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周考试题.docx_第1页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周考试题.docx_第2页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周考试题.docx_第3页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周考试题.docx_第4页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周考试题.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淇滨高中2018-2019学年下学期第三次周考高二历史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命题人: 审核人: 一选择题(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1.礼记乐记记载:“乐者,天地之和;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这主要反映了()A追求秩序与和谐的统一B封建等级制度的重要性C早期文化充满神秘色彩 D百家思想的趋同与融合2.有史学家认为,中国古代的统一经历了夏商两代邦联式统一、周代分封制统一(联邦式统一)和秦汉中央集权制统一三个阶段,周代的分封制统一至少是与秦帝国的中央集权制统一具有同等意义的。这主要是因为分封制( )A确立了森严的等级制度B使周王处于天下共主地位C政治上建立了君臣关系D确立了周天子的宗主地位3.齐桓公在建立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获得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资格后,他要效仿古代帝王“封泰山,禅梁父”,但被管仲极力劝阻,未能成行。这反映出当时( )A管仲在政治上思想保守 B传统文化影响政治取向C西周社会结构根本改变 D齐国内政被卿大夫操纵4.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死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A统一度量衡、货币 B开创皇帝制度C建立三公九卿制 D建立统一的国家和中央集权制5.史载,周代天子及诸侯死后,由卿大夫议定谥号。秦完成统一不久,秦王赢政就下令取消谥法,改以数字为称,自己为始皇帝,以后继任者为二世、三世,照此类推。汉初又恢复谥法,由礼官议上,贵族大臣死后定谥,由朝廷赐予。“谥法”的重新恢复( )A.有利于君主专制的统治B体现了儒家思想官方化C不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D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加强6.读取下面的图示,其中反映出的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发展趋势是() A皇帝开始兼任最高行政长官 B行政权的独立性渐趋减弱C皇权和相权的斗争趋于激烈 D决策权和行政权逐渐分离7.秦及汉初的“尚书”仅是内侍小臣,掌管收发文书,汉武帝时始让其省阅奏章参与政务;东汉光武帝将尚书扩充为“尚书台”,“天下枢要,在于尚书”,但仍为内侍机构;隋唐时设置“尚书省”掌管六部,成为执行全国政务的机构。这在本质上反映了()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B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C内朝转为外朝的官制变革趋势 D相的行政级别逐渐降低的趋势8.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汉代察举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是()汉书武帝纪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后汉书左雄列传雄又上言:“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 帝从之。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太祖(曹操)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年二十,举孝廉为郎。 A 孝廉成为两汉时期选官的唯一标B增加选官的限制以保障贵族政治的稳定C两汉到魏晋时期察举制度不断完善D东汉末年选官实践与制度设计出现背离9.钱穆在中国传统政治中说:“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这段史料可以用来说明( )A国家政治制度的创建体现了时代特征 B选官制度体现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博弈C制度的设计要与社会经济水平相一致 D九品中正制有利于各地区人才的选拔10.唐代三省制实现了分层决策与分层行政,通过文书的起草、审核和执行的运作流程来实现权力的分割与制约。据此可知,唐代三省制()A成功实现了行政权力的分割 B完全保证了皇权的独尊地位C有效地制约了皇帝滥用权力 D实现了民主政治的最初创建11先秦时期,周成王“桐叶封弟”;汉末农民义军立一个刘姓放牛娃为君,说他是刘邦后裔;五代时,沙陀人李克用本与唐朝李姓宗室无任何血缘关系,但当他建国时也自号为唐,以表明其是承唐朝的正统。古代政治活动中的这类现象表明()A君主获天意认可才能凝聚民心B君权宗法内涵有重要意义C古代民众对明君治国的期盼 D儒家学说影响古代政治12.宋代大臣文彦博概括当朝政治的特点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王夫之也谈到“终宋之世,文臣无殴刀之辟(无死刑)”。这说明宋代()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基本解决 B实现了儒家君民共治的理想C君权弱化促使官僚政治成熟 D治国方略的调整影响政治生态13宋太祖曾下诏说:“选进士之事重大,今后官二代有中举的,要详加审核,进行复试。”宋太祖此举意在()A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 B防范官僚子弟科场上的舞弊C选拔真才实学的官吏 D打破官僚子弟对仕途的垄断14.下表是宋代至清代我国书院性质状况表,它从根本上反映出明清时期()官办%民办%其他%不明% 宋代15.2870.69014.03 元代17.2361.150.3321.29 明代57.2129.840.2412.71 清代56.6724.110.5618.66 A商品经济发展 B封建教育发展C君主专制强化 D思想控制加强15.明代虽然多次出现宦官专权,甚至皇帝与宦官一起荒淫废政,但却没有导致全国性的行政混乱的状况。主要是因为明代( )A官僚体系正常运行 B君权受到严格制约C中央官员素质较高 D人民自治能力较强16明永乐年间,朱棣命翰林院学士胡广等人组织编纂出三部理学大全,即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共二百六十卷,诏颁天下,以期“合众途于一轨,会万理于一原”和“使家不异政,国不殊俗”。这一做法() A重视先秦儒学的教化作用 B冲击了理学的地位 C是加强封建大一统的需要 D导致儒学走向衰落17有清一代,皇权专制体现在政治统治的各方面,皇帝可随意处分臣下,也会任意免除对官员的处分,雍正朝体现得尤为明显,有关政策反复摇摆于实施与不实施之间。这一现象反映出清代()A雍正帝弱化法律作用 B吏治逐渐走向了腐败C朝廷公信力遭到破坏 D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18清雍正帝废除了预立嫡长子为太子的做法,改行秘密立储制。被选者不分嫡庶长幼,惟以统治才能和是否最符合根本的统治利益为准;立储密旨在皇帝临终前或去世后才公布,公布后新君立即即位。这一做法() A反映古代政治体制发展趋势 B表明清代嫡庶观念日益淡化 C确保了清代皇帝的政治素质 D意味着宗法制度的逐步瓦解19.清代雍正时期,朝延将边疆少数民族土司管理的方式改成汉族式的官员管理方式,即统治少数民族的土司头目被废除,改成由中央政府派任流官管理。这一做法()A有利于加强君主的绝对权力 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豪强的管制C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D大大扩张了清王朝的统治疆域20.晚清由在乡官吏和科举出身的士绅建立起来的地方武装,如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即便曾国藩、李鸿章掌握一地财权、军权甚至部分人事权也没有形成地方割据。对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的合理解释是( )A缺乏封建割据的经济基础B晚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C地方武装军事实力不够强D科举制度固化了中央权力的合法性21.裴士锋在湖南人与现代中国中写道,“鸦片战争的爆发,标志着自满人入主中原以来,首度有满人以外的夷人欲入侵中国。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王夫之关于夷的陈述,用在西方人身上,比用在满族统治者身上更为适切。”上述变化说明( )A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B传统夷夏观有了新发展C天朝上国观念逐渐改变 D经世致用遭到时代淘汰22年份百分比%年份百分比%年份百分比% 1843年100.01846年85.21850年64.2 1853年28.31857年21.251860年23.0 以上是中国茶叶出口总量广州港所占比重统计。统计数据反映出()A中国外贸入超的情况日益加剧 B中国农产品商品化趋势被遏制C五口通商改变了中国外贸布局 D中国的关税贸易主权遭到破坏23.烟台是天津条约中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英国驻烟台领事馆在1865年烟台贸易报告中写道:“在天津条约签定之前,烟台的贸易已表明它是一个重要之地”“将近三十年来,它和渤海湾的其他几个港口一起成为欧洲与中国商品的巨大贸易中心”。这说明,近代列强掠夺中国( )A以掠夺原材料为主要目标 B开辟通商口岸是主要形式C依托中国原有的市场网络 D通过商品倾销来开拓市场24.下图列出了1645年、1725年、1843年、1865年四个年份上海道台职能的变化情况。此图主要反映了上海道台( ) A渐变为近代化的行政官员 B职务管辖范围越来越大C在时代驱动下的被动转型 D逐渐具备近代洋务思想25.1860年,北京条约签字后英国驻华公使布鲁斯说:“我们永久性的利益在于贸易,而贸易的繁荣全赖于秩序和安定”, “中国政府的垮台只会对英国的非领土权益造成严重损失英国的利益依靠一个中央政府的存在”。为此,英国( )A放弃了割占中国领土的要求 B要求中国开放全部沿海港口C提出外国公使必须进驻北京 D积极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军26.在一次签约仪式上,英方谈判代表认为:“条约所取得的最重要的东西是北京驻使,没有这一项,这个条约是一文不值的。”而清政府认为:“准夷酋之伪钦差驻京,动受挟制”,此条“为患最剧,断难允行”。这表明()A中英两国进行了平等协商 B英国试图在外交上控制中国C中英分歧巨大,致签约流产 D清政府竭力维护国家主权27.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交涉的焦点是“公使驻京”,这被清政府列为谈判中的“第一要事”,而开放通商口岸等很快达成了协议。这反映出当时的清政府()A认为英法违背国家平等原则 B认为公使驻京违背国际法C担忧公使驻京破坏司法主权 D维护天朝上国的传统规制28.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窗体顶端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A. 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 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30.石约翰对清季外交史料中的“主权”二字进行统计,发现从1875年至1894年间,“主权”二字仅在每百页出现“一次”,而从甲午之后的1895年起,“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这反映出()A晚清政府坚持“天朝上国”思想 B甲午战争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C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分水岭 D西方的“主权”思想已引入中国二非选择题(2大题,共40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为适应封建专制的发展,明代调整了监察机构的设置。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又罢谏院,设六科给事中,成为六部的独立监察机构,科道并立;地方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清沿明制,设督察院为其中央监察机关,管理全国的监察工作;设六科给事中分科负责六部的监察工作。清世宗将六部“隶属都察院”,地方监察沿用明制。在立法方面,明代制有宪纲条例,清朝则有钦定台规,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最完备的监察法典,标志着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达到了顶峰。 唐海歌承袭与变异: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述论 材料二 根据1689年的权利法案规定,国王的税收权力和军权受到议会严格限制和监督。1701年通过的王位继承法案规定,对议员和政府官员的选任、法官的任职、法律和条例的生效等做出明确规定,从而使下院掌握了监督国王行政活动的权力。弹劾曾是议会掌握的重要监督方式。举凡内阁阁员、各部大臣等高级官员或议员职务上或非职务上的非法行为,均可构成议会的弹劾案。随着英国内阁责任制的发展和司法权的独立,弹劾程序在实践中显得过于烦琐,从1864年起议会以不信任投票程序代替了这种监督方式。 摘编自阎照样英国政治制度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监察制度达到顶峰的表现及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议会监督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9分)(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中国与近代英国监察制度的不同。(6分)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自鸦片战争后至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各种银两、银元、铜币和形形色色的纸币并行流通,严重阻碍了商品交换和贸易的发展。1931年秋,物价开始下降,中国进入经济危机,1934年是中国经济危机最严重的一年。面对日本不断扩大侵略的局面,国民政府加快了币制改革的步伐。1933年4月6日,国民政府发布“废两改元”的训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