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形象毕业论文薄琳.doc_第1页
论述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形象毕业论文薄琳.doc_第2页
论述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形象毕业论文薄琳.doc_第3页
论述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形象毕业论文薄琳.doc_第4页
论述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形象毕业论文薄琳.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论述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形象 姓 名 薄琳 学 院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 所学专业 汉语言文学 学 号 1134001272208 指导教师 夏老师 2013年10月论述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形象摘要:零余者又称作多余人,中国现代小说中的零余者形象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多余人”形象的延伸和演变,但中国的零余者形象又带有很鲜明的中国色彩。在中国文坛上,对塑造零余者形象成就最大的当属郁达夫了。本文重点探讨郁达夫笔下“零余者”的形象特征,通过联系郁达夫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探究他笔下“零余者”形象产生的根源,并分析“零余者”的时代价值。【关键词】 零余者 郁达夫 苦闷 矛盾 反封建在郁达夫自传中有这样几段话:“远远地城外河边,有几点灯火,看得出来,大约紫蓝的天空里,也有几点疏星放起光来了吧?大道上断续的有几乘空马车来往,车轮的踱踱踱踱的声音,好像是空虚的人生的反响,在黑暗寂寞的空气中散了。我遵了大道,以几点灯火作了目标,将走近西直门的时候,模糊隐约的我的脑里,忽然起了一个霹雳。到这时候止,常在脑里起伏的那些毫无系统的思想,都集中在一个中心点上,成了一个霹雳,显现了出来。我是一个真正的零余者!” 【1】(P89)郁达夫在小说和散文中用抒情的方式塑造出了一位位多愁善感的主人公形象。这些主人公就是郁达夫那篇散文中提到的零余者形象。他们是五四时期一些迷茫的小知识分子,遭受社会的排挤、无力把握自身的命运。但他们不会向社会屈服,而是用自己偏激的态度来应付自身生活中遇到的一系列的问题,比如生活之艰难困苦、比如爱情婚姻问题等等。不过大都结局悲惨。这是那个时代的悲哀,而不仅仅是零余者自身的悲哀。郁达夫对这些零余者形象的塑造,其实是对自身困境的叙述。作品中的人物其实和作者一样十分清楚自己的境遇,只是他们无力改变。所以,作者只能以塑造零余者形象来拷问自己的灵魂。零余者形象几乎成了郁达夫先生所有作品里的主角,无可非议。零余者最初来自于俄国文学,也被称为多余人。最早的零余者形象是俄国诗人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零余者这一称呼的流行在屠格涅夫零余者的日记出版之后。而正是郁达夫最早把多余人译作零余者。于是开始了他自己对零余者的再塑,他有一篇散文题目便是零余者,他的一系列小说的主人公虽未直接被称为零余者,但确是一个个漂泊的零余者。郁达夫在散文里这样描述零余者形象,“袋里无钱,心头多恨”,“过着无聊的日子”,“我的确是一个零余者,所以对于社会是完全没有用的”。这样的零余者是所有接触过郁达夫作品的人无法忘却的形象。提到郁达夫,便不能不提到零余者形象。作品中带有自传色彩的零余者已然郁达夫自身的代名词。不知从何时起,他与他们早已合二为一。一、郁达夫小说里“零余者”的形象特征郁达夫的笔下,他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的“零余者”,如沉沦中的“他”,南迁中的“伊人”,茫茫夜和风铃等篇中的于质夫,过去中的李白时,迷羊中的王介成这些“零余者”形象在世界文学画廊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将结合郁达夫的小说,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零余者”的形象特征。(1)生活困顿,在死亡线上挣扎 经济是一切活动的物质基础,中国现代小说中的知识分子似乎总是与贫困和厄运联系在一起。如五四时期鲁迅先生笔下的孔已己,他死掉了却还欠咸亨酒店的十九文钱没有还,魏连姝虽经历了孤独的奋斗,但在失业后只能出卖自己的灵魂。郁达夫笔下的知识分子也一样,始终摆脱不了贫穷的阴影。郁达夫深信“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他三岁丧父,家境窘迫,少年时期,在国内多处上学,后又随哥哥到日本求学,生活一直捉襟见肘。所以,他笔下的主人公几乎全都是一些生活贫困者。从处女作银灰色的死中的Y君,到茑萝行中的“我”春风沉醉的晚上中的“我”到她是一个弱女子中的郑秀岳和吴一粟,他们都是在贫困中挣扎的青年知识分子。 银灰色的死中的Y君借住在朋友家里,没有火钵,也没有生气。Y君深夜里不想回到那里去,只想到上野的火车站去,因为那里生着炉火,可以免费烤火。小说中多次提到主人公在清点自己的腰包:“还有五元钱剩在那里”几本旧书卖了“九元多钱”.而吃饭、送礼等具体的事宜就迫不及待地等在那里了。而零余者这样写道:“啊啊,我读书学术,到了现在还不能做出一点轰轰烈烈的事业来,就是这几块钱还是昨天从母亲那里寄出来的,我对于母亲有什么用处呢?我对于家庭有什么用处呢?甚至于面对凄苦善良的陈二妹,“我”也只能表现出经济上的无助。还写道:“我的劳动成果,第一次得来的五块钱已经用去三块了,连我原有的一块多合起来,付房钱之后,只能剩下二三角小洋来,如何是好呢?” 2(P 23)茑萝行中的主人公“我”面对严峻的现实,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理想。“我”“身边值钱的衣服器具已经典当尽了”;“我”在贫苦中竭力要保住给妻子事先买好的装相片的架子,但在最后穷极了的时候,也将它当了几个微钱做了路费。 春风沉醉的晚上中的“我”因为房子租价忽涨,不得不“拖了几本破书”搬来搬去,最后定居在贫民窟里一间小小的房间里。因为天热没有单衣裤,“我”不敢出门,只有在晚上人静之后,才可以一个人到马路上去“游行”。她是一个弱女子中的郑秀岳和吴一粟结婚以后,经济状况每况愈下,吴一粟失业,日军来侵,郑秀岳又旧情重温、被流氓教师张康凌辱折磨,生活的艰难和心灵的痛苦祸不双至,给了这个在风雨中飘摇的小家以泰山压顶的毁灭性打击 总之,合上郁达夫的小说,萦绕在眼前的是一个个生存艰难,活着不易的人物的鲜活形象,它叫人心里总翻动着酸酸的同情。如今,我们的生活已经远离了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时代,读“零余者”的生活,总给我们以震撼。它带给我们的,不是消极、不是鄙夷,只有惊叹和奋发,惊叹他们在困境中仍有生活的勇气,像他们一样努力。 二、时代的苦闷,在痛苦中徘徊 零余者们总是在“社会的苦闷”和“生的苦闷”的时代中苦苦的挣扎,这群患着时代病的零余者们就像是被命运操纵的木偶一样,自己的一生,实在是一出毫无意义的悲剧,而这悲剧的酿成,实在也只可以说是时代造出来的恶戏。自己终究是一个畸形时代的畸形儿。 郁达夫作品中的“零余者”,大都从国外的高等学校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他们较早地接受了西方进步的思想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怀着一颗知识救国的雄心回到祖国,梦想将自己的知识奉献给贫穷而落后的祖国。但是,在一个庸俗、贪婪、以权贵为中心,视知识为粪土的社会,“中国的社会不但不知道学问是什么,简直把学校里出生的人看的如同野马尘埃一般的小。”(空虚)他们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 茑萝行中的“我”在上海,顶着烈日奔波了几个月,寻找职业四处碰壁,所到之处“不是说我没有声望,就是嫌我脾气太大,不善趋奉他们的旨意,不愿意用我”,职业没有找到,回乡的旅费又用完了,只得滞留他乡,成为一个有家归不得的无根浪人。更深一层的原因在茑萝行中表现的更为充分,那就是“汝当衣锦归,否则永莫回”。这个自以为有精神、有理想的青年,因不善交游,不善钻营,在社会上找不到职业,以至于鼓不起勇气回乡面对他那期望正殷的家人,他的矛盾和心态,在零余者里表现得更为清楚:“啊啊,我读书学术,到了现在,还不能做出一点轰轰烈烈的事业来,就是这几块钱,还是从母亲那里寄出来的,我对于母亲有什么用处呢?我对于家庭有什么用处呢?”。除了嗟叹自己羞辱门楣,背负不孝子的恶名外,“我”和妻子的关系,更使他的矛盾加剧。“我”是因妻子的“父母日日的催促,我的母亲含泪的规劝,勉强应承与你结婚。”勉强的结合给双方带来了痛苦,生性懦弱的“我”。过去在社会上受到的欺辱,回家总要在妻子身上发泄,“你去死,你死了我方有出头的日子。我辛辛苦苦,是为什么人在这里做牛马的呀。要只有我一个人,我何处不可去,我何苦要在这死地方做苦工呢!只知道在家里坐食的你这行尸,你究竟是为了什么目的生存在这世上的呀”3(P 46)然而他的妻子性情温顺,任劳任怨,不置一词的精神,更使他起了强烈的自责和自卑之心。他只得尽量逃避,不敢回家,一再称自己为“生则与事无补,死亦与事无损的零余者。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反省自己存在的意义,只是在重重矛盾底下,他们看不到一点儿出路,只感到麻木罢了。 郁达夫笔下的这些受过良好教育的主人公,他们有着比常人更为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观察力。在异国的土地上,弱国子民的地位使他们到处受到歧视,受到侮辱。正如沉沦中的“他”,当有人问他“你府上是什么地方?”时,他仿佛是站在断头台上一般,张慌失措,脸红心跳。原来日本人轻视中国人,同我们轻视猪狗一样。日本人都叫中国人作“支那人”,这“支那人”三字,在日本,比我们骂人的“贱贼还更难听”。正因为如此,他生活在异国“觉得孤独的很”。主要原因是他深切地感受到祖国没有地位,因而自己在各方面的愿望都得不到满足,他甚至觉得学了知识也没有用处,他经常感慨:“中国呀中国,你怎么不富起来,你怎么不强大起来”。直到最后,他心力交瘁,决定沉沦于海的时候,还发出了满腔的悲愤,面对隔岸的故国喊到:“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吧!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6。表现了主人公对祖国孱弱的忧心和焦急。这种对祖国很深切的感情也表现在其他作品中。又如杨梅烧酒中的“他”,在国外学的是应用化学,只想学成回国后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去建一座小小的工厂,来实现他报效祖国的小小理想。但是,在那个丑恶的、冷酷的社会,他虽有满腹学问,却不能施展才能,实现自己建一座小小玻璃工厂的美梦,为了糊口,他不得不在一所小学校里任教,暑假还要在英算补习班里吃粉笔灰。主人公们强烈的爱国之情在现实社会中无法实现,一方面是由于当时社会黑暗势力非常强大;另一方面也与他们软弱的性格不无关系,他们在激烈的社会变革中,在残酷的斗争遇到挫折便退缩下来,不堪一击,没有坚定的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一方面自责自己无用,一方面又为自己开脱:“什么富国强兵,什么平和安乐,都是一班野兽,于饱食之余,在暖梦里织出来的回文锦字。像我这样生性,在我这样境遇的闲人,更有什么可想,什么可做呢?”2(P76) 这些“零余者”既不容于西方文明社会又不再适应传统的中国社会,在文明的不良混合体中他们无法找到合适自己的生存方式。“赋性愚鲁,不善交游,不善钻营的我,平心讲起来,在生活竞争剧烈,到处有陷阱设伏的现在的中国社会里,当然是没有生存的资格的。”无法改变自身弱点而又处于变迁的时代,无法改变对于自身生存发展极为不利的环境,最后只能成为任何没有利用价值的工具,自身的无能最后化为自身的无用,那么“零余”的下场也是必然的。三、性的追求和变态心理 性和性爱的描写在郁达夫的“零余者”形象中占有很大的成分。青春期性的苦闷和爱情的苦闷背后蕴含着纷繁复杂的人性和社会文化,其中主要表现的正是文化裂变期人的意识觉醒后在新旧文化的夹缝中挣扎的一代青年独特的处境和命运。郁达夫以他的切身感受把握了这一点,并大胆地表现了这一点。 在沉沦里,“我真还不如变了矿物质的好,我大约没有开花的日子了。我所要求的就是异性的爱情!苍天呀苍天,我并不要知识,我并不要名誉,我也不要那些无用的金钱,你若赐我一个伊甸园内的伊扶,使她的肉体与心灵全归于我,我就心满意足了。” 4(P12)郁达夫表现了“零余者”陷入爱情的困境、性的困境、进而陷入性的堕落。在茑萝行里,“这八年中间就是暑假寒假也不回国来的原因,你知道么?我八年间不回国来的事实,就是我对旧式的,父母主张的婚约的反抗呀!这原不是你的错,也不是我的错,作孽者是你的父母和我的母亲”5(64)则表现了“零余者”是怎样陷入婚姻困境的。又如茫茫夜中在政法学校任教的于质夫,因为比较正直,不愿谄媚上司,免不了处处碰壁。他感到现实是如此腐恶,他悲愁难遣,企图用病态的性麻醉自己。小说写他像恶犬一样在街上找女人,最后向一个卖香烟的妇女要了一根她用过的旧针和一块手帕,回来“狠命把针子向脸上刺了一针”,以寻求快意。这种畸形描写,读来令人窒息,但又使人不能不想到,是病态的社会才造成了青年的病态。再如秋柳也写到于质夫对军阀镇压学潮非常不满,当他觉得悲愤,无聊之极时便去找妓女海棠。可是对海棠被侮辱的命运,又感到十分可怜,非常自责,他去妓院不仅没能解除苦闷,反而增添了他的烦恼。作者正是从现实压迫这一角度,把性苦闷作为一个社会问题,作为“时代病”的一种症状提出来。因此,郁达夫写的性苦闷并不是像那些三角恋爱的小说,而是努力刻画那种现实压迫下的畸形心理,震撼人的灵魂,从而激起人们对黑暗社会的愤慨. 郁达夫精于心理描写,对主人公的变态心理,特别是性的变态心理,他更大胆做了深刻的描写。从沉沦开始,以至后来的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等作品中,郁达夫的笔锋像一把奇异的解剖刀,不直接去解剖罪恶的社会,而是把社会的恶病态环境下的变态灵魂,赤裸裸地显露在读者面前。在作者的笔下不仅写出了男子在女性面前的慌乱失态,青年人朦胧的冲动,暖昧的欲望,微妙的心境,而且更擅长通过描写人物的变态性心理,来揭示非人性的封建伦理纲常对于人的自然天性的压抑。这些不但揭示了主人公心灵的破碎,同时也展示了朦胧复杂的苦闷转移为变态情爱的过程。在这种变态性心理的描写中,我们看到,在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积淀中,无论是儒家的礼教纲常为人们构建的心狱,还是道家以清静无为向人们显示的幻境,或者是中国封建观念体系的凝滞的性心理意识,都极大地摧残与压抑了自我的自然欲求,使人的本性遭到扭曲,变得软弱、卑微、病态,最终形成变态的性心理行为。作者在作品中大胆而率直地剖析“零余者”的变态情爱,以“性的烦闷”表达“生的烦闷”,有力揭示其产生的社会根源,从而曲折地反映出“零余者”反帝反封建的思想要求。在社会的强力压迫下,“零余者”对现实感到失望和厌倦,心灵的寂寞和追求的动摇,用变态的、低下的形式表现出来。四、双重人格的道德观念五四”时期,个体人格和自我价值成为文化思想界的聚焦点。因而在郁达夫作品中“零余者”的人格,受到读者的关注和青睐。王国维说过,人生充满了欲望,由欲望而引起追寻,追寻的途中由过恶而产生痛苦,由痛苦而产生忏悔的情绪,由忏悔之情的荡涤,陷于泥淖的灵魂得以净化、升腾。在性的情欲中,一方面零余者去窥视浴女,窃听恋人的切切私语,乃至到妓院去寻求刺激;一方面又在本能的冲动后,产生一种道德上的强烈自省、一种犯罪感。许多截然相反的二重人格,自卑与自尊、忧郁与旷达、卑微与豪爽,都盘根错节地统一在“零余者”的身上,凸现其形象,从而强化其魅力,使得“零余者”这人物性格的二重结构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他们既有向善的焦躁,也有贪恶的苦闷,既寻求感官刺激和精神麻痹而又自我谴责。 在银灰色的死中,Y君的妻子,在临死前还叫着他的名字,这使他感到深深的欣慰。对妻子有着割舍不断的感情。但回到日本后,他一时和小饭店的静儿有意,一时又和同乡会上接触的女同学有意。在举手投足之间,无不显得情谊绵绵,暗恋不已。这种什么都明白,什么错都会犯的“零余者”,之所以最后走上死亡的结果是一种必然的结局。沉沦里,“他”明明知道手淫对身体不好,也认为这是一种犯罪,但却一次一次地不可自已地去做;一方面“他”去窥视浴女,窃听恋人的切切私语,乃至到妓院去寻求刺激,一方面又在本能的冲动后,产生一种道德上的强烈自省、一种犯罪感。茫茫夜中,于质夫一方面渴望得到纯真的爱情,他呼唤“啊,恋爱呀,你若可以用学识来换的,我情愿将所有的知识都交出来,与你换一个有血有泪的拥抱。啊,恋爱呀,我恨你是不能糊涂了事的。我恨你是不能以资格名誉来换的”6(P127)但另一方面自己却并不纯洁,做着龌龊的、放纵情欲的事:他和迟生有着畸形的同性恋情,还主动冒险走上街去猎色,到小店里饶舌弄来了针和手帕,回家后一个人偷偷地闻香,还有照镜、刺颈,见血而起快感等等一系列的变态行为,都把一个具有双重人格的零余者活脱脱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为主人公的行为唏嘘的同时,也深深为作家敢于剖析人的内心致敬!他自己说“我若要辞绝虚伪的罪恶,我只好赤裸裸地把我的心境写出来。世人若骂我以死做招牌,我肯承认。世人若骂我意志薄弱,我也肯承认。骂我无耻,骂我发牢骚,都不要紧。我只求世人不说我对自家的思想取虚伪的态度就对了”。就是这份坦城,读者是喜爱的,因为人人皆可从他作品中发现自己的模样。难怪有多少封建卫道士和“正人君子”们畏之如遇虎,全都一个劲地要反对他,而最后却又“英雄”气短、奈何不得。 茑萝行中“我”和妻子的结婚是家庭逼迫的结果,“我”常常无端地对她发火、埋怨她、骂她、打她,然而,为了我一个人能在上海生存下去,妻子领着孩子回家乡去了之后,我自责、难过。夫妻情、婆媳关系、生计的艰难、工作的失意、好胜心作崇交织在一起,使“我”精神极度困苦、疲惫。春风沉醉的晚上“我”和陈二妹同住一宅,因无衣服,不能白天出门,只有在晚上夜深时上街散步,而善良的二妹怀疑我在外面做不正当的事情赚钱。在邻居的怀疑的目光下生活,是极其难堪的,“我”充满着精神的凄苦。薄奠里,善良无助的人力车夫溺水而死,留下了孤儿寡母,无以为生。我想到自己的妻子儿子,同情心起,掏钱为车夫定制了纸糊的洋车和两包锭子,亲自送它们到车夫的坟上去焚烧。一路上,众人的眼光鞭打着我,我愤怒了,喝道“猪狗!畜生!你们看什么?我的朋友,这位可怜的拉车者,是你们所逼死的呀!你们还看什么?”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在冷若冰霜的看客的注目下,一个知识分子和一对下层劳动人民母子共同去祭奠一个贫民时的怪异、希奇、有反常伦,以及孤立特行的“我”内心的痛苦、愤懑。迷羊中王介成在捧角过程中和陈君等争风吃醋、勾心斗角,私奔后,和谢月英的感情好好坏坏。最终,谢月英离我而去,留下一封信:“我想你的身体不好,和你住在一起,你将来一定会因我而死。”6(P 256)换句话说就是担心“我”和她在一起时性欲过度亢奋会损坏身体,所以才决定分开。在一个高度敏感的知识分子的心里,这种事情所激起的羞愤、懊恼之感是无法比拟的。因此,他生活在惶惶不可终日的精神紧张状态中,多次住院、昏厥、失意、痛苦、无终无了。二、郁达夫塑造“零余者”的根源郁达夫创作出一个个令人印象生深刻的“领域者”,与他的生平有着紧密的联系,他的一生经历是坎坷的,其内心也积郁着深广的孤独苦闷,他的身世经历和他对动乱社会的洞察,成为他创作小说的源泉。在其自传中郁达夫这样形容自己的出身:“一出结构并不很好而尚未完成的悲剧产生了。”郁达夫是一个天生的悲观主义者。他出生在浙江富阳的知识分子家庭,虽是小城的中产阶级,但是日子过得十分清苦。很小的时候父亲便去世了。只有孤儿寡母的生活,可想而知,有多难熬。正如他自己所言,这是一个悲剧的出生。童年的他是不快乐的,姐姐被送去当人家的童养媳,家中更是经常断炊少粮。唯一给他安慰的是使女翠花。童年的困苦与孤独伴随他一生。四处游荡,只有黯淡的冷色调。“儿时的回忆,谁在也说,是最完美的一章,但我的回忆,却尽是些空洞。第一,我所经验到的最初的感觉,便是饥饿;对于饥饿的恐怖,到现在还在紧逼着我。”后来出外念书,先是杭州府中学,再是嘉兴府中学。小小的他早有主见,来选择自己的人生。然而,世事难料,好多事其实很清晰地摆在面前,可是却无力达到。最让他悲伤的莫过于此。看得太清也未必是好事。留学日本的八年,是他人生中很重要的八年。他作为一个所谓的“弱国子民”来到日本,这求学的道路有多艰难。如水样的春愁笼罩着这个青年。他爱书的习惯,经常为了买书而放弃其他的东西。日后,他因为天生的资质与后天的努力成了我国一代大文豪。他在文坛上的生命从开始的暗淡走向了华丽。与邻居赵家小姐的初恋,轻轻如流云飞过,没有了一丝痕迹,只剩淡淡、淡淡的忧伤。记得郁达夫先生有一方印“生怕情多累美人”。这是他的一首诗中的,前一句是“曾因酒醉鞭名马”。他的情感是那么的纤细、丰富。是一个多情的才子。所以他自己都心生这样的感慨。美人,多情,终不可免。第一次的婚姻是很传统的,虽然一开始他很满意,但是后来他却很悲伤。对一位叫海棠的女子产生了悲悯的情愫。日本留学时,与几位日本女子的感情难舍。再后来,见到了王映霞,许是他一生最爱的女子。在他的日记里,他记述着见到王映霞的无限欣喜。大概所有爱过的人都明白他内心的情感。苦苦追求,从上海到杭州,从杭州到上海,杭州的城站火车站许是早被这位大文豪给踏破了。有幸曾到过这个叫城站的地方,竟然心生不舍。这就是郁达夫先生曾到过的地方。使劲地呼吸了那里的空气。郁先生的时代早已远去,只剩仰慕郁达夫的我在这里徘徊。如若我是这美好故事里的主人公该多好。就算十年后,分离,我也心甘。那个过程真让人心生羡慕。与王小姐的恋爱终于成功,而后因为社会的动乱,产生了种种误会,别离在所难免。然而爱着的那一段便是一段华丽的文坛佳话。之后的婚姻由华丽又陷入了黯淡。漂泊在南洋,为保身,有了人生第三次婚姻,与一位华侨女子何丽有结为夫妇。郁达夫因其相貌平庸而为她取名何丽有,取自“何丽之有”。这终是无文化的平凡女子,竟也接受这样的称谓。最终在异国他乡失去了短暂的生命。郁达夫感情经历的坎坷和当时混乱的社会状态阻碍自我价值的实现是郁达夫精神层面痛苦的根源。郁达夫想抗争,带有自传色彩的“零余者”跃然纸上,他是想唤醒那些仍沉睡的国民们站起来吧,改革吧。所以说郁达夫自叙传小说具有很高的民族性和一代人的代表性。具有极强烈的代表意识。这是对整个民族和一代人的精神的关注。四、零余者的时代价值 郁达夫笔下的 “零余者”形象体现了对生命价值寻觅、求索,其意义之普遍穿越时空乃至跨越国界。零余者在作品中的行为思想体现作者对人生、社会的深刻思考,其时代价值不可忽视。沉沦的主人公一面决心“复仇”,一面又热切期盼祖国的强大。在自杀之前,“他”还大声疾呼:“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其爱国之心十分感人。再如茫茫夜、空虚(原名风铃)、杨梅烧酒等篇章,均表现了在渴望个人解放的同时,又渴望祖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