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训身体:一种“健康自主行为”的生成与实践_第1页
规训身体:一种“健康自主行为”的生成与实践_第2页
规训身体:一种“健康自主行为”的生成与实践_第3页
规训身体:一种“健康自主行为”的生成与实践_第4页
规训身体:一种“健康自主行为”的生成与实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规训身体:一种“健康自主行为”的生成与实践以某女性的饮食经历自述为案例(中山大学 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05级社会学 黄嘉文 05358052)【摘 要】随着“后医学时代”的到来,“未病先防”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人们开始尝试掌握自身健康的控制权。纵观国内医学社会学的发展,很少有学者从这一视角对保健行为进行研究。基于这种研究现状,本研究依据一位女性的饮食生活经历,运用定性方法,借用“规训”之概念工具,构建了一个“社会-身体”的分析框架。文章重点考察现代化背景下女性的健康自主行为,并着力从社会文化、科学知识与健康自主三者之间的关系,对这种行为予以全面的分析和讨论。研究发现,在现代化背景因素的影响下,“健康自主”的涵义由一种实质的身体状态,转变成通过强调身体来表达期望的感觉和个人的意义,而“健康自主”的实践主要体现对生活的自我控制方面。女性通过运用各种技术与手段对身体进行规训,在科学知识的掩护下,规训身体表面具有了某种道德的特性,但实际上则变成了一个主体理性化的过程。最后,本文从身体-个人-国家三个层次对“健康自主”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笔者发现所谓的健康自主并不能使女性获得真正的自主权,它仅仅是一种“麦当劳文化”的移植过程,而且健康自主的实现与人们所处的经济地位、教育程度和职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在社会不平等日趋个体化的风险社会中,仅强调健康的自我责任并不能使国民的健康素质得到明显的提升,更为重要的是,国家需要对个体的健康承担应有的责任。【关键词】保健行为;健康自主;规训身体 Discipline body:The Formation and Practice of a Self-health behaviorA case study of a womans daily dietetic life Huang Jiawen (Sociology)Directed by P.H.D. Ren YanAbstractsKeywords目录第一章:导论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二、相关文献的回顾与分析1、有关“健康保健行为”的研究回顾与分析2、福柯“规训”概念的借鉴三、研究设计1、研究概念界定2、研究方法说明3、个案背景介绍4、分析框架说明第二章:规训的缔造:健康自主意识的萌发一、医学的威慑 二、营养学的诞生三、广告的渲染四、小结第三章:规训的实践:日常饮食的自我控制一、科学知识的指导二、精细化的计量方法三、可预期的全面监控四、小结第四章:规训的反思:理性主义牢笼中的“健康身体”一、个体层面:健康自主是 “社会麦当劳化”的移植二、社会层面:健康是一种社会不平等的产物第五章:结论与讨论:一、研究结论二、问题与讨论:国家对个体责任的反思第一章:导论第一节:选题的背景及意义2009年4月,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终于揭开神秘的面纱,努力改变“病无所医”的现状是其中最为核心的问题。然而,随着“后医学时代”注释: 美国学者Vikery.Donal M.把美国百年来医学分为三个时代,20世纪50年代为后医学时代,在这个时期中,人们发现医学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尤其很多健康问题的根源在于社会,解决社会问题才是解决医学问题的根本途径,人们常常面临高血压、脑血管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威胁。的到来,人类面临着越来越多复杂而不确定的威胁因素,诚如国家卫生部长陈竺所言:“13亿人的健康,不可能光靠看病吃药解决,加强预防和保护环境是根本。”尤其当慢性病的出现宣告了医学万能论的失效时,人们开始学会凝视自己的身体,重视自身的健康。近日由国内最负影响力的健康门户网站39健康网对网民的健康保健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93%的被访者认为营养保健是有必要的,其中有79.15%被访者选择通过合理饮食的方式,对身体进行日常保健。龙彩霞.姚青.近七成网民保健意识增强,对保健品认知水平亟待提高EB/OL. /xwzt/084/25/380610.html,2008年4月.由此可见,“未病先防”观念已深入人心,人们在健康问题上逐渐摆脱了被动地位,从对疾病“不知、不为、不便”到“预防、保健、养生”,试图掌握身体健康的主导权,一种新的健康观念随之产生我的健康我做主。早在20世纪80年代,人们的医疗与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话题之一。不过讨论的范围仅限于经济学(如姚洋等,2007)、历史学(如杨念群,2006;罗芙芸,2007)与政策研究(如葛延风等,2007;韩俊,2007)等领域。在西方发达的医学社会学在中国大陆尚处于萌发阶段,医学社会学淹没、等同和被转换为“社会医学”,仅有的研究也被局限于医学院校有限的教学活动之中(刘继同,2008)。而且,在健康行为的研究中,已有的大多数研究是通过一系列较为宏观的指标测定,揭示人们的健康状态、健康意识情况以及影响人们健康行为的因素。(如丁燕娣,1993)而很少从微观层面关注人们健康保健的行为过程。在这种情况下,本项研究希冀通过质性研究方法,仔细分析一位女性的“饮食调养”的日常生活经验,从中了解女性是如何萌发“健康自主”的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她又是通过怎样的手段实践着“健康自主”,“健康自主”与身体之间有何种意义,女性的自主体验蕴含着怎样一种的社会文化和社会情境。第二节:相关文献的回顾与分析一、有关“健康保健行为”的研究回顾与分析按照医学社会学的观点,健康不仅仅是一个医学的概念,也不仅仅是人体器官的生理状态,它还应该包括人们所处的那个社会环境、人们的社会行为取向及其方式对他们自身身体状况的影响。(Houseetal,1988;转引F.D.沃林斯基,1999:25)概而言之,健康往往是诸多社会环境因素影响的结果,也是人们社会行为与行为方式自身不断刺激和作用的结果。因而,在人们健康保健行为的讨论中,学界始终离不开一个社会学的核心词语“秩序”,身体在社会秩序的构建中被给与了一层神秘的表现(Polhemus,1978;转引Turner,2004)。格林发现,在19世纪80年代,人们把良好的健康与国家的活力联系在一起。 凯瑟琳.艾莉斯.福利与身体秩序:建立身体话语转换的理论.转载自后身体 文化、权力和生命政治学M.汪民安.陈永国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424-452页.提高国家的效率有赖于对全民族的整合,以及对不正常群体的管理,身体必须保持良好的状态,才能被民族整体之中。 同上因而,生命权将这种规训性的凝视(disciplinary)从不正常的人群转移到全体人民的身体(Hewitt,1991;转引自汪民安2003:432)。威廉姆斯在有关身体效率的研究中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认为,国家关注人民的健康是为了补偿工人阶级的剥削,以能够有效地延缓由由组织的劳动者发起的政治暴动的来临。(布莱恩.特纳,2000:157)在这种研究的视野下,人们的健康保健行为是一种被动的承受。国家权力威慑下,身体的规划纳入到国家管理的制度体系中,成为一部外在于自身的赚钱工业机器(张之沧,2006)。虽然现在的社会背景与当时相距甚远,但笔者认为,上面的研究给与我们很大的启发:身体的基本特征是由社会过程中产生的。作为一个社会学研究者,我们应该将身体意义定位在社会结构和历史变化的更广阔的框架内。因而,本文的基本立场是采用这种研究的立场,将女性的保健行为置于社会广阔的语境下,考察健康对于人体的意义。在健康保健的历史中,医学是人们了解身体的重要知识途径之一,医学对健康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预防疾病、避免夭亡和照顾病人。人体被看成是遵循物理和化学原理的“机器”似的统一体,其结果是西方宗教和医学科学都提倡这样的观点:“人体像一台机器,疾病时这台机器的故障,医生的职责是修理这台机器”(Engel,1977;转引自威廉.科克汉姆,2000:4)在18世纪,禁欲主义与健康生活的医学摄生法合为一体,产生一种道德准则,这种道德准则与资本主义对训练有素的劳动大军的兴趣是一致的。由此,福柯否认知识的客观性和纯洁性,他甚至断言任何一种知识的建构都可能与权力有关。(杜小真,2002:202)在分析当时法国医学的发展时,福柯指出“社会空间医学”是从医学发展出来的一种疾病预防医学,他认为疾病不再被看成存在于现有知识可解释范围之外的实体,而是被控制的对象。在医学与权力合谋下,衍生出一套“身体健全”(able-bodiedness)的标准(奥列弗,1990;转引自汪民安,2006:150),那些被纳入“患病”、“疯癫”、“有缺陷”的人为日益专业化的种种机构所拘限。福柯强调权力在知识的掩护下开始实行对身体的密谋,并在不知不觉中掠夺人类身体的控制权。这种隐秘的话语运作启发笔者更多地关注健康知识这个领域,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知识的独霸权力受到严重的动摇,身体保健领域内发展出众多健康知识流派,这种转变的过程就如普利高津所说:“科学的兴趣正从简单性向复杂性转变。对于微观世界简单性的信念已经被打破。这个转变引导我们把重点放到新概念和新方法上”(毛萍,1996)因此,身体与知识之间的关系是社会学探索正在演进领域中一个重要的方面,着眼于微观层面上的知识与身体的运作关系有利于理解身体体现的性质将产生更为复杂的健康社会学。在现代社会中,虽然健康行为方式包括找医学专业人员进行身体检查及预防保健活动,但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卫生医疗体系之外的保健活动。这似乎隐含着个体价值倾向的改变,作为个体主义的主要遗产,自我规划已经转变成为身体的规划(安东尼.吉登斯,1991,克里斯.席林,1993;安东尼.新诺特,1993;载自布莱恩.特纳,2000)。这种自我对身体的规划,我们可以从宗教的禁欲主义找到历史的痕迹。根据哈维的研究结果显示,在19世纪人们对健康的关注符合某种宗教精神的旨意,拥有良好的健康状态(避免疾病、衰弱及“早死”)意味创造一种优雅和完美的境界。(Harvey Green,1986; 转引自威廉.科克汉姆,2000)笔者认为,虽然这种将规划的情感自我和身体的观点置身于历史的框架中可能会招致批评,但这种流动的身体却是有助于我们理解官能性对社会总体的重要性。由于现代科技的变化以及消费主义的弥散,人类的身体越来越呈现出一种新的可塑性,现代社会的自我意识规划导致老化、机能衰退成为社会价值观念所谴责,身体具有纯粹的创造性和不确定性(Turner,2004)。因而,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受伤害,而且还是生理、心理和社会幸福的完好状态。在西方众多研究中,学者们也倾向认为健康就是由能力完成个人的日常活动。(Calnan,1987;Houtaud & Field,1984;Evans & Stoddart,1990;转载自威廉.科克汉姆,2000:1-14)这种对健康看法的转变,标志着健康由一种生理的机能协调转变成一种功能调适的状态,“健康可以看成发挥功能的能力”(勒内.杜博斯,1981;载引自F.D.沃林斯基,1999)。格拉斯纳(1988)在实际的观察与研究还发现,不断增加的通过健身对自身的生活质量进行自我控制逐渐成为现代主义的内容之一。所以,健康,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可行使的实际功能,是一种可获得(生产)(韦伯,1978;转引自F.D.沃林斯基,1999)。格拉斯纳的研究对于健康崭新的理解给笔者很大的启发。纵观国内的此领域的研究,很可惜的很多有关健康行为的研究仍然停留疾病观的健康概念上,他们致力于探索社会不同阶层和不同群体(如老年人、知识分子、青少年、中学生等)的健康状态和健康意识(丁燕娣,1993;姚泽麟,2008;林敏霞,2009 ;刘晓敏,2003等),或者从社会结构的视角下,影响人们健康保健行为的结构性因素(张周阳,2008,郑全庆,2001等)。“身体自控力”的研究仅仅局限在消费的领域内,妨碍了我们对现代人特征的深刻认识以及健康社会学研究领域的拓展。以一名社会学系的学生,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为此领域的社会学调查研究尽自己一份绵薄之力。二、福柯“规训”概念的借鉴 “规训”这一词被中国学术界广泛使用,范围涵盖范围极大,在司法领域、教育领域、消费领域、文化领域都能看到规训的足迹,这不仅拓宽了规训在学科间的应用范围,而且在不断变化的形势中丰富了概念的内涵。然而,笔者发现,很多学者在使用“规训”进行论述时,没有界定其内涵与外延,这导致学科上的误用与滥用混淆了我们的视线,因此,在论述之前首先对“规训”进行定义。在西方文化中,“规训”(discipline)具有多重又相关的含义,包括学科、学术领域、知识、权力、课程、纪律、严格的训练、规范准则、戒律、约束以至熏陶等。福柯在惩罚与规训中首次将“规训”用于学术的讨论中,它的涵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给人以惩罚和强制行为的联想和威慑,使其成为一个驯服的人(J.丹纳赫,2002);第二是它可以“被用来对个体进行分配、分类、通过一系列手段对其进行连续的编码,用监视机制包围他们,再他们之中建构一套累积、集中化的知识。” 福柯认为,规训是微观权力中最为重要的形式,它包括一系列的手段、技术、程序、应用层次、目标。它运行各种各样的技术对人体的各种因素、姿势和行为的精心操纵。 米歇尔.福柯,惩罚与规训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这种对“规训”的概念对笔者的写作思路很有启发,因为笔者在访谈中观察到,在健康保健行为中,女性用一种近乎苛刻的眼光挑剔着自己的身体,不断地训练和改造她,使它成为“驯服”的对象,隐约感受到一种被“规训”的痕迹,一方面体现出一种威慑的强制性,同时又显现出控制的精密性和细致化。但唯一不同的是这种规训并不是一种权力的控制和约束,而更多的是一种道德价值式的引诱。在我国台湾学术界对“规训”两字采取一种比较宽松的定义,它认为只要是与权力、道德、教化相关的活动几乎都可以被称为“规训”。(戴军,于伟,2008)所以,本研究采用台湾学者对于规训的的定义,并将其致用到分析女性进行健康保健行为当中去。第三节:研究设计一、研究概念界定1、保健行为在医学社会学的观点中,保健行为是自认为健康的人为了防止健康问题的出现而采取的行动。(Kasl & Cobb,1966;转引自威廉.科克汉姆,2000)保健行为的方式包括两种,一是医生和其他卫生工作者的接触的方式,另一种是发生在卫生医疗体系外的行为,具体来说包括控制饮食,控制体重,体育锻炼,休息娱乐,以及避免压力、酗酒和药物滥用等。根据医学社会传统的立场,本文对保健行为的定义为发生在卫生医疗体系之外,自认为健康的人采取的一系列维护健康的方式,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着眼于饮食调养这一微观的保健手段。2、规训在文献回顾中,笔者已经详细地论述国内外学者有关规训的内涵和外延,在此就不作累赘了。总而言之,在健康保健行为中,笔者将规训定义为一种约束的威慑,并通过对身体进行分配、分类、编码和监视,使其成为驯服的手段。二、研究方法说明1、个案研究说明在研究方法上,笔者选用了个案研究作为行文分析的基点,具体来说,本文的论述与分析是建立在一位女性的“日常生活叙述史”上的。国内有关健康保健行为的研究大多数采取的是定量测度方法,利用数量分析的客观研究方法揭示社会现象之间的因果规律。(张周阳,2008,丁燕娣,1993;林敏霞,2009 ;刘晓敏,2003等)当然,笔者并不否认他们试图将研究推向“科学化”“客观化”和“标准化”的努力尝试,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社会现象的本质不同于自然现象,在社会生活中,人被视为一个关注经验如何被赋予意义的个体,是一个生活在充满变动和不确定性的世界中的人,也就是说人是具有社会性的,是能思考和行动的个体。而日常生活则将这种人们的自身行为与社会文化和社会关系有机地联系起来,将社会世界和内在经验都同时呈现出来。 凯博文著. 陈新绿译谈病说痛:人类的受苦经验与痊愈之道M.广州:广州出版社,1998 年:第2-3页.这个过程不仅仅是个人的体验,同时也离不开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情境。所以,与以往相关研究不同,本文想在方法选择上做另一种有意义的尝试,希望通过对某一个具体个案的细致解剖,呈现受访者的真实生活和感受经历,解读个人选择和行为与社会情境之间的关系。与定量研究方法相比,虽然个案研究的方法力图展现事实的真相,揭示复杂性的本质,而且致力于屏蔽混乱、断裂、斑驳、省略、支离破碎的干扰,保存生命和谐的统一于连续性过程。 卡洛琳.艾利丝.亚瑟.P.博克纳.作为主体的研究者:自我的民族志、个体叙事、自反性.转载自定性研究:经验资料收集与分析方法(第3卷)M.风笑天等译,2007年3月:第791-792页.但它不可避免地遇到个案代表性的困境问题,而本文又大胆地选择一个反常个案来阐述研究的内容,确实让笔者深感不安和疑虑,并担心受到其他学者的质疑。不过王宁老师有关个案研究代表性问题的解释给了笔者莫大的信心和勇气,他认为个案研究实质上是对某个(或几个)案例的研究达到对某一类现象的认识,而不是达到对一个总体的认识。(王宁,2002)因此,对一个反常(或离轨)现象的个案类型进行研究和剖析,事实上体现的是某一类别现象的重要特征,而不是再现总体的代表性。此外,由于国内有关健康保健行为的研究还处于萌芽的阶段,本文更多的是一种探索性的研究。所以,笔者更希望通过这样的研究方法展现出一种真实的生活经验,将私人生活中那些被隐藏的细节充分地展现出来,力图使读者感到访谈内容的真切性,并成为共同参与者,从道德、情感、审美和理性方面多维度地解读受访者的经历 同上,最终让读者对女性的健康保健行为有一个更为感性的认识。同时笔者还认为,极端的健康保健行为恰恰提醒我们需要对现有的理论和现实进行深刻的反思,这对拓宽与提升领域内的理论探索空间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因而,基于一个女性受访者的案例,笔者从其日常经验出发,秉持“细微之处见差别”的原则,通过对行为细节之处进行解读,试图观察在知识与文化在某些局部的中实际是如何具体化的(陈殿清,2005)。具体来说,在女性有关“饮食调养”的日常生活经历的基础,深入地体味与了解女性是如何萌发“健康自主”的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她又是通过怎样的手段实践着“健康自主”,“健康自主”与身体之间的意义在哪里,女性的自主体验蕴含着怎样一种的社会文化和社会情境。由于国内目前并没有专门探讨“健康保健行为”的定性调查研究,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在医学社会学视角下对女性保健行为的定性研究可以说本文在此领域内做出的学术贡献。2、资料收集方法本文运用的材料主要是在2009年3月内,先后3次与目标女性受访者进行面对面的深度访谈, 整理出近两万字的访谈记录,访谈内容细致入微,形象生动,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访问期间,受访女性还为笔者提供大量自己积累的饮食札记和健康日记,给与本研究另类文本的支持。受访者的合作与配合给无疑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大量非常详尽的“原材料”,这些自述性的材料对健康保健行为的特殊社会文化情景和意义的理解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条件和实现的可能。文献资料的梳理也是研究灵感的重要来源,在研究期间,笔者参考了国内外有关饮食控制的重要研究论文,以便汲取理论养分和构建研究的逻辑思路。除此以外,笔者还大量阅读与饮食调养相关的生活书籍和报刊杂志,以及网络的相关报道评论,致力于从百姓的舆论中挖掘和收集“琐碎、细微”的边边角角,用最真实的声音反映最真实的故事,呈现出一个生活化和多面化的调查研究。三、个案背景介绍为了更加清楚地了解受访女性的日常行为动机和过程,这里有必要交代一下受访者的个人背景和简单的经历介绍。受访者冰姐户口所在地佛山年龄41岁教育程度本科职业外企营销主管个人月收入15000左右“饮食调养”年限5年每月有关“饮食调养”的经济支出5000元工作时间每天工作约9小时周末不定期加班经常需要到外地出差患病历史5年胃痛病史8年肩周炎病史时常感觉精神紧张伴有失眠症状中西医偏好信仰中医和营养学 四、分析框架说明在社会学的视角中,身体是“我”最为亲近的存在,也是“我”行动、交往、思考的载体(苏红军,2006),近年来,很多学者将是身体看作是一种社会实践(布赖恩.特纳,2000:36-39)。布莱恩.特纳曾经说过:“社会的机制和价值与个人问题之间的联系主要集中在身体,并通过身体得以表现。”(Turner,2004)所以,笔者希望通过构建一个“社会-身体”的分析框架将行为者的意识、行动与社会情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能更好地理解女性健康保健行为的社会学框架。笔者从福柯的“规训”概念得到了启发,在规训与惩罚的论述中,规训将权力、知识与身体完美地结合到一起,即社会机制与身体之间的论证。此外,围绕“规训”所形成“微观权力物理学”的分析方法适用于微观层面的分析,这与本文在方法的旨意是一致的。因此,笔者借用福柯的“规训”这一概念工具,以身体为主线安排文章的脉络逻辑。(如图1)规训的缔造规训的实践规训的反思“健康自主”的生成“健康自主”的日常实践饮食控制的日常表现“健康自主”现象的反思身体的反思国家对个体责任的反思自我控制的反思健康自主的内涵影响的因素概念工具 分析内容 图1:论文的分析框架具体来说,文章的写作脉络由规训的神话缔造、规训的日常实践和对规训的反思三章节部分组成,在第一部分主要阐明这种新的健康观念的具体含义是什么,有哪些因素诱发这种新观念的产生;第二章主要日常“饮食调养”进行极致的解剖和分解,从感官上呈现一幅女性对身体规训的场面,看看女性如何将这种新的健康观念渗透到日常的生活中,在学术的层面上,同时致力于讨论一种健康知识与身体保健之间的关系;第三章将对这种近乎残酷的规训进行反思,讨论的范围涉及到身体人社会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剖析。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研究本身或许能在实证的角度层面上,成为界定“规训”概念的鲜活案例和有力的证据。第二章:规训的缔造:健康自主意识的萌发在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都倾向于选择卫生医疗体系之外的健康保健活动。近日由国内最负影响力的健康门户网站39健康网对网民的健康保健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68.11%的网民意识到保持身体健康的最佳途径是日常保健。 龙彩霞.姚青.近七成网民保健意识增强,对保健品认知水平亟待提高EB/OL. /xwzt/084/25/380610.html,2008年4月.在健康问题上,人们不再完全依赖医生,也不单单是通过医院这一途径来管理自己的健康,逐渐摆脱了在健康问题上被动的地位。他们通过选择膳食,加强身体锻炼,保持个人的卫生;懂得对付紧张、吸烟、酗酒和药物的滥用问题等多种形式来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大多数人认为这种“自我控制”是获得健康生活方式和维持健康状态的重要途径之一。事实上,这些行为的选择和实践的过程早被时代打下深深的烙印,社会的历史背景给个体提供了多种可选择的路径,但同时也限制了他们选择的空间。福柯在规训与惩罚曾经提到:“身体是根据某种理想被规训的,这种理想是一种具有历史特殊性想象中的理想。” 朱迪丝.巴特勒.身体至关重要.转载自汪民安.陈永国.后身体 文化、权力和生命政治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00页.因而,任何一种健康观念都不是凭空制造的,或多或少总与时代的背景和社会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要理解这种“健康自主”的新型观念首先就必须来探讨一下它的由来。一、医学的威慑“一走进医院,我就很害怕,就好像一个囚犯,等待宣判的感觉。”“要健康首先就应该远离疾病,事实上,我很讨厌去医院的感觉,因为在那里我会有一种不安的感觉,即使你并不是病人有一次我去医院探望一个生病的好朋友,那几天我刚好也着凉了,有几声咳嗽,管理病房的护士看到后就让我去门诊看一下,开点药吃,我当时觉得只是一点小咳嗽用不了那么兴师动众的,不过看在护士的一片好心就去了,怎么知道噩梦就这样开始了医生首先对我进行了基本的检查,看看我的喉咙、听听心肺什么,然后说为了确诊病情要去做一下专业的检查,我很怀疑有必要吗?不过他是医生他说得算,我被推去做验血检查,血液检查显示我的白细胞偏高但医生还是不放心,又把我拉去做照肺,拍片子经过一番测定后,竟然说我只是普通的感冒,你说气人不气人,花钱不说,但你把我这样折腾来折腾去,没病都被搞到有病啦!所以啊靠医生还不如靠自己,从那以后,我就对自己说,只要我不生病,拥有健康的身体就不会再受到这种待遇了。”在人们的眼中,患病总是令人心烦,疾病打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医院是医治我们身体的机构,在一系列的专业化的测定下,机能不正常的人被上了病人的标签,于是,病人被迫拘禁于医院这一专业机构,与社会隔绝了,产生一种心理与躯体的分离(Freund & McGuire,1991;Leventhal,1975;转引自威廉.科克汉姆,2000:205),按常理来说,只有通过在医院的治疗,健康才会回到自己的身体,医院总是被习惯性地与疾病联系在一起,让人面临着一种失控的威胁,可能失去对未来和各种日常活动的控制能力。所以,无论患病与否,冰姐每次走进医院,总能感受到一种莫名而又强烈的威慑力。环视医院治疗的过程,这种威胁力从外到内渗透到整个人体的感知,身体总是被一系列检查台和检查仪器包围着,就像冰姐的经历一样,从医生的听诊,到血液检查,再到拍片照X光,身体被迫完全脱下了外在的枷锁,完全暴露于医学的权威中。一张化验单书就足以让病人乖乖吞咽药丸,爬上病床,成为任人摆布、需要帮助的大孩子。(吴亮,2003;转载自汪民安,2004:159)因此,在医学指挥棒下,人们被强制性地做各种各样专业的测定,常常觉得自己是一个物品,等待医生的检验和制造;更为重要的是病人为了他身体的问题去寻找医生,结果他面对的不再是医生了,他不再有可能循身,因为他已经将自己重要部分让渡给医生,使之成为医学讨论的焦点。“这与我本来的判定是一样,我当时就觉得自己只是患了普通感冒,现代社会的人们已经不像以前那么的无知啦,医生别以为自己总是高高在上的,就可以为所欲为,把病人乱指挥一通我通过日常的保健一向可以保持健康,不需要依靠医院的嘛。”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希望对自己的健康享有知情权,而不是被当低人一等来对待,被视为物品进行加工和检验,单单具备知识不足以让医生保持原有在疾病健康方面的绝对权威和控制权,“医生知道最多”(卡斯尔,1986;转引自威廉.科克汉姆,2000:206)的信条实际上已经不被人所接受了。医学实践正在把病人从“人”变成“非人”,病人的非人格化已经成为既定的事实。(Anspach,1988;Bloom,1988;Conrad,1988;转引自F.D.沃林斯基,1999)被医学知识和医学机构控制下的身体显然已经不是一个完整的自我了,医生对于身体的“剥夺”使人们更加向往一种身体自主型的健康保健模式。此外,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日期被称为“后医学时代”,也就是说人们的躯体健康不像以前,通过大规模地接种和广泛使用抗菌药治疗来获得了,现代人们的健康主要受社会及环境因素的影响。人们的疾病模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从可以治愈的急性或传染病改变成医学无法抑制的慢性非传染病,在这种情况下,医学已经不再是能治愈疾病的万能学科,这迫使更多的人们将重点方在如何达到更好的健康和康强的状态,而不是有关疾病的医治方面。从冰姐的患病历史来看,她长期患有胃痛和肩周炎,还时常感到精神紧张并伴有失眠的症状,虽然四处求医但仍然无法摆脱病痛的侵袭。显然,这与其职业环境和工作强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她的生活处于食无定时、高强度、高负荷的状态,因而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系列与职业相关的慢性病。正如克劳福德所说的,人们或多或少会感觉自己处于不健康危险之中。当这种危害健康因素存在于我们的生活环境中,而且医学对此无能为力的时候,对危害健康的所有个体行为实行自我控制是惟一的选择。(威廉.科克汉姆,2000:85)所以,这也是促使冰姐对自己的健康做出自我调节决定,尽量降低让自己处于不健康的危险中可能的重要原因。二、营养学的诞生“只要你拥有健康,拥有自然的精华科学的精粹,不断超越过去,不断跨越人生的障碍,健康是你的,将来就是你的。有健康才有将来。” 安利纽崔莱的广告词事实上,早在1934年,卡尔.宏邦开创的营养学已经为维持健康的身体指明了道路,这门学科的蓬勃发展意味着人们可以摆脱医学权威的窥视,造就健康活力的身体,自主生命的力量。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公众健康话语就时常提醒个体把眼光放长远一点,号召个人行为的道德责任,要为自己健康负责,好好照顾自己的身体。(Featherstone,1991;转载自Turner,2004)2007年,我国卫生部部长陈竺在重申“我国的卫生事业模式要转换”的观点时,首次号召和鼓励“每个人都要建立起对自己的健康负责任的意识”。 因而,在近十年内,那些带有规劝以为的饮食问题文章尤其受到人们的欢迎。霎时间,营养学理论风靡了世界的每个一个角落,它的成果借助大众媒体被广而告之,大量有关于健康、保健、营养的知识被不断灌输到人们的意识中,医学规定饮食的古代道德语言已经被更为中性和科学的语言及营养学理论所取代了,因此,人们纷纷将身体设想为一种输入/输出系统,企图运用清除、禁食、发汗和饮食控制医学摄生法(Turner,2004) 医学摄生法是由布莱恩.特纳讨论身体管理中提出的,它是指一套加诸病人的规则或指南,以使他或她幸福安康,医学摄生法特指规定饮食这种生活方式。维持身体的平衡状态。在科学与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称为新式身体遵循的权威话语。女性甚至开始将自己的身体比喻为“充满液体的水压器” (Cheyne,1740;转载自汪民安,2003:457)。“我觉得身体就像是一个转动的机器一样,你必须给它充足的能量和燃料,它才会运行得顺畅,不过如果能量过剩,脂肪和蛋白质积聚过多,身体这台机器就有可能面临着性能衰退的威胁,所以我觉得懂得运用饮食搭配,不能让自己吃得过饱,使维持身体健康的关键。”人们开始意识到放纵无度的人是自甘堕落的,一种“人吃什么就是什么”(Cherno,1962-1963;转引自布莱恩.特纳,2000:268)的健康的自主权意识逐渐在社会大众中兴起。合理的饮食调理成为人们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一种重要的手段。(Crawford,1984;Harris&Guten,1979;Hayes&Ross,1987;Ransford,1986;转引自Michael Grossman,1972)。三、广告媒体的渲染“这人啊!一上年纪就缺钙,过去一天三遍地吃,麻烦!现在好了,有了新盖中盖高钙片,一片顶过去五片,高压片,水果味,一个片嘣五楼,不费劲儿!一天一片,效果不错,还实惠!” 新盖中盖高钙片广告词. “多C多漂亮!” 统一鲜橙多广告词 .“娃哈哈钙奶,营养又补钙!” 娃哈哈钙奶广告词.在人们的生活中,大众媒体高调地宣称保健品服用、饮食调养、营养搭配是一种新的健康生活方式,在广告中,复杂的健康与营养学理论被形象的设计师们肢解和扩大化,并赋予了商品的性质。广告通过生动的图像、形象的说明有计划地给各类商品贴上健康的标签,不但为厂家创造价值不菲的高额利润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它刺激了公众强烈虚幻的健康需求,广告正如洪水般汹涌而至般地帮助人们制造健康(克劳福德,1984;转引自威廉.科克汉姆,2000:95),这种广告效应在女性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我印象最深刻的广告是养生堂维生素E胶囊,除了说它的功效外,我觉得拍得挺美的,特别是片中的女主角,她不但漂亮,脸色红润,笑容甜美,气色很好,看到她我就挺羡慕的,女人嘛,最重要的是气色要好,真的很好!”如果说“生产者的社会将健康定为其成员应该达到的标准,而消费社会则是在成员面前挥舞着身体良好感觉的大旗。”(齐格蒙.鲍曼,2002:120)在视觉文化冲击下的今天,这种感觉往往是通过健康的女性形象来传递的。在访问的过程中,从“脸色”“气色”到“神态”,冰姐对广告中女主角的描述足见她当时对这种形象进行了怎样细致入微的观察,完美的女性形象不禁令冰姐产生一种羡慕与认同的心理,由此萌发对健康的无限遐想。“我觉得片中女主角还给了我信心,我觉得自己也可以拥有像她那样的身体啊,可以摆脱亚健康的困扰中,也不用再因为气色不好去看病了,可以变得漂亮动人了,那种感觉真的很好!。”这种认同不但触发了冰姐发现和塑造女性健康美的可能,同时也赋予健康女性形象一种符号的标签:自主与美丽,健康与个人价值形成了一种内在的联系。很明显,在冰姐的心目中,健康早已不仅与生理相关了,这与人权的现代广延、自由权及财产权的补充“健康权”只剩下一种遥远的关系(博德里亚,2001)。与其说健康成为女性追求的一种价值,还不如说它是一种赋值,在赋值的神秘主义中,健康与美直接结合在一起,成为自我满足和自我表现的载体,并具有功能主义之外美学的意义。这种赋值让冰姐重拾了久违的信心,认为自己也有能力管理、约束、塑造和主宰自己的身体,无论如何,我们可以将其看作对身体解放的渴望:重获健康的自主权。除了吸引和劝导的意义外,广告中某些恐吓性的言语时常使冰姐习惯性地进入真实的场景,不自觉地将这种威胁强加于自己的身体,形成一种对身体焦虑和不安的感觉。“我觉得那个保健品广告太吓人了,说什么“人人都缺钙”,易导致和引发食欲不振、关节痛、尿频、乏力、心血管疾病等多种疾病,我听了以后就都吓了身冷汗,老是担心自己就是它说的亚健康群体的一员。”所滋生的焦虑不时会引起短暂而剧烈的身体慌张,此时,无论是“健康的身体”还是“病态的身体”,都是“被围困的身体”(齐格蒙.鲍曼,2002)。广告在视觉和听觉的合谋刺激让人们重新认真审视自己的身体。事实上,在一个可能性无限和不确定的社会中,所有的正常状态,包括健康正常的状态,都严重地动摇起来并变得脆弱。(齐格蒙.鲍曼,2002)“现在的社会到底都充满了威胁,这更加让我觉得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我们不能等出了毛病才去关注自己的身体,那其实等于亡羊补牢。”特别是最近频频出现食品药品安全事件更是让人们觉得自己处于健康的边缘,在每一个时刻,人们都会不由自出地依据正在发生的事情对自我进行质问,这种反思性恰恰强调的是自己对身体控制,对健康的持续关注使身体处于一种永恒的自我监督、自我谴责和自我否定的状态,这种来自风险社会的威胁性更加促使人们去追求对自身健康的控制权。四、小结很显然,面对充满风险、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已不再是坐以待毙、默默承受了,身体早已不是那个被历史施以压制、奴役、摧残和迫害的身体。在现代社会当中,“健康”被赋予了崇高的价值,健康就意味着“正常”。我们可以看到,健康的价值不在于其实质或是一种理想的状态,而在于健康是一种可行使的实际功能,即个人通过强调身体来表达期望的感觉和个人的意义(如对身体的控制)。在医学的威慑、营养学的诞生以及商业广告的渲染下,人们使用各种方法来制造健康、保持健康和恢复健康,让身体避免于过多的能量和脂肪的负荷,“远离疾病,重塑身体,保持健康”成为现代人渴望与追求的价值理念。正如博德里亚所说的“身体因健康而获得了它的完美性”(2001:152),因而才会出现了布莱恩.特纳所谓的“健康的海市蜃楼”(2004:64)。总而言之,在现代化的驱使下,对身体精益求精的人们为争取健康的主导权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斗,设计出一种有关“规训身体”的神话蓝图:“自我控制与健康权利”。第三章:规训的实践:自我控制在健康自主意识的支配下,女性开始掀起了一股饮食调养的风潮,她们开始搜寻着各种饮食指南、营养书籍和健康食品来消除身体的缺陷,平衡身体的机能,着力使自己变得“健康些,再健康些”。女性经常信奉这样一条定律:“世界上没有丑女人,只有懒女人”,这同样适用于追求健康的女人身上。正如福柯在阐述18世纪的士兵是如何被生产出来一样,我们看到,现在健康的身体也变成了一个可以创造的事物。健康与美丽几乎是每一个女人都能做到,因而,肉体具有了“驯顺性”的,即使原来是“一堆不成形的泥、一个不合格的身体”,它也是可以被驾驭、使用、改造和改善。身体通过饮食调养被逐渐矫正,被女性付诸健康的身体变成了一种特殊的才能。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它在赋予女性健康的同时,也使女性与身体变成了一种严格的征服关系。一种精心计算的强制力慢慢透过人体的各个部分,控制着身体,并使不知不觉地使其变成了习惯性的动作(Foucault,1979)。一场附着在女性身体的“规训”即将呈现在眼前,它规定了女性如何控制自己的肉体,经过所选择的技术,按照预定的程序生产出可预期的效果,使身体不仅在“做的方面”,而且在“怎么做”的方面都在掌控之中,符合女性既定的愿望。一、科学知识的指导“我很喜欢学习营养搭配,因为它不但让我知道应该吃什么,还叫我怎样吃,它总是给我一个可以参照的标准,就像当初学会计的时候一样,说一就是一,说二便是二,让我觉得调理身体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冰姐在大学时学习的专业是会计,虽然她早已转行从事其他职业,不过这种独特的教育背景使她对数字有一种特别的敏感性,养成为凡事喜欢用数字来衡量的习惯,她曾打趣地告诉笔者,健康保健有很多种方式,但或许由于受过高等教育,自己比较相信科学、知识或是拥有规范化程序过程的事物,认为其他诸如气功疗法、信仰疗法都是毫无根据、信口雌黄的。从前,饮食控制长期都缺乏统一的衡量尺度,这使冰姐非常苦恼和茫然,她总是觉得身体是不可见的也无法控制的。然而,营养学的出现打破这一僵局。食品中的重要成分是看不见也尝不到的,但在科学实验室里却能辨别出来,实验科学产生了一些营养规则,防治疾病,有助于长寿。营养学提供测量人体机能状况的种种精确数据,并将食物成分分解成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六种主要成分。 “人体每天需要的营养成分有,蛋白质50G,淀粉250G,脂肪20G,维生素C75MG,维生素D0.005MG” 匿名.人体每天所需营养素及主要矿物质EB/OL./blog/uploads/yingyang,2005年营养学不但赋予了食物数字化的意义,同时也以其精确、高深的特质而拥有了独特的话语权,制造出一系列人们饮食的规范,让我们的身体精细化,变得可控制。正如费施勒所说的“人们觉得必要的东西实际上是秩序规则或者标准的某种形式,是行为组织和食品选择可依赖的原则。”(汪民安,2003:459)在关于饮食的科学话语中,热量、卡路里、蛋白质、维生素等词语经常被提及,营养学家就像自然科学家那样坚定科学知识的力量能够改变人们的生存状态,使人们确信食物对于身体的健康状况起到决定的作用,在谈论食物的时候已不再仅仅是饥饿和累,而更多地强调营养平衡。“我很喜欢营养师,因为她总是愿意和我探讨身体的问题,感觉很和蔼可亲,不像医生,他们总是高高在上,凝视着我们,每次走进医院我都有一种畏惧的心情,所以很多时候当我觉得身体不适的时候,总喜欢找营养师而不是医生营养师教授我们如何控制、调养自己的身体,事实上,只要经过细心的调养,我们即使患病也会很快地痊愈,而在医生面前我们只能乖乖听命,我不喜欢这种被束缚的感觉”在营养话语的世界里,冰姐丝毫没有感觉到被束缚,相反得到了一种控制身体的快感。“这种科学的配置使我感受到自己对健康追求的控制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从5年前开始,即使平时生了小病,冰姐一般都不去看西医,她觉得西药的副作用大,虽然见效快,但始终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而且医生总是摆出一出居高临下的态势,冰姐时常为此觉得恐怖和不安。所以,她一般通过饮食调养的方法使身体慢慢恢复健康的状态。营养知识似乎天生就有一种神奇的魔力,通过变换营养素的组合形式,便可将病魔、恶习驱逐出人体之外,疾病就此奇迹般地自愈了。围绕着身体,一系列的规范化、标准化的程序在现代社会大规模地出现,关于身体的知识成为最普及的知识,它们冲破了医学话语的神秘雾霭,化身为植入人心的日常话语。身体的秘密无需被赤裸裸地暴露在医生面前,任人宰割。在医生面前,冰姐感觉到自己变成了一颗渺小的存在物,一个不可控制、无力驾驭的有着内在宿命的存在物。(吴亮,2003;转载自汪民安,2004:161)为了抵制某些专业人员特别是医学的专业人员对他们的发号施令,冰姐利用日常闲暇时间学习获得更多有关身体的知识。事实上,对营养知识的迷恋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更大的身体自主权。如果上述的论述仅仅呈现出营养学在疾病入侵的作用时,冰姐将带我们进入她的日常生活中,对营养知识的迷恋在一日三餐的饮食控制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果说吃饭(营养的摄取)作为一种根本的“身体技术”(马塞尔.莫斯,2008:15),冰姐便很好地将一套理论知识付诸自己的身体上,其中保健品的服用成为一种重要的身体管理生活和实践模式之一。“我觉得保健品实际上就是营养素,我们吃饭的目的就是要吸收我们所需营养维持身体健康,如果我们能够合理地搭配保健品,按时服用,效果是跟吃饭是一样的.”冰姐向笔者介绍,根据保健品所具有的营养成分的差异,营养师们彻底对其进行了分类。“知识以一种公式、模式和分类的形式展现在世人的眼前”(布莱恩.特纳,2000),并为不同的人群(年龄、职业、性别、身体状况等特征)量身定做了各种服用指南和配餐食谱。这种分类使一系列知识具有相当程度的弹性和适应性,能够为更广泛的人去所接受,营养知识的涉猎范围因而延伸到极致。“我们白领平时都经常坐在办公室,所以时常都会感到腰酸背痛,安利的营养师都是按照自己的职业特点指导我们如何去使用保健品,如何用维生素、蛋白质、微量元素调解舒缓自己的病痛还有平时的工作很忙碌,总是不能定时吃饭的营养师有教我一套专门针对白领阶层的保健品服用方法,每天需要吃多少各类得营养素,而不能跟随身体的饮食欲望安排饮食。” “根据不同人的年龄、身高、体重、身体强弱,计算出一天需要多少卡热量,具体而言,像我们这样的白领女性,一天摄取的能量(千卡)=标准体重*(35-40),相当于5两米饭,半斤肉、一斤蔬菜和水果。”依照自己的职业工作和健康状况,冰姐将身体归为白领这类群体,在日常饮食的过程中,激情、欲望等从味蕾衍生出来的词汇逐渐被卡路里和蛋白质等话语所取代,不同类型人们的饮食需求被科学规划得越来越具体,从吃什么到食物的成分含量和都被一一精细化和计量化,他们只管依照特定的饮食指南,“照本宣科”地控制自己的营养摄入,通过搭配适当的维生素、矿物质、碳水化合物和微量元素,实现对身体机能的重组和建构。“它是一个分解和重组的身体过程,是一种成型和变型的身体过程,它是根茎式的,四处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