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18学年高中语文诗歌之部第二单元单元质量检测二B卷能力素养提升新人教选修.doc_第1页
2017_18学年高中语文诗歌之部第二单元单元质量检测二B卷能力素养提升新人教选修.doc_第2页
2017_18学年高中语文诗歌之部第二单元单元质量检测二B卷能力素养提升新人教选修.doc_第3页
2017_18学年高中语文诗歌之部第二单元单元质量检测二B卷能力素养提升新人教选修.doc_第4页
2017_18学年高中语文诗歌之部第二单元单元质量检测二B卷能力素养提升新人教选修.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元质量检测(二)(B卷 能力素养提升)(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古代诗歌鉴赏及名篇名句默写(60分)(一)古代诗歌鉴赏(55分)1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11分)江上渔者宋范仲淹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农家望晴唐雍裕之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范诗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次句点明人们往来的原因,表达了诗人对鲈鱼的喜爱之情。B“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主旨所在。C雍诗“尝闻”二字,写人们对天气变化的关切;入手就造成紧迫感,有烘托气氛的作用。D“为问西风早晚回?”早晚回,即何时回,赋西风以人格,这怯生生的一问,表现的心情是焦灼的。E两首诗所表达的内容与思想感情完全一样,都表达了诗人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关心和同情。解析:选AEA项,“表达了诗人对鲈鱼的喜爱之情”错误,鲈鱼虽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的是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是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之意。E项,“所表达的内容与思想感情完全一样”错误。不同点:范诗写的是江上的渔民。人们只知道鲈鱼好吃,但它是渔民冒着生命危险打来的。雍诗写的是秦地的农民。麦收时节,风雨不止,白发老农长久站在麦场高处,盼望着天晴。(2)请分别指出两首诗后两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6分)答:_答案:范诗后两句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在大风大浪里,这条小船就像一片树叶一样,让人感觉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但为了生计,渔民不得不这样。雍诗的后两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白发老农像鹤一样站在麦场高处,这一比喻形象地写出老农伸长脖子望天、长时间站立的样子,写出了老农内心的焦急。2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11分)梦后寄欧阳永叔宋梅尧臣不趁常参久,安眠向旧溪。五更千里梦,残月一城鸡。适往言犹在,浮生理可齐。山、王今已贵,肯听竹禽啼。注永叔:欧阳修的字。写作此诗时,梅尧臣居母丧,即将服阕。常参:宋制,文官五品以上官员每天参加朝见,称常参官。官员一般在五更前鸡鸣时便需等待上朝,是谓待漏。山、王:山指山涛,王指王戎。山涛官吏部尚书,王戎官司徒、尚书令。山涛曾举荐嵇康。(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诗题是“梦后”,诗的重点也是抒发梦后感怀,但诗先交代自己的情况,作为梦的背景。B首联实写,说自己正居母丧,离开朝廷已经很久,安居在故乡,对后面写梦起了重要作用。C“五更千里梦”,虚写梦境,诗人安眠旧溪,梦向千里外欧阳永叔,可见思念之深。D“残月一城鸡”是梦中场景,诗人在梦中听到鸡鸣(早朝信号),准备参见皇帝。E颈联写人生如梦,官场得失交替,因而有“可齐”之“理”,以表明自己看重功名利禄。解析:选DED项,“残月一城鸡”是梦醒后实景,不仅写出在“安眠向旧溪”时的梦醒情景,而且寄托着去国(离开京城)、思友之深“意”。E项,“浮生理可齐”表明诗人看轻富贵功名之得失,保持廉节的情操。(2)本诗尾联“山王”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的哪个人物形象相似? 作者写“山王”有何用意?请结合诗歌予以分析。(6分)答:_答案:垂钓者。作者写“山王”是以山、王类比欧阳修,希望欧阳修保荐自己:欧阳修像山、王一样显贵,不知道肯不肯听作者说话,看到作者的长处,从而像山涛举荐嵇康一样举荐作者自己。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11分)试院书怀宋陈与义细读平安字,愁边失岁华。疏疏一帘雨,淡淡数枝花。投老诗成癖,经春梦到家。茫茫十年事,倚杖数栖鸦。注 这首诗作于宣和六年(1124),当时陈与义官司勋员外郎,任省试考官。试院:旧时科举考试的考场。平安字:平安历上的字,指家信。愁边:忧愁中。投老:将老。(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人这时独居京师,百无聊赖,忽然得到家中报平安的家信,以“细读”二字表白自己对家书的看重与对家人的深厚感情。B在时序上,“愁边失岁华”应在接家书之前,诗人有意上下其句,突出下文的一系列愁思是因为接了家书而引起,为全诗定调。C颔联承上句的“失岁华”而来,说伴随着自己的是一帘疏雨,数枝淡淡的花。送春的细雨与被雨水冲刷后稀疏的将落的花形成对比,表现一派萧瑟的场景。D颈联又转入抒情,由景物的寂寥,诗人直接倾诉心中的寂寥,说自己年龄将老,以致写诗累成重病,每逢春天,即可梦到家乡。E诗人在外漂泊十年,却在尾联说倚杖细数归巢的乌鸦,蕴含无限感叹。这句是以虚写实,留给人们很大的想象空间,更显得情感无穷。解析:选ABC项,“细雨”与“将落的花”间是并列陈述,二者构不成对比。D项,“以致写诗累成重病”错误,应是“写诗成了唯一的爱好”。E项,“以虚写实”错误,应是“以实写虚”。(2)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答:_答案:岁月流逝,年华易老的感伤。漂泊在外,思念家乡的深情。茫然失意的感慨。对以往的十年生活,回想起来觉得“茫茫”,拄着拐杖在雨中细数着栖息的寒鸦。4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11分)临江仙暮春宋赵长卿注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园消息茫然。一春憔悴有谁怜?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见说江头春浪渺,殷勤欲送归船。别来此处最萦牵。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注作者是宋朝宗室,“靖康之变”后,北宋亡于金人,宗室纷纷南迁,最后定居临安一带。(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过尽征鸿”一句表达了词人思念故园的情感,词人用比兴手法,以征鸿比喻漂泊异乡的旅客,含蓄地写出了词人期盼和失望之情。B“一春”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表达了词人惆怅自怜的感情。说明从春分到春社,词人都处于思乡痛苦的煎熬之中,竟然没有理解他的人。C“怀家”两句是一实一虚,“夜”字境界阔大,与起句“过尽征鸿来尽燕”相呼应,构成一个艺术整体。把思家意绪、中酒情怀表现得迷离动人。D上阕说“故园消息茫然”,是表示失望,在感情上是一跌;下阕则借江头春汛,激起一腔回乡的热望,是一扬。江水殷勤有情,正暗暗反衬出人之无情。E“别来”一句,写词人乘春浪即将告别临安,却又舍不得离开的矛盾心态。全词情感起伏有致,语言自然流畅,明快简洁,富有韵味。解析:选CEC项,应为“天”字境界阔大,与起句相呼应。E项,“明快简洁”错误,应是“含蓄隽永”。(2)词尾作者以景作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词内容进行分析。(6分)答:_答案:词人设想自己登上归船,蜷缩在低矮的船篷下,聆听敲打着船篷的雨声,从船舱中望去,只见断桥一带的杨柳,迷迷蒙蒙,似乎笼罩着一层烟雾。词人借想象之景写出心境的凄凉和心中欲去而流连、不去更思归的复杂情绪。词的最后以景作结,寄情于景,渲染了情境,使词含蓄隽永,意犹未尽,比直抒别情更富感染力。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11分)访中洲宋姚镛踏雨来敲竹下门,荷香清透紫绡裙。相连未暇论奇字注,先向水边看白云。注奇字:一种异于小篆的字体。(1)本诗被访者并未出现,诗人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写出了“被访者”的形象?请简要分析。(5分)答:_(2)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访者”形象?请结合全诗鉴赏分析。(6分)答:_答案:(1)侧面烘托。诗人通过对“被访者”居住环境的描写,如傍水而居、门前种有修竹、旁有清香四溢的荷花池,侧面烘托出了被访者高雅隐逸的形象。(2)“访者”是一个格调高雅,充满意趣的清逸之士。他访友不择晴日,而是踏雨而来;来访本是为了和好友探讨“奇字”,这本已不是什么经世致用之务,可是还没来得及交流就先急忙走向水边去看那雨中出岫的茫茫白云,从中可见其清逸情怀。(二)名篇名句默写(5分)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_”一句简洁而生动地勾勒出了潮水涌动、江海相连的壮丽画面。 (2)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维护人格尊严的千古名句是“_,_”。 (3)杜甫旅夜书怀中运用反语,以自嘲口吻表达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和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之情的两句诗是“_,_”。答案:(1)春江潮水连海平(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3)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 二、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中国古代对诗歌艺术的把握,不重细密的分析,而重总体的品鉴。把握的方式是直观的、印象的、顿悟的。“郊寒岛瘦”这四个字,不知被多少人引用过。若问:何谓“寒”?何谓“瘦”?说这话的苏东坡本人也未必能作出精确的回答。他只是把自己对孟郊、贾岛这两位诗人的总体感受说了出来,其中的意味要靠读者自己去体会。中国传统的诗歌艺术研究大抵是这样,以三言两语说出自己的感受,如同朋友间的对床夜语,只求心灵的启迪,而无意于逻辑的实证;注重直观的感受,而不甚注意建立理论体系。传统的方法自有其长处。艺术不等于数学,艺术分析不能达到也不必追求数学计算的精确性。审美判断以审美感受为基础,而审美感受的主体应当有较高的悟性。建立在感受的基础上、靠妙悟作出的审美判断,往往比套用某种理论模式演绎出来的结论更能引起别人的兴趣和共鸣。然而传统方法也有其不足之处。总体把握需要细密的分析作为补充,艺术品鉴应当示人以可供捉摸的关捩,不能总是给人一个浑浊。那么诗歌的艺术分析依据什么呢?我想首先就是诗歌语言。当然,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各种文学体裁都离不开语言。如果从语言学的角度给诗歌下一个定义,不妨说诗歌是语言的变形,它离开了口语和一般的书面语言,成为一种特异的语言形式。如果一个人平时总是用诗的语言来讲话,别人一定会感到奇怪或可笑,因为不合乎日常交际使用语言的习惯。所以在其他文体里不允许出现的句子,却可以成为诗中之佳句。词语是构建诗句的材料,也是诗歌意象的物质外壳,由语言分析深入一步就是意象分析。诗歌的艺术分析不能停留在语言的表层上,得意忘言是诗歌鉴赏的法门。中国诗歌艺术的奥妙,从意象上可以寻到不少。其一是词语的精练与意象的密集。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词语的数量并不多,蕴涵的意象却相当丰富,因而诗的感情容量大,启示性强。统观中国诗歌,自然界的意象占据显著的地位,而且其意蕴不断丰富,这是中国诗歌艺术的又一奥妙。唐诗之富于艺术魅力,原因之一就是多姿多彩的意象层出不穷,这些意象既已成熟尚未衰老,正处在最富有生命力的时候。中国诗歌艺术的另一个奥妙在于意象组合的灵活性。在这方面,汉语语法的特点给诗人以极大的方便。诗人可以灵活地处理和表现意象的时空关系、主宾关系,不黏不滞,自由地挥洒笔墨,使诗歌的含义带有更大的弹性。由语言和意象的研究再进一步就是意境和风格的研究。词语的组合构成诗篇,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境研究是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揭示意境的形成,既可看到诗人的构思过程,又可窥察读者的鉴赏心理。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风格也有密切的关系,诗中经常出现某一意境,就会形成与之相应的某一种风格。诗歌的艺术理论、艺术分析、艺术鉴赏,单从诗歌本身入手,就诗论诗,难以得其三昧。诗歌艺术和哲学、宗教、绘画、音乐有密切关系。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既深入到言、意、象、境和风格的范畴,又旁涉哲学、宗教、绘画、音乐等领域,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上遂能充分展示中国诗歌艺术的完美与晶莹。7以下不属于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研究方法的一项是()A重总体的品鉴,不重细密的分析。B只求心灵的启迪,而无意于逻辑的实证。C注重直观的感受,而不甚注意建立理论体系。D靠妙悟作出审美判断,结论更能引起别人的兴趣和共鸣。解析:选D该项后一分句是说传统方法的长处,与题干不符。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其他文体里不允许出现的句子,却可以成为诗中之佳句”,说明了诗歌语言的变形性和创造性。B诗歌艺术的研究只有和哲学、宗教、绘画、音乐等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展示诗歌艺术的完美与晶莹。C本文从中国古代对诗歌艺术的把握说起,主要阐述了诗歌艺术的特点和研究方法。D本文是从诗歌的语言、意象、意境和风格等方面来阐述诗歌艺术分析的过程的。解析:选B注意原文“又旁涉哲学、宗教、绘画、音乐等领域,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上遂能充分展示中国诗歌艺术的完美与晶莹”。9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短短的十四字内就包含了两个意象,抒发了诗人心怀天下、豪情满怀的情感,意蕴丰富。B“空山新雨后”,一个“空”字,表面写雨后山野的幽静宁谧,但如果从广阔的文化背景上考虑,我们可以联想到陶渊明的“虚室有余闲”。C“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具体指什么情,很难说清楚,但人们能以妙语作出审美判断。D“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该句可以看成是诗歌语言的变形。解析:选A应是韶光易逝,乡愁不断,壮志难酬。三、语言应用(21分)10学校文学社准备召开主题为“读陆游诗词,做爱国青年”的纪念会。请你以主持人的身份,为会议拟写一段结束语。(5分)要求:内容扣住主题,语言要有文采,不少于80个字。答:_答案:同学们,“位卑未敢忘忧国”,在壮志难酬的情况下,陆游仍矢志不渝,临终前大声疾呼:“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今天,中华民族已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其中的一分子,我们更应该为民族的振兴竭尽力量。这样,才能让古往今来赍志而殁的志士仁人含笑九泉。11把下面的句子排列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并将序号写在后面的横线上。(5分)杜甫的忧生,主要表现在生不逢时的忧患他的诗人所具有的认真的个性也使他难以在这个时代有所作为杜甫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危机四伏的时代这就使他在诗中时时流露出这种悲哀来这个时代未能给他提供一个施展才干实现理想的环境和机会比如杜甫铁堂峡:“生涯抵弧矢,盗贼殊未灭。飘蓬逾三年,回首肝肺热。”最能说明此种忧患心态答:_解析:是具有总括作用的句子。以下是分说,“这个时代”紧承。承转折;与为因果关系;是对的具体说明。答案:1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今天为什么还要读古代的经典?主要是文化传承的需要。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_,而其意义又不止于此。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