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宋代江西书院的发展及其影响摘要:书院是我国古代一种以私立或者官私兼具的形式存在的特殊教育组织形式。既是教育机构,又是研究学术的重要基地,更是传播文化、影响社会风气的重要力量。它萌芽于唐,兴盛于宋,废止于清末,有着千年历史。江西是我国古代书院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其两宋时期书院发展迅速,不仅在数量上居于全国前列,更是涌现了一批相当有影响的书院,在中国书院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对江西教育昌盛、学术繁荣、社会教化等诸多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关键字:宋代 江西 书院 特点 影响目录绪论3一、 宋代书院兴盛的背景4(一)经济条件4(二)政治条件4(三)文化因素4二、 宋代江西书院的教育特点5(一)规章制度5(二)名师任教6(三)讲会辩论7(四)崇祀先贤8三、 宋代江西书院的影响9(一) 对教育的影响9(二) 对学术的影响9(三) 对社会教化的影响10结论11参考文献11致谢11绪论江西,一个与沿海地区相比并不算发达的地区。但每个省市都有它独特的魅力,都有为这个社会的前进做出贡献。在宋朝,江西是一个有着辉煌的地方。那时,无论是经济上、政治上、还是文化上,江西对全国的影响是可以称为“巨大”的。宋朝,在武力方面可以说乏善可陈,在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对峙中处于下风。故统治者的精力主要用于军事、政治和财政方面加强中央集权。对教育事业,特别是对于官学的发展尚无暇兼顾,在这种形势下,书院适应于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应运而兴,致使宋朝文化繁荣、思想活跃,涌现出一大批至今有着重要影响的历史文化人物。婺源朱熹、金溪陆九渊、永丰欧阳修、临川王安石、修水黄庭坚等大批江西人,他们在思想学术与文学方面的成就巨大,贡献多样,几乎可以说一手奠定了宋代文化的繁荣。身为一个江西人,对于江西这块土地千年以来曾历经的辉煌倍感好奇,而那时的江西书院文化的发达更是使这块土地在中国的版图上令世人瞩目。书院是中国文化教育史上有着千年历史的教育机构,承担着传承中华文明的重担。对于江西这个地域而言,江西是古代书院的起源地,尤其在宋代,江西的书院不仅林立各地,而且学规完备,影响深远,对中国古代教育,学术研究以及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书院在宋代得到兴盛,宋代的江西自然涌现了一大批影响深远的著名书院。朱熹和堪称“天下书院之首”的白鹿洞书院;誉满江南,朱、陆学术辩论之地的鹅湖书院,“心学”起源地,南宋四大书院之一的象山书院;还有英才荟萃的白鹭洲书院。这几座书院都是引领全国书院文化的翘楚,在中国书院史上有着不可取代的位置和影响,更是江西文化的骄傲。一、 宋代书院兴盛的背景一个朝代的兴盛不是偶然的,是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宋代的书院自然也有它兴盛的缘由。(一)经济条件11世纪前期的北宋社会经济并不发达,甚至可以说贫困,曾出现“积贫积弱”的现象,但经过范冲淹的“庆历新政”和王安石的“熙宁变法”之后,宋代的经济总体上还是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态势,这对当时的农业、手工业以及商业都迎来了发展的契机,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推动着宋代的经济水平有了显著的进步与提高。不仅如此,印刷术也推动着宋代书院的繁荣,蔡伦发明以低成本、轻便的纸代替了昂贵、笨重的帛简,使书籍的推广由梦想变成了现实,图书不再是社会上层人士的收藏,大大增加了民间的士人接触图书的可能性,普通人才有可能与贵族们共同接受文明的洗礼,更是促进求学方式的迅速转变,由“口授”变为“视简而诵”。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物质条件,更使得这种以藏书、教学的书院得以发展。(二)政治条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北宋时期的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必定使上层建筑政治结构产生变化。土地政策的改革将士庶界限打破,庶族获得大量土地。同时因统治者对人才的重视,使庶族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僚阶层。故此使得原本得利的阶层在经济和文化上失去优势,门阀观念最终会在社会上消失,从根本上动摇了着整个阶层的社会地位。没有地位的士人重新在科举制度中看到出头之日,士人阶层得到不断扩大,社会出现争取科举成名的求学之风,为书院提供数量庞大的求学人士,从而促进书院发展的规模与速度。(三)宋代书院产生的文化因素我国古代私学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即使经历了秦始皇焚书坑儒这样毁灭性的打击,依然春风吹又生,在汉代又逐渐发展起来,直至东汉已发展为当时占据主导地位的教育形式。可私学只是培养人才的教育机构,并非官方机构,故当时的学校都是政教分离、官私分流的局面,但无论是官学或是私学,终究是培养人才之地,一样为书院的发展提供了教学和管理的经验。宋初的诸帝,一方面竭力宣扬儒家文化,有着强烈的尊孔崇儒倾向,另一方面又觉得崇佛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更不用说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在建国初期就大力提高道教的地位。三教并存的政策使儒学在长期的碰撞、反思、整合中铸造了新儒学,即宋明理学。儒家文化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在宋代得到了极大的弘扬,满足了宗法封建社会的统治需求。正是私人讲学的经验以及儒学的发展,为宋代书院的发展积累了巨大的文化财富。不仅如此,唐代时期的官学随着科举制度和考试内容的演变而不断衰败,尽管自宋太祖开始,朝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试图打破官学衰败的局面,但效果极为不佳。一方面,北宋统治者深刻地明白可以在马上夺得天下,但不能在马上治理天下的道理。故对知识分子的需求极为迫切,通过科举制度给予及第者以相当丰厚的精神和物质财富来吸引有才干者为国效力,以致求学者数量大增。另一方面朝廷却因财力有限,无法大量兴办学校,供不应求。一些求学者无法进入官学,甚至有些求学者认为官学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落后,不愿意进入官学。面对广大学子对求学的渴望,许多名人大师自创书院授教,顿时出现了创办书院的热潮,间接地也为朝廷解决了兴办学校的问题,必给予书院大力支持、支助,进一步推动了书院的发展。可以说,官学的衰败为宋代书院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尽管宋朝统一中原,摆脱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但经济、文化方面仍然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书院也不例外。南方书院的发展明显比北方要活跃得多,在北宋73所书院中,只有江西一省有23所书院,远远高于其他省区,是北宋时期的书院发达地区。曹松叶先生就曾评价“江西省是宋代书院发生的动力所在”,用这句话来表示江西对整个北宋的贡献,可见江西书院在北宋时期的地位非同一般。而南宋时期,江西更是创建了164所书院,超过了南宋之前所建的书院总和,处于领先地位。由此可见,南宋书院获得了更加深层次的发展,不仅数量大增,而且规模、设施、书院制度都是比北宋时期更加完善。故有一些实力雄厚的书院涌现出来,在中国书院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二、 宋代江西书院的教育特点每个书院都有它自己独特的教育特点,而江西书院能在宋代书院总数中高居榜首,如此强大生命力,肯定有它独具一格的特点。正是这些特点的精华部分影响着中国教育史的优良传统,给人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一)规章制度有人说,天下书院千百,以白鹿、岳麓、睢阳、崇阳为代表,其中之最必为白鹿。白鹿洞是当年李渤在此韬光养晦读书养鹿之地。随着历史的变迁,从太平兴国二年(977)到淳熙七年(1180),白鹿洞书院历经风雨,兴衰更替,一座书院盛衰的命运并不能取决与它自身,即使身处山间,仿佛与世隔绝,但其命运依旧被大势所牵动。而有一个人的到来和努力,使这座书院真正达到鼎盛时期,并享有“海内第一书院”之誉,此人便是朱熹。朱熹(11301200),宋朝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儒学集大成者。于南宋淳熙六年(1179),被任命知南康军,亲临白鹿洞勘察,认为这里是一个讲学著述的好地方,但却一废累年,不复振兴,甚是可惜。因此,他毅然决然地打算兴复白鹿洞书院。随后他通过多种渠道申报朝廷请求支持,但并未得到统治者的支持,反而遭到了朝野上下的嘲笑和讽刺。可这并没有动摇朱熹的决心,尽管举步维艰,仍然着手进行白鹿洞书院的修复工作。经过不懈地努力,于淳熙七年(1180)三月白鹿洞书院初步重建成形。一个书院的物质条件固然重要,但是规章制度才是书院教学的固本之策,规范着学子们的言行举止,督促他们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朱熹深知其重要性,缜密地为白鹿洞书院制订了以白鹿洞书院揭示为代表的一系列准则和规章,首先强调儒家的三纲五常,以儒家的“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作为为学的目标,是针对沽名钓誉这一情况提出的,体现书院精神是一种理学的教育理念。再又规定学生学习的五个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就行而言,更是从“修身、处事、接物”方面具体分析了“笃行之事”,提出了立教之目、为学之序、修身之要、处世之要、和接物之要的基本准则,显示出了强烈的道德实践的倾向,是做人做学问的基本要求。这份揭示是以维护封建纲常为目的,协助了国家政权所需要的统治稳定,故得到了宋理宗皇帝的大大赞扬和推崇,手书白鹿洞书院揭示赐予众学子。其后,揭示被摹写,被模仿,遍及全国书院。于是,白鹿洞书院的规章制度便成了之后书院规章的典范,这也是白鹿洞书院在宋代数个书院得以领先的原因所在,是后世书院教育甚至学校教育的指导方针,可见其影响既深且远。(二)名师任教历史上大部分书院都因人而出名的,但往往又因人的离去而逐渐萧条。这人必须是学术上有所建树的大名人,是人们所仰慕追随的,只有这样的人办起书院来,就算他的书院建在穷乡僻壤之所,学者们仍然会不顾艰辛的前去求学。位于江西贵溪应天山的象山书院便是如此。淳熙十四年(1187),金溪陆九渊的门徒彭世昌便来到了贵溪,此行本意原是寻找老朋友游玩,但在登上应天山时发现此地水碧山青,古木参天,景致怡人,立马就喜欢上这个地方,并跟好友张氏兄弟商量,请陆九渊先生来此结庐讲学,岂不是美事一桩。好友也欣然同意,建书院请陆九渊先生到此讲学。当时正值宋代书院盛行,朱熹兴复了白鹿洞书院,并在书院中讲学授教,一时间远近驰名。这使得陆九渊也产生了强烈的办学念头,便接受了彭世昌的恳请,带着诸多门徒登上了应天山,发现这里的山水景色确实不错,便在此开学讲课,又见应天山山形如象,逐改应天山为象山,学馆改名为象山精舍,而陆九渊被人称为象山先生也是由此而来。象山先生陆九渊(11391193),南宋著名哲学家和思想家,是一个天才式的人物。在南宋学派林立、百家争鸣的时期,他开创了心学派,成为理学一大流派,并与朱熹同名。对于象山精舍的管理,先生采取不建斋舍,不供饮食,不立学规的的方式,全靠陆九渊先生的精神来感化、影响学生。从他的办学方式来看,与朱熹在白鹿洞书院的办学方式有许多不同之处,这也与两位大师性格、思想、学术方面本来就不相同有关。陆九渊先生在象山精舍采用了多种教学方式,可以说是“随其人有所开发”。有时候是严肃认真的升堂讲说,在日常教学中他又会以颇似禅宗“机锋”的谈话方式教学,更甚者他还会带着他的弟子登山诵经,寓教于乐的游玩山林,可见象山先生是一个很有人格魅力的师尊,他的讲学授教贯穿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精神,将艺术与人生融合在一起,使人生艺术化,促进人性健康发展。如此独特的教学方式自然引得求学者接踵而至,五年时间,名满天下,使象山精舍有了“非从学象山不得为邑寓贤”的盛誉。可惜好景不长,尽管陆九渊不愿离开象山接受诏任,但终究于绍熙二年(1191)九月,挥别象山,赴荆门上任。本想在官场一展才华,谁知却因旧疾复发,操劳过度,于绍熙三年冬十二月逝世。陆九渊先生去世后,象山精舍遂致渐衰。宋绍定四年(1231),象山精舍被赵彦械因交通不便为由,报告朝廷,迁至贵溪县城的三峰山下徐岩,于同年冬天动工完成。次年,便得诏赐“象山书院”匾额。陆九渊先生在天之灵亦可得慰,而书院对陆学的弘扬与传承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至今陆九渊先生的思想都是书院教学的重要内容。(三)讲会辩论明代大学士李奎曾经说道:“大江以西古称文献之邦,书院之建不知有几,惟鹅湖之名与白鹿并称于天下。”鹅湖寺,是现今名扬中外的鹅湖书院的前身,乃唐代大义禅师在江西铅山县鹅湖山麓的官道旁所建,于766年所建。而由寺变为书院,皆来自于吕祖谦对朱熹和陆九渊兄弟的邀约。朱熹、陆九渊、吕祖谦皆为南宋理学三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吕祖谦和朱熹早已相识,是老朋友。朱熹和陆九渊虽从未见过面,但两人各知其名其学,早有相识结交之愿,可以说神交已久,只是相隔甚远没有机会见面。鹅湖寺为这次大师的讲会提供了场所,而在学术上提倡兼取其长的吕祖谦更是这次讲会最适合不过的发起人和邀约者了。鹅湖之会的讲学是学理传播性讲学,主要目的在于阐明自身学派的精义或辨析不同学派主张的优劣,并加以取长补短,使自身学派的发展空间得到扩大,壮大学者队伍。虽然朱熹与陆九渊都是当时的理学界的大师,但两人素来持论对立。朱熹主张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理和气两种因素构成的,教育的目的在于“存天理灭人欲”,认为违背道德的言行必须根除,要求人心服从道心。陆九渊的心学则从主观唯心主义出发,主张“心即理”说,认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强调教育以心为主,发展人的个性,切己体察。因此“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彼此不合”。尽管吕祖谦组织讲会的目的在于折衷朱、陆学术分歧,但讲会上的情景远远在他意料之外,并没如他所想的那样可以调和两家的分歧,让他们“兼取其长”。反而在这三天的争论中,双方在会上不仅各持己见,而且毫不客气地相互抨击,谁也说服不对方,还对自己的学说更加坚信。大师的讲会自然引起了当时学术界的高度关注,闻讯而来赴会的文人不计其数。虽然这次鹅湖之会并未达成吕祖谦之所愿,但两人的深厚友谊因此缔结,讲会之后他们经常通过书信讨论学术问题。理学的门徒为了纪念这次鹅湖之回,遂立“鹅湖书院”。从此鹅湖书院成为历代文人心中的永久纪念,朱熹、陆九渊、陆九龄、吕祖谦等大师和这座书院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鹅湖书院也因此成为理学圣地。第一次的鹅湖之会,是中国哲学史上堪称典范的学术讨论。无论是从讲会内容或是讲会形式,在我国书院史上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历史地位。(四)崇祀先贤江西吉安白鹭洲,位于江西吉安市东面的赣江中。淳祐元年(1241)吉州知军江万里(11981275)发现此地竹林葱茏,幽静别致,是一个著述论理、读书讲学的好地方,于上任的第二年创建白鹭洲书院。那时还未找到合适的人来担任书院山长,便一直是江万里给学生讲课。江万里白天公务,晚上讲课,他的讲说十分出色,可谓“载色载笑,从容水竹间”。讲课提纲挈领,启发诱导,让学生自己揣摩理解,提出不同的见解。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启发学生思路,开阔眼界。崇祀先贤是书院教学的另一种方式,为了景仰先贤,造就人才,江万里在白鹭洲书院创建之时便“上祀至圣,次及六君子”,立六君子祠,“六君子”即周敦颐、程颐、程颢、张载、邵雍、朱熹。又因“庐陵多志士”,在庐陵设置了“四忠一节”的画像祭祀。“一节”是立朝刚正,遇事敢言,指摘时弊,视仕宦富贵犹如敝展的杨万里。“四忠”即坦然正直、不畏权贵的大学问家欧阳修;刻苦勤学、直言敢谏的政治家周必大;一生忠诚爱国,始终坚持抗金的民族英雄胡铨;刚正不阿、为国捐躯的爱国者杨邦义。后又在古心祠上将名臣、忠节、理学附于姓名,以示崇祀。通过祭祀,把这样的先贤、先师作为楷模,鼓励学生见贤思齐,自强不息,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努力的目标,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正是这样一位让人又敬又爱的师长,在官场上直言善陈,却招致了诽谤和阻扰,即使最终他被弹劾罢相,不再为官,但面对元军的逼迫,决不投降,甘心与国共存亡,携家人在饶州芝山投水自尽。此事迹传至朝廷,全朝为之震动。如此精神操守和文化人格,对其门人后学影响巨大,江万里这种舍生取义、誓与国家共存亡的精神更是一直影响着白鹭洲书院。江万里逝世后,由他器重的门人欧阳守道(12091273)担任白鹭洲的山长,在他的管理和指导下书院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其中不乏进士、探花、榜眼和状元。其中最令人感佩的是文天祥,一位面对高官厚绿宁死不屈的忠臣。文天祥年少时入白鹭洲书院进修,目睹庐陵四忠画像后,庄严起誓要为国建功立业,死后进入庐陵忠臣,否则誓不为人。在1257年参加殿试,高中状元,从此开始了他壮烈又坎坷的官宦生涯。在为朝廷尽忠职守二十多年,却一直壮志难酬。国破家亡时更是心痛万分,不受元帝忽必烈的招降,从容赴死。是什么样的力量一直支撑着他走完这磨难的一生?是书院祭祀先贤活动,让文天祥受先贤的浩然正气、慷慨赴义的精神所感染,生发出要成圣成贤之志。庄严神圣的祭祀礼仪在无声无息中,培养了学子们对先贤的爱戴和敬仰,同时也激发了学子们向先贤看齐的学习动机,有着教育人格精神的作用。崇祀先贤的教学方式,使每个学子都深受影响,起到了对学子们促进成才的作用,造就许多青年才俊,为国效力,为国奉献。这样的书院在那个外族入侵、国家危亡的年代,如同中流砥柱,是一座在历史上值得骄傲的书院。除了上述书院外,江西还有许多颇负盛名的书院:胡仲尧扩建的华林书院,安义县的雷塘书院,义门陈村的东佳书院,乐史创办的秀溪书院,枚不胜举。正是江西书院的兴盛,才使得江西在文化史和教育史上的赫赫有名,也因此造就了江西的好学风气,文教昌盛。三、 宋代江西书院的影响书院是宋代江西教育中不可磨灭的印记。对江西教育昌盛、学术繁荣、文化精神以及社会风气等诸多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 对教育的影响书院不似官学,选址都在州、县等地的政治文化中心,而是倾向环境优美寂静之所,一心论理教学,因此书院遍及乡野,普通百姓也可参与。与官学相比自有其优越性,要知道那时朝廷对地方官学的数量、规模以及受教育者都是严格规定的,以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更是使阶级之间教育不平等。书院的建立,不仅改变这种不平等现象,而且有利于教育的普及。更是有许多学识渊博的贤臣忠良创办书院讲学授教,像朱熹、陆九渊、江万里,都是世间不可多得的大师,正是在他们的悉心管理下,书院才会在教育制度、教学宗旨、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上有着卓越的成绩。正因如此,书院逐渐成为教育活动的中心,吸引了大批学子前来就读。虽然有不少的教育家和大师都认为书院教学不应该以科举为宗旨,而是用来四方会友讲学论理之用。但对江西而言,似乎书院一产生就不排斥科举,就连发展都与科举同步,桂岩书院、东佳书院、华林书院这些早期江西书院的办学宗旨就是为了帮助学子考取功名。只是反对学子读书仅为了科举,着重培养学子的人格品质,使他们不易被利禄诱惑,而是做一个正直的人,正直的官。就从科举取录、为官入仕统计,江西共产生进士一万多名。自唐至清末,据光绪版江西通志统计,江西共有状元41名,占全国状元总数的5.6%。如此赫赫耀眼的数字,显示出江西人读书的辉煌。科举人才的培养自然也离不开官学的教育,但不可否认的是书院是促进江西科举发达、教育繁荣的重要因素。书院不仅有利于教育的普及,更是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其中不乏大师名哲,如1257年科举考试,白鹭洲书院居然有39人同登进士金榜,更是出了一个状元文天祥,轰动朝野,使白鹭洲书院名声大振。有许多历史名人都是在江西书院进修后崭露头角、名留青史,书院也是因他们而声名远播,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似乎从那时起江西就成为一个以知识为荣,以兴学为乐的地域,重视教育,崇尚文化,影响每一个江西学子。(二) 对学术的影响朱熹曾表述书院的价值在于“前人建书院,本以待四方士友,相与讲学,非止于科举计”,但当时北宋的统治者对人才的需要,用相当丰厚的精神和物质来吸引有智者参加科举制度,为国效力,以致士人的数量急剧增长,任何反对科举的教育机构似乎都逐渐衰败。当时的理学家们只能接受这样的现实,遂改变反对科举,将反对的目标放在仅以科举为目的这点上,并将大量的精力放在讲学论理。因此,江西有许多书院“身兼数职”,不仅是教育中心,又是学术研究中心,尤其是对理学的研讨,几乎书院就是理学的主要传播场所。例如,周敦颐的濂溪书院,周敦颐不用说,是理学的开山鼻祖,虽不是江西籍,但他的思想形成却都是在江西,九江濂溪书院就是其理学思想的酝酿形成之地。周敦颐以儒家思想为基础,融合了佛、道两家的思想,开创了宋明理学客观唯心主义理论,遂成为宋明新儒学思想发展之先河。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朱熹的出现意味着宋代理学高峰的到来,在哲学上继承和发展了程氏兄弟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理学体系。白鹿洞书院更是被认为是书院和理学的结合完成的象征。陆九渊的象山书院,陆九渊是心学的创始人,心学是在象山书院诞生的,故江西是心学的发源地。他所提倡的心学,是与程朱理学相对的学派,但也是宋明理学重要的组成部分。理学家们在这个江西教育发达的地方,充分利用书院这个平台,将分歧公开化、尖锐化,在学术研讨中各抒已见,相互切磋,相互碰撞,不断的推陈出新。由此可见,书院是理学的基地,理学是书院精神,而且二者荣辱与共,休戚相关。正是书院与理学的密不可分,逐渐形成了学术自由的文化特质,提升了书院参与文化研究和创造的能力,从此书院成为推动中国学术事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鹅湖书院更是开创了全国理学争鸣的先河。这种学术自由、百家论辩的宝贵文化特质,全方面塑造了学子们的综合素质,对学子们集思广益、创新学术都有重要的影响,而后世书院的对良好的学术风气进行传承,使每一代的学者们继续研究创造,江西的学术不断得到繁荣和发展,为形成先进、多元的江西文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三) 对社会教化的影响以德育人是书院的核心价值取向,培养出“明人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子是宋代书院的培养目标。书院注重人格的健康发展和个性的完善,旨在培育人才,敦睦社会,具有很强的社会教化功能。在历史上,书院十分重视道德伦理方面的教化,书院的办学宗旨和规章制度一般都规定着进德修业的条目,对增强人的知识技能,提升人的道德修养大有裨益。例如: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强调三纲五常,提出“修身、处事、接物”的基本准则,都是做人做学问的基本要求,灌输道德价值观念。白鹭洲书院的办学宗旨敦教化,兴理学,明节义,育人才。重视祭祀先贤,树立典型榜样,勉励学子,特别注重对学子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旅游景点行业智能化旅游产品开发与运营方案
- 重难点解析北师大版8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详解(网校专用)
- 电竞公司训练记录管理细则
- 电竞公司场馆应急管理细则
- 新时代绿色物流智能管理系统开发实施计划
- 重难点解析人教版7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题附参考答案详解(考试直接用)
- 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2026届化学高三上期中学业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
- 智能家居控制系统解决方案协议
- 高效农业技术指南
- 汽车行业新能源汽车研发策略
- 完整的离婚协议书打印电子版(2025年版)
- 国有企业绩效考核体系的问题诊断与优化路径研究
- 去极端化教育宣讲
- 充电桩知识培训课件
- 人工智能智能客服系统
- 个人安全管理工作存在的不足及整改措施
- 公司登记(备案)申请书
- 八下政治全册思维导图
- 供水管网工程监理实施细则
- 科研伦理与学术规范-期末考试答案
- 2024年秋季学期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学课件(新版教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