公平分配,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文化素质不断提高;节约和持续利用自然资源,使资源量相对稳定或增加,并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不利影响尽量减少。,103 可持续性发展,五、可持续发展的度量和指标体系,1.可持续发展的度量原则 (2)系统相关的原则:应考虑环境系统和人类系统相互影响;人类各子系统之间的影响;环境各子系统之间的影响,目的是相互协调。 (3)区域性原则:各地区所处环境不同,目前的发展状况不同,评价其可持续发展进程时,应选用不同的标准。 (4)设置适当时间尺度的原则:有些可持续发展指标反映的趋势要在一个较长时间尺度内才能得到明确的判断。用这些指标评价可持续发展进程时,就要设置适当的时间尺度。,103 可持续性发展,五、可持续发展的度量和指标体系,2.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应该有描述和表征某一时刻发展的各个方面的现状、变化趋势和各方面协调的功能。指标体系包括两大类:描述性指标和评价性指标。 状态指标:衡量由于人类行为而导致的环境质量或状态的变化 压力指标:表明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 响应指标:显示社会和所建立起来的制度机制为减轻环境污染 和资源破坏所做的努力。 在评价时,我们需要知道环境和自然状态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此变化,人类对此做了些什么以及应该如何行动。,103 可持续性发展,五、可持续发展的度量和指标体系,2.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