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北方学院毕业论文.doc_第1页
河北北方学院毕业论文.doc_第2页
河北北方学院毕业论文.doc_第3页
河北北方学院毕业论文.doc_第4页
河北北方学院毕业论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北方学院毕业论文论文题目: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姓名:班级:学号:指导教师:教授(主任)【摘 要】 目的 探讨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病理机制、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 对收治的58例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此类病人均在手术后37 天发病,通过挤压切口,加压包扎,拆除部分或全部缝线,TDP照射,引流,换药和期缝合等措施均达到切口愈合。结论 皮下脂肪组织肥厚和高频电刀及操作不当以及手术操作不当可诱发此病,早期发现和及时局部处理是治愈的关键。【关键词】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高频电刀;手术技巧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肥胖人群逐年增多,再加上高频电刀的广泛普及与应用,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有增多的趋势。切口脂肪液化是腹部手术创口愈合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延长了愈合时间,给患者及家属增加了精神上的痛苦和经济上的负担。及早发现和恰当的处理,能缩短疗程,减轻医生压力。我院1996 年1 月2010 年12 月腹部手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58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男18 例,女40 例,年龄2872 岁,平均50.2 岁。上腹部手术18 例(胆囊切除术14 例,胃大部切除术2 例,胆总管探查术2 例)。中下腹部手术40 例,剖宫产33 例,卵巢囊肿剥除术1 例,前列腺摘除1 例,阑尾切除术5 例)均为肥胖病人,所有病人手术后37 天切口出现黄色或淡褐色渗液,内混有脂肪滴,切口外观无明显红肿,部分切口组织有硬结,渗液涂片镜检,可见较多脂肪滴,细菌培养阴性。1.2 治疗方法根据腹部切口渗液情况,将病人分为三组。A组36 例,条件为发现切口渗液量较少。切口没有裂开,每日挤压切口12 次,每次尽量将液化的脂肪液体挤净,然后切口表面敷一层碘伏或酒精纱布,切口TDP照射30 分钟。然后切口再加压包扎。TDP照射每日12 次,照射时掀开切口外层纱布块。B组14 例,条件为发现切口中等量渗液,切口部分愈合不良,及时拆除部分缝线,挤净切口渗液,放置庆大盐水纱条引流,每日换药12 次,同时应用TDP照射,时间同前,直至愈合。C组8 例,条件为发现切口渗液量多,切口全长均不愈合,皮下组织全部游离,切口凹陷,拆除全部缝线,挤净渗液,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庆大霉素盐水纱布湿敷,敞开引流,每天2 次,至切口肉芽组织、新鲜后,再进行期缝合,用腹带加压包扎。三组病人均静脉应用抗生素35 天预防感染。1.3 治疗结果A组病人切口手术后35 天愈合。B组病人均手术后710 天愈合,无需进行期缝合。C组病人一般换药57 天后进行期缝合,平均愈合时间1822 天。2 讨论2.1 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断标准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一般认为具有以下临床表现应诊断为切口脂肪液化:多发现在术 后37 天,在常规检查切口时,发现敷料上有黄色渗液,按压切口时皮下有渗液涌出,绝大部分病人除切口有较多渗液外,无其它自觉症状。切口愈合不良,局部凹陷,皮下组织游离,渗液中可见漂浮的脂肪滴。切口无红肿及压痛,切口边缘及皮下组织无坏死征象。渗出液涂片镜检可见大量脂肪滴,连续3 次培养无细菌生长。2.2 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的原因切口脂肪液化与体型肥胖,并与术中是否使用高频电刀等有关。其发生机制可能脂肪组织本身血运较差,手术切断血管,使血运更加减少,脂肪细胞因缺乏营养坏死液化,发生无菌性炎症,各种机械性刺激如高频电刀止血、拉钩压榨等,由于脂肪组织导电不良,同时脂肪组织内毛细血管由于热凝固作用而栓塞,使本身血运较差的肥厚的脂肪组织血液供应进一步发生障碍,脂肪组织发生氧化分解无菌性炎性坏死,形成较多渗液,手术中缝合切口缝线不易吸收或缝合过紧影响血运,缝合过松使切口没有完全闭合容易留下死腔、形成血肿等都可以导致切口脂肪液化。胃肠及胆道内消化液的化学刺激作用。2.3 切口脂肪液化的处理方法我们认为应该根据切口愈合情况及渗液的多少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我院将58 例病人根据切口愈合及渗液多少不同分成A、B、C三组来治疗,均达到了预期目的,病人比较满意。若切口渗液量较少,切口没有裂开,发现后立即挤压切口,排净渗液,切口表面敷盖碘伏或酒精纱布,TDP照射,然后切口加压包扎。若切口渗液较多,部分切口愈合不良,且皮下游离,发现后拆除部分缝线,排净渗液,放置庆大霉素盐水纱布条引流,频谱仪照射,直至愈合。若切口大量渗液,全层均不愈合,皮下组织全层游离,皮缘凹陷,应拆除全部缝线,生理盐水冲洗创口,再以庆大霉素盐水纱布湿敷敞开引流,及时无菌换药,保持外层纱布清洁干燥,切口创面肉芽新鲜健康后再进行期缝合,腹带加压包扎。抗生素早期预防感染。早期发现,及时正确局部处理,是缩短切口愈合时间的关键。2.4 切口脂肪液化的预防措施我们认为以下处理措施有利于减少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慎用电刀,对肥胖病人尽量避免使用电刀,如果需要使用时应将电刀强度调整到刚好能切割皮下组织为佳,避免以高强度电流切割组织,止血时,钳夹组织要少,避免大块组织电凝止血。减少切口暴露时间,切口尽量用盐水纱堑保护,避免在空气中暴露时间过长。尽量避免空腔脏器内的消化液长时间浸渍切口,及时更换纱堑保护切口。缝合切口前,应用生理盐水冲洗切口,拭净游离的脂肪组织和冲洗液。缝合脂肪层时应全层缝合,对合良好,勿留死腔。参考资料1 吴河水,黄文广,史显武.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和防治原则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20(11):6.2 叶小春.外科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断与防治J.中国医学杂志,2005,3(7):395-396.急性心肌梗死(AMI)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危、病重之一,同时也是致死的主要疾病。冠状动脉造影的普及,使冠心病诊断水平明显提高,并促进冠心病无创诊断方法的发展。冠心病介入性治疗作为冠心病血运重建的有效手段,近年来发展更为迅速。这些先进有效的治疗方法,基层卫生人员应有一定认识和必需的掌握,有利于一线救治工作。现将本所近几年来2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救治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0例,男18例,女2例;年龄7285岁;平均为77岁。既往有冠心病史16例,高血压病史6例,糖尿病史2例,房颤病史2例。20例均为急性起病,其中14例为初次发急性心肌梗死。发作的诱因:过度劳累4例,情绪激动、生气等精神刺激8例,洗热水浴2例 ,寒冷天气室外活动2例,无明显诱因4例。起病至就诊时间为1030min不等。1.2 症状与体征出现胸痛、烦躁不安、大汗及休克症状4例,胸痛伴全身不适,乏力、血压无变化16例。服硝酸甘油或速效救心丸症状不缓解12例;服药后症状稍有缓解,继后胸痛等症状反复8例,其中2例患者肌肉注射吗啡后症状缓解。1.3 检查1.3.1 心电图检查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图像10例, ST-T明显改变,伴频发室早6例,ST-T明显改变,伴房室传导阻滞2例,快速房颤2例。1.3.2 血压监测血压偏低,服药后症状有所缓解、血压恢复正常14例,血压未恢复者6例。1.3.3 医院检查心肌酶谱20例均为异常。2治疗与结果常规镇静、止痛、吸氧、抗凝、扩冠等治疗,除以上治疗外冠状内动脉支架6例,20例患者均临床治愈出院。现药物治疗有6例偶有反复心绞痛发作症状,另14例现病情稳定、恢复正常活动。3 讨论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在临床表现千变万化,尤其是不典型病例,易造成漏诊或延误诊断,其治疗抢救成功取决于发病最初几个小时的“黄金时间”。本组20例患者,仅10例在干休所为出现典型心电图型,到医院后“心肌酶谱”检查均为异常。本所20例患者,发病时无休克症状16例,占80%;心电图不典型10例,占50%;仅有4例平时无冠心病史,发病突然,心电图典型,胸痛症状服药后有缓解;其余16例平时均患有冠心病,及其他疾病如:高血压病、糖尿病、脑血管疾病等。笔者在抢救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有以下体会:(1)在老年人冠心病心绞痛发作时症状不缓解,诊治时考虑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2)发病时临床症状多不典型,心前区疼痛多不典型,仅表现为胸闷、憋气、恶心、呕吐等。(3)发病前有或无先兆症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