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典诗歌古典诗词的意象和意境教案.docx_第1页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典诗歌古典诗词的意象和意境教案.docx_第2页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典诗歌古典诗词的意象和意境教案.docx_第3页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典诗歌古典诗词的意象和意境教案.docx_第4页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典诗歌古典诗词的意象和意境教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3讲古典诗词的意象和意境教材版本全国通用课时说明2课时知识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复习目标了解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概念能够通过诗歌中的意象鉴赏作品的形象能够正确理解意象和意境,把握诗词的思想感情复习重点作品形象理解鉴赏;意境理解和体会复习难点作品形象理解鉴赏方法古典诗词的意象和意境一、自我诊断知己知彼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题目。(11分)(2016年新课标I卷高考试题)金陵望汉江李白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六帝沦亡后,三吴不足观。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注】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六帝:代指六朝。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1. 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答案】这四句描写了江水横溃,气势宏大的景象。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解析】诗的前四句,第一、二句写汉江的迂回流长,支流繁多;第三、四句写汉江横贯中国、气势磅礴的景象。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应当结合下文,分析此四句在诗对表达作者情感、书写下文所起的作用。2.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答案】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解析】根据题后关于“任公子”的注释,结合全诗内容进行分析。注释说:“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鱼。”由此不难得出答案。二、温故知新 夯实基础知识点1. 意象知识点2. 形象知识点3. 意境三、典例剖析思维拓展考点1. 意象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分)(2015天津卷高考试题)雨过至城西苏家(宋)黄庭坚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注】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1)诗中描写了春雨后的哪些景象?(2分)(2)结合诗句说明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4分)(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答案】(1)尘土涤净紫烟渐散雨过日丽红花沾雨 柳色葱翠(2)对仗,如“花飞”对“柳拂”,“红香湿”对“绿色匀;拟人,如“柳拂;”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运用通感)进行描写,如“衣袖红香湿”。(3)雨后天晴访友喜悦之情;仕途上的踌躇满志或忙中偷闲的快乐。 【解析】(1)回答此题,需要能够找出诗歌中的意象,然后根据意象间联系概括景象。(2)回答此题,需要在阅读诗歌的基础上明确颈联,然后根据颈联内容判断艺术手法,可以从描写,抒情,修辞手法的角度回答。(3)回答此题可根据前两题的答案,然后结合诗歌内容,答案就呼之欲出了。【易错点】学生对意象理解不正确,寻找不全面,然后展开联想时不准确;艺术手法判断失误或者不全等。【方法点拨】(1)寻找意象,合理联想,准确概括。(2)判断艺术手法,选择诗句解析。(3)根据诗歌意象体会意境,明确诗人的思想感情。考点2. 形象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11分)(2017年全国卷II卷)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注】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答案】(1)BD(2)首联表现了苏轼乐观、旷达、洒脱的性格特点;化用了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之句,兄弟二人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此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表现了苏轼乐观旷达、洒脱的性格特点。【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尾联用典的意图。应结合全诗以及典故的内容分析。B项“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错,诗歌的标题是“送子由使契丹”,而典故中李揆因担心被扣留,不认自己是“唐第一人李揆”,可见诗人此时运用典故的目的应与李揆有相同之处。D项“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有误,这两个选项都忽视了子由出使契丹这一背景以及李揆典故的内容。(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作品形象。首联中,“云海”交代了二人的处境,即天名一方,用“相望”说明二人情深意重;而从诗歌标题来看,苏辙即将远赴契丹,面对此情此景,“那因”二字道出诗人那豁达的胸怀,哪里会因远别而泪沾双襟!【易错点】忽略典故内容及背景;回答第二问时忽略标题内容。【方法点拨】鉴赏人物形象,先找出有关人物描写的诗句,然后分析人物形象特点,接着联系诗歌主旨分析原因,最后明确思想感情。考点3. 意境例1.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8分)(2017年天津卷)太湖恬亭(宋)王安石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更待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3分)(3)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3分)【答案】(1)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2)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碍。表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3)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以景结情。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通过对诗歌中意象的分析联想概况画面。(2)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诗人在优美的景象中,情绪处于一种闲适的状态。(3)本题考查鉴赏诗词的艺术手法,就是把握景、情、意之间的关系。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把握,即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手法。【易错点】心境理解不正确;艺术手法判断失误。【方法点拨】判断艺术手法,选择诗句解析,然后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四、举一反三 成果巩固 考点1. 意象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11分)(2018年马鞍山市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监测)秋杪江亭有作刘长卿寂寞江亭下,江枫秋气斑。世情何处澹,湘水向人闲。寒渚一孤雁,夕阳千万山。扁舟如落叶,此去未知还。【注】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后,前往南巴的途中。(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开头选用“寂寞”一词,准确地表达了诗人写作这首诗歌时的情绪,这种情绪贯穿全诗。B“江枫秋气斑”写了江枫经霜变红的过程,但因内心愁苦,作者丝毫感受不到自然之美。C颔联触景生情,诗人由眼前舒缓闲适的湘水引发联想,对不公正、险恶的世情感慨万分。D尾联中作者由“扁舟”联想到自己被贬放逐的现状,用“落叶”表达了回归故乡的愿望。E“秋杪江亭有作”说:时值秋末,诗人在江亭看景观物,有感而作。诗的内容紧扣诗题。(2)诗歌的颈联为什么要写“孤雁”和“千万山”?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1)B、D (共5分,答出B、D中任意一个得2分,答出两个得满分)(2)“孤雁”和“千山”是诗人在江亭所见的景物。这两种景物勾起了作者的联想,景中寓情。(2分)“孤雁”表现了此时诗人的真实处境是孤独无依的。(2分)“千万山”写出了诗人此去前路险远,也写出了人生之路前途迷茫。(2分)(共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解析】(1)B项,“作者丝毫感受不到自然之美”分析不当,作者已经看到了枫叶的变化,诗中描写枫叶变红正是为了表达愁苦之情。D项,“用落叶表达了回归故乡的愿望”分析错误,“扁舟如落叶,此去未知还”是说诗人乘坐的小船像落叶一样漂泊而去,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借“落叶”表达漂泊无依的愁苦。(2)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及情感的鉴赏能力。解答时先找到意象所在位置,解释意象的表层含义,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及写作背景分析意象的作用。本诗中,“孤雁”和“千万山”都出现在诗歌的颈联,“寒者一孤雁,夕阳干万山”都是诗入看到的的景象,联系写作背景可知,这里的“孤雁”恰恰是诗人的象征,而千万山遮挡视线则正反映出诗人对前途的迷茫之感。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1分)(2017福建四地六校月考)对雪杜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世说新语。黜免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老翁一家只剩一人的情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写出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D.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E.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2)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答案】(1)C3分、A2分、E1分(2)诗歌第二联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表现自己在战乱之中内心的悲凉;同时呼应诗歌标题“对雪”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做铺垫,有利于突出诗歌忧国忧民的主旨。【解析】(1)A应为用“独”写诗人自己(“老翁”)的处境。C项“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错误,这句诗是写炉火燃尽的情景。E项“壮志难酬”错误,诗歌中没有体现。(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作品形象。首先能够从意象中明确时间,准确找出“云”“薄暮”“雪”“风”等意象,然后明确抒情方式,结合标题体会诗歌主旨。考点2. 形象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11分)(2017河南南阳期中质评试题)山中寡妇杜苟鹤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注】纳税:缴纳丝税。征苗:征收青苗税。(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联第一句写丈夫因当兵死于战场,女人只好孤苦一人住在山中的茅草屋中,概括地写出了农家妇女的不幸遭遇和悲苦命运。B颔联的“犹”字和“尚”字两个副词极具表现力,有力地揭露了官府不顾百姓死活、横征暴敛的罪行,揭示了百姓难以活命的原因。C颈联写反动官府残酷掠夺所造成的结果:“野菜和根煮”、“生柴带叶烧”,形象地渲染出山中寡妇生活艰难的境况,很有艺术感染力。D在诗的尾联,诗人直接抒情,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统治者,强烈控诉了统治阶级无孔不入的剥削罪行,表达了对被剥削者的深切同情。E这首诗语言朴素,通俗易懂,人物形象鲜明,诗人的情感通过人物刻画和生活场景描写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2)这首诗运用什么描写方法刻画出山中寡妇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6分)【答案】(1)(5分)A、D(2)(6分)本诗主要运用肖像描写和行动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突出地表现了山中寡妇饱受剥削、生活极端贫困的特征。她即使住在山中,也逃脱不了沉重的赋税。她穿的是粗糙的麻布衣服,鬓发枯黄,面容憔悴,生活的摧残使她未老先衰,也衬托出人物内心的痛苦。官府的残酷掠夺使她只好挖来野菜连根一起煮着吃,新砍来的柴火“带叶烧”,其生活困苦之状让人难以想象。(概括出描写方法和人物特征2分,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4分。意思对即可。【解析】(1)A项“因当兵死于战场”错解词意,是死于战乱;D项“直接抒情”、“矛头直指”、“强烈控诉”均不恰当,尾联是生发议论,不是抒情。(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5分)(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作品形象。回答此题首先要明确刻画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然后结合诗句概况山中寡妇的形象特点,最后结合诗句进行分析。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题目。(10分)(河南郑州实验高中2016届第五次质检)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欧阳修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解带西风飘画角,倚栏斜日照青松。会须乘醉携嘉客,踏雪来看群玉峰。【注】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期间。怀嵩楼为“昔人”唐代名相李德裕贬为滁州刺史时所建。(1)第二联所写景物有什么特点?(4分)答:(2)简要分析这首诗中的诗人形象。(6分)答:【答案】(1)不畏寒霜,富有生机。深秋时节,霜林木落,群山争出,野菊竞放。(4分)(2)诗歌塑造了一个身处逆境,却能够自我开解,旷达、乐观的诗人形象。(2分)首联诗人登楼远眺,于云烟弥漫中追怀历史,借古伤今,流露出贬谪的感伤情怀;颔联写霜后争出的山峰和盛开的菊花,表现出诗人不畏政治风霜的风骨;颈联则以解带西风的举止和暮色中挺立的青松,透射出诗人从容面对政治风雨的那份潇洒和从容;尾联遥想冬日重游,气象恢弘,仍是以景物暗喻人品。【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此句写景,需找出句中意象,如“霜林”“后山”“野菊”“酒”,然后结合诗句明确景物特点。(2)本題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分析诗入的形象,可从诗人的言行举止、环境描写、意象运用等角度进行分析。如“争出”写出了群山争相露峥嵘,大自然的勃勃生机。表现出作者不畏政治风霜的嶙峋风骨。“解带”“倚栏”写出诗人面对凛列的西风,解带披襟而笑纳之;红日西坠,耳闻悲鸣的画角,倚着栏杆,胸怀更加豪雄,写出了诗人的乐观豁达的情怀。考点3. 意境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11分)(中原名校20172018学年第四次质量考评)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宋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凭阑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注】溧水,今江苏省县名,周邦彦贬任溧水县令,本篇为此间所作。社燕:于春社时飞,秋社时归去故称。翰海:沙漠。这里泛指遥远、荒僻的地方。(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上阕一、二句用词新颖,“老”写出雏鸟在风雨中羽毛渐丰,历练成长的过程;“肥”写出了梅子受到雨水滋润,圆润饱满的形态,富有动感。B上阕“人静”句以乌鸢在夏日宁静的山间无所事事、自得其乐,反衬公务之劳顿,突出词人对仕途生涯的厌倦。C“新绿溅溅”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既描绘了溪水映衬碧树的绿意,又仿佛能够听到流水声的悦耳潺潺。D“歌筵畔”一句写出词人希望在歌舞和美酒中暂时入眠,体现他放达乐观,不畏愁苦的情绪。E上阕“凭阑久”句承上,意谓上述景物,均是凭栏眺望时所见。“黄芦苦竹”,用白居易琵琶行中“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之句,点出自己的处境与被贬谪的白居易相似。(2)下阕措辞婉转,情感曲折多变。结合词句,对此加以分析。(6分)【答案】(1)选B给2分,选D给3分 (2)下阕情感曲折多变,作者先以“社燕”白比,“年年”写出多年宦海漂流,无处寄身的愁苦;(2分)“且”宁婉转地写出作者寻求暂时的解脱,借酒浇愁,忘记身外的功名利禄,(1分)“不堪听”又进一步写出江南游子听闻管弦丝竹引起的伤感,(1分)最后“先”、“容”义是权宜之计,姑日:借醉卧而眠忘记眼前烦恼,作者处处想摆脱,处处又有愁绪,情感曲折地表达了无法排遣的愁苦。(2分)(酌情给分)【解析】(1)B“反衬公务之劳顿,突出词人对仕途生涯的厌倦”不妥,只是反衬作者“心情苦闷”。D应是“体现他有着摆脱不了的愁苦”。(2)回答本题首先要明确下阙有哪些意象,确定下阙情感基调,然后体会诗人情感转折原因,抓住主要意象体会不同情感,最后得出答案。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2015年福建卷)秋夜纪怀宋陆游北斗垂莽苍,明河浮太清。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还思散关路,炬火驿前迎。(选自四库全书本放翁诗选)【注】眀河:银河。太清:指天空。散关:即大散关。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1)第二联写景精细,请简要分析。(3分)(2)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3分)【答案】(1)上句写微风穿过树林,叶子悄然落下;下句写露水沾湿秋草,百虫呼叫;全联细致地写出了秋夜的寂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2)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诗人虽秋夜病卧,仍壮心不已,念念不忘昔年在大散关的战斗生活,还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属于诗歌意境题。题干已经给出出了答题的方向,“写景精细”,可见应从写景的角度入手。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如下:先找出诗句中的景物,“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吗”,有“风”“林”“叶”“露”“草”“虫”;然后分析每个景物的特点,风是微风,叶子“下”,露水沾湿秋草,虫是“鸣”;接着把这些景物物合为一处,分析其营造的意境,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语概括,树叶飘落,露水沾湿秋草,虫“鸣”以声衬寂,写出秋夜的寂静。(2)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题干问的是“第三、四两联”,就要奔向诗歌的最后两联。诗歌中景物的表现方式有:直接表达感情,此时要注意抓感情词:借助景物或事件来表达感情,此时要注意抓住景物的特点。五、分层训练 能力进阶 【基础达标】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1分)(吉林省实验中学2016届八模试题)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注】:此处是引用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孔子想从政,在渡口向隐者问渡口的所在,隐者不说,嘲笑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1)本诗的首联借助了哪些意象写出了“早寒”的特点?请试简要分析。(5分)(2)本诗的颈联、尾联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赏析。(6分)【答案】(1)诗人捕捉到落叶、大雁和北风三种最具代表性的事物,写出了“早寒”特点,(3分)树叶飘落、鸿雁南飞的深秋景象突出了“早寒”特征,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寒冷氛围。(2分)(2)颈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来抒发思乡之情。“乡泪客中尽”实写自己的思乡之情,“孤帆天际看”写诗人想象家人在遥望天际的归舟,盼望自己回家,一实一虚,尽显思乡之情。(手法、情感、赏析各1分)尾联用典和烘托,表达了对前途的迷茫。“迷津欲有问”,借孔子与隐士间关于从政与隐居的冲突,表达了自己隐居与从政难以抉择的矛盾心理。“平海夕漫漫”,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象完全烘托出诗人的迷茫心理。(手法、情感、赏析各1分)【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首联中的意象词有“木落”“雁”“北风”,这些都是秋季具有代表性的景物,诗人以秋景点秋,给人以寒意;“北风”一词给人以寒冷之感,营造了寒冷气氛,从而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颔联中“乡泪”直接表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为实写;“孤帆天际看”写诗人想象家人在岸边遥望天际的孤舟的情形,为虚写,故此联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由注释可知,尾联“迷津欲有问”为用典,诗人用典故表达自己内心的矛盾;“平海夕漫漫”写天近黄昏,漫漫无边的景象,烘托了诗人迷茫的心理,故运用了烘托的手法。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11分)(河南平顶山2016届调研试题)溪上作二首(其二)陆游伛偻溪头白头翁,暮年心事一枝筇。山衔落日青横野,鸦起平沙黑蔽空。天下可忧非一事,书生无地效孤忠。 东山七月犹关念,未忍沉浮酒盏中。【注】东山七月,是诗经豳风中的两篇,前者写周公东征后战士归途思乡的情绪及凯旋的喜悦,后者写西周时期农夫们一年的劳作活动。(1)诗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5分) (2)诗歌尾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6分)【答案】(1)(6分)虽年老体衰(伛偻溪头,白头拄杖)(2分)仍忧国忧民却报国无门(2分)的一介书生。(1分)(若答其他,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2)(5分)用典(用诗经豳风中东山来代指宋金战事,用七月代指国计民生。)(2分)含蓄地抒发了对军国大事、民生疾苦执著的关心、挂念(2分)和虽忠心耿耿却报国无门的孤寂与感慨。(2分) (若答其他,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答题时,抓住“伛偻溪头”“白发”“一枝筇”等词语可概括出年老体衰、身身处暮年的特点;由颈联“天下可忧非一事,书生无地效孤忠”可以概括出主人公是一个心忧天下却报国无门的一介书生。也可以根据尾联的“犹关念”“沉浮”等词语来分析。(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通过注释可看出,尾联运用了用典的艺术手法。诗人选用了诗经中的两首作品,一首是表现周公东征的东山,另一首是表现民众劳作的七月。联系诗人生活的时代和他一贯的发国志士形象,可以联想到,东山应代指宋金战事,七月应代指风雨飘摇中民众的疾苦,从中可看出诗人对国家大事、民生疾苦的关心。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11分)(安徽1号卷A10联盟2018届高三开年考试题)冬末同友人泛潇湘 杜苟鹤残腊泛舟何处好?最岁吟兴是潇湘。就船买得鱼偏美,踏雪沽来酒倍香。猿到夜深啼岳麓,雁知春近别衡阳。与君剩采江山景,裁取新诗入帝乡。(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这首诗是作者与友人于冬末泛舟潇湘,以记游述怀的一首清逸之作。B首联就题起句,自问自答,点明创作目的;“残腊”即题中“冬末”。C颔联紧承第一联从买鱼、饮酒等生活细节具体展现泛舟潇湘之乐。D作者在尾联表示要采江山之美以入新诗,使得新作传诵到都城长安。E全诗通篇写景,却将诗人内心情感表现得真切丰满,极具艺术魅力。(2)颈联写“猿”“雁”,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6分)【答案】(1) BE(答对一项给3分,两项给5分。)(2)(6分)示例一:读出愁。作者描摹江山风物之美,意在得到朝廷的赏识与任用。夜深猿啼悲凉,春近鸿雁高飞,恬淡愉快的表象下透露出诗人壮志难酬、无奈落寞之情。示例二:读出喜。作者泛舟潇湘,江山风物的美丽令人陶醉,诗句传诵的想象激起壮志。凄凉猿啼,因内心的愉悦而不再悲凉;大雁因春近而辞别衡阳,返回故地,更让人欣喜。(每点3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解析】(1)B项“创作目的”错误,“最多吟兴是潇湘”是冬末泛舟的缘起,而不是作者的创作目的。E项“全诗通篇写景”错误,首联中的“好”力抒情,尾联也不是写景。(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作品形象的能力。回答此题首先要明确“猿”“雁”意象的故有意义,然后结合诗句从悲喜两个方面去解释,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能力提升】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11分)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八)庾信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注】庾信:南北朝时期诗人,辅佐梁元帝,出使西魏被扣留,西魏灭梁后被迫仕魏,后北周取代西魏又仕北周,本诗为仕周时期所作。(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A诗作前半篇写中夜操琴、书卷满床的情景,后半篇写白露明月、萤火飘流的秋色,构成凄清孤寂的意境。B“寻思”两句直抒胸臆,不仅有故国覆灭、封侯梦想破碎的叹惋,也有当下不能为国建功的自嘲。C“虽言”两句运 用庄周梦蝶的典故,自己如同那个可以齐物我、一是非、在轻飘飘的达观世界中自适其志的庄周一样,梦为蝴蝶、忘怀自身,就可以摆脱时刻相随的愁思。D“残月”两句由“中夜”暗渡而来,表达出时光流逝而诗人却不能回国辅政尽忠的无限惆怅之情。E“露泣”两句由“新秋”而来,烘托出诗人凄凉哀伤、虚无烦乱的内心状态,用词精切,对仗工巧。(2)本诗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的“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都使用了“琴”“书”两个意象,所抒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6分)【答案】(1)CD(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2)本诗中的“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是说中夜生起愁思,于是弹琴读书。幽幽琴声响遍屋里,诉说着无边无际的愁,满床书卷翻遍,愁思难解。通过“琴”“书”等意象抒发了无法解脱的深广复杂的愁苦、忧思之情。(3分)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乐琴书以消忧”是说弹琴读书能获得快乐而消除忧愁,通过“琴”“书”等意象抒发了摆脱忧愁缠绕的官场生活,回归田园的快乐之情。(3分)(每点3分,共6分)【解析】(1)C,虽言句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虽言”、“定自”两个虚词却是重点,虽然梦为蝴蝶、忘怀自身,就可以摆脱时刻相随的愁思;无奈自己绝对不是那个可以齐物我、一是非、在轻飘飘的达观世界中自适其志的庄周。通过反用典故;表明“愁”之无可消释。D“辅政尽忠”无中生有,此时梁已被灭;这里表达的是时光流逝而诗人却年年如故的悲哀之情。(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作品形象的能力。回答此题首先要体会不同诗歌中琴和书的意象特点,然后对比两首诗歌的思想感情,体会意象的象征意义,便可得出意象的不同。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11分)(山西四校2015届第三次联考试题)遣悲怀元稹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注】元稹的原配夫人韦氏病逝后,元稹写了不少悼亡诗,此为其中一首。谢公:指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他的侄女谢道韫。黔娄:战国时齐国的一位贫士。(1)首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