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派的政治思想.ppt_第1页
洋务派的政治思想.ppt_第2页
洋务派的政治思想.ppt_第3页
洋务派的政治思想.ppt_第4页
洋务派的政治思想.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讲,洋务思潮,一、洋务运动的兴起,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即从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到1894年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所谓“洋务运动”时期。,夷是对外族的贱称。明清之际,将西方人称为“红毛夷”。 19世纪30年代,英国人胡夏来对“夷”的异议,“倘轻大英国民人为夷人,正是凌辱本国人体面,触犯民人,激怒结仇。” 夷务一词,大约出现于道光年间。(筹办夷务始末1856 洋务一词较早的出现是在1839-1840年的官员奏折中。之后,魏源在道光洋艘征抚记中,“此洋务第一转机”。 见于皇帝的诏谕,则为咸丰皇帝1853年6月的上谕。“向来洋务,均归钦差大臣两广总督酌量办理。” 公开广泛地使用“洋务”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形成的。转变的契机是天津条约(1858),条约51条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 1860年签订的北京条约,申明天津条约完全有效,这自然就使得“洋务”一词频繁出现在公私文字中了。,二、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中央:以总理衙门大臣恭亲王奕、户部侍郎文祥等人为代表 。 地方: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为代表的“中兴名臣”。 一批关心时局的知识分子,如冯桂芬、王韬、马建忠、薛福成、郑观应等。,三、洋务思潮的内容,(一)“古今之变局”论 (二)“借法自强”论 (三)“工商立国”论 (四)“中体西用”论,洋务思潮:,是在朝洋务派官僚和在野的爱国改革派共同参与、上下呼应、左右逢源的一种学习西方、谋求富国强兵之道的社会思潮。,洋务思潮包括洋务派和早期维新派的两派的思想。,19世纪60年代,这两种“变”的力量处于组合阶段,其共同任务是为开办洋务事业而奔走呼号; 70年代,“官办”军用工业“官督商办”民用企业,“制内”为主“御外”为主的转变。 随着洋务事业的发展,洋务思潮中形成了比较激进的早期维新派为左翼,和比较稳健的洋务派为右翼的格局。,“古今之变局”论的提出:,最早由黄均宰、徐继畲提出。 1864年初,王韬在代上苏抚李宫保书中首先提出了“变局”论 。 1865年,李鸿章在一封私人的信函中,开始以“千古变局”来概括时势。 1864年,薛福成也提出古今变局的思想。 七、八十年代,沈葆桢、曾纪泽、奕、陈炽、陈虬、邵作舟、汤震等人,也都强调这种“变局观”。,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后,黄均宰第一个预见到世界大潮将裹胁中国发生历史性巨变,提出:“中外一家,亦古今之变局哉!” 费正清的剑桥中国晚清史称:“鸦片战争是划时代的事件,但是晚清的绝大多数士大夫直到1860年以后才察觉到这种变局。现有的史料表明,1840到1860之间,只有扬州(编者误,应为淮安)秀才黄均宰在1844年毫不含糊地写道,西方人的到来是一大变局。但是在1861年以后,许多绅士认识到了这一事件的重要意义”。,徐继畲在其著作瀛环志略(1849)中从战国七雄争强的角度,分析了世界各国互相交往、互相依赖、互相争夺的复杂关系,揭示出清帝国列强环伺的危局:中国边患自古在西北之背,今则转向东南腹地,敌国技术先进,国势强大。五印度近连两藏,南洋诸岛国与我素有来往,“今则胥变为欧罗巴诸国埔头”。因此徐氏惊呼:“此古今一大变局”。徐氏对世界大势、中外关系的这个总概括,成为此后数十年志士仁人“古今变局观”的先声。,1864年,王韬在代上苏抚李宫保书中提出“变局论”,“当今光气大开,远方毕至,海舶估艘,羽集麟萃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我一中国之中,此古今之创事,天地之变局。”,“外国猖獗至此,不亟亟焉求富强,中国将何以自立耶?千古变局,庸妄人不知,而秉钧执政亦不知,岂甘视其沉胥耶?”,1865年9月,他在写给朋僚的一封函件,1872年6月的奏疏:,“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东北,闯入中国边境腹地,凡前史之所未载,亘古之所未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我皇上如天之度,概与立约通商,以牢笼之。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此三千年一大变局也。”(李鸿章:筹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1874年12月的奏疏:,“历代备边,多在西北,其强弱之势,主客之形,皆适相埒;且尤有中外界限。今则东南海疆完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往来自如;佯托和好,阴怀吞噬;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李鸿章:筹议海防折),1864年,薛福成上曾候相书:“方今中外之势,古今之变局也”。,“古今之变局”表现了变易进化历史观,增加了“开眼看世界的幅度”。 魏源讲求的“变”是“变器不变道”,洋务论者讲的“变”是“变器”为主,开始有了一些“变道”的情绪。,洋务论者从“古今之变局”观出发,主张“循用西洋之法以求日进于富强”,提出了“借法自强”、“变法自强”等口号。,变法自强口号的提出:,王韬是“变法自强”口号的首倡者,他呼吁把办洋务作为中国“振兴自励之机”,“奋发为雄”,指出“盖洋务之要,首在借法自强。” 李鸿章强调:“办洋务制洋兵若不变法,而徒鹜空文,绝无实际。” 此外,不仅薛福成、郑观应、陈炽、陈虬、何启、胡理垣等早期维新派一再申论“变法”,就是郭嵩焘、曾国荃、丁日昌、刘铭传以及奕忻等洋务派官僚也主张“力师西法”,以求自强。,洋务派把练兵、制器和筹设海防作为“自强”的主要内容。,李鸿章说在外国的军舰上看到:“大炮之精纯,子药之细巧,器械之鲜明,队伍之雄整,实非中国所能及。” 洋务派聘请洋人到中国教练西式军法、火器制造和使用方法外,还兴办了一批军火工业。,求“自强”需要改革军制。,李鸿章说,“兵制关立国之根基,驭夷之枢纽”,“必须尽裁疲弱,厚给粮饷,废弃弓箭,专精火器,革去分汛,化散为整,选用能将,勤操苦练,然后绿营可恃”。,李鸿章重视筹办海防,建设海军。,“惟各国皆系岛夷,以水为家,船炮精练已久,非中国水师所能骤及。”因此,他强调“敌从海道内犯,自须亟练水师。” 巩固海防的具体方案:一是守定不动之法;一为挪移之法。(筹议海防折),同时,大力发展民用工业。,李鸿章:“夫欲自强,必先裕饷,欲浚饷源,莫如振兴商务。” 洋务派举办了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漠河金矿、汉阳铁厂、电报总局、上海机器织布局、湖北织布局等民用企业。,洋务派还创办了一批“西文”、“西艺”学堂。,奕指出:“欲悉各国情形,必行谙其语言文字,方不受人欺蒙。” 李鸿章:“我中华智巧聪明,岂出西人之下?果有精熟西文者转相传习,一切轮船火器等巧技,当可由渐通晓,于中国自强之道似有裨助。” 洋务派创办的学堂有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广州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天津北洋武备学堂、南京水师学堂等。,商战的提出:,1862年曾国藩就提出“商鞅以耕战,泰西以商战”和“泰西以商战二字为国”的论点。 70年代,湖广道御使李璠明确主张“以商敌商”,“以商制商”。 中法战争之后,张之洞主张“以工商立国”,强调“以商务为体,以兵战为用”。 1887年盛宣怀指出:“开关互市,实以商战为上策。” 1889年,刘铭传呼吁,推行工商事业数十年,能够物阜民康,无敌于天下。,早期维新派的工商立国论,王韬提出“恃商为国本”、“商富即国富”的观点; 薛福成指出,西人谋富强“以工商为先”,中国应“自理商务”,“富而后诸务可次第修举”; 马建忠的“富民说”。 陈炽的“富国策” 。 郑观应完整提出“商战固本”论。,马建忠的“富民说”(1890):,认为发展对外贸易是一国的“求富之源”,英、美、法、饿、德等国“无不以通商致富“。 “通商而出口货溢于进口者利,通商而出口货等于进口者亦利,通商而进口货溢于出口者不利“。这是说一国的贫富决定于贸易的顺差。只要不发生逆差,货币不出门,国家就不会贫。根据这一理论,他提出:“欲中国之富,莫若使出口货多,进口货少,则来散之财不复散。” 丝,茶是中国的主要出口商品,要提高丝、茶的质量和产量,鼓励丝、茶商人组织大公司,对丝、茶实行减税政策,降低丝、茶税率。他极力主张实行减税政策“恤商之余,首先在于重征进口货而轻征出口货”。他提议大力发展牛革、羊毛、蔗糖、革鞭、瓷器、大黄等商品的生产以扩大出口。,陈炽与“富国策”:,富国策是同文馆经济学科的教材,它是在丁韪良主持下,由汪凤藻译出的。此书的原本为英国福塞特的政治经济学手册。富国策在1880年出版后,很受当时开明知识分子的重视,陈炽就是热情的读者之一。 1896年陈炽与一位擅长英文的朋友合作,重译了福塞特的著作,同年,陈炽以“通正斋生”为笔名,在时务报上连续发表了重译富国策,同时着手撰写续富国策。,在续富国策自叙中,开宗明义提出此书是为救中国贫弱而作。指出:近代中国与西方通商多年以来,“中外不通如故,意见不同如故,议论不合如故”。因此,他要在西方传来的经济思想基础上,根据中国的情况提出一些经济论点。 续富国策共四卷:农书、矿书、工书、商书。每一卷中都详列需要发展的细目,如农书中列出:“水利富国”、“种树富民”、“讲求农学”等十六个细目;矿书中列出:“探究地学”、“分塥采煤”、“石油石盐”等十二个细目;工书中列出:“劝工富国”,“艺成于学”等十四个细目;商书中列出:“创立商部”、“纠集公司”等十八个细目,其中包括“创行日报”,“分设学堂”的文化要求。它的中心思想是发展商品生产,强调科学技术。治天下之道有二:富,教。“富”离不开保商,而讲求工艺是教的重要内容。,郑观应“商战固本”论,“商战”比“兵战”更有利于御侮,列强入侵中土,其目的是掠我资源和利用我之廉价劳工,耗我国力于无形,而应对之法,莫妙于“以毒攻毒”,兴商务,习“商战”。 “借商以强国,借兵以卫商”是西方列强对外政策的大略,“可知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为使工商业的发展建立在符合中国国情的基础之上,他对农业甚是看重,并提出了“以农为经,以商为纬”和“地尽其利”、“物畅其流”的经济方略。,“中体西用”思想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政治文化观念的继承和发展,它发轫于60年代之初, 是经早期维新派阐发后而成为洋务派的从政纲领的。在理论贡献上最大的当属张之洞。,1861年,冯桂芬率先提出:“如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不更善之善者哉?” 李鸿章说:“查考中学西学,分别教导,将来出洋后,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 。(留学生应办事宜折) 薛福成说:“今诚取西人器数之学,以卫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 王韬说:“器则取诸西国,道则备当自躬。”又说:“行而上者,中国也,以道胜;行而下者,西人也,以器胜。如徒颂西人,而贬己所守,未窥为治之本也。”还说:“西学西法,非不可用,但当与我相辅而行可已。” 至此,尚未明确提出“中体西用”,只是倡导学习西方,以促进中国的发展,中学西学的地位尚未明确。,郑观应说:“中学其体也,西学其末也,主以中学,辅以西学。” (盛世危言西学 ) 邵作舟说:“以中国之道,用泰西之器,臣知纲纪法度之美,为泰西所怀畏而师资者必中国也。”(邵氏危言纲纪) 1896年4月,沈寿康:“中西学问本自互有得失,为华人计,宜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匡时册) 1898年5月,张之洞说:“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劝学篇设学) 1898年6月,光绪帝宣谕:“中外大小臣工,自王公至于士庶,各宜发愤为难,以圣贤之学植其根本,兼博采西学之切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成通达济变之才。” (“诏定国是”) 至此,“中体西用”就不仅是洋务论者的指导思想,而且成为维新派改良变法的政治原则了。,“中体西用”说日益明朗化:,船坚炮利制器练兵科学技术政治制度 魏源 洋务派 早期维新派 维新派,中国人对西学的认识经历的过程:由浅入深,四、洋务思潮的论战与分歧,(一)洋务论者与封建顽固派的论战 (二)洋务论者的思想分歧,顽固派的组成:,一些权位显赫,对朝政有重大影响的重臣。(倭仁、李鸿藻、徐桐等) 在朝任职的一些左右朝议、纠弹疆吏的上中级京官。(刘锡鸿、文悌等) 地方上有势望的士绅。(叶德辉、王先谦等) 一些迂腐的封建书生。(曾廉、朱一新等),倭仁(1804-1871),道光进士,历中允、侍讲、侍读、庶子、侍讲学士、侍读学士。同治帝之师。任副都统、工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政治态度保守顽固,为同治年间顽固派首领。 李鸿藻(1820-1897),咸丰二年贡士,曾任内阁大学士和兵、礼、工、吏部尚书,军机大臣,总理衙门大臣,同治帝之师。 徐桐(1820-1900),道光进士,先后任太帝士卿、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内阁学士、礼部右侍郎、礼部尚书、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同治帝之师。,顽固派的基本观点:,中国的封建制度是十全十美的“圣道”。,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批评:,叶德辉:“西人之论胞胎也,谓儿在母腹,其足向天,其头向地中国则自生民以来,男女向背,端坐腹中是知华夷之辨,即有先天人禽之分。”,顽固派形象:,郭嵩焘:“西洋为害之烈,莫甚于鸦片烟中国士大夫甘心陷溺,恬不为悔。数十年国家之耻,耗竭财力,毒害民生,无一人引力疚心。钟表玩具,家皆有之;呢绒洋布之属,遍及穷荒僻壤。一闻修造铁路电报,痛心疾首,群起阻难,至有以见洋人机器为公愤者。”,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两次论争:,第一次论争:关于在京师同文馆中增设天文算学馆的论争。 第二次论争:关于修筑铁路的论争。,“洋人制造机器、火器等件,以及行船、行军,无一不自天文算学中来”。 在京师同文馆中增设天文算学馆,反对意见:,“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今求一艺之末,而又奉夷人为师。无论夷人诡谲,未必传其精巧,即使教者诚教,学者诚学,所成就者不过术数之士,古今未闻有恃术数而能起衰弱者也。”故结论是“何必师夷人!”(倭仁) “舍中法而从西人”。 国人“师法西人为耻者”。,奕等反驳道:,“若夫以师法西人为耻者,其说尤谬。夫天下之耻,莫耻于不若人。查西洋各国,数十年来,讲求轮船之制,互相师法,制作日新,东洋日本近亦遣人赴英国学其文字,究其象数,为仿造轮船张本,不数年后亦必有成 独中国狃于因循积习,不思振作,耻孰甚焉!” 拟出同文馆学习天文算学章程六条。,1880年12月,刘铭传奏请修筑两条铁路:一条由清江经山东到北京;一条由汉口经河南道北京。,修筑铁路的理由:,“自强之道,练兵、造器宜次第举行,然其机括则在于急造铁路。” “铁路之利于漕务、赈务、商务、矿务、厘捐、行旅者不可殚述,而于用兵一道尤为急不可缓之图。”,张家骧指斥铁路有“三大弊”:,一曰:洋人可乘铁路到处往来,此一大隐患; 二曰:修路会毁坏田亩、房屋、坟墓,滋扰民间; 三曰:铁路兴而轮船水运倒闭。,刘锡鸿:,“我国朝乾隆之世,非有火车也,然而廪溢库充,民丰物阜,鞭挞直及五印度,西洋亦效贡而称臣。” 铁路“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 25个理由大致分为9个方面:无处筹此巨款;山川之神不安,旱涝之灾易召;委员役吏自肥私囊;关卡不严,时刻无定,无利可图;不利于禁民惰游,节制奢靡;借洋债为之,不仅不能裕饷,反而会受累生患;铁路即造,必又争言兵不可裁;因开矿而造火车,耗资大而利小,入不敷出;村愚犹易为惑,民情不可尽恃。,侍讲学士张楷断言铁路有“九不利”; 御史洪良品说铁路有“五害”; 两江总督刘坤一也以铁路妨害民生和厘金收入为名反对修筑铁路。,奕譞:,“始悉局外空谈与居中实际判然两途”,奏请“将开平至阎庄商办铁路,南接大沽岸北八十余里,先行接造,再由大沽至天津百余里,逐渐兴修”。津沽铁路告成,“续办开平迤北至山海关”,洋务论者的左右翼:,右翼:洋务派官僚,真实遵奉中体西用原则,绝不会以“西用”而损害“中体”,对“中体”的维护远重于对“西用”的采纳。 左翼:早期维新派,把“中体”和“西用”并重,随着思想的发展,甚至更看重“西用”。,左右两翼的基本分歧:,一、重官还是重民 二、以政治改革为本还是以练兵制器为本,洋务派官僚“重官”,身家荣枯与清政府联系在一起,倡导“洋务新政”是从为清王朝起衰振弱、维护封建主义政治的根本立场出发。 他们始终把练兵制器作为洋务事业的出发点和重点,虽然也要求变通“祖宗之法”,但仅局限在“变易兵制”和“于考试功会稍加变通”。,曾纪泽中国先睡后醒论:,“治国必先使外侮既绝方可内修国政,犹之治家必先使壁宇完固方可条理家规。”,洋务派官僚的通病:,只学习西方的船坚炮利,而不学习西方的文物制度和政法教化,只着重对外“强兵”,不注意内修“国政”。,早期维新派“重民”,继承和发展了林则徐和魏源等先辈的民本思想,将其放置与“以工商立国”的商本论基石上; 70年代,王韬在循环日报上连发三篇以“重民”为题的社论,提出“与民共治”、“与民共利”的思想。 其他早期维新人士也大发“重民之论”,有的甚至提出近乎西方的“主权在民”观点。,重民思想有两个基本内容:,一是:“与民共治”。 二是:“与民共利”。,魏源 海国图志 徐继畲瀛环志略 梁延柟 合省国说 洪仁玕 资政新篇,冯桂芬:,“三代以下,召乱之源不外两端:下所甚苦之政,而上例行之,甚至雷厉风行以督之;下所甚恶之人,而上例用之,甚者推心置腹以任之。于是乎鸾鸱可以不分,鹿马可以妄指五尺童子皆以为不然,而上犹以为然。”,王韬:,弢园文录外编中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分为“君主之国”、“民主之国”、“君民共主之国”三种。 “一人主治于上而百执事万姓奔走于下,令出而必行,言出而莫逆,此君主也。国家有事,下之议院,众以为可行则行,不可则止,统领但总其大成而已,此民主也。朝廷有兵刑礼乐赏罚诸大政,必集众于上下议院,君可而民否,不能行,民可而君否,亦不能行也,必君民意见相同,而后可颁之于远近,此君民共主也。” 君民共主、与民共治的英国式立宪政治,“内可以无乱,外可以无侮,而国本犹若沧桑磐石焉”。“中国预谋富强,固不必别求他术也。”,钟天纬:,“小民皆有自主之权”。 “君者,民之所拥戴,而非天之所授权是以亿兆议定律法授君遵办,所以限制君权使之受辖于律法也。如有非法自恣者,兆民拒之,不得谓之叛逆。”,郑观应:,“余平日历查西人立国之本,体用兼备。育才于书院,议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练兵、制器械、铁路、电线等等,此其用。中国遗其体效其用,所以事多扞格,难臻富强。”,主张开设议院:,“无议院则君民之间势多隔阂,志必乖违。力以权分,权分而力弱,虽立乎万国公法之中,必至有公不公,法不法,环起交攻之势。” “议院者,大用之则大效,小用之则小效者也。”,主张制定宪法:,“欲攘外亟须自强;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 速立宪法。”,总结经验:,“政治关系实业之盛衰。政治不改良,实业万难兴盛。”,1886年,格致书院肄业生王佐才主张“改内阁为公议院”等办法作为“将来仿照西国议院”的过渡,并参照西方律法政教加以改良,逐步实行代议制。 80年代后期,日本实行内阁制,颁行宪法,召开国会对中国政治思想界产生冲击。 90年代初,早期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