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产权理论对会计学的发展_第1页
现代产权理论对会计学的发展_第2页
现代产权理论对会计学的发展_第3页
现代产权理论对会计学的发展_第4页
现代产权理论对会计学的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代产权理论及其对会计学的启示摘要产权在本质上是由人在使用稀缺物时所发生的与他人之间的行为关系或制度安排。现代产权理论认为,经济学在本质上是对稀缺资源的产权问题研究,因此,经济学的一切问题都是可以在产权理论框架分析的。虽然产权在法律上界定清晰是交易的前提,但由于交易成本为正,产权并非在事实上完全界定清楚了,所以,自由交易从而契约关系在本质上是一个通过定价而对产权进行再界定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资源配置向更优点不断收敛的过程。未界定的产权作为公共财富被置于公共领域,由交易各方自由攫取,并在各自的约束下最终达到产权博弈均衡状态。最后从这一产权理论思路出发,谈了对会计学发展及影响的几点启示。关键词现代产权理论;会计学启示产权及其制度分析是古典政治经济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的一个传统。但是,从19世纪后期的边际主义革命开始,经济学在力图使它变得更像自然科学那样可用严密的数学工具处理的一门科学的过程中,产权及其制度等因素便从经济学分析的视野中消失了。这一点集中体现在新古典主义的一般均衡理论体系中。由于该理论假定交易费用为零,信息完全等,经济人追求最大化的交易行为可使资源配置达至帕累托佳境,而一切产权、制度、组织甚至国家都是多余的。虽然在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中,存在企业理论和外部性理论,但是,企业在它那里只是一个投入产出的黑箱,因而企业理论充其量只是一个生产函数理论,无力解释企业内部复杂的契约关系和企业效率;而它对外部性的看法则偏执地沉浸于“庇古教条”之中,无视外部性问题的相互性及其产权本质。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在1937年和1960年两篇经典论文中对新古典主义这两个方面发起了进攻。他通过引入交易费用概念,成功地把产权和制度因素重新纳入经济学的分析框架里,从而推动了现代产权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和现代企业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在现代产权理论看来,现实的经济世界,交易费用不仅为正且通常十分巨大,因此产权不再是无关紧要的了,而是影响经济组织和资源配置效率以及经济增长十分重要的因素。由于产权经济学家们的努力,现代产权经济学在解释个人的激励行为、企业与市场的替代、企业制度变迁、经济发展等许多重大问题上表现出较佳的“业绩”,不仅使其成为现代经济学的一门显学,而且对于经济学和管理学相关学科的发展均产生了重要影响。我们在这里介绍现代产权理论,是想看一看产权理论的分析方法是否可以对会计学的研究有所启示。因此,本文拟对产权概念的分析为起点,从经济学的核心话题即资源配置效率的角度,介绍产权的起源、变迁以及产权交易的理论;在此基础上,力图对现代产权理论的基本分析方法作一个限于作者水平的理论概括;最后,就现代产权理论及其基本分析方法在会计学中的运用谈几点不成熟的想法。一、产权的定义和功能(一)产权的定义产权或财产权利(propertyrights),据说在经济学界是一个比较混乱的概念,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赋予它不同的含义。即使在现代产权经济学的论著中,其定义也不尽相同。下面我们引出几例权威的产权定义。著名的产权经济学家阿尔钦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把产权定义为:“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伊特韦尔等,1987,中译本(下同),第1101页)在这里,社会强制,可以是由国家的法律来实施,也可以是由通行的伦理道德规范或习俗来实施;经济物品,是指能给人带来效用或满足的任何东西;如果从狭义上说,财产只是有形的外在稀缺物,而从广义上讲,它还可以包括一切无形的稀缺物,如商誉,人力资源等;权利在这里是复数,不仅包括人们通常说的使用权、转让权、收益权等多种权利,而且在每一类权利中,财产的所有者在社会强制下还拥有多种可选择的权利,例如转让权,他既有权选择市场拍卖的方式转让财产,也有权选择赠予的方式转让他的财产。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开山鼻祖科斯,在现代产权理论的经典论文中,把产权定义为财产所有者的行为权利,即可以做什么和不可以做什么的权利。他说:“我们说某人拥有土地,并把它当作生产要素,但土地所有者实际上所拥有的是实施一定行为的权力。土地所有者的权力并不是无限的。对他来说,通过挖掘将土地移到其他地方也是不可能的,虽然他可能阻止某人利用他的土地,但在其他方面就未必如此。”(科斯,1960,中译本(下同),第123页)科斯在这里是从外部性的角度来定义的,以便说明“行使一种权利(使用一种生产要素)的成本,正是该权利的行使使别人蒙受的损失不能穿越、停车、盖房、观赏风景、享受安谧和呼吸新鲜空气。”(科斯,1960,第123页)所以,在科斯看来,外部性在本质上就是一个产权问题。虽然另一位产权经济学家德姆塞茨也是从外部性的角度来定义产权的,但是,他更强调产权的功能和作用。他说:“产权是一种社会工具,其重要性来自以下事实:产权帮助人形成那些当他与他人打交道时能够合理持有的预期。这种预期通过法律、习俗以及社会道德等等表达出来。”因此,“产权具体规定了如何使人们受益,如何使之受损,以及为调整人们的行为,谁必须对谁支付费用。”(德姆塞茨,1988,中译本(下同)第129页)所以,产权在这里是作为一种制度安排,以规范人们的行为,使外部性内部化。菲吕博腾和配杰威齐在综述现代产权理论时,对产权下了一个认为能为大多数人认可的定义,即“产权不是指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是指由物的存在及关于它们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它是一系列用来确定每个人相对于稀缺资源使用时的地位的经济和社会关系。”(1972,中译本(下同),第204页)他们认为,这一定义基本上符合罗马法、普通法和现行的法律,以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对产权的理解。虽然上述有关产权定义的表述各不相同,但是我们认为,现代产权经济学对产权概念具有以下共识:第一,产权不再简单地被看作人与外界稀缺物之间的关系,而是看作人在使用这一稀缺物时所发生的与他人之间的行为关系。正如德姆塞茨所说:“在鲁滨逊。克卢索的世界里,产权没有用武之地。”(德姆塞茨,1988,第129页)这一认识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所有制或所有权的生产关系性质是相通的。第二,产权不只是所有权,而是一组权利束,它不仅包括产权行为主体可以行使的各种权利,而且还包括不可行使的权利。正如科斯所说:“对个人权力无限制的制度实际上就是无权力的制度。”(科斯,1960,第204页)第三,产权作为一种人造的社会工具或制度安排,在协调和规范人们争夺稀缺资源行为的过程中必须得到社会的强制实施,否则,产权就是“一纸空文”,毫无意义可言。我以为,这三点共识是对产权概念基本性质的界定,其他一切分歧主要是源于研究的视角不同。(二)产权与交易费用谈到产权,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交易费用(transactioncosts)概念。尼汉斯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里把交易费用看成是起因于产权的转移,即由于产权的分散和交易才导致交易费用的存在(伊特韦尔等,1987,第730页)。这就是说,在一个人的世界里虽然存在生产费用,但由于没有产权,也不需要交易,从而也就不存在交易费用。从这个角度看,交易费用产生于产权主体之间的交易摩擦。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斯蒂格勒和威廉姆森都把交易费用形象地比喻为物理学中的摩擦力。我们知道,在传统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中是没有交易费用的,是科斯在1937年首先把交易费用因素引入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此后,人们运用交易费用分析方法,推动了经济学的许多新发展。但是,交易费用并没有取得一个一致的意见。在经典的交易费用论文中,科斯把交易费用主要概括为发现相对价格的成本和签订合约的成本。(科斯,1937,中译本(下同),第6页)但是,后来的一些经济学家趋向于把交易费用作更宽泛的理解,认为交易费用就是一切制度运行的成本,是除生产费用以外的一切成本。我个人认为,如果这样来理解,交易费用就是一个十分不好定义的概念。所以,我比较赞同马修斯对交易费用所下的定义。他认为,交易费用是事前发生的为达成(arranging)一项合约而支付的成本和事后发生的监督(monioring)、贯彻(enforcing)该项合约而支付的费用(Matthews,1986)。从这一定义来理解,那么,交易费用可以细分为以下六个方面的费用支出(Thrainn,1990,pp.5):(1)搜寻有关价格分布、产品质量和劳动投入的信息;(2)为寻找对已有利的价格或交易位置,买卖双方进行的讨价还价;(3)合约签订过程中的各项开支;(4)监督合约的执行,了解对方是否遵守合约的条款;(5)当发现对方违约时,强制合约执行,并发现所造成的损失;(6)保护产权,以防止第三者侵犯。虽然交易费用起源于产权交易,但是,产权制度的不同安排,直接影响交易费用的大小。科斯定理指出,在交易为零时,产权作任何安排都是无所谓的;但在交易费用为正时,产权对资源配置的效率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张五常极而言之,把产权制度的不同安排从而交易费用的大小,看作是决定一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三)产权的种类产权一般可以分为私有产权和共有产权两个基本大类。私有产权,是指财产权利完全界定给个人行使,即个人完全拥有对经济物品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排他性权利,即完全受个人意志的支配。但是,私有产权并非是指各种权利永远不可分地完全掌握在个人手中,也就是说,私有产权具有可分割性、可分离性和可让渡性,正是由于这一特性,私有产权制度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共有产权或公共产权,是指财产的权利界定给公众行使,即任何人在行使对公共资源的某项选择权利时,并不排斥他人对该资源行使同样的权利。例如,我到公海里以怎样的方式捕鱼的权利,与他人在此海捕鱼的权利是完全一样的。纯粹的共有产权与私有产权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共有产权不具有排他性,任何人都可以为使用共有的财产而没有障碍地进行竞争。因此,共有产权不具有可分割性、可分离性和可让渡性。换句话说,一旦财产可分割、可分离和可让渡,它就不再是共有产权了。正由于共有产权具有这一性质,因此,共有产权的必然趋势是,外部性问题的无限扩大,即资源的无限耗尽。纯粹的共有产权和私有产权是两个极端。除此之外,在它们的中间地带,还有其他各种形式的产权,例如,社团产权、集体产权(或公有产权)等。需要指出的是,现代产权经济学主要是以私有产权为研究对象,因而,对其他产权的研究便主要是在参照私有产权的性质和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的比较研究,所以,现代产权理论以效率为中心,对共有产权尤其是对公有产权基本上采取的是批判的态度。(四)产权的功能1.产权有助于人们在交易时形成合理的预期。在一个资源稀缺的外部世界,人们不仅为争夺资源而相互竞争,而且还相互合作。无论是竞争还是合作,作为一个有序的竞争与合作秩序的形成,是以人们有合理的预期为前提的。即使简单的以物易物交换活动,也离不开合理的预期,这就是“只有通过双方一致的意志行为,才能让渡自己的商品,占有别人的商品”(马克思,1975,第102页),换句话说,交易双方都相信任何一方不会使用超经济的力量将自己的物品掠走。人们之所以会形成这一合理预期,是因为产权界定了人们之间财产权利的边界,即“他们必须彼此承认对方是私有者。”(马克思,1975,第102页)2.产权为人们的经济活动提供了激励。由于产权明确地界定了人们在行使权利过程中的行为边界,以及如何承担其成本,如何从中受益的边界,也即明确界定了其行为主体的权责利关系,这样,人们在市场交易的活动中既有动力,又有压力,并有积极性去追求产权之利的最大化和成本的最小化。3.产权可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明确界定的产权,使公平、自由的市场交易成为可能。而产权内部的不同权利的可分割性和分离性,有利于人们实行专业化分工,提高经济效率,并可获得分工和交换的好处;产权的可让渡性,使资源能够十分容易地不断从利用效率和配置效率较低的地方,交换和流动到效率更高的地方,直至最优状态。上述三个方面的产权功能,是相互联系的。明确界定的产权,可使人形成合理的预期,这样人们在竞争与合作的产权交易过程中,就会有积极性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产权主体的这一最大化自利行为过程,也就是产权的不断界定与资源的最优配置过程。二、产权的起源与资源配置产权,作为人类社会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是与资源配置相关联的,也就是说,它是为了界定人们利用稀缺资源之间关系而存在的。因此,产权经济学从资源配置的角度研究了产权的起源。虽然研究产权起源可建立不同的模型,但我认为,诺思和德姆塞茨从人类发展史的角度所作的关于产权起源的案例研究,更具有真实性,也更符合产权的性质和基本功能。(一)诺思的排他性公有产权起源模型诺思认为,在人类的史前时期,人类赖以为生的动植物的供应是无限的。因此,每个新增劳动力的报酬便都是固定不变的,也就是说,在那时人类社会不存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制约,以致于人口的增长会导致产出成比例地增长。如果某一地区的人口扩张威胁到食物的供应时,群落就会分化并迁移到新的地区。所以,只要动植物资源是不稀缺的,当时就没有必要建立排他性产权,也就是说,建立动植物资源的排他性产权无收益可言,而成本十分昂贵,于是,自然资源被当作共有财产,由人类自由获取。直到人口扩大到动植物资源的供给被充分利用的程度,人口的进一步扩张就会导致狩猎和采集劳动的边际产品的下降;另一方面,人口压力持续增大,使得人类为争夺日渐稀缺资源的竞争激烈起来,并使获取自然资源的劳动时间变得相对“昂贵”,这时,建立自然资源的排他性产权便是有利可图的了。所以,诺思总结道:“解决史前人类所面临的公有财产的两难困境的办法就是建立排他性的公有产权。当动植物相对人类人口的需求还算丰盛的时候,就没有激励机制去承担因建立对动植物的产权所产生的费用。只有在稀缺性增大的过渡时期,才值得去承受建立和行使产权所必需的费用。”(诺思,1981,中译本(下同),第95页)从产权演变的历史来看,最初的排他性公有产权是出现在原始农业中。因为农业的产权效率优于狩猎业。这种排他性公有产权,首先是不准外来者享用该群落的公有资源;然后才制定规则、禁忌和戒令,限制内部人员开发和利用资源的程度。由于群落的规模较小,就能够比较容易地监督其成员的活动,以确保集体行为不至于过分使用公有的、受到保护的稀缺的土地资源。所以,当时建立的产权虽然是群落公有制,但是,其效率相当于私有产权的效率。(二)德姆塞茨的私有产权起源模型与诺思的人口压力模型不同的是,德姆塞茨的产权起源模型是从外部性内部化的角度分析在资源的稀缺性及相对价格变化的条件下,人们如何建立起私有产权。德姆塞茨的案例取自于加拿大东部的印第安猎人在18世纪初建立的土地私有产权制。在这之前,印第安人可以在他们共有的土地上自由地狩猎。由于在皮货商业贸易之前,他们的狩猎活动是自给自足的,虽然也存在外部性,即一个人随心所欲地打猎必造成对其他猎人的成本,但是,这一结果对其他人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谁也不会放在心上”,所以,在皮货贸易之前缺少建立排他性产权的激励。随着皮货商业贸易的发展,皮毛的价值大大提高了,印第安人的狩猎目的也随之从自给自足转变到出售皮毛上来。由于狩猎场是共有的,谁也没有兴趣投资,于是就发生了过度狩猎,前一次成功的狩猎便成为强加于以后打猎者的外部性。这时,为解决外部性而建立排他性产权的重要性突现出来,即只有建立了私有产权,人们才有积极性投资,以最大化资源的配置,而不是过度狩猎。同时,在森林地区建立排他性产权的成本较平原地区为低,而森林地区野兽的皮毛价值又远高于平原上的皮毛价值。所以,当时的印第安人在加拿大东部地区而不是在美国西南部平原地区成功地建立起了土地私有产权制度。德姆塞茨最后总结道:内部化主要来自于经济价值的变化,新技术的发展和开发新市场所产生的变化,以及以往的产权不再适应这种变化,这时,只要内部化的收益大于内部化的成本,人们就会适应其变化,建立新的产权制度以使外部性得到内部化。(三)小结1.产权与资源的稀缺性有关,换句话说,如果资源不稀缺,人们就没有必要建立排他性产权。所以,从产权的最初起源看,当资源的稀缺性达到一定的程度时,人们为了合理地配置资源,以满足其经济利益的最大化,需要通过建立产权制度来界定人们在利用稀缺资源中的权利关系。2.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资源的稀缺性是由多种不同的原因引起的,既可能是由于人口扩张的压力,也可能是由于新的市场机会的出现,还可能由于知识和技术的变化,等等。总之,一旦新的因素打破了原有产权制度的均衡状态后,就会引起人们对新产权制度的需求,以适应变化了的环境。3.资源的稀缺性只是产权产生或变迁的必要条件,还不是充分条件,换句话说,即使因技术和市场条件的变化引起了资源的稀缺性变化,但是,如果建立排他性产权的成本大于其收益,人们仍然没有动力建立排他性产权,资源的无效配置状态便仍然如故。只有当外部性内部化的收益大于其成本时,新的产权制度才有可能提供出来。4.公有产权并非注定就是没有效率的,而劣于私有产权。从诺思提供的案例来看,只要公有产权对外具有排他性,同时对内可以有效地监督和管束成员的外部性行为或搭便车的机会主义行为,它仍然是可以有效率地存在下去的,并可兼顾公平。当然,监督和管束成员的有效性,取决于公有产权的规模不能太大以及对内部成员控制的正式和非正式制度安排的有效性。三、产权交易与资源配置德姆塞茨从外部性内部化的角度分析了产权的起源。作者本人曾主要依据巴泽尔(1989)及汪丁丁(1996)的产权理论,从内部性(Internalities)的角度即产权交易的角度分析了产权的界定及其与资源配置的关系(程启智,2002)。所以,下面的介绍,概括了巴泽尔等人的产权思想以及本人的理解。科斯很早就指出,产权在法律上界定清晰是交易的前提(1959),而产权的自由交易却是使资源不断得到优化配置的过程(1960)。但是,按照巴泽尔的理论,产权即使在法律上界定清晰了,但在事实上并没有完全界定清晰,而且由于交易总是有成本的,因此产权注定永远不可能界定清晰。正因为产权在事实上不可能完全界定清晰,所以,现实的一切交易过程中,如果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就必然会产生所谓的内部性问题。史博普(1989)把内部性定义为,由交易者所经受的但没有在交易条款中反映的利益和成本,它包括正内部性和负内部性:前者如就业者上岗培训而从中得到的好处并没有在劳动合同中反映,后者如卖给消费者的产品有质量问题、生产中的工伤事故等,它们对消费者、雇工等交易者造成的伤害也没有在交易合同中反映出来。由此可见,内部性即是微观经济学中所指的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市场失灵问题。史博普把它定义为内部性,显然是为了创立一个与外部性市场失灵相对应的概念。我认为,从巴泽尔的理论来看,内部性在本质上如同外部性一样也是一个产权问题,即由于产权(虽然在法律上界定清晰上,但)在事实上无法完全界定清晰,而未界定的产权便会作为公共财富被置于公共领域(publicdomain),于是,交易双方在既定约束条件下可自由地进入公共领域攫取未界定的财富,如果一方凭借其信息优势而过度攫取公共领域的财富,就会对处于劣势的交易另一方来带来在交易合同条款中界定的成本,这就是所谓的内部性。由此可见,无论是外部性还是内部性,它们对其他经济主体造成的额外成本即为负或者带来的利益即为正,都是因交易成本为正使产权难以界定清楚而引起的权利的伤害或溢出,从而导致资源配置失效。所以,从产权理论的观点看,区别外部性和内部性就是没有意义的。在这里,交易成本,是指“与转让、获取和保护产权有关的成本”(巴泽尔,1989,中译本(下同),第3页)。换句话说,如果要完整地界定产权,那么,资产的所有者和对它有潜在兴趣的人就必须对它有价值的各种属性有完全的认识,即信息可以不花代价地获得,从而交易成本为零。我们知道,这种交易费用为零的情况只能存在于瓦尔拉斯完全竞争的理想模型中;在现实的世界里交易成本永远不可能为零,因而,产权注定不可能完全地界定清晰。但是,这并不排斥产权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通过自由交易得到充分界定。产权充分界定,是指在既定的技术、制度、知识结构和偏好等约束条件下,交易双方攫取公共领域财富所达到均衡状态时的产权界定水平,亦即一定约束下的“产权博弈均衡点”,此时,交易双方都处于公共领域的边际状态。从效率上来说,产权的充分界定,也就是约束条件下的资源配置最优(程启智,2002)。虽然在现实的每笔产权交易中,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难以达到产权的充分界定水平,但是,从无限重复博弈角度来说,自由的交易可使产权界定向这一均衡点收敛,这即从动态角度来看的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过程。四、现代产权理论分析框架的基本要素根据以上对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介绍,我们将现代产权理论分析框架的基本要素或基本概念概括如下:1.所谓产权,即“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伊特韦尔等,1987,第1101页),它是由人们消费其物品、从这些物品中取得收入和让渡这些物品等多种权利所构成的一组权利(巴泽尔,1989,中译本(下同),第2页),正是这种权利的界定,规定了人们在使用这些物品时“所引起的人们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或规范(菲吕博腾和配杰威齐,1972,第204页)。产权作为社会工具,是为人们之间有效地利用和配置稀缺资源而设立的。2.在现代产权理论看来,任何交易或交换在本质上并非物的交易,而是在“物的掩盖下”,由稀缺物所引起的人们之间权利的交易。而且,“正是这组权利的价值,决定了被交换的商品或服务的价值”(德姆塞茨,1988,第128页)。进一步说,经济学在本质上就是对稀缺资源产权的研究,因此,“经济学的问题,或价格如何决定的问题,实质上是产权应如何界定与交换及应采取怎样的形式的问题”(菲吕博腾和配杰威齐,1972,第205页)。根据这一观点,经济学的一切问题至少是微观经济学的问题都是可以在产权理论框架内分析的,因为经济学分析的核心就是市场价格问题。3.虽然产权在法律上界定清晰是交易的前提(科斯,1959,中译本(下同),第51页),但我们进一步认为,并非产权在事实上都完全界定清楚了,所以,产权交易从而契约关系在本质上是一个通过定价而对产权进行再界定的过程(程启智,2002),这一过程也是资源配置向更优点不断收敛的过程。但在现实中,因为交易总是有成本的,所以,产权在交易过程中从来就没有也不可能被完整地界定清楚,也因此,一般均衡理论所证明的帕累托佳境在现实中永远不可能达到。4.所谓交易成本在这里是指,“与转让、获取和保护产权有关的成本”。(巴泽尔,1989,第3页)。换句话说,如果要完整地界定产权,那么,资产的所有者和对它有潜在兴趣的人就必须对它有价值的各种属性有完全的认识,即信息可以不费代价地获得,从而交易成本为零。我们知道,信息完全且交易成本为零,是瓦尔拉斯完全竞争理想模型中的分析要素,在这种理想状态中,由于产权被完整界定了,交易中稀缺资源的每一种有价值的属性及其用途便都能够得到完全的定价,所以,在那里制度和组织是多余的,价格足以解决所有的配置问题。但现实并非如此,交易成本不仅为正,且十分昂贵,因而,产权、制度和组织(包括政府)就有存在的必要。5.由于交易成本为正,在每桩交易中没有界定的权利就会作为公共财富进入“公共领域”(publicdomain)(巴泽尔,1989,第4页)。有人把公共领域里的全部资源的价值叫做“租”(汪丁丁,1995;1996)。由于参与交易的各方有着不同的知识结构和偏好,不同的技术条件和心理约束等等,所以,对公共领域租的价值便有着不同的评价,并且有着不同的追租成本。只有那些对租的评价超过其追租成本的人们才会花费资源,到这一公共领域中去攫取(capture)未被界定的财富,直到其边际所得等于边际成本为止,这时“产权博弈”便达到某种均衡状态(汪丁丁,1996)。6.由于交易成本为正,产权注定是不可能完全界定清楚的。但是,这并不排斥产权的充分界定。我们认为,产权充分界定是指在既定的技术、制度、知识结构和偏好等约束条件下,交易双方攫取公共领域财富所达到均衡状态时的产权界定水平,亦即一定约束下的“产权博弈均衡点”,此时,交易双方都处于公共领域的边际状态,也就是可使交易双方在公共领域边界却步的均衡点(程启智,2002)。从效率上来说,产权的充分界定,也就是约束条件下的资源配置最优。7.由于公共领域中的资源是没有被界定的产权,也即公共财富,人们就会对它进行过度攫取,从而导致如同公地那样的悲剧(Hardin,1968)。所以,产权不能被完整地界定,相对完整界定而言,其资源配置的效率是低的,这即所谓的市场失灵。所以,从现代产权理论的角度看,解决市场失灵的途径,最终仍然要回到市场。但是,这时的交易成本应该是更低的,从而产权可达到更充分的界定水平。五、现代产权理论对会计学发展的影响的思考1.产权界定是会计产生的基本动因之一。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度量衡是源于产权界定的需要,即每个人之间包括国家与个人之间的产权边界必须划分清晰,因而需要度量衡。由此可以推论,历史上度量衡的统一,是一次重大的产权制度变迁,它大大地降低了产权界定和交易的成本,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会计的产生可能也是源于产权界定的要求。西班牙的数学家、法学家基耶戈杰里。卡斯基洛就认为,会计核算的对象是契约,核算的目的就是反映契约双方的法律权利和要求。如同度量衡不统一将导致高昂的交易费用一样,会计制度的不统一,也将因交易费用太高而制约产权交易的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