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估比高估更可怕_第1页
低估比高估更可怕_第2页
低估比高估更可怕_第3页
低估比高估更可怕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科学论文低估比高估更可怕【内容摘要】在现实的科学教学中,有些老师在课前没有充分去了解学生,没吃透其所教知识的前概念和学生的潜能,低估了学生,降低了学习目标和上课要求等。因而老师课前要进行充分的调研,了解学生所学知识的前概念,在教学预设时做到胸有成竹,课堂上学生动态生成万变,要灵活进行处理。课后老师要及时反思,调节教学思路,在接下去的教学中宁可高估了学生,不让类似的低估教学出现,让适可教学天天伴。【关键词】低估 调研 处理 反思 适可教学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低估儿童学习科学的潜能比高估更可怕。它强调了儿童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他们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只要善加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而在现实的科学教学中,我们有些老师在课前没有充分去了解学生,没吃透其所教知识的前概念和学生的潜能,低估了学生各方面的学习能力,降低了学习目标和上课要求等;还有一些老师受传统的教学观念影响,低估了学生,生怕学生什么都不会,教师讲授的多,学生探究的小。长此下去,学生对科学学习缺乏兴趣,被动地接受学习,觉得科学内容肤浅,思维产生了惰性,探究无欲望,这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真是误人之弟。因而我们课前要进行充分的调研,了解学生所学知识的前概念,在教学预设时做到胸有成竹,课堂上学生动态生成万变,我们要灵活地进行处理。课后我们要及时反思,调节教学思路,在接下去的教学中宁可高估了学生,不让类似的低估教学出现,让适可教学天天伴。一、课前充分调研,做到胸有成竹我们老师在教学中出现的低估现象,很大的一个原因是教师没有充分地去了解学生,不知学生的潜能,不懂学生最近的发展区。俗话说的好: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因而课前进行充分而又必要的调研,知道、了解学生,使自己做到胸有成竹,才能教得旗开得胜。可采取以下这些措施:1、吃透教材法吃透教材是我们教好书的前提。面对修改后2007年下半年的教科版科学,不管新任教科学的老师还是老教科学的都要化时间去钻透新教材。修改后的教材是由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组成。这些内容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每册均安排四个单元,三四年级每个单元各安排7个教学活动,五六年级每个单元各安排8个教学活动,同时要了解各册教材的具体内容。三年级上册是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水和空气;下册是植物的生长、动物的生命周期、温度与物体的变化、磁铁。四年级上册是天气、溶解、声音、我们的身体;下册是电路、新的生命、食物、岩石和矿物。五年级上册是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下册是沉和浮、热、时间的测量、地球的运动。六年级上册是工具和机械、形状与结构、能量、生物的多样化;下册是微小世界、我们身边的物质、宇宙、环境和我们。三、四年级侧重生命世界、物质世界,五、六年级侧重运动与力、地球与宇宙。各册内容编排既独立,又相互有机联系、交叉,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通过吃透教材,理清教材的脉络与内在联系,课前我们做到了胸有成竹,上课才能有的放矢。2、个别谈话法新课程标准要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发展。客观存在着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发展的不同需求,要想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我们要深入“基层”,多与学生进行个别谈话,进行面对面地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已有知识和潜能。如三年级上册我看到了什么一课,这是学生学习科学的第一课,是了解植物的第一课。课前我有代表性地选择了优、良、差的10多位学生,对他们进行个别谈话。我通过谈话,知道了学生对植物的了解还是比较多的,在一、二年级的语文课中已学习了如找春天、笋芽儿、小鹿的玫瑰花等好几篇有关植物的文章。教室里有植物角,学校里有植物园,家里也种了好多花草树木,有时还经常去公园里玩,知道植物的种类挺多的,对植物有一定的认识。好多同学在家里与父母一起种植花草,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重点放在指导学生用科学全面的方法去观察,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观察大树:眼看、手摸、鼻闻、嘴尝、耳听。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探究能力很强,获取了很多的信息,圆满地完成了预期的目标。3、调查问卷法个别谈话只是了解了个别学生,没能做到全面了解所有学生的原有知识和潜能等。采用问卷调查法,将所获的信息进行归类、统计,这既全面又快捷地了解学生,为我们的教学保驾护航。如教四年级上册天气这一单元前,我设计了这样一张调查问卷。(1)你关心天气预报吗?(2)你知道哪些天气现象?(3)你会看懂哪些天气符号?(4)你平时主要从哪些渠道获取气象信息?(5)你了解到的气象信息对你有什么帮助?(6)你最关心哪些天气现象?(7)你最想学哪些天气知识?回收这张问卷调查后,经统计分析如下:85%以上的学生平时是关心天气的;90%的学生知道晴天、阴天、多云、小雨、大雨、台风、雾、雪等常见的天气;82%的学生会看晴、阴天、多云、雨、雷电、雪的天气符号;学生主要从电视、广播、父母手机上的短信了解到天气预报;60%以上的学生看了天气预报后会调节自己的穿衣情况、当天上学去决定该不该带雨伞等;但对怎样综合利用各类气象信息的能力很弱;学生最渴望能学会一些简单的测量天气方法,怎样去看身边的一些动植物的反映预测天气变化。这一调查为我的教学提供了详实的原始资料,明白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与探究的需求。在这一单元中我重点突出设计了让学生怎样正确地观测气象,增加了测量天气实践操作的内容:另外还学习了课外搜集来的有关怎样综合、有效利用气象信息的知识。这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学生学得很开心,很满足。二、课堂动态生成,灵活处理预设 我们在课前虽进行了一些调研,尽可能地做到精美的预设。但学生是活生生的,随着教学内容的改变,课堂环境的变化,学习的深入,他们的思维时时刻刻在闪烁。课堂常常因动态生成而瞬息万变,资源随时会精彩,捉摸不定。因而我们教师的预设要及时调整,捕捉每一个闪光瞬间,灵活处理每一个动态生成。1、善于倾听,放弃预设课前预设是要充分估计学生的探究能力,是我们开展有序教学的保障。随着学生探究的深入,善于倾听,及时发现学生回答中的创新火花,勇于放弃自己的预设,让预设不要成为学生思维的“坎”,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如:教学五年级上册光是怎样传播的一课。【课前预设】学习1:学生观看打开的手电筒,灯光照亮了前面的墙壁。学习2:推测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学习3:验证光的传播路线。【动态生成】师:刚才看了手电筒照亮了前面的墙壁,你发现了什么?生1:对面的墙壁亮了。生2:对面的墙壁一下子亮了,很快。生3:光是直线传播的。师:(有点兴奋)你是怎么知道的,能告诉大家吗?生3:(语速加快)手电筒照在墙壁上,你刚才移了一下,光线也随着直直的移开了。生4:晚上,温岭市体育馆广场上的探照灯的光线笔直地射向空中。生5:塑料软管笔直时,我能通过管看到对面的东西,折弯了我什么都看不见了。生6:(很自信)老师,如在你刚才手电筒前面挡一本书,对面的墙壁上就不会有灯光,这说明光线不会绕过书本的弯去照亮对面的墙壁。这证明了光是直线传播的。随后这位同学上台还演示了一下。学生的潜能超出了老师的预设,已认知了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教师站在一边好像没有什么事情只是倾听,选择了放弃预设,这是一种明智的选择,还给了学生一片自由灿烂的探究空间。2、留白时间,选择预设常常有老师抱怨科学课难教,难的就是科学课的开放性,科学知识的海阔天空,学生探究的无限星空。有时动态生成需要时间,流白时间给学生,保护他们的探究欲望,让他们在多种选择中收获硕果。【教学案例】四年级下册电路出故障了一课。师出示一组电路,合上开关后小灯泡不亮。师:你们认为电路故障在哪里?学生沉默了过了好长时间,只是个别学生将信将疑地举手。生1:可能灯泡坏了,电池电量不足。生2:可能开关坏了。生3:导线坏了吧!连接不好吧!师:那就按照你们的猜想去搭拼,去测试,去验证,看看你的猜想是否正确。(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合作完成)教师把存在不同故障的电路分发给各个小组。这尊重学生的思维,灵活地选择预设。这让学生始终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使他们顺着自己的思路去实践,发现各自的动态生成。整个教学尝试了“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果”的思路,学生经历了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去解决了问题,收获着成功的喜悦。3、顺势而导,整合预设预设是“美丽”的,总是尽可能地充分估计学生的潜能。这只是老师课前的思维分析,课堂上我们应直面教学,顺着学生的学习而导入,根据师生或生生互动产生的信息整合事先的预设。如:教学五年级上册光的反射一课。【课前预设】第一层:认识光的反射。第二层:了解平时利用“光的反射”原理的应用。第三层:运用光的反射原理制作潜望镜。【动态生成】师:我们知道了光的反射是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人们在生活中怎样利用光的反射。生1:我爸爸开车时常看反光镜,利用光的反射看到了后面的行人和汽车,让开车更安全。生2:教室里的墙壁涂上白色,这利用光的反射让教室更亮。生3:我家台灯的灯罩把光反射过来,我写字、看书亮得很。生4:潜水艇里的潜望镜是通过两面镜子反射,在艇里能清楚地看到外面的情况。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4:我以前已做过了潜望镜的模型。师:那你给同学们介绍一下吧!接着这位同学介绍怎样做潜望镜。课前预设层层递进,难度逐渐增加。预设是让学生在掌握了第二层“光的反射”原理应用后,再去做潜望镜,而学生的生活经验打破了我的预设,跳过第二层直接进入了第三层次的学习。如果我还按部就班地去执行预设,学生就被低估了,他们的学习热情随之会大打折扣。我采取顺势而导,整合预设,为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让动态生成的资源达到共享。三、课后及时反思,进行适可教学课后及时反思是教师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让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课后我们静下心来思考学生的潜能和每一个动态生成,分享着成功和失败,精心部署和安排下一个的预设,期盼更加精彩的出现。如在三年级上册学生学习科学的第一课我看到了什么之前,通过个别谈话之后知道了学生对植物的了解已不是一张白纸,已记录了一些“字符”。因而我将第一课与第二课的校园的树木内容合并,安排一课时。我重点指导学生用科学全面地去观察大树,并要求及时详细地用各种方法记录下来,这样处理避免了单上第一课我看到了什么时,学习内容会过小、难度太低、从而造成低估了学生。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决定删拼学习内容,事后证明这处理是积极的,有效的。在教了四年级上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课后,学生通过实验知道了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有大有小,还会熟练地用玻璃棒做搅拌溶解实验。因而在下一课的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教学中,我改变了教学预案,课堂重点突出要求学生制定详实的研究计划,略指导了实验操作这一环节,强调了实验的规范操作,改变原来的教学内容重点,让教学不至于拖学生潜能的后腿,跟上了学生能力的发展。又如学生学了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后的信息反馈,他们对环境的认识很到位,知识掌握的很扎实。这能否学以致用,于是我布置了开放性的作业,要求每人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