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ppt_第1页
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ppt_第2页
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ppt_第3页
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ppt_第4页
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2课 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本课概要 一、政治上政权更迭 1、西晋的短暂统一 2、东晋和五胡十六国时期 3、南北朝时期 二、经济上 南方经济的开发 三、民族关系上民族大融合,一、政权更迭,220年, 曹丕代汉, 建立魏国(曹魏),265年, 司马炎代魏, 建立晋国,“汉魏故事”,三国鼎立, 三分天下,263年司马昭灭蜀,两权争霸,西晋,1、西晋的短暂统一,西晋统一全国后,统治状况如何? 统一维持了多长时间?,西晋的短暂统一(280316年),司马昭,晋,晋惠帝司马衷,八王之乱,291306,这场动乱从宫廷内权力斗争开始,而后引发战争,祸及社会,造成了较大的破坏,也加剧了西晋的统治危机,北方少数民族乘机作乱,永嘉五年(311),匈奴族南下,攻陷洛阳,俘虏晋怀帝,杀太子司马诠、宗室、官员及士兵百姓三万馀人,并挖掘陵墓和焚毁宫殿,史称永嘉之乱。永嘉之乱开启“五胡乱华”之局,西晋政权名存实亡,316年,正式灭亡。,五胡:匈奴、羯、鲜卑、氐、羌,2、东晋和五胡十六国,西晋王朝灭亡后,汉族政权退守江东。公元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今江苏南京)重建晋室,史称东晋。,1.东晋(317-420),2.五胡十六国,五胡十六国(304-439)是指自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北方期间,曾在中国北部境内建立政权的五个北方民族及其所建立的政权 五胡指匈奴、鲜卑、羯、氐、羌。 十六国指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成汉。 此外,还有代国、冉魏、西燕、吐谷浑等 秦3(秦山)、凉5(凉物)、燕4 (淹死)、赵2(赵2爷)、夏(吓) 、成汉(汗),三国,西晋,十六国,东晋,北朝,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宋,齐,梁,陈,隋朝,3、南北朝时期,(北朝439581年),吴,(B.C.221B.C.206),秦,西汉,东汉,三国,魏,蜀,(B.C.202A.D. 8),新,(825年),(25220年),(220280年),(220265年),(221263年),(229280年),隋,589年,北魏,(南朝420589年),西晋,十六国,东晋,宋,(265316年),(304439年),(317420年),东魏,西魏,(439535年),北齐,北周,577年,齐,梁,陈,581年,北方,南方,公元386年,拓跋珪建立北魏。 439年,拓跋焘统一黄河流域。,北魏道武帝拓跋珪,(1)、北朝起始于北魏,鲜卑拓跋氏原居于东北大兴安岭,后逐渐南下,为氏族游牧民族。,(2)、南朝起始于宋,东晋(317-420)年灭亡后,南方先后出现宋、齐、梁、陈四朝(420-589)历史上合称这四朝为“南朝”,东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分裂割据的时期,也是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依次向南大迁徙、大同化、大融合时期。 在此期间,北方的割据势力之间,民族之间,发生过频繁激烈的战争。 江南相对稳定,得到较好的开发,社会经济的发展较快,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二、经济上南方经济的开发,1、背景:,生产技术:,劳动力:,社会环境:,自然条件:,南迁农民带来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大量北方人口南迁、南方山区少数民族出居平原,为江南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江南地区战乱较少,社会比较安定,江南地区雨水充足,气侯温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2、表现,形成江浙、湘赣、巴蜀等先进农业经济区,水利的广泛兴修、犁耕的推广、北方作物的引进,丝织、冶铸、制瓷、造船等手工行业发达,出现商业繁荣的大城市,海外贸易有所发展,北方民族迁往中原,中原汉族迁往江南,山区少数民族出居平原,江,浙,湘赣,巴蜀,圩田,南朝青瓷带盘转杯,扬州在南朝,是鼓铸的重要地,建康有左右二冶,尚方(皇室工业)有东西二冶,工人多用囚徒。铁的产量多,梁铸铁钱,堆积如丘山,市上交易,用车载钱。梁武帝用铁数千万斤塞浮山堰决口,足见南朝铁产量是丰富的。梁武帝曾令尚方造刀剑,装饰极精巧。,刘宋时中国船西到幼发拉底河的希拉地区(今那杰夫Najaf)。与波斯湾以东地区,还保持着“舟舶继路,商使交属”的局面。其后的齐、梁二朝,与海外往来仍岁时不绝。,越窑鸡首壶,王羲之上虞帖,王献之黄汤帖,南朝书家写字多用麻纸,麻纸别称布纸,就是用破旧麻布制造的纸。麻纸可供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写字,精美可以想见。纸到南朝完全代替了竹帛的地位,是和造纸技术的发展相适应的。,建康是最大的商业城市。城中有四个市,又秦淮河北岸有大市,还有小市十余所。建康以外,京口、山阴(会稽郡治)、寿阳、襄阳、江陵、成都、广州等地也是商业城市。,此图又名番客入朝图或王会图,展现南北朝时期国家间友好往来的繁盛场面。现存此图为残卷,描绘十二位使者朝贡时的形象,从右往左依次为滑国、波斯、百济、龟兹、倭国、狼牙修 邓至、周古柯、呵跋檀、胡密丹、自题、末国的使者。,三、民族关系上民族大融合,1、民族融合的方式,(1)自下而上因经济文化互动而实现的融合,(2)自上而下以政治手段推行的融合,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混杂共处于中原地区,民间频繁的接触和交流,a.表现,经济:鼓励农耕,政治:采用汉制,文化:研习汉籍、提倡儒学,胡族君主的身体力行,b.典型:,北魏孝文帝改革,冯太后改革,政治上,集权中央,地方 “三长制”,颁布官吏俸禄制和惩治贪赃的规定,经济上:,均田制,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禁鲜卑语,通用汉语,禁胡服,通用汉服,改鲜卑复音姓氏为汉单音姓氏,仿汉族体制定官制和律令,极力促进胡汉通婚,尊崇孔子,实行礼制,作用:,加快民族融合进程,推动北方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2、民族融合的特点:,相互渗透、取长补短,3、影响:,缩小民族差异,为再次全国一统奠定基础,充实并传承中华文化,以迁都洛阳为界,改革分为两个时期 前期:由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用新制取代不适应统治需要的旧制度,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目的:保证政府收入,缓和社会矛盾 性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影响:均田使许多隐匿户口成为国家编户。但奴婢、耕牛受田之法,并未太多触动大土地所有制,因而,推行此制的基本精神是:在不触动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基本利益的前提下,把更多的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成为国家编户,以确保国家租调收入和徭役征发。,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牛一头,受田三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 初受田者,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 -资治通鉴,均田制,作用:健全了基层政权,完善了行政体制,取代了豪强地主 把持的宗主督户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由“宗主督护制”到“三长制”的变化,3.俸禄制,租调制,A、改变了赋税征收混乱的现象,减轻了农民负担; B、编户齐民增多,增加了国家的租调收入。,北魏历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孝文帝改革运动的发起人与主持者之一。冯太后是位典型的“铁腕女人”。在朝廷内部政治斗争中,沉着果断,坚忍精明,牢牢地掌控了北魏朝廷的军政大权,在献文帝、孝文帝时期两度“临朝听政”,成为北魏朝廷的实际统治者。她主政时已开始了以汉化为中心的社会改革。,第二阶段改革孝文帝主持 侧重点是:汉化政策 (1)迁都洛阳 迁都原因: 政治上平城故地保守势力十分强大 经济上地处偏僻经济比较落后 军事上强敌柔然时常骚扰很不安全 地理上难以有效控制中原地区,说汉语,“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魏书高祖孝文帝本纪,穿汉服,(2)移风易俗,在汉族地主中,以父祖在北魏所任官职高低分为甲乙丙丁四等级; 在鲜卑贵族中除皇室元氏门第最高外,以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为首,其门第与汉族大族四姓(崔、卢、李、郑)相对应;其他则是一般世族。,(3)改汉姓,(4)定门第等级,移风易俗,(5)改籍贯:凡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6)通婚姻:提倡鲜卑人同汉人通婚 (7)尊崇孔子,实行礼制,移风易俗,“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改革的历史作用,1、促进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促进了北魏农耕文明的确立和巩固(农业、手工业、商业) 2、加速了北魏的封建化进程(教育、礼乐制度、统治制度) 3、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为后来隋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2、民族融合的特点:,A特点:相互渗透、取长补短,具有双向性 B依据:民族融合是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的过程,是双向的: ()游牧民族的汉化(政治上帝制,经济上农耕与互市,学习文化儒家经典,这是民族融合的主流) 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经济、社会、文化相对落后,认同并接受先进的汉族文化成为民族融合的一个重要方面(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十六国时期胡主的汉化措施等),()农耕民族(汉族)学习游牧民族,1)民族性格:北方游牧民族勇猛强悍的民族性格对中原农耕民族深有触动; 2)经济多样化:畜牧业生产技能和经验的输入推动了中原经济的多样化发展。 3)胡族的生活习俗对汉族产生影响: 胡床的传入导致高足家具流行,汉族席地而坐的传统起居方式完全改变。 胡服、胡食(胡饼、奶酪、烧烤等)丰富了人们的社会生活 4)文化:胡乐、胡舞与汉族歌舞融合,为传统艺术文化增添了色彩。,胡床,跪坐,烤羊肉串,胡饼,胡椒、胡饼、胡羹、酪乳、奶酥,3、民族融合的作用,(1)统一:缩小民族差异,增进团结,为大统一奠定坚实基础 (2)文化: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注入新的活力。 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丰富文化内涵(胡乐、舞蹈、诗歌),改变生活习俗。 (3)民族:增强民族凝聚力,使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 (4)经济: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