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神农架自然探秘馆(原科考馆)大纲第一部分 神农架百年科考大事记一、近代西方考察者的足迹1888年,英国植物采集家奥古斯丁亨利(18561930)进入神农架地区采集植物标本,是神农架科考的第一人。亨利于1881年来华,1882年至1889年任英国驻宜昌海关医务官。由于他对花草树木的情趣,1885年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在宜昌附近及巴东和长阳采集和收集植物标本。1888年,亨利利用6个月的假期,在湖北西部及四川东部进行了广泛的植物采集活动。亨利在房县采集时,到达了神农架的老君山等地,成为第一位进入神农架的科学考察者。1900年2月至1902年初,英国人威尔逊(18761930)在奥古斯丁之后再次到达神农架及外围地区采集和考察植物,成为神农架科考第二人。威尔逊这次来华受英国维企园艺公司派遣,主要任务是采集珙桐种子和其他可供栽培的园艺植物;来鄂西是受到奥古斯丁亨利的指点。以后威尔逊又于19031905年、19071909年、19101911年再次到湖北西部和四川采集、考察植物和动物(后两次受雇于美国哈弗大学阿诺德树木园)。在他撰写的一个博物学者在华西中,将其所到之处称为“花的王国”、“植物学的天堂”。二、中国组织的第一次神农架科学考察1943年,以房县县长贾文治为团长,农林部中央林业实验所技正王战和湖北省农业改进所林业组主任魏儒林(后改名魏仕贤)为副团长的湖北省神农架探查团,一行138人深入神农架原始森林,进行了为期36天的综合科学考察。探查团于1943年9月20日由房县县城出发,经上达河、九道梁、响峪沟、大九湖、朱公坪(猪拱坪)、台子上登上神农顶及大神农架,后经麂子沟、菜子垭、杜家川,于10月25日返回房县县城,行程600余公里,历时36天。这次探查的具体分工是:由王战、魏儒林、毛杰、陈哲夫担任森林、药物方面探察,王庆延教授、鄂北农场庄巧生场长担任农艺、畜牧、工矿、土壤方面探察。探查内容包括神农架的位置、山脉、河流、气候、土质、森林、农作、畜牧、矿产9个方面。探查结果初步揭开了神农架的神秘面纱,为以后对神农架的科学考察和开发提供了论证基础,开创了我国单纯的学术考察与实用考察相结合的先例。探察中发现了大片原始森林,为神农架成为我国著名的“天然林宝库”提供了重要依据。这次探查还引发了另一个重大的科学发现:王战在前往考察地的途中,于1943年7月在四川与湖北交界处(现归湖北利川县)首次采集到水杉的植物标本,为这一世界著名“活化石”植物的问世奠定了基础。 王战(19112000)三、国家级和省级的大规模考察1976年5月下旬开始,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武汉植物研究所、武汉药检所、神农架林区及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单位联合,对神农架的植被、植物资源和药用植物等进行了综合考察,历时近3年。这是“文革”结束后,我国植物学工作者进行的规模最大的植物考察之一。共有 140 人(分成三个考察队)参加了这次综合考察活动,考察点 120 多处,行程达6500公里,共采集植物标本 10000 余号, 50000 余份。 1980 年,中国和美国植物学家联合考察了神农架林区和湖北利川县水杉分布区。这是建国以来中美植物学家首次进行的植物学联合考察活动。此次考察历时3个月,有 9 位中国植物学家和 5 位美国植物学家参加,共计采集植物标本 2080 号,发表新种 13 个、新变种 2 个、新变型 1 个和新组合 2 个。参加1980年中美联合考察的5位美国植物学家在湖北省利川县谋道的这棵举世闻名的水杉树前合影,1943年7月王战在去神农架考察途中就是在这棵树上采到的第一份水杉标本四、保护区成立前后的考察活动1980年夏季,湖北省政府组成了47人参加的综合考察队,按动物、植物、森林资源、水文、气象、社会经济、自然保护等专业分工,对神农架林区进行了1个月考察,写出了各门类专业报告,充分肯定了在神农架建立保护区的必要性。并肯定了神农架确有金丝猴存在。据此,国际动物界也第一次确信神农架林区有金丝猴存在。1982年神农架成立保护区以来,保护区的管理者和建设者十分重视自然资源的本底调查,多次组织动植物、真菌、地质、水文、土壤、气象等资源考察,并于20世纪末出版了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于2005年编著了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图谱。 五、“野人”与奇异动物考察1976年6月,中国科学院根据当地“目击者”提供的线索,组织了“野人”考察小组,到神农架寻找“野人”的踪迹。这次考察虽然发现了一些疑似“野人”的遗迹和遗物,但并没有见到“野人”。1977年l月,中国科学院会同湖北省人民政府、武汉军区等单位,共同组成“鄂西北奇异动物科学考察队”到神农架开展“野人”考察。这次考察也没有发现“野人”存在的确凿证据。1980年5月“鄂西北奇异动物科学考察队”再次组织“野人”考察,这次考察中国科学院没有直接派人参加。虽然这次考察规模较大,但仍没有与 “野人”相遇,仅发现了疑似“野人”的脚印和粪便。这次较大规模的“野人”考察后,虽然神农架“野人”考察活动仍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但基本都由民间组织自发进行,有些执着的“野人”探寻者,一直坚信神农架有“野人”存在。“野人”之谜也成了家喻户晓的“神农架之谜”,有待彻底揭开。1980年,“鄂西北奇异动物科学考察队”的队员在考察“野人”的途中露营六、其他自然资源的考察活动1979年,华中师范学院黎德武、谭景焱、班继德,武汉市农林科学研究所武惠珍、张新民,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虞佩玉,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费梁,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高凤歧等,分别对神农架的鸟类、兽类、昆虫、两栖类和植被等进行了考察。1981年,华中农学院水产系杨干荣、谢从新等到神农架考察鱼类。1981年,国家商业部组织有关单位到神农架进行食用菌调查,后由华中农业大学教授杨新美主编了神农架林区大型真菌志。1983年9月,参加国际晚前寒武纪天津地质考察讨论会的23位各国地质学家来到神农架,他们冒雨在境内石槽河、乱石沟、大窝坑、矿石山等20多个地点对中、上元古代地质剖面进行了考察。1984年联合国地质学会根据此次考察的地质报告综合分析认为,神农架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前上寒武纪古地层。1984年6月,中国亚热带山区气候组组长、高级工程师沈国权、国家计委区划局总工程师张巧玲抵神农架考察气候。1984年,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孢子植物志编辑委员会的专家来神农架考察真菌与地衣,历时82天,采集标本9000余号。1989年10月出版了陈健斌等编著的神农架真菌与地衣一书。1984年8月,湖北电影制片厂、武汉大学生物系到境内拍摄神农架植被。1984年冬,华中农学院鲁涤非教授到神农架阳日湾南垭等地考察野生腊梅群落。第二部分 走进神农架金丝猴的社会(建议由“神农架金丝猴保护与研究中心”有关人员编写)一、神农架金丝猴的发现(历史)二、神农架金丝猴的保护(历史与现状)经过20余年的保护,神农架金丝猴的数量已由500只增加到1200只。神农架金丝猴的已知栖息地三、神农架金丝猴的科学研究(历史、过程、机构、人物、成果)1.金丝猴种群动态的研究2.金丝猴社会生活的研究3.金丝猴行为心理学的研究4.金丝猴语言的研究解读猴语 科研人员与金丝猴 成为了朋友第三部分 神农架白化动物之迷一、引人瞩目的神农架白化动物在动物中,白色的物种、变种或品种原本就存在,如北极熊(白熊)、白天鹅、白鹳、白鼠、白马、白兔等等,所以不足为怪。但是在神农架,人们发现,在许多平常属于其他颜色的动物中,集中出现了白色变异。这些动物包括白色的熊、金丝猴、麂、松鼠、喜鹊、猫头鹰、蛇等等,就显得有些神奇而引人瞩目。 这只在动物园中展出的“白熊”就来自神农架的山林。 松鼠是一种活泼可爱的小动物,白色的变异使它失去了保护色二、神农架白熊和白蛇发现记20世纪50年代以来,神农架发现的第一只“白化”动物是白熊。1954年夏,神农架田家山药材种植场的一名药农采药时,偶然在熊窝中捉到一只刚足月的小白熊,后被武汉中山公园买去饲养,供游人观赏。1977年6月中旬,神农架的几名林业工人在一个幽深的洞穴里发现了熊窝,并在窝里捕获到一只小白熊。据说,这只白熊,全身被白毛,眼睛是红的,头长尾短,两耳竖立,性情温顺,貌如大熊猫,它高兴时直立起来手舞足蹈,有时还模仿人的动作,十分逗人喜爱。以后人们又在神农架捕获过数只“白熊”。由于熊是大型兽类,又有人们所熟知的北极白熊相比对,因此“白熊”成为了神农架白化动物中的佼佼者。蛇是与人类关系较密切的爬行动物,白蛇传的故事使“白蛇”自古就在中国人心目中占有一定的地位,神农架多次出现白蛇也就格外令人关注。1977年,在神农架九冲乡的东沟村发现了一条白蛇。以后,人们又在神农架地区数次发现白蛇。其中最大的一条白蛇,长约3米,粗约10厘米,浑身雪白,背上有三条清晰的黄色条纹,是1992年6月,神农架保护区老君山管理所所长周功柱在管理所的厨房后发现的。当时这条蛇正在一块岩石上面酣睡。三、在世界各地“白化”动物时有发现除了生活在北极的白熊(北极熊)等少数特例外,失去色素就意味着将自己暴露在自然环境中,尤其对于一些夜行性动物,洁白的颜色使它们失去了夜色的隐蔽或保护,这对于捕食者和被捕食者来说都是不利的。但在世界各地,白化动物仍时有发现。四、“白化”动物出现的遗传学机理在世界上,最著名的“白化”现象出现在印度的孟加拉虎群中,据报道,人们已发现了200多只“白化”孟加拉虎。关于“白化”孟加拉虎出现的原因,生物学家用遗传学机理进行了解释:“白化”基因是染色体上的一个隐性基因,与其相对位的是一个使颜色正常的显性基因。当带有这个“白化”基因的个体与带有正常基因的异性个体交配后,后代中就会出现“白化”基因,一旦两个都带有“白化”基因的异性个体交配后,后代中就会因两个“白化”隐性基因可能同时出现在同一个体的染色体对的同一位点上,而使“白化”表现了出来。于是一只“白虎”就诞生了。其他动物,包括人类的“白化”现象都具有类似的遗传学机理。“白化”使孟加拉虎失去了棕黄色毛被孟加拉虎“白化”基因遗传示意图五、对神农架白化动物的不同解释神农架白化动物多的原因,近年来一直是人们探讨的热门话题。一些专家认为,神农架白化动物多,是由于人类的活动范围扩大和对生态环境破坏加剧,造成动物的生存空间逐渐缩小,种群数量减少的结果。原本动物物种多样性丰富的神农架林区,由于被人类活动区分割而渐陷于孤立状态,残存的动物种群难以与外界交流,近亲交配频繁,出现白化隐性基因纯合的机会自然大大增加。而相对于其他天然植被破坏更严重地区,神农架的深山老林又往往包容了这些体色异常的物种。但也有人认为,神农架的白化动物既然在很远的古代就有了,又比其他地方的数量多且集中,不大可能是一种纯粹的白化现象,而有可能是一些尚未被描述和命名的动物新种。甚至有人认为,神农架的“白熊”,就是第四纪冰期前就在神农架生存的北极熊孑遗的后代。虽然上述观点大相径庭,但与没有实体作证的“野人”和其他一些传闻中的奇异动物相比,探讨神农架的白色动物更有现实意义。它们是已知物种的白化现象还是白色的新种或孑遗物种,利用科学的手段,并不难解决。北极熊(白熊)(左)与黑熊(右)比较第四部分 神农架野人你在哪儿一、 扑朔迷离的“野人”之谜有关“野人”的各种传闻,在世界各地都屡见不鲜,尤其在一些人烟稀少的偏远地区或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中,被称为“大脚怪”、“雪人”、“红毛鬼”的“野人”或怪兽,不时被一些人炒得沸沸扬扬。甚至有人将“野人”与“外星人”的飞碟、频发事故的百慕大三角和尼斯湖“怪兽”等一起列为世界之谜。世界上真有这些在现代动物学著作中没有被收载,也没有真实动物体被发现的神秘物种吗?人们带着好奇、猎奇、探奇的心理,在等待着真相的大白。这幅图描绘的是曾在美国炒得沸沸扬扬的加州大脚怪,但后来证实,这是一个人为编造的骗局早在中国古代,与“野人”有关的记载就在山海经等文献中出现了,这类故事在中国可能已流传了几千年。在神农架,与“野人”有关的传闻也有近百年的历史了。但在1943年房县县长贾文志带领的138人组成的神农架探查团,经36天考察后得出的结论是,神农架没有“野人”存在。当然这次考察的范围和时间有限,“野人”又属于具有一定活动能力的生物,没有发现“野人”踪迹,尚不能作为否认神农架存在“野人”的权威结论。二、神农架“野人”的“目击者”和探寻着据神农架当地的民间传闻,“野人”是一种浑身被长毛,身材高达2米以上,能直立行走和快速奔跑,长相与人相似的怪物。并且有“野人”与当地猎人或村妇性交后产生后代的故事。到了20世纪70年代,自称见过“野人”的人越来越多,有当地村民,地方干部,曾经的军人。甚至在1976年5月14日凌晨,一辆吉普车上的5位林区党政干部和司机一起,集体与“野人”相遇,成为当时最有说服力的“野人”目击集体。这次与“野人”的不期而遇,直接引发了1976年6月开始的,由国家有关科研单位参与的大规模神农架“野人”考察活动和1977年、1980年的“鄂西北奇异动物科学考察”。以后直到21世纪,自称“野人”目击者的人仍不时涌现,由此引发的民间野人考察活动也一直持续不断。有的“野人”探寻者成年累月在神农架活动,期待着与“野人”的见面之日。2007年,一位神农架的药农 称自己亲眼见到了“野人”为了寻找“野人”,这位外来探寻者已在神农架住了十几年 “野人”的忠实探寻者中国科学探险协会珍稀动物考察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三、有人认为神农架不可能有“野人”但就在神农架“野人”考察活动方兴未艾之时,在科学界有人发表了不同的观点神农架没有“野人”,也不可能有“野人”。早在大规模的“野人”考察活动没有发现“野人”存在的确凿证据后,就有动物专家从种群学和生态学的角度分析了神农架不可能有“野人”生存的原因。随后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家和哺乳动物学家也指出,“野人”考察中发现的疑似“野人”的毛发和粪便,都不能证明“野人”的存在。另外,动物分类学家也提出疑问:如果有“野人”,它属于哪一类灵长动物,是属于与人亲缘关系最近的人总科中的猩猩科,还是亲缘远一些的猿总科?难道神农架“野人”与世界其他地方传说的“野人”同出自人总科中一个介于人和猩猩之间的独立分支?如果真有这类动物,为什么迄今为止没有发现过它们祖先的化石?它们的现代个体也是活不见影像资料,死不见尸骨遗存。 猩猩科是动物中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类群,虽然它们中的猩猩(左图)也体被棕红色的浓密粗毛,但身高、体态上都与目击者描述的“野人”相差很远;大猩猩(右图)虽然具有高大的身躯,但毛被的颜色和体态与“野人”有很大差异。四、神农架“野人”你在哪儿迄今为止,已有上百人声称见到过神农架的“野人”,300多人在神农架地区的不同地点发现了“野人”遗留的“脚印”、“毛发”、“粪便”、“休息场所”等痕迹,但仍然没有任何人真正捕获到一个活体“野人”,也没有人拍到能让人看清其面貌的“野人”影像资料。神农架“野人”究竟在哪儿?目前还无人能回答这个问题。也许这些“野人”隐藏在深山中的一些幽深洞穴中,只有在漆黑的夜晚才走出洞穴寻找食物;也许“野人”只是人们脑海中的一种梦幻和追求,永远不会在现实中现身野人考察者为新发现的“野人”脚印而欣喜和忙碌一位坚信神农架有野人的考察者第五部分 传说久远的神农架奇异动物神农架的森林是野生动物的“乐园”,也是种种奇异动物传说的沃土。虽然近几十年来,人们对“野人”的关注远胜于其他神农架奇异动物,但有关的历史记载和现代人的目击事件,仍使这些在现代动物分类系统中无法找到确切位置的“怪兽”:独角兽、驴头狼、棺材兽等等,成为某些热衷于探索和发现“神农架之谜”的人士不肯放弃的追求。一、神农架的“独角兽”就是麒麟吗麒麟与龙和凤凰一样,是中国古人心目中的神奇动物,而与龙和凤相比,麒麟似乎更接近庶民。在民间,人们一直将麒麟视为吉祥、仁义的动物。根据古代文献的记载,麒麟是一类形状如鹿,独角,全身生鳞甲,尾像牛的奇特兽类。关于麒麟的来源,有多种说法,“神农架之谜”的探索者则认为:在历史上多有记载的神农架独角兽,就是麒麟的原型;根据多名“目击者”的描述,这种瑞兽可能仍藏身在神农架的山林之中。但令人遗憾的是,与野人和其他奇异动物一样,至今还没有独角兽的活体被捕获,也没有可以证明其存在的影像资料。麒麟雕像 麒麟石雕二、“驴头狼”是古老孑遗动物还是兽类新种“驴头狼”这个名字本身就很奇特。目击者的描述更是奇上加奇:这种动物体长1米到2米,高1米多;头部像驴,身子像狼;尾巴细长,皮毛灰白色或麻色,叫声似驴子,是食肉动物,常袭击家畜,也有袭击人的纪录;足迹似狗或狼,但要大一倍左右。驴是一种食草类动物,属于奇蹄目马科;而狼是一种食肉类动物,属于食肉目犬科。二者在哺乳动物中属于亲缘关系较远的物种,自然杂交的可能性等于零。如果狼真的长了一个与身体不相称的驴形大头,捕食动物的敏捷程度将大打折扣。这种怪异的形态对于其生存显然不利。目前,关于驴头狼的来历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这是一类孑遗的史前动物。在距今约600万年前,在马科动物进化过程中,原始马有个近亲叫沙犷,属爪蹄兽类。这类野兽曾经成功地在华夏大地上穿行了200万年以上,被认为在距今300万年前灭绝。传说中的驴头狼,形态与爪蹄兽类较相似。因此推断,是神农架的特殊生态环境使其残遗至今。也有人认为:驴头狼是在神农架特定的环境中形成的动物新种或变种。但不论是哪一种观点,首先要有实物标本来证实这种奇异动物确实存在。狼的真实影像 “驴头狼”复原形态第六部分 神农架与神秘的地球北纬线神农架保护区的地理位置为东经11003051103350,北纬312120313620。从纬度上看,神农架与充满“神秘事件”的北纬30度线相距不远。而在神农架这片颇具神奇色彩的山林中,又确实存在着许多令人探索和遐想的未解之谜,这其间是有某些与地球本身以致宇宙空间尚未被人类认识的自然规律相关的必然联系,还是纯属巧合?目前人们还不能做出完美的解答,但进一步循着相关纬线去寻找一些有趣的“自然之谜”,或许有助于我们从更加宽广和科学的思路上探寻真理,为神农架之谜的逐一破解提供帮助。一、从金字塔到百慕大不可思议的地球 “腰带”地球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带,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我们沿着北纬30度线左右一个不太宽的区域做一次环球旅行,就会发现,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了何等伟大的业绩,而这些文明史上令人不解的兴衰与地球的自然历史又相互呼应,似乎有一条无形的“腰带”在控制着历史的进程。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中国,这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和养育这些文明的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长江的入海口,以及雅鲁藏布江的大拐弯和北美密西西比河的入海口都在其中。雄伟的埃及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巴贝尔塔,中国西藏的布达拉宫、四川的三星堆遗址这些人类文明创造的奇迹,与中东的死海、北美东部海域的百慕大“死亡三角地带”等自然之谜同出一线,共同造就了北纬30度线的神奇故事。卡舒拉合神庙是印度古代文明的见证二、神农架尽在其中的亚洲绿色环带北纬30度线穿过的地带不仅有生物难以生存的沙漠、死海和空难、海难多发的海域,更有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绿色“圣地”。其中在我国不仅有鄂西的绿色宝库神农架、星斗山,向西有长江三峡、金佛山、峨眉山、瓦屋山、横断山的北部和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向东在皖南浙北地区,有黄山和天目山等一系列动植物资源丰富,珍稀物种汇聚的名山大川。享誉世界的“活化石”植物银杏、水杉、银杉、珙桐的原生地和发现地,世界珍兽大熊猫和金丝猴的发现地和栖息地,世界杜鹃花的发源地和分布中心,濒危动物扬子鳄和白暨豚的产地都在我国境内的这条纬线附近。生长在金佛山上的活化石植物银杉 生长在湖北利川的水杉古树这条纬线穿过中国大陆继续向东延伸,又会与日本的屋久岛相遇。这座面积约500平方公里的太平洋小岛,植被十分茂密,在其中部的山林中,生长着一些树龄高达数千年的柳杉树,其中一株胸围16.1米的巨树,寿命达到7200多年。然而岛上的湿度极高,年降雨量在4000毫米左右,各种寄生在树上的昆虫和微生物非常活跃,为什么在这样的环境中,屋久岛上的柳杉还能如此长寿?这也是这条神秘纬线上的一个“绿色之谜”长寿的日本屋久岛柳杉树第七部分 神农架群众性的“自然探秘之旅”一、如何成为合格的“生态旅游者”进入神农架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是神农架的保护者而不是破坏者。我们所面对的保护对象是:1.以原始森林和天然次生林为代表的自然生态系统;2.植物、动物和真菌等所有生物的物种多样性,包括对我们的身体可能有伤害的物种;3.水源、洁净的空气和土壤;4.历史遗迹和地质地貌景观。 神农架的森林生态系统(左)栖身在植物上的毒蛇竹叶青(右)神农架的溪流(左)和地貌景观(右)在保护区内进行的所有旅游活动,都必须遵从“生态旅游”的原则,每一个游客都应该将自己视为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和探索者,在旅游中所获得的身心舒畅与享受都不能建立在损害自然的基础之上。认识自然首先要学会热爱自然。二、认识自然的三部曲:观察、比较和记忆1.认识自然从观察开始通过观察、比较和记忆,我们不仅能学会识别具体的物种,还能逐步认识动植物的分布特点、活动规律和物种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一步步深入观察和探究,神奇的自然之网和整个生态系统都会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例如:当我们在观察一种昆虫时,同时观察它与寄主或被传粉植物之间的关系,就会发现许多奇妙的生命现象。当我们进入神农架的山林时,通过观察周围的植物,比较它们的异同,就会发现,随着海拔的变化,植物的种类组成和植被的外貌都会发生变化,而且这种变化与山体的形状和坡向也有关系,这就是由光照、水分和温度等生态因子所决定的植被的分布规律。当我们记住了这个规律后,无需任何仪器,根据周围的植物变化就可以推断出自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煤气化备配煤工中秋节后复工安全考核试卷含答案
- 醋酸乙烯装置操作工国庆节后复工安全考核试卷含答案
- 螺旋分选工中秋节后复工安全考核试卷含答案
- 裁剪服装制版师节假日前安全考核试卷含答案
- 管涵顶进工节假日前安全考核试卷含答案
- 包装设计师节假日前安全考核试卷含答案
- 木竹藤材处理工节假日前安全考核试卷含答案
- 机绣工节假日前安全考核试卷含答案
- 关于实验教学总结范文汇编六篇
- 关于团结的演讲稿范文(25篇)
- 上市后的药品变更管理(2020)课件
- 西一线安全改造ge机组-运行维护手册中文版-中文volume i
- 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药敏试验)
- 听余映潮老师讲《咏雪》(课堂实录 )
- 华为TaiShan200-X6000服务器技术白皮书
- 地质勘查单位安全检查表-(修订本)
- 山东省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在建重点项目表
- 中英-外研社五年级上册课文翻译(一年级起点)
- 氨基酸溶解性(共1页)
- GDX2包装机组工艺流程简介
- 张家口至涿州公路张家口段(含连接线)建设项目水资源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