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震撼——学习红旗渠精神有感_第1页
心灵的震撼——学习红旗渠精神有感_第2页
心灵的震撼——学习红旗渠精神有感_第3页
心灵的震撼——学习红旗渠精神有感_第4页
心灵的震撼——学习红旗渠精神有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心灵的震撼学习红旗渠精神有感早在少儿时期就听说过红旗渠,也从许多报刊宣传上知道了红旗渠,但“纸上得来终觉浅”,真正看到了红旗渠,真正了解了红旗渠,给我最大的感受是震撼和感动。一是立足本地、依靠自身的自力更生精神。省里虽然同意建造红旗渠,但由于国家经济困难,钱粮都要求林县自己解决。林县群众按受益面积出工,自备工具,自带口粮。石灰自己烧,水泥自己造,节约每一分钱。据不完全统计,1960至1966年修建过程中,群众自带工具31万余件,其中编抬筐3万多个,自制水泥5170吨,自制水桶18900副,自制炸药1215吨,烧制石灰14.5万吨,自制各种工具117万件。整个红旗渠建设总投资6865万多元,其中国家资助1025万多元,仅占总投资的14.94。林县人民自力更生,节约资金1293.32万元,占工程总投资的17.9%。更为值得称道的是,在红旗渠建设的10年中,没有一次请客送礼,没有一处挥霍浪费,没有一例贪污受贿,没有一个人挪用建渠物资,这就是我们党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优良传统的具体体现。二是战天斗地、百折不挠的艰苦创业精神。红旗渠开工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面对国际敌对势力的经济封锁和制裁,林县人民“流自己的汗,干自己的事”,充分体现了不怕困难,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当时,新中国成立只有10年,“一穷二白”,科学技术落后,没有任何现代化施工手段,这样一条人工天河基本上是靠民工一锤一钎干出来的。没有测量工具,就用脸盆装水作为平衡线;没有石灰水泥,民工们自己烧制。面对问题,自已动脑筋解决,对面困难,自已想办法克服。修建红旗渠必须要穿过太行山,由于山崖时不时有石块随时会脱落,施工安全无法保证,需要先给山崖除险。农民任羊成自告奋勇当除险员,他带领着其他民工,腰上系着绳索,悬在半空,把容易脱落的石块一个个地钩掉。可是,在太行山的半山腰如何放炮呢?农民常根虎当起了放炮能手,他想了一个好办法,身上系上绳索,用火柴点着后,立即脚一蹬,远离点火点一二十米,“轰”一声,炮响了,人却没事。任村公社承担渠首截流任务,指挥部派出500名强壮劳力组成突击队投入战斗。截流筑坝需要大量沙石,队员们在羊肠小道上迅跑如飞,脚上磨出血泡,肩膀压得红肿,也不停歇。一个月内平均每人穿破四双布鞋,磨烂六个垫肩。最后截流的10米工程,河水翻滚,奔腾咆哮。人们喊着口号把一块块巨石、一筐筐石渣、一个个沙袋同时投向龙口,但随即被激流冲走。几个人将几百斤重的巨石抛下,亦无踪影。在这种情况下,党员带头,由124人组成了三道人墙,手拉手,肩并肩,挺立在寒冷的河水里,在人墙的掩护下,垒起了一块块巨石,贴上了一个个沙袋,填上了一筐筐石渣,终于使大坝合拢,截流成功。修红旗渠的妇女们,也像男人一样睡在露天的山崖下,冬天顶着像刀子一样的山风,夏天受着火烤一样的曝晒,她们就这样度过自己的青春岁月的。当时,让工地上的女孩子骄傲的事是会打铁,会锻石头,会双手扶钎,被喻为凤凰双展翅,她们比的不是脸蛋和身材,而是比能够抡起十几斤重的铁锤打多少下。三是顾全大局、齐心协力的团结协作精神。前方工地,干部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面对困难,共产党员冲在前,干群关系达到空前融和。急重险难的任务都是靠组织“大会战”来攻艰克难,各个公社的民工既分工又协作,涌现出一批批先进群体,如城关公社的“开山能手,合涧公社的“常胜军”,东岗公社的“扒山虎”,采桑公社的“半边天”铁姑娘突击队,号称“飞虎神鹰”的除险队等等。整个林县,有三个公社其实是用不上红旗渠水的,但这三个公社同样响应县委号召,积极参与工程建设,丝毫没有怨言和犹豫。在后方,各行各业纷纷支援,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各公社各生产大队人挑、车推、驴驮往前方运送物资;大众煤矿支援修渠物资和工具不讲价钱;粮食部门在前方工地设立粮管所供应粮食;工商系统在工地设立商店,供应日用品,为民工理发;工业系统在工地设立铁匠炉、工具修理组、缝纫组等,把大量废弃轮胎运到工地为民工打鞋掌;交通系统优先为工地运送物资;卫生系统积极救治伤员;邮电系统克服困难在高山架设通信线路;文化部门派出剧团、电影队在工地巡回演出,活跃工地生活;新华书店送书到工地,提供精神食粮;机关干部捐出苇席给民工铺垫在山石睡觉;留守的妇女、老人在家自制土炸药;学生利用假期到工地上参加劳动,就连上下学路过工地的都会捎块石头出一份力。可以说,在红旗渠的建设中,每一寸渠道、每一个涵洞、每一个渡槽、每一座桥梁,都饱含着人民群众的心血和汗水,都体现出林县人民齐心协力、团结协作的精神。四是不计得失、不怕牺牲的无私奉献精神。红旗渠修建历时10年,约30万人次参与建设,涌现出英雄模范810人,模范单位163个。在林县当地至今还传颂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除险队长任羊成,每天腰系大绳,飞崖除险,为崖下修渠民工的安全开路。有一次,他爬上通天沟除险,失足跌在荆棘丛里,当挣扎着爬起来的时候,脊背上扎满了尖尖的枣刺儿,忍着疼痛,又爬上山崖,坚持除险。晚上,房东老大娘给他挑刺,一个钟头,挑了一手窝,他却咬紧牙关,一声不吭。又一次,在虎口崖除险过程中,山顶突然掉下一块石头,砸在他的嘴上,三颗牙齿横在嘴里,一阵麻木,鲜血顺着嘴角流下来,他忍着巨痛,用随身携带的钳子取掉牙齿,坚持6个小时,直到完成任务从崖上下来。工地领导让他去医院治疗,但他放心不下,惦念着自己不去除险,修渠民工就会多一分危险。第二天,戴着口罩背着大绳又上山除险。这种冒一人之险,保众人平安的无私奉献精神,一直被人们称颂着。在这次学习互动节目中,我们问他为何这么拼命,88岁的老人一直重复着一句话:因为我是共产党员,我在党旗下宣过誓的。原红旗渠“铁姑娘突击队”队长李改云说:“不把水引到林县来,我就不回来,我非要跟水一块回来。”李改云确实做到了,然而她也为此付出了一条腿终身残疾的代价。1960年2月的一天,时任姚村公社分指挥部妇女营长的李改云正在工地上劳动,突然发现前面崖壁上有碎石滚落,这时,山崖下几十个民工正在紧张施工。李改云急忙大声喊:山快要塌了,赶紧跑啊!大伙闻声撒腿就跑。没想有个姑娘吓懵了,怎么也迈不开步。李改云冲过去,一把推开姑娘,随着轰的一声巨响,山石塌了下来,姑娘得救了,李改云却不见了踪影。等大家把昏迷的她从碎石里刨出来时,她的右腿被砸断了,膝盖以下已经没有一块完整的皮肤。省委得知消息,立即派来直升飞机,专程接她到郑州治疗。经过抢救,命保住了,右腿却落下终身残疾。李改云在回忆起这段时说:“宁愿流血,也不流泪,我就是牺牲了,不就是一个人吗?只要渠水来了,多少人能用上啊,祖祖辈辈的都有水了。”12岁那年,张买江的父亲张运仁在修渠过程中不幸牺牲。第二年,母亲赵翠花给他讲述了父亲的故事,说:你爹没有修成红旗渠就走了,你要接过他的担子,继续完成红旗渠建设。从此,13岁的张买江奔赴红旗渠工地,人小志坚,踏实肯干,不怕苦,不怕累,背钎捻钻,奔波于各工地之间,他娘做的新鞋,不到一个月就磨破了,脚底板上磨出血泡,仍坚持奔波苦干,人称红旗渠工地小老虎,后来又学会沿山点炮,1966年三条干渠竣工总结大会上被评为红旗渠建设特等模范。要奋斗就会有牺牲,建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